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中的人文性缺失及重構

2023-06-12 09:29高娟梁明月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3年4期
關鍵詞:學生觀人文教育人文關懷

高娟 梁明月

內容摘要:教育是人的世界,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理當充滿人文關懷。然而,實然狀態下的教育受到功利主義的侵擾,導致教育容易忽略學生的價值和尊嚴,使得學生成為學習的機器。二十一世紀,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成為新時代教育的發展方向。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耐心等待學生;發展學生的個性,欣賞肯定學生;師生平等相處,理解尊重學生;注重學生的精神世界,關心愛護學生;將尊重與關懷貫穿到教育的過程中,使教育充滿更多的人文情懷。

關鍵詞:人文性缺失 人文關懷 人文教育 學生觀

教育是人對人的事業,理當是充滿人文關懷的成人善業。[1]然而,在功利主義的陰霾下,現實教育中存在著很多“目中無人”的現象,教育目標和方法逐漸偏離了教育的本真,給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學校教育重知識傳授、輕品德培養,重理性說教、輕情感啟發,目標直指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而忽視了對學生健康人格和精神層面的培養和關注,使學生成為控制的對象和灌輸的容器。尊重、關懷、寬容、愛護等人文性的缺失,使教育褪去本應有的溫度。但學生是活生生的人,“學校教育,人是目的。這既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歸宿”。[2]在教育實踐中,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將尊重與關懷貫穿到教育的全過程,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弘揚人文主義精神。

一.教育中人文性的缺失

在競爭愈發激烈的大環境下,當下教育的功利色彩愈發濃厚。功利主義導向下的教育往往會對學生自身的意義視而不見,時常扮演著壓抑和摧殘人性的角色。這樣的教育違背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思想,是人文性在教育中缺失的體現。

首先,從培養目標來看,我國教育的培養目標長期以來表述為“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以此可以看出對教育社會價值的重視,然而缺乏對個人價值的關注,忽視了人的自身發展。[3]其次,從教育內容看,學校教育過于重視知識的掌握和成績分數,而輕學生的精神成長和個性等方面的培養。且在知識的掌握上依賴機械的記憶和反復的練習,學生成了學習的工具和裝知識的容器。再次,從教學過程看,學校教學大多還是采用講授的教學方式。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一直處于主導地位,是知識的權威者和課堂的掌控者,這就無視了學生平等的人格。從教育評價看,學校教育常常用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將學生標簽化,忽視了學生其他方面的閃光點,導致對學生個性培養的邊緣化。

最后,從師生關系看,教師人文情懷的缺失也對學生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傷害。相關研究顯示,只有極少數的學生可以真正地感受到教師的愛。[4]一方面,在工具主義的導向下,有些教師在意的是可以帶來直接利益的方面,如升學指標的達成,僅注重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和應試能力的提高,往往忽視了學生的整體發展。[5]另一方面,有些教師會用歧視、侮辱性語言、冷漠的態度等方式懲罰學生,即普遍存在于教育現實中的一種消極懲罰方式,從而導致學生產生不良情緒甚至引發病態心理問題。[6]

由此可見,沉重的學業負擔壓得學生難以喘息,人們還不斷地向他們施加推力,企圖讓他們跑得又快又好,全然不顧學生的身心健康。整個教育過程缺少對學生個體的關注,尊重、寬容、愛護、關懷等充滿人文性的感受在學生身上體會不到。缺乏人文之光照耀的教育對于學生而言是一個充滿功利、缺乏溫情的精神荒原。因此,教育需要回歸教育的本源,即人的發展本身,實施“以人為本”的教育。

二.學生是“人”,教育應當充分體現人文性

葉瀾教授指出,“在一定意義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的質量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事業”。[7]人具有思想和意識,在其實踐活動中僅有信息和知識是不夠的,情感的體驗和價值的生成更為重要。[8]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具有主體性和能動性,是具有獨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在人格上是與教育者擁有平等地位的。[9]學生觀對教育者堅持的教育理念和執行的教育策略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學生作為人的存在價值,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給予學生人文關懷,從而發揮教育的育人功能。

1.學生具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精神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價值判斷和精神生活,具有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他們不是工具和機器,也不是任何的附屬品,不依賴于外在的精神權威。學生作為生命個體,有其自身的生命意義,也擁有實現自我發展的自由與權利。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充分地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尊嚴,倡導個性解放和平等自由。學生享有人的尊嚴與權利,具有獨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世界,學校教育不應打著“為學生好”的旗幟剝奪學生的權利,應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選擇權。教育不應該是控制,因為控制以被控制者的個性泯滅為代價。

2.學生是發展中的人

學生是一個正在成長和發展的人,并不成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在發展過程中,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可以創造一定的環境和條件激發學生的潛能。

教育不能以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發展,應該發揮教育的促進功能使學生在現有水平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3.學生是具有差異性的人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F代生理學等研究表明,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到遺傳、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學生的能力發展水平、思維方式、學習興趣、性格和氣質等方面都會表現出各自的特點。個體差異是影響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學校不能是生產流水線的工廠,把學生當成產品,實行嚴格統一的標準和要求進行生產。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4.學生是有能動性的人

學生的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復制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認知水平不斷地發展,可以運用自己的思維和智慧與外界事物進行互動,思考和創造出新的東西。學生不是被動接受信息者,是知識的探究者,將新的東西進行內化,實現進一步的超越自我。教育者作為教育工作的實際推動者,如果缺乏對學生的深刻認識,那么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極有可能會喪失教育情懷。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以人為起點,以人為旨歸,以人為運轉的軸心。只有滿足人的發展需求,才能讓教育散發出理性的光輝并實現教育自身的價值。[10]

三.提升教育人文性的策略建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指出:“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給經濟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為經濟工具而是作為發展的目的加以對待的。使每個人的潛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發展,這既符合教育的從根本上來說的人道主義的使命,又符合應成為任何教育政策指導原則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又尊重傳統和文化多樣性的內涵發展的真正需要?!盵11]

1.遵循自然規律,耐心等待學生

法國杰出的思想家盧梭在《愛彌兒》的開卷中寫道:“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他要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強使一種樹木結出另一種樹木的果實……如果你想永遠按照正確的方向前進,你就要始終遵循大自然的指引?!盵12]實踐也證明,一套科學性再強的教科書,如果它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符合學生的心理,也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13]因此,教育要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不能以成人的標準過早過快地驅動學生的成長。教育者要根據學生各個成長階段的心理、生理、學習等方面的特征,循循善誘。不能因為升學、競爭等外在的壓力而操之過急,施以強制而粗暴的干預,最后摧毀一個個珍貴的生命?!敖逃拖耩B花一樣,一邊養一邊看,一邊靜等花開”。[14]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者對學生要再多一份耐心、寬容和等待。[15]

2.發展學生個性,欣賞肯定學生

壓抑人的個性等于扼殺人的生命。[16]我們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性,欣賞肯定每位學生,立足學生自身的成長步伐,合理地引導學生的個性發展。首先,教育者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學生是一種多樣性的生命存在。其次,教育者要在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獨特性的基礎上,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合適的環境和條件。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教育者要善于用敏銳的目光捕捉到每位學生的長處和發展潛力,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對學生施加積極的影響。最后,在教育評價中要杜絕將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古人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教師要善于看到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給學生以自尊與自信,以發展的眼光去評價學生的成長,鼓勵他們超越自我,超越教師,實現“青出于藍勝于藍”。面對成績優秀、品格端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面對暫時落后的學生,教師要給予真誠的關懷和鼓勵。教育并不是僅僅為走在前面的學生喝彩加油,也要為暫時落后的學生提供幫助和關愛,從而共同成長和進步。猶如面對著一群中流擊水之人,教育并非僅僅立于岸上,而是置身河中,幫助大家共渡滔滔江河。[17]

3.師生平等相處,理解尊重學生

人生而平等,每個學生都應該得到尊重。最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篇,人格尊嚴成為民法典的核心概念,將未成年人主體利益最大化。[18]在師生關系中,學生不是教師的附庸,要打破二者之間以往的不平等關系。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教學是師生間雙向互動的一種活動,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和提供表達想法的機會,注意引導學生發揮自主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習知識、獲得成長。另一方面,在與學生相處時,教師要摒棄“高人一等”的觀念,以民主的態度對待學生。在與學生進行對話時,教師不能一味地以自身的立場對學生進行評判和說教。教師要耐心地傾聽學生的心聲,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學生的處境,并對學生的需求做出積極的回應。從而加深教師和學生在情感上和心靈上的碰撞和交流。

4.注重精神世界,關心愛護學生

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者要對學生有無條件的愛心與關懷。愛以善意為基礎,走向他人,是一種感情,更是一種品質。教育愛是一種代際之愛,上一代人給予下一代人幫助和扶持,是上一代為下一代好的善意。[19]“以人為本”的教育不僅是賦予學生豐富的知識技能,還要注重學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健全人格。一方面,學??梢约訌娙宋沫h境的創設,通過良好的物質和精神環境,讓教育觸及學生的心靈,實現教育對學生精神生活的潤澤和人格的塑造。另一方面,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為其精神世界的發展提供支持,使學生富有飽滿的人文情懷和高尚的道德品質。

教育作為一項直面人的生命的偉大事業,要關注和滿足人的個體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助人成就具有意義的生存狀態,從而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實現個人價值。[20]教育者要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尊重和關懷貫穿在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堅持“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理念,這既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歸宿。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的,“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21]這種喚醒必定是一種充滿愛意和關懷的真誠的喚醒。

參考文獻

[1][6]蔣紅斌.教師人文情懷與學生心靈傷害的消解[J].教師教育研究,2012,24(01):25-28+12.

[2][13][15][17]陳立群.人—孩子—學生——我的學生觀之邏輯起點[J].人民教育,2010(19):12-14.

[3][9]陳婷婷,汪明,鮑紅玉.做眼中有“人”的教育[J].教學與管理,2015(29):1-3.

[4][5]黎瓊鋒,周鳳霞.關心理論視域下的師生關系及其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34):32-35.

[7]葉瀾.“教育的生命基礎”之內涵[J].山西教育(教學版),2004(06):1.

[8]林潔.以文化人的人文之維[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6):131-135.

[10]李梟鷹,阮紅梅,唐德海.教育為何要以人為本:并非一個毋庸贅述的問題[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38(11):11-15.

[1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12]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14]張克運.全球主流教育方向已變,我們還在糾纏起跑線[J].華人時刊(校長),2019(02):15-17.

[16]姚姿如,楊兆山.“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意蘊[J].教育研究,2011,32(03):17-20.

[18]黃步軍,湯濤.師生共同體:良好師生關系新模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17):49-51.

[19]高德勝.論愛與教育愛[J].中國教育學刊,2018(12):49-55.

[20]徐潔.回歸生命的意義世界——關于學生觀的追問與省思[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06):1-5.

[21]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

課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課題“助推理論視角下青少年價值觀培育機制研究”(BEA190111)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通訊作者:梁明月)

猜你喜歡
學生觀人文教育人文關懷
外籍教師課堂典型用語及其所采用的教育教學措施背后折射出的“學生觀”和“教育觀”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人文教育的結合
孔子學生觀對教師職業道德發展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