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文化新聞傳播新媒體實踐

2023-05-31 09:36葉子申
記者觀察·中旬刊 2023年3期
關鍵詞:新媒體

葉子申

摘要:在新媒體時代,傳統的新聞報道模式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尤其是某些“嚴肅”的新聞類型,迫切需要與新媒體融合,尋求一種新的傳播方式。文章從新媒體時代的大背景出發,剖析了當代文化新聞傳播的特征,闡述了其重大意義,并指出了其傳播途徑的多樣性;針對當前所遇到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有效對策,以期為我國的文化新聞傳播工作提供借鑒,促進新聞業長期穩定發展。

關鍵詞:文化新聞傳播;新媒體;傳播思維

隨著人們對文化的要求越來越高,新媒介技術的飛速發展,文化新聞已成為人們接收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利用新媒介的優勢來做好文化新聞傳播工作成為新時代命題。而對大眾來說,文化新聞的影響范圍很廣,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方面也是頭等大事;加強文化新聞的創新,是當前新聞工作的重點。新媒介的興起給傳統的文化新聞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使其適應時代發展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探討其在新媒介環境下的創新和實施策略已成為必然。社會大眾透過文化資訊,認識到人的整個心理活動及其衍生產物,從而達到對生命、社會、自然等更深層的認識。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介,加強文化新聞的宣傳,是目前我國文化新聞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大任務。

文化新聞是指既要具有文學和藝術價值的新聞,又要能夠為大眾帶來藝術享受的新聞。文化新聞是推動文化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它可以進一步增強我們的精神文明。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廣大民眾的總體知識和文化素質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僅僅是對物質和精神的需要;新媒介時代為創新傳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新媒體作為當今網絡時代的一種新媒介,它與傳統媒介如廣播電視有著相似的地方,但又有著不同的特點。新媒體是一種以數字媒體、網絡信息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為載體,通過互聯網、計算機、手機等終端為受眾提供各種信息的傳播形式。隨著新媒介時代的來臨,人類的生存環境逐步向媒介融合的社會環境轉變,文化新聞傳播也隨之出現了新的特征。

增加了文化新聞傳播手段

新媒體依靠網絡、數字媒體為觀眾傳遞信息,這種傳播的手段使其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制,從而為受眾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資訊。大量的文化信息被數字化后上傳到網絡,使用者可以通過網絡來獲取他們所需要的信息,這是一種自愿性和選擇性的優勢。同時,新媒介所傳遞的信息也包含了文字、聲音、視頻等各種信息,它們可以互相結合,從而使信息的內容更加豐富。

人們可以更自由地發表意見

基于因特網的新媒體傳播平臺,可以在發布后即時上傳到網上,同時因為移動電話的普及,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隨身攜帶;所以,消息的發布并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再加上如今的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發布和傳播消息,所以消息的傳播速度非常的快。在新媒介中,交互是傳統媒介所沒有的一種更為突出的特性,而傳統媒介則偏重于單一的傳播,而新媒體平臺因為網絡的傳播速度更快,其能夠做到及時地發布和反饋,這是傳統的媒介所不具備的。在新媒體的支撐下,新聞記者使新聞話題在社會熱點上得到改善,從而達到與社會的融合;更接近于現實生活中的現象,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受眾。

讓更多的民眾可以看到他們所喜愛的文化新聞

新媒體的出現,使文化新聞與受眾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層次分明,在新媒介的作用下,在國內外廣泛地進行新聞報道,并將大量的新聞資訊傳遞給受眾;因為新聞傳播的多樣性,使受眾更加多元化。同時,在不同的網絡平臺上,文化新聞與受眾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的關聯,從而促進了新媒介的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因特網的普及程度不斷提高,網絡用戶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它的廣度和深度,使得受眾比傳統的電視節目更廣、更持久。

擴大文化交流的新媒體平臺

在大眾的觀念中,文化新聞的傳播領域非常局限,僅限于電視、廣播、報刊等。由于媒介的限制,文化新聞的讀者數量一直在下降。但是,隨著網絡新媒介的普及,文化新聞也面臨著一個新的發展機會。一方面,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程度,人民對傳統文化的追求更加強烈,因此,我們迫切地想要使自己的文化在當今社會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而娛樂新聞、綜藝秀等話題性節目,經歷了數年的發展,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尤其是那些在大城市里工作的人,在空閑的時候,會使用新媒體平臺來閱讀新聞。例如,近幾年,各大門戶網站和 CCTV合作的文化類節目,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寶檔案》等節目中,在全國范圍內的收視率和點擊率都很高,大大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提高文化新聞受眾意識

新媒體的興起,形成了以網絡為中心、雙向互動的傳播方式,使得屏幕的隔閡變得越來越模糊,彈幕文化、網絡世界特有的語言也逐漸與文化新聞融合,使其趣味性不斷提高。透過文化資訊及其他文化活動,不同年齡、甚至不同民族的民眾,都能在心理上找到一個可以滿足他們心靈需要的焦點,真正地吸引了更多的受眾。比如央視隆重推出的《經典詠流傳》,將歷史和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引領著觀眾在新時代回顧歷史、立足現在、展望未來,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信息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新媒體對文化新聞生產模式的變革

與傳統的文化新聞制作方法相比,新媒介制作要求簡潔、快速、時效性更高?;ヂ摼W上的短視頻新聞的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后,很快就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在這一背景下,文化新聞記者必須充分考慮到現代人的生存狀態,利用新媒介進行調查研究,創作出更有創意的文化新聞。

提高文化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

文化新聞是一種嚴肅和主題性的新聞,包括文學、藝術、戲劇、音樂等。在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同時,社會的文化也隨之產生了巨大的變革。由于文化新聞太過嚴肅,不能引起受眾的注意,因此,新聞工作者開始制造夸張、煽動性新聞,以獲得公眾的注意,從而造成了文化新聞內容的缺失,失去了對文化傳承和歷史傳統的使命感。同時,對文化新聞的報道也要進行深度的研究,這就要求其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不能因為追求轟動效應而胡亂猜測。此外,文化新聞的同質化問題也很突出,因為相同的文化話題,會引起眾多媒體的蜂擁而至,互相剽竊。這些報道的內容都是一樣的,與文化新聞的嚴肅和專業背道而馳。

文化新聞的觀念模糊

在新媒體技術發展的今天,為了滿足受眾的需要,電視、網絡等媒介都出現了大量的娛樂新聞;一些文化新聞記者甚至將文化新聞欄目改為娛樂類新聞,以求更高的閱讀率。新聞報道的方式也逐步趨向標題化、戲劇化、煽動化的發展趨勢,使其成為一種娛樂性的新聞,嚴重地影響了其傳播的價值。目前的文化新聞報道也暴露出另一重大問題,即對文化的認識不夠清晰,從而使娛樂新聞在媒體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成為輿論導向的風向標,導致了文化新聞傳播的原始動力改變。

不能保證文化新聞的真實性

在媒體融合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網絡、APP等新媒介發布信息,但由于受眾群體的文化程度和生存環境的不同,他們對信息的理解也會有很大的差別,價值觀的不一致,讓人很難判斷網絡上的信息是否真實,傳播過程是否有偏差,這是新媒體傳播的一大劣勢,往往會表現出很大的主觀傾向,不能保證它的真實性。

文化新聞傳播的多樣化

傳統媒體的文化新聞報道形式有點呆板、程序僵化,觀眾數量不多。運用新媒介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可以激發受眾的主動性。例如,《舌尖上的中國》是近幾年非常流行的一檔文化節目,它把中國許多地方的傳統美食和人文地理元素融合在一起,以“吃貨”為主題,讓人在品嘗美食的過程中,感受到中國的智慧。這個節目第一次在電視臺播放,當時很受歡迎,隨后又在網絡上發布,刷新了觀看記錄。作為一名文化新聞記者,要從網上搜集到一些隱藏在其背后的真實資料,以改進其缺陷,使其更好地為受眾服務,使其成為一個良性的循環。

重視新聞策劃,發掘文化底蘊,使新聞內容更加豐富

文化新聞的內容既與文化密切相關,又要與時代背景緊密聯系,因而以新時期的文化工作為重點。而我國地域廣闊、自然環境差異較大,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不同文化形態、不同的文化內容、不同的文化內涵,將成為我們今后文化信息傳播的一大資源。因此,廣大文化新聞記者必須重視區域的文化特征,并采取差異化的報道戰略;讓大眾耳目一新,讓自己的文化新聞在新媒介中脫穎而出,突出其特點。因此,要使文化新聞得到正確的引導,增強其正面影響,必須加強對其質量的重視,并對其產出進行嚴格的審查;經過一輪又一輪的篩選,最后通過新媒介傳播給大眾,只有這樣,文化新聞的品質得到了保證,才能在眾多的新聞媒介中取得競爭優勢;在新聞行業中立足,找到自己的位置。然而,要確保優質的文化新聞產出,就需要對新聞工作者的專業能力進行考核,重視他們的科學素養和思想品德,只有這樣,才能在文化新聞策劃上有保障。作為新聞傳播的核心環節,媒體在新聞媒體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它肩負著推動新時期民眾精神文化建設的重任,所以必須加強對文化新聞的宣傳;增強新聞策劃的能力,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保持密切聯系,了解他們的心理和文化需要,把多種視角結合起來;選擇與大眾相適應的文化內涵,構建文化主題,并以與新聞文體、大眾審美相適應的題材為目標,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讓自己的文化新聞在這樣一個充滿競爭的新媒介環境下,展現出它的獨特魅力,從而更好地體現出它的重要作用。

建立以用戶為本的新聞傳播理念

與傳統的“彈幕文化”“即時”的網上直播相比,與“粉絲”充分溝通的“文化新聞”更符合當下的新聞傳播思路。在新的時代里,從不同的視角去分析事情,只要它說得有理有據,又不違反法律,就能開闊人們的眼界。這種方法需要以用戶為中心,圍繞著使用者的需要對其進行更新,以實現新聞的傳播。例如:現在抖音上的“吃播”很受歡迎,有些高水平的主播不會用“逆向評價”來吸引觀眾,他們會用大量的實地考察,給粉絲們推薦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精髓的老店。雖說以用餐為主,但前期還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如何選擇路線、如何控制費用,為用戶粉絲們提供準確的資料。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一種全新的以用戶粉絲為主導的傳播理念,通過粉絲們的投票來確定下一步的目標,從而實現資源的交換。因此,文化新聞記者可以在與網友進行即時溝通后,根據自身的工作習慣,決定其所傳達的文化交流信息。

對傳統新聞溝通方式的突破

新媒體的本質是“新”,根據目前信息技術的普及,文化信息的傳播應當遵循微信公眾號、微博平臺、網絡直播等主流形式。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傳播迅速,即時轉發,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的觀眾。如:微信公眾號已成為一種主要的獲取特定文化資訊的渠道,通過簡短的“評論”,很快就得到了大量用戶的支持,因此,要突破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以幽默的方式給文化新聞帶來新的發展生機。

參考文獻:

[1]劉蔚.新媒體時代彈幕文化對新聞傳播的意義分析[J].新聞傳播,2019(7):55-56.

[2]李琤.新媒體傳播下文化新聞創新及實現策略[J].中國報業,2021(07):66-67.

[3]奚欣晨.新媒體傳播形式下文化新聞的創新與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20(02):249-250.

[4]康少臏.新媒體傳播形式下文化新聞的創新與策略[J].視界觀,2020(2):1.

猜你喜歡
新媒體
融媒體時代提升電視新聞傳播的輿論影響力
新形勢下精品圖書的內容策劃與藝術設計創新
報紙副刊的傳播意義與運營策略研究
真我與偶像:新媒體語境下的明星與粉絲
新媒體語境下新華網國際傳播問題與對策分析
政府危機公關中的新媒體傳播機制透析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全媒體時代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的四個著力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