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內文書》中日本文人的對華認識

2023-06-04 17:50朱巧婷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3年5期

朱巧婷

內容摘要:寧波是我國重要的現代化港口城市、貿易交通樞紐,古代的寧波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歷史上,無數愛好中國的日本學者、文人來到寧波,并記錄下了當時寧波的盛況。但是這些日本作品中所包含的對華認識,并不都是友好的、善意的,需要我們去辯證地對待這些日本文人筆下的寧波書寫。本文以日本貴族階級文人大河內輝聲所著的《大河內文書》為研究對象,從寧波的地理條件、漢文化在日本的傳播的歷史背景下展開,介紹寧波對日本的影響和《大河內文書》中對于寧波的書寫,并探討了這部作品中寧波書寫帶有的負面效應。

關鍵詞:《大河內文書》 寧波書寫 對華認識

寧波原名明州,明朝初年,朱元璋改其名為寧波,取“海定則波寧”之義。在中國古代,寧波是重要的海防城市和港口,明代政府為鞏固中國沿海區域的戍守在寧波府等府中設立了海防衛所。其次,自唐代起,中國僧人就開始到日本傳播佛教,使得日本本土陸續出現不同的佛教學派。1255年,日本京都當地最大的寺院東福寺建成,其開山祖師為圓爾辨圓。公元1235年至1243年,圓爾辨圓曾從日本乘船渡海至宋朝學習佛法,其登陸地就是明州,即今天的寧波。第三,中國古代歷朝重視寧波,寧波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物產豐富。

綜上所述,在古代,寧波是有著提供糧食等物產、海防建設、貿易港口等重要戰略意義的沿海城市。

公元前3世紀到2世紀,中國大陸的金屬工具、水稻栽培技術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九州,漢語、漢字也隨之傳入?,F存于日本的完全由漢字書寫的《古事記》《日本書紀》等史料證明在中國的隋唐以前,日本島完全借用漢字記錄其口頭語言。這可以被認為是日本接觸中國的開端。

隋唐時期是日本了解中國的重要時期,此時中國國力興盛,吸引了大批日本人來中國留學。在唐朝,日本政府先后派出遣唐使16批,其中的人員包括學生、僧人等,極大地促進了漢語、漢文化在日本的傳播,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開始了解、認識中國。但在兩宋時期,中日間的交通往來未得到足夠重視,不過兩國民間商船來往依舊頻繁,中國的各種民間文化也在日本繼續傳播。

元明時代是中日關系發生變化的一個重要時期。元朝統治者忽必烈多次派遣使者甚至兩次東征日本,都未能使日本臣服,因此元代中日之間不交而終。明朝時期,兩國之間的外交因“勘合貿易”和“倭寇”問題陷入僵局。明朝末期,因豐臣秀吉兩次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使得中日關系趨于惡化。

綜上所述,日本從古代就開始了解中國,日本的自然條件不如中國,其資源比較匱乏,因此,這也為近代日本侵略中國埋下了一個原因。

自唐至清,寧波三江口一直是海外到中國的登陸地。明成化三年(1467年),雪舟隨第13次日本遣明使團遠渡中國,于寧波登陸。一到寧波,雪舟就為明代寧波巍然矗立的城墻所震撼,于是提筆勾繪出了流傳至今的《寧波府城圖》。此外,古代的寧波商業發達,在唐朝時已經成為了我國對外貿易的中心。宋朝,以王安石為代表的一批大學者使得寧波開始確立“耕讀傳家、商儒并生”的傳統,寧波在經濟與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很大進步。當時的寧波成為了中國對外貿易往來與溝通交流的窗口,承載了大量的對外貿易。繁華富庶的寧波就像一個聚寶盆,吸引了無數日本人慕名而來。因此,日本文人書寫寧波,除了寧波優越的港口地理位置,日本人以寧波為著陸點來窺探中國以外,寧波對于日本的影響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寧波對日本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建筑文化上,唐宋時期日本派工匠來寧波學習木構架的營造技術,寧波也有許多能工巧匠曾應邀到日本建造寺院、園林。日本的唐招提寺、奈良東大寺等建筑都保留了寧波建筑文化的特征與痕跡。這也揭示了寧波建筑、園林技術和風格在歷史上對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日本還保存著一些與寧波古代建筑和園林相關的歷史建筑和遺跡。

綜上所述,古代的寧波在日本人的認識中占有重要位置,這也是當時中國的一個縮影,使日本人認為中國繁榮富庶,是一個可以強取豪奪資源的重要地區,是近代日本以中國作為侵略點的思想的萌芽。

《大河內文書》為日本貴族大河內輝聲所著,其內容的主要形式是筆談。1877年,清政府派出以廣東大埔人何如璋為正使,浙江慈溪人張斯桂為副使的首次駐日公使團。駐日公使團在與日本人進行交流時,由于雙方語言不通,所以多以筆談進行。筆談內容包括中日關系、社會問題、風俗民情等,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可謂包羅萬象。正如黃遵憲所言:“舌難傳語筆能通,筆舌瀾翻意未窮”。

其作者大河內輝聲(1848年至1882年),江戶(今東京)人,是中國文化的愛好者。從現有資料上看,其祖上皆是中國文化的愛好者,受此影響,大河內輝聲對中國文化充滿了敬仰之情,熱衷于與中國人吟詩筆談。

大河內輝聲的筆談持續時間為1875年至1880年,記載的筆談多達667次。筆談發生的場所包括大河內的私宅、飯店、公使館以及一些寺院內?!洞蠛觾任臅飞婕皟热菔謴V泛,是研究明治史與中日關系史有價值的史料,同時也是有趣的文藝作品。

一.《大河內文書》的寧波書寫

1.關于寧波的風俗描寫

《大河內文書》以筆談的形式記錄了明朝時期寧波的社會風俗,這些風俗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人們的服飾風俗,如“男子皆蓄辮,內著長袍,中有夾層,外著褂子……女子頭飾銀釵,著花鈿、襖裙”等。第二,記載了明朝時期寧波的飲食風俗,如“輔荷葉與豚肉,蒸食,清香四溢”。第三,記載了當時寧波的住宅、寺廟等建筑風貌,如“阿育佛寺東面天童、太白,俯歇鄞江浮臥虹于其前;東西二樓對崎,四明之景,概可睹矣”。第四,記載了寧波的春節、元宵節等民間節日風俗,如“七月七夕。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又以黃蠟鑄為鳧、膈、鴛鴦、溺鴆、龜、魚之類,彩畫金縷,謂之水上浮”。第五,記載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如“有佛者,本號釋迦文者,譯言能仁,謂所傳授,多為清國民坊傳神,無有不肖”。綜上所述,這些風俗描寫雖然為日本人展現了明朝時期寧波的表層文化風貌,但是可以看出,日本人觀察中國,往往是由表及里的,對于這些表面的中國物質文化的描寫,可以讓日本人得知當時中國的社會現狀。

2.關于寧波的文藝描寫

文藝可以理解為文化和藝術。在《大河內文書》中,記載的明朝時期寧波的文藝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文學方面。其中記載了包括桂彥良、烏斯道、鄭真、楊守陳等寧波作家的文學作品,而記載的文學作品的類型則涵蓋了戲文、小說、散文、詩歌等多種類型。第二,繪畫方面?!洞蠛觾任臅分杏凶髡叽蠛觾容x生根據筆談內容而創作的畫作,包括寧波的街景、建筑等,除此之外,還記載了趙備、李麟、呂紀、戴進等明朝時期寧波畫家的繪畫藝術。第三,藝術品方面。在《大河內文書》中,記載了明朝時期寧波民間的藝術品,譬如六舟竹根圓雕盤松杯等擺件、裝飾品等。

3.關于寧波的經濟描寫

《大河內文書》中,描寫了晚清時期寧波的經濟文化狀況,包括了寧波舶司的職能與設置情況,比如晚清政府專門為接待、管理日本貢舶所設立的舶庫、碼頭、安遠驛、四明驛等。如“陳暄督海運糧四十九萬徐石搶向江浙。二年以海運但抵直沽別用小船轉運至京,命于寧波府置舶庫、碼頭、遠驛,以廣儲蓄。四年定海陸兼運?!潦敲霞Z一由甬江入寧波府以為常?!逼浯?,記載了中日之間的交易互通,包括日本商品對華的輸入以及中國茶葉、絲綢等經濟物品對日本的輸出,如“寧波府碼頭交商賈友人,百般有利,茶葉商物遇當時。水路向海輕可得,財從富市易為求?!钡谌?,民間的經濟狀況,包括寧波民間的商賈、小商販等商務活動,也包括寧波富人的出行狀況等。

4.關于寧波的政治描寫

和藝術等精神文化類似,屬于制度文化的政治文化是文化中的上層文化?!洞蠛觾任臅分杏涊d了明朝時期寧波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的機構、職能、官員設置等情況,除此之外,還包括寧波當時的科舉制度、官員選拔制度等。

綜上所述,《大河內文書》中記錄了明朝時期寧波的各種文化事項,從淺層文化到深層文化都通過筆談的方式被記錄下來,因此,從文化比較的縱向方式來看,《大河內文書》雖然在當今是學者們研究中日關系、浙江地區的歷史等的重要史料,但在明朝時期,也是作為日本窺探中國社會的一個工具。當日本人了解到中國的繁榮后,大肆渲染并夸大中國,這也難免激起日本的戰爭野心分子的狂熱情緒,為倭寇、日本侵略中國等埋下了罪惡的種子。此外,其作者大河內輝聲是日本的貴族階級,當時的日本貴族與日本皇室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日本貴族的文人從間接的方面來說,也充當了日本皇室傀儡的角色。

二.從《大河內文書》看日本文人的對華認識

1.從個人交好到窺探中國

如前文所述,在中日交往的歷史上,不乏有許多同中國交好的日本文人、學者,但其大多數多是集中在隋唐時期,如古代日本著名學者阿倍仲麻呂,其中文名為晁衡,他在唐朝時期來華,并與李白、王維等著名詩人交好,后者更是著有《哭晁卿衡》《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等詩篇,不可置否,這是中日友好交往的見證。但隋唐以后,中日兩國的關系便不再親密友好下去,尤其是在明代,日本倭寇不斷侵犯寧波等中國的沿海貿易地區,從這一方面上看,日本文人筆下對寧波的書寫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從《大河內文書》作者的出生等級來看,古代日本貴族階級的生活往往會比下級階層要好很多,但是日本總體上仍是一個物資匱乏的小國。當日本貴族階級接觸到中國的社會、文化風貌后,會在自己的書寫作品中大肆渲染中國的富有,此外,從海洋地理位置上說,寧波距日本位置較近,古代亞洲地區的海上道路比較順暢,因此,中國便成為了日本侵略擴張的首要目標。日本文人往往以寧波等沿海城市為跳板,通過描寫中國沿海貿易的繁榮為日本提供中國的各項社會情報,正因此,在明朝時期,明朝政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來建設中國的海防,防止日本對沿海地區的侵擾,對于中國來說,是一種變相的災難。

綜上所述,日本從隋唐時期與中國的交好發展轉變成用文筆手段來竊取中國的信息,這與日本人的侵略思想是分不開的。且除了《大河內文書》以外,還有許多其他日本文人筆下的寧波描寫,共同描繪了中國富有但脆弱的形象,這也為近代日本為了奪取中國的資源而不惜發動戰爭提供了思想基礎。

2.從仰慕崇拜到侵略野心

《大河內文書》被部分漢文化學者譽為日本崇拜中國的最后寫照,雖然這是一個褒義的評價,但從另一個側面上講,《大河內文書》有著助長日本侵略思想的負面作用。首先,明清時期是距離中國近代史較近的一個時期,從縱向方面上看,在中國近代史開端之前,日本人對待中國的思想認識中包含了友好、崇拜等元素,寧波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海防、貿易、港口城市,從橫向方面看,其發展超過了同一時期的日本。在中日的歷史學界,有歷史學家認為,在當時很多日本人眼中寧波是明朝最繁華的城市。從日本乘船前往寧波也非常方便,豐臣秀吉因此對寧波非常向往,并且有以后定居寧波的想法。因此,不少日本文人將寧波描繪成他們向往的樣貌,從他們作品的思想中,可以看出對寧波、對中國的崇拜、憧憬。其次,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日本的發展,其國力、軍事、政治力量也比以往強大,作為彈丸之地的日本也因此滋生出侵略中國的野心。此時日本文學作品中描寫中國的部分往往不再有許多的崇拜、友好的思想元素包含其中,一方面,他們將中國描寫得非常美好,一方面,從書寫作品中煽動日本皇室階層、軍事集團的激進情緒,從思想認識上去煽動日本對華發動侵略。因此,誕生于明朝時期的《大河內文書》是一部具有對日本人思想認識“承上啟下”的筆談書籍,從文學形式上看,承接了日本以往歷史上的文學風格,而“啟下”則表明通過《大河內文書》對中國的描寫,其就不再具備維護中日友好交往的功能,更多的是從思想認識層面使日本的激進利益集團了解到中國物產豐富的現狀,并且使中國能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因此,《大河內文書》是具有負面效應的,從日本人的思想認識層面上看,這也是從仰慕中國到侵略中國、想占中國為己有、滿足日本的狼子野心的一部作品。

3.《大河內文書》中寧波書寫的負效應

以本文研究的《大河內文書》為例,其文學形式是筆談。從筆談的形式上看,筆談分為被動筆談、文化筆談、情報筆談?!洞蠛觾任臅分械膶幉〞鴮懮婕暗綄幉ǖ奈幕?、政治制度等,因此,它充當了當時日本統治階級的情報筆談這一角色。

其次,大河內輝聲在《大河內文書》中這樣將中西方進行了對比:“京畿之商賈、天下之人士,其求名趨利輩,宜交西洋人;高臥幽棲,詩酒自娛之人,宜交清國人也?!彼J為與西方人追求“名”相比,中國人通過詩賦文章來行樂雅會,并且善養精神。因此,《大河內文書》中描寫得中國人閑、時間多,并且富有,這就給日本方面一個嚴重的錯覺:中國富有,但是中國人無所事事。因此,《大河內文書》和其作者傳達出來的思想認識有相當嚴重的負面效應,如果將中日兩國比作兩個自然人,日本自然會妒忌中國,并且在日本文人的大肆渲染下,會產生掠奪中國的意圖。

寧波作為中國重要的港口城市,是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自古以來,在漢字文化圈中,就有許多國家的人從寧波登陸來了解中國的概況,因此,寧波具有非常優越的地理條件與政治意義。日本作為中國的海上鄰國,從最開始向中國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仰慕、崇拜中國,并與中國交好,到后來的妄圖侵占中國,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歷史發展過程,同時也體現了日本對華認識的嬗變。不可否認,其中包含了與中國友好的思想文化,但是到了近代,這些日本文人以筆抒發的思想認識潮流帶有越來越多的負面效應,對中國來說,這些負效應認識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因此,在研究日本文人筆下的作品時,要去辯證地看待。

參考文獻

[1]施劍.試論明代浙江沿海衛所之布局[J].軍事歷史,2012(05):23-28.

[2]李賀敏,張琳.日本臨濟宗名剎──東福寺[J].法音,1999(12):33-37.

[3]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入門(第三版)[M].中山大學出版社,2017.

[4]黃定福.古代寧波建筑元素對日本和高麗古建園林的影響[J].浙江園林,2020(03):8-16.

[5]王寶平.何謂筆談——以《大河內文書》為中心[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9(05):75-80.

[6]陳錚.黃遵憲全集(上)[M].中華書局,2005.

[7]王寶平.日本藏晚清中日朝筆談資料·大河內文書[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8]陳???關于晁衡的漢詩[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100-103.

[9]王寶平.晚清東游日記匯編(1)中日詩文交流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