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位語文名師《珍珠鳥》課例比較研究

2023-06-04 22:41黃文珊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3年5期
關鍵詞:竇桂梅珍珠鳥閱讀教學

黃文珊

內容摘要:馮驥才敘事散文《珍珠鳥》是部編版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課文,筆觸細膩、風格委婉、格調清新,本研究主要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兩方面對比分析三位語文名師竇桂梅、薛法根、郭初陽的執教課例,在“同課異構”的角度下,總結三位名師教學的獨特性與創造性,從而獲得教學知識經驗,并提出教學啟示,以期能給予中小學語文教師以一定的教學幫助。

關鍵詞:《珍珠鳥》 竇桂梅 薛法根 郭初陽 閱讀教學

本研究基于馮驥才敘事散文《珍珠鳥》,主要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兩方面對比分析三位語文名師竇桂梅、薛法根、郭初陽的執教課例,在“同課異構”的角度下,總結三位名師教學的獨特性與創造性,從而獲得教學知識經驗,并提出教學啟示,以期能給予中小學語文教師以一定的教學幫助。

一.三位名師《珍珠鳥》課例背景

(一)《珍珠鳥》文本介紹

《珍珠鳥》是部編版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的課文,是馮驥才先生創作于1984年的一篇敘事狀物散文。筆觸細膩、風格委婉、格調清新,字里行間洋溢著濃郁詩意。課文主要講述了“我”與珍珠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過程。盡管課文描寫的是人鳥之間的關系,但文章的立意并不局限于此,作者著意描摹生活,又在描寫之中附有深刻哲理,使得這篇課文蘊含寓意。文章疏密有致、濃淡相宜,呈現出跌宕變幻的景象也使人讀來興味盎然。

(二)三位語文名師課例的概述

1.竇桂梅老師課例概述

竇桂梅老師本課教學分兩課時,總體教學思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品味人與小鳥的信賴,在這一部分,竇桂梅老師以古詩朗讀為導入,以《鳥》一詩帶領學生進入鳥的話題,進而引導學生了解探知珍珠鳥的特點。然后,竇桂梅老師引導學生去發現作者“我”是如何贏得小鳥的信任,從而加深學生的領悟感受。第二步是探討人與大鳥的信賴,在這一部分,回顧了第一課時中的“作者和小鳥創造的美好境界”,進一步拋出問題“作者與大鳥又是否有信賴”,激起學生的探索欲與求知欲,引導學生回歸文本,深挖文本對文本進行二次解讀,形成個人體悟,后又回到“大珍珠鳥與小珍珠鳥眼中的信賴有何不同”的問題上。第三步是思考人與鳥類的信賴。這一階段是整個課堂的升華階段打開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整個課堂教學竇老師都緊緊抓住“信賴”這一主題,鮮明體現了她所倡導的“主題教學”,課堂教學圍繞“鳥”展開,引導學生細心品讀語詞,反復誦讀語句,領悟作者態度感受。

2.薛法根老師課例概述

薛法根老師致力于組塊教學研究,而本課例正鮮明體現出他所提倡的“組塊教學”特色理念,大體可分為三個版塊。第一版塊,薛法根老師通過引導學生找出描寫雛兒的語句并進行朗讀品味,再引入作者對雛兒的形象刻畫的生動形象對比,使學生對寫作手法有整體的感受,既了解懂得作者寫出了什么,也懂得了作者是如何寫的。在第二個板塊,薛老師主要引導學生體會“情”,通過拋出問題“小珍珠鳥在哪一件事上干得最像‘小孩子”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從不同方面感受小珍珠鳥對作者的一步步地形成信賴,在這一板塊,薛老師培養了學生的故事梳理能力,以及注重引導學生內化課文的表達方法。在第三個版塊,薛老師帶領學生在厘清課文中人鳥相處過程的表達順序以及轉換角色訓練口頭語言表達的基礎上,就地取材,以師生關系這一主題進行仿寫,引導學生由讀到寫,將文本與生活進行結合。

3.郭初陽老師課例概述

郭初陽老師緊緊圍繞籠子展開教學,其總體教學思路緊扣“籠子”,可以概括為以下,首先引入《囚鳥》片段,引導學生以人與鳥的親近來觀察鳥與籠子的距離,后拋出問題“小鳥是否真的離開了籠子”,激發學生思考。緊接著以筱曉與馮驥才對待鳥兒的態度差異,來發絕對囚籠的欣賞,后以影片《群鳥》中籠子的置換,來引導學生反省思考人類自恃有力的迷狂。最后這一部分也是本課的升華部分,郭老師通過豐富的課外資源補充,拓展學生的視野,調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實現真正的閱讀,以小竹籠束縛身體與大房間來束縛精神,來探究天生的囚徒對自由的擔當。

二.三位語文名師《珍珠鳥》課例比較

(一)教學目標的比較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或標準,對于一節課的教學活動而言有引領導向作用。從某種意義而言,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第一要素。下面,將從教學目標的相同點和側重點兩個方面分析比較三位語文名師《珍珠鳥》教學目標的異同。

名師教學目標及側重點:

(1)竇桂梅

1.反復品讀語句,感知珍珠鳥形象。

2.通過梳理人鳥相處過程,品味探討人和小鳥與大鳥間的“信賴”。

3.思考人與鳥類的“信賴”。

側重點:圍繞“信賴”探討人與鳥的關系變化。

(2)薛法根

1.從“時間先后”“動作親疏”和“距離遠近”三個方面分析和概括作者將珍珠鳥信賴人的過程描寫具體的方法。

2.在角色轉換和生活體驗中理解珍珠鳥從害怕人到信賴人的變化過程。(側重點)

3.在讀寫遷移和言語實踐中運用所學的方法寫出師生關系的變化過程。

(3)郭初陽

1.結合文本,從人與鳥的關系變化看鳥與籠子的距離,分析珍珠鳥籠子的特點。

2.運用批判性思維,體會揣摩鳥與籠子的關系,探討籠中鳥的深層意。(側重點)

可以看出三位老師的教學目標大體都有共通之處,比如理清人與鳥的關系變化過程、理解課文“信賴”的含義等,盡管有所相似,但也各有側重,加上教學方式的不同,所呈現的課堂教學也各具特色。

通過教學目標的對比可以看出,各位老師所展現的各自的教學理念,竇桂梅老師的教學目標緊緊抓住“信賴”這一主題,也體現出其所極力倡導的“主題教學”理念,“主題教學”提倡提取出一篇課文的主題,或是幾篇相類似的課文所表達出的一個共同主題,圍繞著這主題開展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文本解讀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這也有助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充實兒童生命世界的課程資源以及建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竇桂梅老師就將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小珍珠鳥的“信賴”,從而進一步理解人與自然的信賴關系層層遞進,思路清晰,構思巧妙獨特。而薛法根老師主張“組塊教學”理念,關于“組塊教學”,薛老師是這樣定義的:“語文組塊教學是建立在語文學習的心理學原理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方法,即以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為主線,將零散的語文訓練項目整合成綜合的語文實踐版塊,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得充分和諧的整體發展?!币虼藦乃恼n堂教學中能明顯看出,他的課例注重調動學生的綜合能力,其教學目標三在讀寫遷移和言語實踐中運用所學的方法寫出師生關系的變化過程就體現出了這一點。郭初陽老師則非常注重對文本的解讀,或者說是“解構”,郭老師曾以《珍珠鳥》為例子說到“必須對自覺或者不自覺的謊言進行解構”,而這十分鮮明的個人教學理念也體現在了他本課的教學案例中,盡管他的解讀有一定的爭議,但不可否認,他的解讀的確引起了語文教育教學界對課文解讀的關注與重視。

(二)教學過程的比較

教學過程支撐起了語文課堂教學,下面本研究將嘗試從教學流程的設計的四個角度:課堂導入、初讀感知、精讀品味以及結課方式對三位老師的課例進行比較。

1.課堂導入

基于學情考慮與教學方式的不同選擇,三位名師的導入選擇各有不同。

竇桂梅老師選擇以白居易的《鳥》等詩句導入本課的學習,選擇學生熟悉的意境優美的詩詞名篇,能使學生順利進入佳境,極具藝術魅力,通過這些詩句,竇桂梅老師順利引出“人與鳥的話題”進而帶領學生進入新課。學生朗讀詩句,浸潤在古詩詞的藝術之美中,同時帶給學生以一定的哲學思考種子。除了古詩詞之外,竇桂梅老師還采取了圖片導入的形式,出示了珍珠鳥的圖片,激發學生對即將講授的新知識的興趣,調動學生進入新課學習的狀態。

與竇桂梅老師不同,薛法根老師的課堂導入開門見山,選擇直接出示課題,并且在課題的基礎上有帶領學生了解課文的作者馮驥才先生,除此之外,薛法根老師還帶領學生做到重點字詞的認讀以及生字生詞的書寫基礎訓練。在薛法根老師的整個導入過程當中,主要是以談話的方式進行,學生能以一種更為輕松活躍的氣氛學習語文知識、落實基礎訓練,并且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薛法根老師的導入很好地引導學生順利走進文本。

郭初陽老師的導入形式也很直接,直接讓學生閱讀文本找出自己最喜愛的一句話并分享,迅速集中學生焦點,使學生快速融進課堂教學,當然,這樣的導入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課前準備,這樣的分享任務也在一定程度上連接了新舊知識,使學生快速進入新課學習。

2.初讀感知

初讀課文是語文教學新授課的起始環節,是學生在讀完課文后的整體感知以及較短時間內形成的對課文的直觀感受和理解。

竇桂梅老師在本課教學初讀感知環節所布置的初讀任務是感知珍珠鳥形象,主要通過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品讀與形象相關語句以及給學生補充課外資料完成的。學生通過品讀與小珍珠鳥形象相關的語句,對小珍珠鳥的形象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同時,竇桂梅老師補充的珍珠鳥相關資料,也加深了學生對珍珠鳥“怕人”性情的感受。通過這一初讀感知環節,引出下一環節對珍珠鳥與“我”關系進一步變化的對比,凸顯出本課主題——信賴。

薛法根老師在初讀環節關注到作者對珍珠鳥的描寫,引導學生品析珍珠鳥外貌,讓學生去認識作者筆下的珍珠鳥,并以此為出發點,分析作者對小珍珠鳥形象的描寫,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并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

郭初陽老師的初讀環節給學生留下兩個問題,分別是“珍珠鳥的籠子,到底具有怎么樣的特點?”和“小鳥是否真的離開了籠子?”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重回文本進行深挖,主要引導學生關注鳥與籠子的關系,為下面的“自由”探討問題做一個鋪墊。

3.精讀品味

精讀品味環節指對課文細致地揣摩、研讀,深入挖掘語言細節,促進學生對文本有更加透徹和深入的理解體會。

竇桂梅老師基于初讀感知環節已引導學生明確了珍珠鳥“謹小慎微”的性格,因此竇老師接下來帶領學生主要品讀分析“漸漸地,它膽子大了”這句話,通過朗讀相關語句,使學生新舊知識發生碰撞,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緊接著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拋出問題“‘我是怎么贏的珍珠鳥的信賴的”,引導學生從人是如何贏得信賴和鳥信賴人的表現兩個方面來進行探討分析,基于此完成第一層對信賴的理解。

薛法根老師在精讀環節主要設置了兩個精讀任務,分別是梳理人鳥相處的過程,以及帶領學生感受“信賴”主題,薛老師借助關鍵字詞“竟”和“居然”,讓學生感受到了蘊藏在字里行間的不可思議以及驚喜之感,從而完成了人鳥相處過程的淺層梳理,然后薛老師帶領學生變換角色,進行分角色朗讀活動,由此完成對“信賴”主題的品讀。

郭初陽老師引導學生對文本結構進行“解構”,通過大量豐富的課外資料補充,形成互文性閱讀,讓學生對“自由”與“囚禁”有了更深的理解,對文本進行有根據性地層層剝筍,激發調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4.課堂小結

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苯Y課作為課的結尾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結課具有啟發性和感染力,可以給學生以啟發引導,使他們的思維進入積極狀態,主動地求索知識,精心設計結課,合理地進行安排,確保課堂教學善始善終,給整堂課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并使教學效果愈加突出。

竇桂梅老師的結課是在前邊課堂教學的精讀品味上的一個延伸,在已經帶領學生品味了人和小鳥之間的“信賴”之后,結課時竇老師引導學生將關注點投到大鳥對“信賴”的理解上,視角的轉換使學生的思維發散延伸,明白到大鳥眼中的信賴是自由、溫暖的家以及美好生活等等,由此引導學生完成對信賴的第二層理解。在最后竇老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口語表達練習完成對信賴的理解第三層理解。在竇老師的帶領下,學生逐步體會到情感的遞進變化,實現了竇老師“主題教學”。

在結課環節,薛法根老師通過帶領學生進行關鍵詞語的圈畫以及進行仿寫練習,實現對課文的解構以及作者語言表達的學習內化。在仿寫練習這一環節,薛老師總結了作者寫人鳥相處過程的寫法,給予了學生一定的寫法指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以及課堂中師生相處過程,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練習。給學生的寫作練習搭建了支架,使學生能更為輕松地內化知識。

郭初陽老師的結課與他的教學理念息息相關,可以說是他整節課的升華所在,前邊環節對學生不斷引導理解的基礎上,郭初陽老師選擇拋出問題作為結課方式,引導學生在課外書籍中找到答案,這個結課方式離不開前邊郭老師的層層推進,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挖與解構,這個結課方式使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

三.《珍珠鳥》課例比較的啟示

1.立足文本,提升學生多元解讀能力

語文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處于基礎和核心地位,它所承擔的任務最重,所解決的問題也最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決定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歷來被尊為語文教育之根本。然而,現實中的語文閱讀教學卻不盡如人意,出現諸多問題:學生缺乏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差;閱讀教學存在應試化傾向;重講析、輕閱讀;閱讀教學文本理解單一化等等。因此,在這種種的問題下,提出主張在閱讀教學中提倡發展學生的多元解讀能力。

在《珍珠鳥》的課例中,三位名師都非常注重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一個個人化的解讀內化,特別是郭初陽老師,盡管他的“解構”帶來爭議,有人發出質疑他在本課的表現是否有“過度解讀”之嫌,但盡管這樣,他對學生多元解讀能力的培養還是值得肯定的。

2.還原情境,走近作者所思所感

王榮生教授指出,閱讀教學的“這一篇”課文,不僅是學習材料,而且是學習對象。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其實是閱讀教學的通則。散文作為高度個人化的言說對象和言說方式,在教學時就需要引導學生走近作者,感受作者創作時的獨特情感體驗。在《珍珠鳥》授課過程中,就需要引導學生去感受馮驥才先生心中的那只“珍珠鳥”,走近作者的所思所感。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將紙面上的文字,通過情境的還原,使學生與文字、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體悟。

薛法根老師就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活動,還原了人鳥相處的情境,使學生能隨情境的創設體會感受珍珠鳥與“我”關系的逐漸變化,感受小鳥對“我”態度的逐漸轉變,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何為“信賴”。

3.深入淺出,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深入淺出”的“深入”指的是教師要研讀文本,深入解讀,把握文章的脈絡,理清文章的線索,將有用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形成恰當的教學內容。散文教學要取得真實而有效的效果,就必須拒絕文本解讀的浮于表面。教師需要在備課時做好個人的文本解讀,在課堂上適時引導學生,能透過文本表層內容理解作者文字底下所要表達的真正意蘊。竇桂梅老師緊緊圍繞信賴主題,薛法根老師以作者的文本語言為切入點,郭初陽老師從“籠子”著手。每一位教師都對文本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也因此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也會有所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散文作品抒發的是作者寫作當下獨特的情感體驗,教師在教學時就應充分尊重作者原意、貼近作者的寫作心境,不做過度解讀或歪曲作者本意,這樣才能更好地帶領學生感受課文所要傳達的意蘊。

“深入淺出”的“淺出”,指的是教師在深入解讀文本之后,站在教學者的角度,恰當使用教學語言和教學方法,達到“淺出”的效果,用學生能理解的語言,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去真實地感受與體驗,在文本解讀過程中生成自己獨特的理解感悟,真正實現學有所獲。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時只有做到“深入淺出”,才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猜你喜歡
竇桂梅珍珠鳥閱讀教學
可愛的珍珠鳥
從學生精神世界出發探析竇桂梅語文教材觀
用文學教育啟蒙心靈
說謊的珍珠鳥
《珍珠鳥》文本解讀
談閱讀教學中的快樂
竇桂梅小學語文主題教學的新啟示
閱讀教學中的“追問”略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