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技術興起后的日常生活藝術化變革研究

2023-06-25 09:54吳潔
中國民族博覽 2023年3期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在社會生產勞動時間之外的日常生活時間變多,因而對日常生活時間如何支配的討論在20世紀中葉后的西方社會形成一股思潮。列斐伏爾在這股思潮的影響下構建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旨在批判現代社會“日常生活”的異化現象以及“日常性”問題在現代性的重復節奏中變得機械化的現象,并且提出了日常生活藝術化變革的方案拯救異化的日常生活。新媒體技術的興起與發展推動了日常生活消費亂象的不斷生成,但同時也促進了日常生活藝術化變革的深入發展,因而探索新媒體技術的特性和發展趨勢對日常生活藝術化的影響具有持續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技術;日常生活藝術化;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日常生活消費異化

【中圖分類號】B565.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3

20世紀以后,人們借助兩次科技革命帶來的生產力變革的成果,將自己從整日疲于從事僅為換取生存資料的勞動生產狀態中解放出來。由于獲取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非勞動時間,人類理性在“生活世界”得以回歸,而這種回歸也將西方的社會思潮導向了對日常生活的批判。在眾多日常生活批判理論里,繼承了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和唯物辯證法理論的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理論影響最為深廣,其理論旨在批判現代社會“日常生活”的異化現象以及“日常性”問題在現代性的重復節奏中變得機械化的現象。列斐伏爾針對其所批判的社會現象,以一位“真正的烏托邦主義者”[1]的身份,提出了“讓日常生活成為藝術”這樣的后馬克思的都市化烏托邦構想。

20世紀40、50年代開始并持續至今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將“電子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思維”變為當代社會的時代關鍵詞。融合了這兩個關鍵詞的新媒體技術貫穿了幾乎所有人的日常,并且進一步用深受其影響的社會生活現實變化來應證列斐伏爾所批判的:伴隨商業社會發展而逐漸深化的“消費受控的科層制社會”,但同時也作為最中立的載體、用最先進的技術輔助人們進行對抗日常生活異化的藝術化變革。

一、新媒體技術興起后的異化日常和藝術化日常

法國馬克思主義日常生活批判學派創始人列斐伏爾(Henri Lefebure)在其創作的《現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一書中提出“消費受控的科層制社會(societe bureaucratique de consommation dirigee)”[2]的概念,所指的正是從20世紀延續至今的被各種流行文化和消費體系全面控制的異化的日常生活。我們可以從這個特別表述中覺查與列斐伏爾同時代的美國社會學家理斯曼“他人引導型消費”[3]和法國社會學家馬卡爾德的著作《匿名的說服》等理論的相似之處,可見關于人們日常生活中消費亂象的探討跨越地域限制涵蓋幾乎所有商業社會。20世紀60年代初興的新媒體技術并非這些亂象的成因,新資本主義發展統治的重心從生產領域轉向消費領域才是其根本原因,而新媒體技術此后的蓬勃發展在資本邏輯的利用之下一定程度地放大了日常生活消費亂象。

正如人類理性在資本入侵的各個領域都在不懈地斗爭以尋求解放的本性一樣,作為中立載體的新媒體技術也不吝與列斐伏爾試圖尋求日常生活藝術化變革毫無保留地合作。新媒體技術打破了文藝活動局限于純粹文學和藝術的固有形式,躍出了曾經藝術活動嚴格要求的、遠離了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高雅藝術場館,以其互聯網所到之處無處不在、對開放電子數據無所不有的新形式為載體將藝術化的審美活動載入人民大眾最普遍的生活場景。與資本邏輯消解了一切個人主體性,只剩下為其寄生和驅使的增殖本性相對的,新媒體技術輔助下的日常生活藝術化淡化了過去界限分明的文化活動、審美活動、商業活動、社交活動等等不同的活動類別之間的邊界和距離,把人們從勞動和休閑互相割裂的狀態解放出來,用藝術化審美的特征維系人們日常生活整體的行動。日常生活泛審美化地將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異化的狀態扭轉回可以正常表達人們樸質的情感需求的狀態。

異化日常生活和藝術化日常生活兩種狀況相對立的現象由來已久,是前者服從于商業社會資本宰制而后者服務于人的本質需要的根本性決定了這種對立會貫穿資本主義社會的始終。在新媒體興起以前,無論是從相對落后的生產力水平、從資本主義社會早中期整體資本累積的時代需要還是從藝術活動對客觀環境的硬性需要來看,藝術化日常生活始終在于異化日常生活的較量中占下風。而新媒體技術的興起雖然公平地幫助了對立的兩方,但其實在時代需要和客觀條件的準備下幫助藝術化日常生活爭得了更多在過去處處受到局限的發展空間,這是因為新媒體技術和日常生活藝術化變革都屬于新近順應了時代的產物、迎合了當代社會的需要。

二、新媒體技術的特性對日常生活藝術化變革的作用

日常生活藝術化變革在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里既是對抗被消費主義入侵的異化日常生活的有力武器,同時也是隨著科技發展人們增加的自由時間里所直接需要的。在以藝術化日常自身為目的的前提下,具體考察新媒體技術的特性可以如何為日常生活藝術化變革所用尤為重要。

(一)新媒體的技術特性對日常生活藝術化變革的作用

新媒體首先具有數字化的特性,將文字、圖片、聲音和影像等的信息都轉變為統一的數字形式,因而對信息的復制、傳播變得更加快捷方便。這就解決了傳統藝術交流活動需要現實場所和異地往來奔波的弊端,人們在家里瀏覽網頁就可以通覽古今中外的新老藝術作品。其次,新媒體具有扁平化特性,它消解了信息中心,所有信息都公平而隨機地被看到,就此特性而言,可以給予日常生活非物質性的藝術化需要被人看到的機會。再次,新媒體具有同時占有了最大的用戶規模和最小的物質載體這樣的兩極化特性,日常生活藝術化變革由此不僅僅針對小群體,也擴張至所有新媒體的用戶;更小的物質載體需要有利于技術降低成本,將用戶群的范圍進一步擴大。

(二)新媒體的傳播特性對日常生活藝術化變革的作用

新媒體與傳統傳播方式不同之處在于:(1)高度的交互性,新媒體的傳播模式不同于傳統的點對面、一對多模式,而是變為了數量巨大且身份轉變靈活的傳播者與接受者點對點、一對一的模式。新的模式下的交流虛擬、自由但不以自我為中心,信息不會獨立形成而是由天南海北、互不相識的人合作完成。這種高度的交互性使得各種思想、各種行為,包括藝術思想和藝術行為在全球范圍內流通并且收到及時、有針對性的高密度信息反饋。(2)自主參與性,不同于傳統媒體站在控制地位的單方向傳播,受眾在新媒體誕生后步入了全新的格局——人人都可能是媒體。(3)共享全球化,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所維系的是全球范圍不同膚色、國籍和種群的人類。對日常生活藝術化變革而言,找到大范圍的相似性有助于自身特殊性的增強與保有,而找到五花八門的不同性則有助于其自身的創新性發展和開拓。(4)受眾個性化,大數據搜集、整理后再推送到新媒體上被人看到的信息實現了粗略的個人定制,我們更多地看到自己個人日常生活更加需要和偏愛的信息。這一點特性正向的一面在于強化所有偏好,包括藝術在內。(5)內容多元化,不論是新媒體本身還是藝術化發展,或者其他任何需要在時代中發展的事物,都需要多元的、更新的養料來使之保持活力。日常生活藝術化不僅在空間上汲取和融合多個地域的優秀藝術形式,也在時間上貼近人民大眾的生活變化軌跡。

(三)新媒體技術傳播的時代特性對日常生活藝術化變革的作用

“后現代主義”在后現代新興并迅速貫穿所有人生活的新媒體技術上,體現得十分明顯——首先是解構主義這一社會思潮的表現,技術理性與人類理性是不同的邏輯,人們既往對于存在和因果性的看法在新媒體技術的領域似乎有所變化,連貫的人類理性思維習慣被“碎片化”信息解構,作為信息交流元單位的基礎語言表達也逐漸簡化和趨同。這對于日常生活藝術化變革的好處在于,強力沖擊到了既往脫離群眾的精英話語,將交流這一行為真正變成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身份地位甚至不同階級的人們所共有的,而根植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藝術活動和日常生活藝術化變革才是持續有力、持續保持生命力的。其次,在上述解構現象前提下的“去中心化”,讓“草根媒體”被看到。大眾的藝術表達話語權不再僅僅能用與壟斷話語權的精英階層進行社會政治運動的爭搶拉扯來維護,新媒體技術用盡技術理性邏輯所能,使平等的表達成為這個時代的任何統治集團、政治力量都不可以其主觀意愿逆轉的客觀事實。再次,新媒體技術最大范圍的利用了信心傳播者在人際間傳播的社會性動機。于新媒體技術本身的意義在于借此增強用戶黏性,于日常生活藝術化變革的意義則在于人們的主動性傳播使得變革的過程經久不衰、變革的內容隨時更新,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并且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新媒體技術因為強流動性的要求,激發了人民群眾的原創意愿與思維。原創意愿、思維正是藝術發展所必須,新媒體技術集中了世界范圍的廣大用戶,一方面為被傳統的少部分群體壟斷而致普及、發展緩慢的藝術活動注入更多新鮮思維,另一方面也將每一個接觸到互聯網的人平等地包容進了日常生活藝術化變革的范圍內。[4]

三、著眼新媒體技術未來發展趨勢探析以其為載體的日常生活藝術化變革如何深化

傳播媒介作為人類社會溝通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其發展演變歷程與人類歷史相伴而行。傳播媒介的每一次重要演變都受到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科技水平的綜合影響,新媒體技術的產生與發展亦然。麥克盧漢提出了四條媒介定律:(1)媒介延伸人類身體的各項功能從而使人獲得活動能力、認識能力的提升;(2)新媒介產生對人們行為與生活的影響使得傳統媒介過時;(3)傳統媒介的部分尚有價值的形式會在新媒介中復活;(4)當全新傳媒形式的功能被發揮至極限,過去的特征就會產生逆轉的現象。[5]

根據這些定律,我們可以分析出日常生活藝術化在新媒體發展過程中與之對應的四種變化:(1)人們活動能力、認識能力的提升使得需要體驗和抽象化能力的藝術活動生活化進程加快。這正體現了列斐伏爾所說的日常生活已經代替了經濟而占主導地位的發展趨勢;(2)過時的傳統媒介中,部分繁雜的傳統技術因困難被摒棄,阻礙藝術活動向著普遍化、自由化發揮的活動準入門檻隨之降低。日常生活藝術化要求大眾文化的普遍藝術化,因此,沒有過多接觸藝術化生活的廣大群體涌入藝術領域,帶來暫時的審美降級和對優秀精英文化的排斥與邊緣化,但是隨著時代發展,這些矛盾也將由對立歸于統一,藝術化生活將部分群體的鋪開到涵蓋所有人;(3)傳統媒介中尚有價值的部分的復活保證了日常生活藝術化變革的歷史承接性。技術理性飛速且廣泛發展以致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只有解構的、碎片化的雜多現象,這種復活滿足了人類理性的邏輯順連需要;(4)新媒體形式的功能極大發揮之后的逆轉趨勢,在今天已經初現端倪:互聯網的極度開放也伴隨著現實生活和自我的完全封閉、大數據帶來了各種好處但同時也制造了將人困于其中的信息繭房、虛擬世界距離的拉近使人沉迷其中而喪失現實社交與現實體驗,這些弊端阻礙一切社會科學包括藝術學科的發展,需要我們警醒。

參考文獻:

[1]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M]. Translated by Sacha Rabinovitich,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Philip Wander.NEW BRUNSWICK (USA) AND LONDON (U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4.

[2]劉懷玉.現代日常生活批判道路的開拓與探索——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03.

[3]陳力丹.理斯曼的三種引導類型及對輿論導向的啟示[J].國際新聞界,1997(4).

[4]汪頔.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及其對價值觀的影響[D].上海:復旦大學,2013.

[5]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傳媒——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作者簡介:吳潔(1996—),湖北武漢人,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新媒體技術
新媒體技術讓博物館教育、互動更加生動有趣
大數據、新媒體技術在廣電中的應用和前景簡析
新媒體技術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及其發展研究
利用新的廣電媒體技術帶動廣電事業發展
新媒體技術在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應用
新媒體技術在“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淺析網絡直播平臺的發展
新媒體技術與戲劇藝術的融合研究
新媒體技術對博物館信息傳播產生的影響
新媒體新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輔助教學功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