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音樂意境融入學生的心靈

2023-06-25 16:09邵小麗
名師在線·中旬刊 2023年5期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小學音樂教學策略

摘 要:意境是音樂的“基因”,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基礎。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以教材為切入點,挖掘歌曲意境,運用多樣化的策略營造意境,豐富學生體驗,鼓勵學生創造,使學生建構認知、發展能力,增強音樂教學的效果。文章從挖掘意境、營造意境和創造意境這三方面入手,詳細介紹小學音樂課的意境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音樂;新課程改革;意境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4-0073-03

引? 言

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修海林認為,意境是音樂的“基因”,產生于音樂家對對象的審美感覺中,存在于音樂表現中,倡導感受音樂意境,體悟音樂。新課程改革提倡生本教育,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創設體驗活動,驅動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建構認知??v觀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部分教師忽視音樂中的意境,單向地向學生解讀音樂的節奏、旋律等,機械地引導學生歌唱[1]。如此做法剝奪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權,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不佳。體驗意境是學生主體性的實踐表現,是學生認知音樂表現、感知音樂審美的必由之路。學生通過體驗意境,可以進入廣闊的想象空間中,觸景生情,增強歌曲認知,獲得審美體驗,繼而歌唱出最美的旋律,增強課堂學習效果。所以,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以學生為本,關注音樂意境,實施意境教學。

一、研讀教材,挖掘意境因素

意境存在于歌曲中,而教材是歌曲的承載。研讀教材是教師專業能力的具體表現,也是教師了解歌曲、挖掘意境的重要途徑。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走進教材,以歌曲為基礎,認真研讀,挖掘意境因素,為營造意境奠定堅實基礎。

以《阿細跳月》為例,這是一首彝族民歌,表現了彝族人民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的場景。每到歡慶的節日時,彝族的“阿細們”會在月夜相聚,以“跳月”這種傳統民族舞蹈形式,表達內心的喜悅和歡樂。這首歌曲由3+2拍組成,旋律鮮明且優美,音色、勁度不斷轉換,營造出熱鬧、歡快的意境。通過研讀歌曲,教師發現節奏、訓練、音色、勁度是重要的意境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準備以這些意境因素為抓手,應用多樣的方式營造意境,如用生動的語言描述意境,引導學生與彝族的“阿細”們一起在月下翩翩起舞,體驗熱鬧、歡樂的意境,深刻認知歌曲內容,建構積極情感,獲得審美體驗。

二、多樣方式,營造音樂意境

營造意境是意境教學的重頭戲。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優化教學方式,突破單向灌輸的局限。因此,教師在音樂課堂上應以歌曲意境為基礎,發揮教學智慧,采用多樣方式營造相應的意境,引導學生體驗,認知歌曲內容。

(一)語言描述,營造意境

教學語言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工具”之一。新課程改革關注教學藝術性?,F有實踐證明,教師應用藝術性的教學語言組織課堂教學,可以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尤其能引發學生的想象,使學生進入具體意境中,自主感知、理解[2]。在此過程中,學生會無形地受到語言美、意境美的熏陶,發展審美能力。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發揮藝術性語言的作用,用語言營造意境。

以《打麥號子》為例,這首歌曲營造出了熱鬧、歡欣的豐收意境。在體驗校園種植區活動之際,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種植了各類作物,體驗了勞動的艱辛,品嘗了勞動成果,感受到了豐收的喜悅。立足學生已有經驗和歌曲意境,教師可以用生動的語言描述:“我們在種植區種植了小麥。大家覺得種植小麥辛苦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遷移生活經驗,紛紛訴說種植小麥的辛苦。教師把握時機,繼續引導:“種植小麥是很辛苦的。經過辛苦付出,我們的小麥茁壯成長。要收獲小麥了,大家的心情怎么樣呢?”此時,學生結合自身情況暢所欲言,如“緊張”“興奮”“喜悅”“高興”等。立足于此,教師繼續引導:“一群農民伯伯和我們一樣,也在收獲小麥。農民伯伯割下小麥后,用連枷打麥。一顆顆飽滿的麥粒從麥穗上跳下來。農民伯伯看到一顆顆麥粒,臉上掛滿喜悅,情不自禁地用力打麥,喊出號子?!痹诮處熣Z言的作用下,大部分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想象收獲小麥的場景,同時自覺移情,感受熱鬧、喜悅,初步體會歌曲意境,為進行深入感知做好準備。

(二)運用色彩,營造意境

色彩是營造意境的“法寶”。亮麗的色彩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目光,還可以引發學生的想象。比如,當學生看到大紅色的事物時,會不由得聯想熱鬧的場景,產生歡樂的感受。此外,不少歌曲展現了亮麗的色彩,為營造意境提供了便利。因此,在音樂課堂上,教師應以歌曲中的色彩為抓手,應用色彩營造意境,引導學生想象、體驗。

以《春天來了》為例,這是一首歡樂的德國民謠,展現了春天里鳥兒歡樂歌唱的場景,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贊美。結合歌曲內容,教師可用鮮艷的色彩在紙卡上繪畫小鳥、綠地、藍天等,營造出春天來了的場景。在課堂上,教師將紙卡展現給學生。學生很容易被艷麗的色彩吸引,自覺在具體場景中與小鳥、綠地、藍天互動,同時遷移生活經驗,感受春天到來的喜悅。教師則把握時機,帶領學生歌唱。在歌唱的過程中,學生自發結合想象的場景,唱出喜悅之情。然后,教師用生動的語言介紹歌曲的創作背景,使學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增強對歌曲的認知。然后,教師繼續利用紙卡,引發學生想象,引導學生歌唱,唱出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贊美。

(三)演奏樂器,營造意境

樂器進課程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同時,樂器是音樂學科的基礎內容,也是營造意境的重要“工具”[3]。著名的鋼琴家肖邦就曾通過彈奏鋼琴,將調皮的孩子們帶進寧靜、朦朧的意境中,為孩子們訴說大森林的故事。由此可見,樂器在營造意境方面有獨特作用。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以歌曲內容為基礎,選擇適宜樂器,精心演奏,營造意境。

以《雷鳴電閃波爾卡》為例,教師在奧爾夫教學理念的引領下,可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制作打擊樂器,如將沙子裝進塑料瓶。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閉上眼睛,接著敲擊樂器,鼓勵學生想象。在聽覺作用下,學生發揮自主性,積極想象,在腦海中浮現出電閃雷鳴的畫面。然后,教師播放這首歌曲,引導學生傾聽。在學生傾聽時,教師提出問題:“大家想到了什么?”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積極思維,暢所欲言。例如,有的學生說想到了暴風雨即將來臨,有的學生說想到了人們在歡樂地跳舞。教師及時贊賞學生的豐富想象,并繼續播放歌曲,引導學生體驗意境。在學生了解了歌曲內容后,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對身邊物品加以改造,展現出電閃雷鳴的意境,強化認知,同時鍛煉樂器演奏能力。

(四)形體演示,營造意境

形體是教學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較發達,往往在與直觀形象互動的過程中建構認知。形體表演契合小學生的上述思維特點,便于他們想象,有助于他們在美的意境中建立認知,同時獲得審美體驗。因此,在音樂課堂上,教師應以歌曲意境因素為著手點,進行形體演示,引發學生想象,體驗歌曲意境。

以《野蜂飛舞》為例,這首樂曲用上下翻滾的音流,描繪了野蜂在海面上盤旋、飛翔的情景。在課堂上,教師播放樂曲,同時化身為野蜂,伴隨著歌曲“飛舞”。在視覺和聽覺的作用下,學生積極想象,自覺走進具體的場景中。在體驗場景的過程中,學生能感受到歡樂。甚至一些學生模仿教師,自主模仿野蜂飛舞的動作。在模仿的過程中,學生用自己的動作展現內心的歡樂,初步體會歌曲意境。教師則把握時機,引導學生繼續傾聽,深入體會歌曲意境,為建構深刻認知打好基礎。最后,教師鼓勵學生做出野蜂飛舞的動作,并用簡單的語言描述動作及場景,呈現樂曲意境,增強認知。

(五)演唱歌曲,營造意境

演唱歌曲是音樂課的主要活動,同時,演唱歌曲是一項藝術性活動。教師演唱歌曲,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在傾聽的時候,會自覺發揮想象力,在腦海中描摹具體場景。同時,一些學生會自覺遷移自身經驗,產生相應情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演唱歌曲,以便營造意境。

以《鈴兒響叮當》為例,這是人們在圣誕節滑雪橇時所唱的歌曲,表達了喜悅之情。同時,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不少學生對其建構了認知?;诖?,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發揮專業能力,動情演唱歌曲。在演唱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請大家認真傾聽老師演唱的歌曲,想象畫面,然后講一講你聽到了什么,心情如何?!痹趩栴}的驅動下,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認真傾聽,積極想象,尤其遷移已有的經驗,將歌曲內容轉化為具體場景。然后,學生暢所欲言,介紹場景及自己的情感。教師要及時贊賞學生的良好表現,同時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歌聲表達出情感。在歌唱的過程中,學生聯想場景,用歌聲贊美意境,從而受到音樂的熏陶。

(六)技術輔助,營造意境

音樂教學處于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階段。在此階段,信息技術成為音樂教學不可或缺的手段。已有實踐證明,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化靜止為動態,化抽象為直觀。小學生會積極發揮形象思維作用,切實體會歌曲意境,增強對歌曲的認知,同時發展審美能力。

以《江南好》為例,這首歌曲以白居易的《憶江南》為基礎,歌頌了江南美景。在語文課堂上,不少學生了解了古詩《憶江南》的內容,體會了古詩意境,感受了江南美麗的自然風光。立足學生的學習所得,教師可結合古詩內容,在電子白板上播放視頻,直觀展現美麗的江南風光。同時,教師播放歌曲。在視覺和聽覺的作用下,學生進入美麗的江南,欣賞遠山、溪流等,順其自然地產生向往和熱愛之情。然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大家覺得這首詩中的哪一句最能體現作者對江南的喜愛之情呢?”“作者使用了什么樣的方法表達了對江南的喜愛之情呢?”在已有認知的作用下,學生積極作答,對古詩內容建構認知。教師把握時機,繼續提問:“剛才我們聽了《江南好》這首歌曲。大家覺得這首歌曲的節奏和旋律有怎樣的特點?”提出問題后,教師繼續在電子白板上播放視頻和歌曲,使學生借助歌曲意境感知歌曲的節奏和旋律,增強對歌曲的認知。最后,在學生整體建構歌曲認知后,教師再播放視頻,引導學生伴隨視頻動情歌唱,自主展現歌曲意境。

三、音樂實踐,創造音樂意境

新課程改革提倡培養學生音樂實踐力。實踐是學生遷移學習認知,展現自我的方式。通過實踐,學生可以增強對歌曲的認知,順其自然地發展音樂實踐力,增強自我展示的信心。在音樂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體驗多樣的意境,建構了歌曲認知,體會了意境之美。學生的學習所得,為自主實踐提供了便利,同時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歌曲意境的認知?;诖?,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學習所得,組織實踐活動,使學生自主創造音樂意境。

以《水草舞》為例,在課堂上,教師表演動作,營造意境,使學生感知了水草搖曳和海水波動的形象,感受了水草的清秀和柔美,建構了積極情感。尤其,在教師可演示動作的過程中,部分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表現欲。教師可把握時機,組織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化身為“水草”和“海水”,伴隨著音樂舞動身體,展現出水草搖曳和海水波動的形象。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積極與小組成員交流,討論歌曲內容,把握歌曲旋律、節奏、情感等。然后,學生發揮想象力,做出各種水草搖曳和海水波動的動作,形象演繹歌曲意境。最后,教師鼓勵小組輪流上臺合作表演。在小組表演的過程中,教師和其他學生認真觀看,在具體意境中反復品味,強化認知。不少學生因親身實踐,發展了想象力和實踐力,提高了音樂學習效率。

結? 語

綜上所述,音樂意境教學可以使學生在認知歌曲的同時,發展多樣能力。因此,小學音樂教師要把握新課程改革的時機,以歌曲意境為抓手,深入研讀教材,挖掘歌曲意境因素,發揮教學智慧,靈活應用多種方式營造意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這不僅能使學生了解歌曲內容,感受歌曲情感,品味歌曲之美,還能使學生遷移認知、積極實踐、創造意境,加深對所學的理解,獲得審美體驗,建構積極情感,達到提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羅昳麗.小學音樂課堂中意境教學運用之探[J].新課程,2021(44):211.

溫自新.讓意境推動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進程[J].教育藝術,2021(8):23.

張敬學.關于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10):99.

作者簡介:邵小麗(1986.10-),女,江蘇泰州人,任教于泰州市姜堰區克強學校,一級教師,本科學歷。

猜你喜歡
新課程改革小學音樂教學策略
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談以生為本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寫話教學策略初探
淺談復習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新課改下高中英語課外閱讀活動組織研究
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開啟學生智慧,構建快樂課堂
如何走出小學音樂教學的困境
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欣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