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號化雕塑設計對高校人文環境的影響與研究

2023-06-18 23:45姬賽賽滕子超郭雨芹
客聯 2023年2期
關鍵詞:人文環境校風符號化

姬賽賽 滕子超 郭雨芹

摘 要∶高校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在營造和諧校園氛圍,創建有利的人文環境,滲透良好的文化教育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也承擔了一定的責任。近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校園建筑面積逐漸擴大,教學樓群也越來越多,但人文景觀的建設卻沒有隨之增加,體現學校文化內涵以及校風的雕塑設計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就雕塑在高校中的文化定位展開研究,分析當前高校校園雕塑的現狀,并就“符號化”設計對其人文環境的影響進行探討。

關鍵詞:符號化;高等院校;雕塑設計;人文環境;校風

雕塑,是校園人文景觀的核心,是藝術與文化的綜合表現形式。所謂人文景觀,事實上是相對于自然景觀而言的,指的是人為制造的景觀,如石凳、假山、雕塑、路燈等,是校園隱性文化的體現。特別是雕塑,代表著校園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積淀,是獨一無二的精神財富。高校雕塑作品在整體上體現的是對真、善、美的追求。但是近年來由于受社會風氣、市場效益、審美傾向的影響,高校雕塑設計出現了符號化傾向,作品看似有著鮮明風格,實質上卻是互相抄襲。這與教育的初衷相違背,也難以從文化上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感染。因此,研究符號化雕塑設計對高校人文環境的影響是當務之急。

一、國內研究現狀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迅速。校園環境建設和校園雕塑建設就成了人們關注的問題。國內對于校園雕塑的研究其實最早起源于古典的造園手法,自宋代以來,我國就有“音高思遠”的造園立意。隨著社會的進步,古典造園手法逐漸在大學校園建設中應用,學者們就校園景觀的規劃布局、文化內涵和功能開發做了大量研究。鄭明仁在《大學校園雕塑規劃整合論》中主要闡明了自然因素、生態因素和社會因素對于校園雕塑設計的影響,以及三者相配合的感召力。

早期中國高校校園雕塑突出的是雕塑的裝飾性作用,多為體量龐大的政治性雕塑,對所處的校園空間環境,從外在形式、色彩到內在精神進行裝飾性表現。目前,國內高校雕塑一部分是尺寸較大紀念性雕塑。其余的大多數是2米以下的中小型裝飾性雕塑和具象性雕塑。從雕塑選題來看,以表現共產主義理想好、愛國主義教育題材較多。這類題材的校園雕塑發揮著校園雕塑的教育功效。

二、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于校園雕塑設計對人文環境的影響研究比較早,關于高校的規劃布局更是經歷了一系列的演變歷程,特別是在雕塑建筑的文化功能方面。在歐美,人們認為校園應該體現某種藝術風格,于是他們在校園人文環境規劃中,把雕塑設計為獨具一格的藝術樣式。歷史悠久的高校往往比較重視校園雕塑的規劃和建設。尤其注重雕塑與環境藝術的整體建設,來凸顯出精神特質、價值觀念、審美取向以及高校本身的文化底蘊。與中國高校較多雄偉的政治性雕塑相比,西方校園校園雕塑多是造型獨特的、形體較小的藝術作品,注重純粹的審美體驗,使得歷史和現代藝術氣息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三、高校人文環境其設計原則

(一)天人合一和諧共生原則

高校人文環境是審美主客體間的有機統一,高層次的校園人文環境應具有巨大的文化潛能,一方面給師生帶來美的感受,陶冶情操,一方面又具備精神上的感染力,激發學生努力奮進,求知若渴。這要求人文景觀,特別是雕塑設計要與學校的外部環境相協調,與學術氣氛、辦學特點、風俗習慣相得益彰,體現出動靜相宜,天人合一的和諧氛圍。同時,任何一種校園文化都要堅持以人為本,人文環境的設計也要體現這一理念。事實上,高校人文環境的設計涉及到美學、心理學、教育學以及建筑學等多個學科,但歸根結底是為學生服務,對教育起到烘托和陪襯作用,使學生由熱愛校園,到熱愛生活、熱愛社會、熱愛國家,實現情感的逐步升華。

(二)提高品味注重內涵原則

高等院校的人文環境與其他的社會環境有所不同,具有其特殊的教育意義和美學特征。大學校園的人文環境提倡風雅教化,景觀的設計強調文化思維和育人功能,必要時還要彰顯道德崇尚。事實上,校園所體現的人文環境之美應無處不在,設計理念要新穎獨特,凝聚人心,內涵深遠,拓展視野,值得回味,這也是校園人文環境區別于其他人文環境的核心所在。

(三)我國高校雕塑設計存在的問題

雕塑作為一種造型藝術,集雕、刻、塑為一體,是用各種可塑性材料(石膏、木材、樹脂、金屬、粘土等)制造的具有可觀賞性、審美性、教育性的藝術作品,不僅承載了相關的歷史故事,也營造了一定的文化氛圍。對于大學校園中的雕塑作品來說,雕塑也對學生的思想產生一定影響。因此,本章對我國高校雕塑設計的現狀進行簡要分析。

四、符號化雕塑設計對于高校人文環境的影響探析

(一)“符號化”的含義

符號化,在廣義上,指的是符號傳意的人文科學。符號化一詞本身是中性的,不具有任何褒貶含義,在本文的研究中,它指的是我國高校雕塑設計中出現的創作誤區,即創作者對某一風格的復制,忽略了藝術的轉換,導致了雕塑作品的“泛商品化”。據觀察,很多高?,F存的雕塑作品中,審美和文化判斷已不再是作品設計的關鍵指標,取而代之的是符號的易于辨識及其本身的意義。很多雕塑作品與藝術本身無關,涉及到的教育意義也十分有限,更多的是出于商業市場的考慮。雖然這些作品看起來有鮮明的特征和穩定的風格,很容易辨識,如XX是做“軍人像”的,XX是做“日晷”的。確實,雕塑家的風格越來越有個性,我們能從作品中直接辨認出設計者,但卻忽視了其實用性和教育意義,進而使高校雕塑設計陷入不良循環之中

(二)符號化雕塑設計對高校人文環境的影響

首先,雕塑設計的實用性較差,使整個人文環境趨于浮躁。雕塑設計徒有可辨認性和獨特性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對于高校來說,更加講究教育性和實用性。金玉其外的雕塑設計難以烘托嚴謹的學術氛圍和孜孜不倦的育人原則,反而容易助長浮躁之風。

其次,作品通常不具備代表性,難以使學生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雕塑是大學校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筆者通過對在校生的訪問發現,半數以上的學生并不認為雕塑不可或缺,甚至不知道學校里擺放的雕塑有什么含義,學生并沒有特別關注過雕塑。這說明,雕塑的設計并沒有引發學生的好奇,不具有代表性,沒有使學生由此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久而久之,會產生疏離感。

五、總結

雕塑是我國高校人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校風、學風的烘托起到積極的作用,既有利于文化傳承,也能提高學生們的審美情趣。但就目前高校雕塑設計的現狀而言,存在符號化傾向。首先,作品的實用性較差,過分追求個性與可辨別性使人文環境趨于浮躁。其次,作品難以使學生產生認同感,進而導致了對學校的疏離感,也有違藝術的多元化原則。因此,高校雕塑設計應抵制符號化現象,切忌盲目性和商業化,要提升其教育意義和文化內涵,用開放的態度增強實用性,使雕塑藝術真正造福于教育的發展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周澤方.大學校園建筑及環境的適應性研究設計[碩士學位論文].華中科技大學圖書館,2011.

[2]鄭明仁.大學校園雕塑規劃整合論[J].建筑學報,2010(2):21-23.

[3]宋晟.中外大學校園雕塑建筑文化比較[M].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

猜你喜歡
人文環境校風符號化
說 校 風
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符號化”思想的實踐研究
楊賢江校風思想:歷時性分析與共時性梳理
校風校訓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進路探索
關于一階邏輯命題符號化的思考
幼兒園人文環境的創設及其對幼兒社會性的影響
現代流行服飾文化視閾下的符號化消費
論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對民間音樂的影響
我省不斷推進校風、教風、學風建設
從藝術區到藝術節:“藍頂”的符號化進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