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與提升策略

2023-06-19 13:10黃慧英
中國德育 2023年10期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

摘 要 新時代,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課教師面臨提高政治素養和專業水平、貫徹落實好新課標、創造性實施課程等挑戰。當前,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課存在課程建設與教師配備不足、教師隊伍整體專業化程度不高、協作幫扶有待進一步加強、教師內驅力不足、參加高水平培訓較少等問題,教師面臨來自生活、晉升、專業水平提升、教學任務繁重等多方面的壓力。為此,應從以下方面著手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開齊開足道德與法治課,配齊配足教師;多措并舉,不斷提高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多途徑激發教師內驅力,持續關注教師專業成長;進一步加強協作幫扶,不斷提升教師隊伍質量。

關鍵詞 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教師專業發展

作者簡介 黃慧英,教育部民族教育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盵1]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本研究聚焦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專業發展問題,為推動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提供決策依據。本研究堅持問題導向、系統觀念,2021—2022年,課題組先后赴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和玉樹藏族自治州等民族地區開展實地調研。通過召開座談會、教師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掌握了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專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和挑戰,并提出對策建議。

一、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的

使命擔當與專業素養

民族地區易成為境內外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和暴力恐怖勢力進行活動時的突破口和主要陣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思想根基不牢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夠強。由于歷史、社會、文化、經濟、地理等因素,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一直處于欠發達的狀態,教育質量不高,學生學業成就水平也不高,個別人易受境外勢力、不法分子的蠱惑。因此,應樹牢民族地區人民的思想根基,提高文化素質。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民族地區應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快建設高水平高質量的思政課。培養少數民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是維護民族地區長治久安的思想根基,是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2017年,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在全國投入使用,用少數民族語言授課的學校起始年級也同步開始使用統編版教材。而使用民族語言學習的學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普遍不高,對于深層次文本理解和文化理解有一定困難,一些農牧民家長無法給予孩子學業指導,也無法對孩子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提升給予更多幫助,這對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貫徹落實好2022版的課程標準,而且要思考如何使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適應培育核心素養的目標要求,同時還要結合民族地區學生的實際,創造性地實施課程。

由此,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素養主要包括幾下幾方面。一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深刻認識道德與法治課在民族地區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自覺愛黨愛國,切實強化“五個認同”、牢固樹立“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把培養愛黨愛國、維護民族團結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政治使命。二是具有良好的品德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彰顯,用良好的品德為學生樹立榜樣,潛移默化讓民族地區學生形成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三是具備寬廣的視野。道德與法治課的綜合性要依靠教師在特定的教育時空中去落實,教師需要有多學科的相關知識和較為廣泛的知識視野、生活經驗與生活樂趣,依靠足量的、確切的倫理道德知識、心理知識、法律知識與國情國策及國家關系知識展開教學。四是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掌握民族地區學生的認知規律,了解民族地區教學實際,具備研讀教材的能力,不斷學習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善于運用教輔資源等。

二、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專業發展

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本研究向甘肅、黑龍江、吉林、內蒙古、西藏、新疆、云南省等地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發放線上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458份。其中,女性教師占比62.2%,40歲教師以上占比為64.4%,本科以上學歷占比76.5%,高級及以上職稱占比41.6%,普通話二級甲等以上占比48.5%、二等乙級占比45.9%。同時,與部分教師和教研員進行了座談。根據現場訪談、問卷調查和書面材料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專業發展面臨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課程建設與教師配備不足

有的學校和教師不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特別是小學階段的課程在學校處于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變得可有可無。教育局和受訪教研員均指出,義務教育階段基本能保證有教師上這門課,也能按照課時計劃開齊開足。但對于一些小規模學校來說,開齊開足開好這門課程仍有困難,教師無法配齊配足。一些學校通過其他科教師或德育主任兼任、臨時聘用人員等途徑來解決此問題,但兼任教師多為非專業的,有的教師將道德與法治課上成了語文、數學課,有的地區反映只有少量教師是政治專業或思政教育專業背景,因此無法保證高質量教學,育人效果不盡如人意。據調查,其他科目教師兼任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的占比為28%,專業完全不匹配的占23.1%。整體滿編與結構性缺編矛盾突出,教師資源配置無法達到均衡。

(二)教師隊伍整體專業化程度不高

受地理位置和歷史人文等因素影響,民族地區教育質量整體不高,教師專業化程度也有待提高,一些邊遠地區的教師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仍然相對陳舊,學科素養和教學水平不高,對課程認識不到位,不能清晰掌握教學目標。目前,民族地區教師對統編教材的駕馭程度和在深度挖掘教材育人功能方面仍需進一步提升。某地教研員表示,在課堂教學設計方面,統籌統一力度不夠,各自為政,不能完全把握教材用意,沒有找到適合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方法。不能很好把握課堂上需使用的素材,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個別教師上課缺少課堂設計,把教材或課件通拉一遍。有的地區教研員反映,除個別學校外,大部分學校沒有固定的道德與法治課教研活動時間,有需求才臨時開展教研活動。

(三)教師內驅力不足,時間和精力不夠

民族地區普遍存在學生沒有興趣學、學習基礎較為薄弱,以及教師沒有動力教的困境。據調查,認為“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學生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有一定的難度”的教師分別占比59.4%、58.8%和19.6%;44%的教師認為“優質教學資源材料少”;認為“缺少有效教學方法”“信息化手段融入教學有困難”“統編教材難度較大”的教師分別占比24.2%、22.2%和19.8%。在教師工作壓力主要來源的調查中,選擇工資待遇和職稱評定的占比為55.6%和52.8%,其次是教學任務繁重、非教學事務繁多和學生管理繁雜,而專業能力提升和教研任務并沒有給教師帶來太多的壓力。

(四)參加高水平培訓的機會不足

在民族地區開展的各級各類培訓不少,但教師得到高水平培訓的機會較少,特別是對青年教師和資深教師缺乏有針對性的培訓。教師普遍反映,有關教學類的培訓機會較少,每年能夠獲得國家級、?。▍^)級培訓機會的普通教師數量不多,較多機會向骨干教師傾斜。有的學校組織的培訓和指導不夠,個別學校沒有安排統一的教研指導,教師教學水平和能力與課標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大多數教師參加線下培訓的機會較少。據調查,在過去一年中,75.4%的教師參加過1~2次培訓,12.2%的教師沒有參加過培訓。參加過校級培訓的教師占比為65%,參加過國家培訓的教師僅占比27.4%。

(五)協作幫扶有待進一步加強

民族地區教育部門和教師希望國家加大幫扶力度,加強東西部協作交流。教師普遍反映,希望有機會去東部發達省份學習交流,同時也希望發達省份教師多去當地指導教學。據調查,73.2%的教師認為省外結對幫扶項目有效拓展了視野。某地教育局局長及某中學校長均提到,在脫貧攻堅的幾年時間里,教育部的領航校長計劃給予了學校極大的支持,浙江及河南多位高中教學專家帶來了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學校教學質量得到了較大提升。但自脫貧后這種支持不再持續,本校教師尚不具備同等的教學能力,對后續的教學質量有一定影響。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專業發展方面面臨一些困境,來自個人生活、職稱晉升、專業水平提升、教育任務繁重等多方面的壓力,導致教師沒有更多精力投入教學和深耕教科研工作,研究成果轉化不夠,助力教學質量提升不足。同時,課程設置、學校定位和政策扶持等中觀、宏觀層面的因素,也是影響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面。

三、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課教師

專業發展的提升策略

基于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專業發展面臨的困境與挑戰,本研究在宏觀、中觀、微觀層面,從外部環境和內驅力的維度,提出相應策略和建議。

(一)開齊開足課程,配齊配足教師

民族地區各級教育部門應高度重視道德與法治課,在整體部署上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以增強“五個認同”“四個與共”為目標,以促進交往交流交融為基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按照黨的二十大提出的戰略部署和思政工作會議精神,結合當地實際,貫徹落實好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課教師隊伍建設,切實把用好思政課教材、保障思政課開設、提高思政課教學成效作為國家事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對于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普遍存在的專業不對口、兼任教師比例過高等突出問題,一是當地政府應會同相關部門動態核定教師編制,統籌規劃、合理盤活教師資源,提高教師資源供給標準,平衡道德與法治課專兼職教師隊伍。二是通過縣聘購買服務的方式,招聘優秀的畢業生和人才來民族地區任教,落實好各項補貼和職稱晉升等優待政策,保障教師的醫療、住房等各項福利待遇,吸引更多年輕教師群體到民族地區任教,并千方百計留住優秀教師,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專職教師的比例。三是民族地區高校和師范類院校應加大發展思想政治教育類專業的力度,鼓勵畢業生留在民族地區任教,不斷優化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的結構。

(二)多措并舉,不斷提高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

1.進一步拓展教師深度學習的環境支持

民族地區中小學應高度重視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的專業發展,進一步完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為教師專業成長提供平臺。合理安排教師工作量,讓教師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課堂和教科研工作。

2.進一步加強教科研扶持力度

充分發揮科研在服務學科教學、服務教師專業成長、服務學生學習中的智庫作用。民族地區中小學應積極推動鼓勵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研究如何使用好統編教材,讓課堂變得有趣、有序、有效,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加強教學實踐。專業學習共同體被認為是促進教職工發展的有力途徑,并成為學校變革與改善的有效策略。[2]為此,應組建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學習小組,打造形式多樣的學習共同體,通過集體和團隊的力量,有效助推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省、市、縣各級道德與法治課教研員應定期組織帶領本地教師開展教研活動,組建名師工作室、教師工作坊等,確定教師發展周或發展日,積極帶領教師參加各項研究活動。

3.健全教師培訓長效機制,進一步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完善“五級”教師培訓體系,健全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培訓長效機制,名額適當向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傾斜。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應全員接受師德師風和專業素養方面的培訓,特別是應加大對專業素養方面的培訓,以學習的力量不斷推動專業發展。掌握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的需求,注重培訓效果的反饋環節,組織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送培送教活動,不斷擴大培訓成果輻射面。通過培訓引領更多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掌握并用好統編教材,提高教材駕馭能力,提升教學效果。

4.進一步釋放教學評價的功能和作用

道德與法治課的實踐性強,教學成效可通過多方面來體現,為此,應對教學效果的有效性進行科學診斷。民族地區教育部門應進一步發揮教學評價的功能和作用,把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效作為教師評價的關鍵,通過科學設計評價工具、健全標準體系、合理運用結果,激勵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三)多途徑激發教師內驅力,持續關注教師專業成長

1.樹立教育情懷,熱愛教育事業

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專業上有所成就的最重要因素是熱愛自己的事業。應通過主題教育等各種學習活動,不斷增強教師的政治素養與人文情懷,堅持把理想信念融入個人專業成長。教師應主動向黨組織靠攏,積極加入中國共產黨。常態化深入系統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筑牢思想政治根基,不斷增強職業認同感,發自內心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教育事業、愛學生的深厚情懷,保持崇高的職業信念。

2.樹立終身教育理念,不斷加強學習的主動性

教師自身的職業態度、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個人興趣等是教師學習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3]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課教師須具備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掌握教育和學科的最新發展,使自身的教育觀念、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等適應時代的變化。教師應牢牢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提高主動性,提升內驅力,從被動式培訓走向主動式學習,養成不斷閱讀與思考的習慣。

3.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學能力

教師即研究者。民族地區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應加強科學研究的能力,樹立科學思想,掌握科學方法。一是加大力度學習研究最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深入分析,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把握教學規律,強化內容與教學知識積累,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二是注重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課程,貫穿整個課堂,結合區域資源,深度挖掘民族團結的事例,以文化浸潤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是樹立正確的質量觀,明確既定教學目標,精心備課,把握課堂時間分配,完成主要任務、解決關鍵問題;注重提升信息素養,廣泛運用新媒體教學資源和教輔材料等,使其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提高課堂效率。四是搭建實踐共同體,通過“理解—觀察—實踐—反思”的過程提升教師素養,[4]在課堂教學中用啟發、指點的方式去引導學生的實踐,用體驗式教學、虛擬仿真教學等現代教育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通過反思總結,找準教學薄弱環節,發現學生的興趣點和興奮點,進一步發揮師生的情感作用,結合民族地區學生實際,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持續關注學習效果。五是教師應利用各種學習App、多媒體等手段,進一步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爭取早日達到普通話二級甲等,才能營造更為良好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氛圍,積極幫助學生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四)加強協作幫扶,不斷提升教師隊伍質量

民族地區中小學應著力開辟新途徑、拓展新空間,通過支教、培訓、研討會等多種形式,進一步促進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與內地教師雙向互動。在結對幫扶上再發力,利用數字技術打破空間地域的限制,使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可以更加便利地觀摩對口幫扶校教師上課,同對口幫扶校教師一同備課,邀請對口幫扶地市教研員評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

[2]段曉明.學校變革視閾下的專業共同體[J].比較教育研究,2007(12B):40-43.

[3][4]何勁松.教師學習與專業發展歷史回溯與未來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57,91.

責任編輯︱何 蕊

猜你喜歡
教師專業發展民族地區道德與法治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技術支持的農村教師專業發展
專家評價對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影響的敘事探究
利用云錄播搭建教師專業發展研修平臺
微視頻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模式研究
云南省民族地區農村小學體育教師現狀調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區“一類模式”小學漢語文教學質量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