?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實踐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2023-05-31 00:16費蘭蘭
關鍵詞:大思政育人教育

費蘭蘭

(浙江大學,浙江杭州310058)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只裝在腦袋里,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1]。構建卓有效成的實踐育人體系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重要手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打破高校第一、第二課堂之間的藩籬,擺脫工作束縛、條線分隔的框架,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積極構建同向同行、溝通協作、互聯互通的“大思政”格局,以全員參與、全程覆蓋、全方位融入的方式,積極探索實踐育人機制途徑,與中國式現代化實踐、黨和國家需要、人民期待相結合,從而有效提升實踐育人的能力、水平和教育成效。

一、高校實踐育人的價值意蘊

(一)發展歷程:把握歷史脈絡,汲取育人力量

高校實踐育人應秉承“因事而化、因勢而新”的原則,深刻把握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動向、高等教育發展態勢、青年學生發展規律,推進高校人才培養高質量提升?;赝麣v史,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高校實踐育人歷經艱苦探索,走過了一段艱難曲折、逐步發展的成長之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多個階段的探索和推進,實踐育人取得了顯著的發展,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以后,高校都積極構建實踐育人體系并將實踐育人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強化青年大學生實踐觀。

1.高校實踐育人的萌芽探索階段。從1978 年到2004 年,高校實踐育人在摸索中逐步確立了育人方向。在這一時期,“實踐育人”這一概念尚未真正提出,但國家層面相繼出臺了《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若干規定》(1984)、《國家教委、共青團中央關于廣泛組織高等學校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意見》(1987)等系列文件,文件要求大學生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要與生產勞動及社會實踐相結合。文件的出臺推動實踐育人成為當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共識,高校開始將業務實習、軍事訓練和公益勞動、生產勞動納入教學計劃,并在校內外建立各類社會實踐基地。

2.高校實踐育人的積極深化階段。從2004 年到2012 年,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得到積極深化和發展。2004年,“實踐育人”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被首次明確提出,指出要把理論學習和校外社會實踐有機結合。此后,《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2012)、《全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測評體系(試行)》(2012)等文件相繼出臺,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逐步建立,志愿服務、創新創業作為實踐育人重要載體被提出;社會實踐作為必要環節被納入研究生培養方案;實踐育人工作被列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

3.高校實踐育人的全面發展階段。黨的十八大以后,高校實踐育人進入高質量的全面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實踐育人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隨著《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2017)、《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2017)、《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2020)等重要指導性文件的出臺,高校實踐育人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育人質量不斷提升,重要性得到凸顯,在著力打造“人人、時時、處處”育人的共同體方面成效不斷顯現,引導學生將個人成長與國家大勢、時代趨勢相結合。

(二)時代特征:緊扣時代脈搏,凝練育人特色

當今世界格局呈現多極化趨勢,國內外形勢更趨復雜嚴峻,不確定性顯著增加。高校實踐育人要緊緊扎根中國大地,緊扣時代脈搏,圍繞“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要求,不斷探索“課堂融通、多方協同、資源匯聚”的育人共同體。

1.實踐育人的必要性。加強實踐育人工作既是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和學生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必然要求。從教育主體看,對于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于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要作用。從教育客體看,教育引導學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自覺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極其重要意義。

2.實踐育人的重要性。按照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要求,育人要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檢驗真理、探求真理。高校大學生要不斷強化第一課堂主體地位,豐富第二課堂實踐,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實踐觀教育,打通校內知識和校外工作實踐,引導學生在勞動和實踐中學習,主動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從而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實踐育人的科學性。實踐育人的科學性是指要遵循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高校教育規律和學生個人成長的基本規律?!榜R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2]。只有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方法為指導,才能制定正確的實踐政策,以此凝聚青年學生為崇高的理想和目標而奮斗。實踐育人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大學生成長環境的不斷優化,實踐育人的方式也應作出相應的改變,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幫助青年大學生準確把握時代脈搏。

(三)未來發展:圍繞使命擔當,提升育人格局

實踐育人工作自開展以來,在實踐、總結、再實踐的過程中迭代升華,要把握人才培養規律的潮流趨勢,構建以學生成長為中心教育體系的核心載體,為建設教育強國和推進改革創新貢獻力量。

1.與國家戰略同向同行。當前,高校實踐育人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理論研究體系進一步完善,育人內涵進一步豐富,育人路徑進一步拓展,成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成為青年學子投身實踐、提升素質、實現價值的優質平臺。實踐育人要通過開展廣泛的基層實踐、深刻的社會觀察,參與鄉村振興、城市治理、社會服務、科技創新,緊密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等經濟合作帶建設,不斷增強學生對國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2.與教育使命同心同力?!吨袊逃F代化2035》為我國實現教育現代化架構了頂層設計,明確了八大基本理念、十大戰略任務。高?!叭珕T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系統化建設是面向“教育現代化2035”這一主題,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的新舉措。作為“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實踐育人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價值引領貫穿學生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在組織發動、課程安排、載體設計、基地建設、評價機制、保障措施的全鏈條中加以嵌入,因地、因時、因勢謀劃分析,進而以知促行,以行踐知。

3.與現代化治理體系同頻共振。從“實踐”的范式來看,高校要結合自身特點,打通內外循環,整合多方資源,與社會形成共同整體。從“育人”的內涵上看,實踐育人要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構建完整的育人理念、育人模式和育人實踐體系。實踐育人是與社會發展聯系最緊密的育人方式之一。當前,我國接受高等教育人口達2.4 億,已經逐步由教育大國向建設教育強國邁進,發展具有世界眼光、中國風格的優質教育,需要將實踐育人主動融入社會治理創新,推廣并帶動全社會形成育人合力,促進青年學子在實踐中深層次感知,在適應社會變革中把握時代脈搏。

二、當前高校實踐育人面臨的困境挑戰

(一)理論闡釋與實踐行動相適應的挑戰

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實踐在整體上具有統一性,但其自身也內蘊“理論闡釋”與“實踐行動”之間的張力[3]。高校實踐育人必須遵循理論內化與實踐外化的辯證統一規律,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學以致用、知行合一[4]。實踐動能是對理論升華的重要補充及外延,社會實踐是通過激發大學生主人翁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引導其結合所學理論去了解、分析、把握實踐中的問題和矛盾,促進其綜合發展,了解和把握客觀世界,進而加深對客觀世界的新認識,從而鞏固在理論教學中所學的知識[5]。目前,理論教學受限于第一課堂教學和有限的知識傳授,存在著重視不夠、認識不深、手段不多等問題。對思政理論課程理解的片面性,是“思政課”與專業課程之間產生“兩張皮”現象、各門課程之間“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合力難以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當前,高校社會實踐存在學生參與度高、覆蓋面廣,但也存在著理論教學和實踐育人之間有機銜接不夠的現象,導致實踐環節與學生成長需求相脫節,實踐成效不明顯。

(二)實踐能力與社會需求相契合的挑戰

走進實踐意味著要讓理論之思與實踐之問同向同行,不斷尋找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接口[3]。高校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是通過目標明確地組織策劃和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從而讓大學生產生強烈的受教激情,引導他們從被動教育轉化為主動參與、自主設計活動并親身體驗。但在日常實踐中,高校的實踐育人工作缺乏頂層設計,整體性建構不強,學生的潛能開發不足,實踐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部分實踐教學內容未能建立在社會發展內在需要的基礎上,未能與時俱進地加以調整、修正和完善,教學內容周延性、趣味性不足,導致學生所學所得與實際需求不能很好匹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實踐成效。

(三)實踐目標和評價方式相統一的挑戰

要達成實踐育人的目標,就要直面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科體系、教育教學體系、后勤保障體系有效銜接的思路性問題并找到破解之道。當前,雖然實踐育人取得了積極成果,但是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還沒有完全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優化配置的模式和局面,也沒有形成科學化、系統化的教育體系。目前,還存在部分社會實踐重形式、輕實效的問題,但現有評價方式又不能精準作出評估和判斷。建立精準化的社會實踐評價體系,要從專業相關度、實施科學性與實踐育人成效等方面出發,通過對社會實踐的全程追蹤、深度挖掘,既要考察社會實踐質的標準性,又要考察量的差異性,綜合分析實現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估,通過差異化總結考核制度,以有效判斷實踐是否達到既定的育人目的。

三、“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實踐育人的路徑探索

(一)全員參與,建設“認知體悟、動力激發、知行合一”的階梯式育人平臺

理論性與實踐性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系,兩者具有理論性、現實性、歷史性的內在統一邏輯[6],因此要探索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育人新模式,需要高校各部門、院系協同發力,推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主動瓦解課程與實踐之間的隔閡,完善個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的“認識、認知和認同”。

1.認知體悟,厚植理想信念情懷。高校實踐育人要在實踐中培養大學生“誠真、認真、啟真、守真”的態度,真學、真信、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著力提升大學生的理論素養和道德品質。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育,將創新理論知識滲入課堂教學,啟發學生主動發揮專業優勢,提升才能水平,練就過硬本領。近年來,在“學習+服務”的理念引領下,浙江大學重點引導赴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社會實踐,助推學生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推出并連續10 余年開展“紅色尋訪”主題教育活動,深化黨史國情教育,增強愛校榮校意識,推動思想理論水平和知識能力素質的雙重提升,引導學生在用愛心和技能奉獻社會的過程中強化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

2.動力激發,促進專業實踐能力。高校實踐育人要尊重成長需求,激發內在動力,構建貼合社會發展需求、發揮學生專業特長、滿足個性發展需要的個性化、多層次的實踐育人模式,強化實踐教學層次性、整體性和有效性。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挖掘個體成長需求,融會貫通“第一課堂”課堂學習、“第二課堂”校內實踐、“第三課堂”社會實踐、“第四課堂”海外交流實踐工作,建強社團社會實踐平臺,組織開展實踐活動,積極創新工作載體,不斷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能力,切實激發學生成長成才的內生動力。

3.知行合一,提升綜合能力素養?!爸咝兄?,行者知之成”。培養學生,就是要激發學生內生動力,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通過將專業教育與社會實踐相融合,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專業素質與個人能力。高校堅持用好實踐育人重要渠道,通過建立知行合一的個性化人才培養體系,在實踐中激發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同時將其所學所獲結合個人興趣運用于各個領域中,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提前打下堅實的基礎,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

(二)全程覆蓋,強化“學分導向、課堂融通、過程管理”的硬抓手育人機制

完善全過程育人體系,畫好鑄魂育人同心圓,必須進一步強化資源整合,進一步完善和改進實踐育人體制機制,形成“課程學習和課外實踐同向同行、齊頭并進”的教育良好局面,提升高校實踐育人成效。

1.學分導向,打造課程化育人機制。提升社會實踐與教育教學關聯程度,推動社會實踐課程體系建設,提高社會實踐指導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專業性。將社會實踐納入學分管理體系,強調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科技創新、社會實踐、學科專業競賽、學術研究等方面設置一定數量學分供學生選修,推動學生的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和社會服務。在后期教育階段,強調在校教育與畢業后教育的銜接,加強實踐教學,強化實踐技能考核。浙江大學已將社會實踐納入本科生的學分管理體系,要求本科生8 個學分的實踐育人環節,采取記點方式對學生在校內參加的各類實踐活動,2015 年正式將社會實踐列入博士生培養的必修環節,實踐育人制度性設計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2.課堂融通,形成體系化育人模式。強化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構建由“課程實踐、專業實踐、社會實踐、綜合實踐”四個模塊組成的實踐教學體系。課程實踐包括課程實驗、實驗課程、課間見習等內容,注重通過實驗和見習等手段改善課程的學習效果,幫助學生掌握課程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專業實踐包括專業知識學習、教學實習、畢業實習等內容,加強專業技能訓練,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社會實踐包括社團活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志愿者實踐活動,通過讓學生盡早接觸社會,了解國情與民生,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綜合實踐包括國防與軍訓、科技創新活動等內容,以鍛煉學生身體素質、意志品質和科研創新能力。

3.過程管理,建立貫穿式育人鏈條。堅持以全鏈條指導與服務為抓手,制定科學有效的考核激勵機制,全過程考核評估教師參與實踐育人工作情況,將社會實踐作為課堂學習的延伸和補充,提升實踐活動專業水平和科技含量。堅持將實踐育人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建立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的良性互動,以社會實踐成效反饋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推進實習實踐環節與學生成長需求相契合,圍繞學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中健康成長開展能力素質培養。以“第一課程”為參照模型,出臺相關文件對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學分認證、過程管理等環節作出規定,確保實踐質量。

(三)全方位融入,構建“鏈接社會、專業賦能、資源匯聚”的多觸角育人載體

豐富實踐活動的形式,提升實踐活動吸引力,關鍵在于點面結合、創新載體,統籌推進實踐育人體系構建。要從社會、專業和資源三個方面發力,每個環節緊緊相扣,目標層層凸顯,實現專業技術向實踐能力的外化。

1.鏈接社會,聚焦戰略對接需求。深化校際協同、校企協同、校地協同“三個協同”的實踐平臺和基地建設,構建社會實踐育人共同體。推動實踐育人體系與國家發展戰略對接,聚焦“一帶一路”“鄉村振興”“健康中國”等國家戰略,結合國家重大領域科研合作及校地合作實踐基地,推進實踐育人與社會服務深度融合,構建與社會各界更加緊密的實踐育人培養機制,著力打造全校協同、校地共融、全球聯動的系統化、網絡化、全方位實踐體系。組織學生到國防軍工、重要國企央企、重要學術科研機構、重要金融機構、重要媒體等關鍵領域重點行業企業深度體驗、走訪實踐,主動將個人選擇和國家發展需要緊密結合,促進社會實踐與就業引導的結合。

2.專業賦能,發揮學科優勢特色。依托高校學科優勢,將實踐育人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學生培養方案之中,構建具有學校學科優勢或特色的實踐育人體系,形成學生成長和專業發展的交融互促,讓學生在直觀生動的實踐中認識感知社會脈搏、深化專業認識。一是發展優勢學科,立足高校辦學定位和學科發展規律,優化學科布局,凝練學科方向,努力建成一批優勢突出、特色明顯重點學科。以學科建設帶動全面發展,優化以專業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多學科融合實踐育人平臺建設。二是改革專業培養機制,針對學生實踐形式多樣、過程復雜、組織靈活、考核難量化等特征,建立各專業學生實踐育人的目標考核機制和質量追蹤系統,加強對實踐過程和實踐效果的監督。三是結合專業發展,以專業素養培養為著力點,設計具有學科特色的覆蓋全體學生的實踐體系,為學生搭建專業、立體、豐富的實踐成長成才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專業的認知和理解及本專業領域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作用和地位。

3.資源匯聚,建立供需對接機制。加強資源統籌,統籌協調各方育人資源,形成一體化育人合力、系統化育人載體、全員化育人保障,構建“三全育人”立體場域。在校內,通過與二級學院、黨團支部等協同,根據地方需求提供“菜單式”服務。在校外,依托地方政府、企業和校友資源,加強與社會公益組織合作,通過公益眾籌、建立社會專項基金等方式,以獎代補,籌集社會資本。建立供需對接機制,打通“校園—社會”兩個課堂,實施“一校多縣、一院多鎮、多班一村”的社會實踐結對模式。浙江大學全面提升公益服務意識,開創“PTPA”公益實踐服務模式,培育學生的奉獻精神和勞動意識;開展以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主題的實踐服務,引導學生堅信偉大真理、培養愛國情感、增強價值認同;開展“互聯網+青年扶貧”專項實踐,提高學生科學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引導正確學術方向;推出“青年學者社會責任行動”,增強學生認知能力,促進其綜合素質發展。

四、結論

構建高質量的高校實踐育人模式是高校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緊扣國家戰略,回應時代呼喚,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培養扎根中國大地的一流人才的現實需要。實踐育人模式的探索與構建必將引領新時代青年扎根大地,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貢獻積極力量。

猜你喜歡
大思政育人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題解教育『三問』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輔聯動”育人機制探賾
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大思政”式探索
“珠”育人
他們用“五招”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