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熱點及前沿探析

2023-06-25 08:32諶映君
傳播與版權 2023年11期
關鍵詞:研究熱點

諶映君

[摘要]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是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背景下文化發展與建設的新樣態,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精細化的文化需求,保障公民文化權利,優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公共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文章運用Citespace軟件對2004—2023年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相關研究進行期刊與學科、作者與機構、熱詞知識圖譜、關鍵詞聚類、突發性關鍵詞等的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現有研究質量較高,研究熱點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模式及公共文化治理能力高度相關,研究前沿傾向于不斷優化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模式及提升效能,進而推進公共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

[關鍵詞]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熱點;前沿探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1]。當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作為文化服務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成為提升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推進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重要一環,對消除數字鴻溝,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標準化、均等化、高效化、社會化、數字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深化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因此,文章擬對2004—2023年間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相關研究進行統計分析,探究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發展現狀及趨勢,以期對我國未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研究提供思路。

一、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選擇中國知網作為資源檢索平臺。筆者以中文文獻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公共文化服務”“數字文化”為主題詞進行檢索,檢索時間跨度為2004年1月至2023年1月,通過數據清洗,剔除重復文獻、通知、報紙及與本主題無關的文獻,最終篩選得到636篇文獻。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用美國德雷賽爾大學教授陳超美開發的Citespace軟件作為可視化分析工具[2],采用以科學知識圖譜為基礎的科學文獻計量法[3],對樣本進行科學處理和可視化分析,基于關鍵詞頻次共現圖譜、關鍵詞聚類時間圖譜等對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相關領域的研究重點、研究方向進行分析。

二、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的總體概況

(一)發文量與時間分布

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起步相對較晚,發文量在2015—2022年間雖偶有波動,但總體呈上升趨勢。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發展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4—2010年)為初步探索階段。2010年前,受政策導向、技術能力、價值認知、實踐效果等因素影響,學者對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領域關注較少,相關研究發文量較低。第二階段(2010—2017年)為快速發展階段。自2010年文化部提出加強公益性數字文化建設后,學者對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關注度快速提升,相關研究大幅增長。第三階段(2017年至今)為深入研究階段。自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對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關注不斷提升。2017年以來,隨著智能技術、云技術的不斷發展,公共數字文化的學科領域得到擴展,受到政策及實踐等因素的影響,論文發文量波動較大,但總體呈上升趨勢。2004—2023年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發文量及時間分布如圖1所示。

(二)期刊與學科分析

筆者對檢索到的相關文獻從期刊名稱、類別兩個方面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領域的研究多發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其中發文量較高的是《圖書館論壇》《圖書館建設》《圖書館研究》等,研究質量較高。此外,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學科分布較廣,其中圖書情報、新聞傳播、公共管理的學科研究占比較高。

(三)作者與機構分析

筆者將檢索到的文獻導入Citespace軟件,時間跨度設置為2004—2023年,生成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作者及機構空間分布圖譜,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的高產作者有肖希明、戴艷清、完顏鄧鄧、唐義等,主要研究機構包括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大學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其中,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的課題組為發文最多的課題組,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等。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相關研究日漸成熟,研究所涉及的學科增多,具有一定的研究前景。

三、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的熱點分析

2004—2023年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排名前20的高頻關鍵詞如表1所示,其中圖書館、公共文化、數字化為前三位高頻關鍵詞。此外,服務效能、大數據、社會參與等也是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的重點關鍵詞。

在此基礎上,為了更全面地分析每一年研究熱點的分布,筆者利用Citespace軟件繪制了2004—2023年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領域研究熱點知識圖譜,如圖3所示。

在圖3中,筆者通過Citespace軟件的聚類算法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圓圈越大則表示聚類越大。筆者通過Citespace軟件的“Filter Out Smaller Clasters”對聚類進行調整后,得到9個關鍵詞聚類:“#0圖書館”“#1公共文化”“#2云平臺”“#3農家書屋”“#4數字文化”“#5數字化”“#6公共服務”“#7學科建設”“#8數字鴻溝”。

從關鍵詞聚類及研究熱點知識圖譜來看,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領域的研究熱點可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公共數字圖書館創新建設研究

在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領域內,學者們將公共數字圖書館作為優化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服務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陳順以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為政策背景,從設計、建設、成果等方面對福建省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做出討論[4]。楊祖逵通過對公共服務理念的解讀,指出圖書館應承擔消弭數字鴻溝,促進數字文化交流的責任[5]。陸路等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基于對陜西省圖書館“智能文化云地標”的建設實踐,強調了新技術應用及體制機制保障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創新的重要推動作用[6]。魏大威等論述了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推動數字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重要作用[7]。

(二)數字人文資源的開發整合研究

在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領域內,學者們致力于將數字人文資源的開發整合與云平臺、大數據技術等研究相結合,以達到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提質增效的目的。肖希明、完顏鄧鄧指出規范數字文化資源建設標準有利于整合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對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具有重要意義[8]。肖希明、唐義從需求、政策、技術、競爭四個方面,指出現代化數字技術實現了文化資源的數字存儲,對推動現有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創新具有重要價值[9]。肖希明、曾粵亮從信息交流機制創新的角度,認為應從一站式服務平臺優化、即時通信交流等方面,提高數字文化資源的整合效率,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10]。張樹臣等從大數據環境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云平臺構建的總體框架、服務與基礎設施層等方面,提出構建數字文化內容管理體系的策略[11]。

(三)公共文化服務保障的優化研究

在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領域內,學者們將優化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作為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化的重要路徑。肖希明、完顏鄧鄧指出數字化是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必由之路,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對鄉村文化建設和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具有重要戰略價值[12]。汝萌、李岱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分析當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基本情況及公眾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認識,以此推進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在公眾參與、宣傳推廣、資源整合等方面的發展[13]。陳露探討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與網絡信息技術結合的必然性,指出未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離不開數字化水平的提升[14]。戴艷清等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及社會認知理論,論證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可及性對公眾文化獲得感具有正向影響,提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優化對群眾文化權益保障具有重要價值[15]。

(四)公共文化治理現代化發展研究

在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領域內,學者們普遍認為公共數字文化發展是公共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體現。肖希明、完顏鄧鄧指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社會參與主體結構、關系、模式等因素的調整,對公共文化治理能力優化具有重要意義[16]。王淼等提出將公共數字文化的資源整合、政策規劃、價值塑造、公平保證、創新創意等作為公共數字文化治理能力的重要維度,以推進公共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17]。馬彥飛等通過對公共文化服務貧困地區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資源建設、布局服務等要素進行分析,指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優化與精準扶貧的協同效應,并從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網絡建設等方面提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協同扶貧的優化路徑[18]。李臻從資源整合、服務創新、業績評估等方面討論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標準體系,指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精準度和可靠性與公共數字文化治理能力密切相關[19]。

四、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的前沿探析

筆者利用Citespace軟件繪制2004—2023年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關鍵詞聚類時序圖(如圖4)。由圖4可知,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實現了縱深發展。為了從時間縱向角度探究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領域的前沿熱點與發展趨勢,筆者運用Citespace軟件進行突變檢測,得到突發性關鍵詞時序列圖,如圖5所示。

由圖5可知,2004—2023年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前10位的突發性關鍵詞中,“服務效能”和“云平臺”是2023年的突變詞。結合圖4與圖5,我們可得知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前沿問題包括三個方面。

(一)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模式研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從現有研究來看,學界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對供給模式與參與模式的探討。樓劍鋒[20]、唐義[21]、完顏鄧鄧[22]、戴艷清[23]等從供給、參與角度指出面對數字文化發展新形勢,城市、鄉村的公共文化服務實踐都遇到了諸如數字鴻溝、弱勢群體文化權利保障缺失、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難以滿足群眾需要等問題,需要政府、相關機構、公眾等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建設。因此,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學者們須從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主體結構、參與渠道、技術創新、公眾獲得感等角度,結合數字文化新形態,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模式做出進一步探索。

(二)供需價值適配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研究

提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為人民群眾提供真正需要的文化服務,是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價值旨歸。當前,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的研究是在公共文化治理能力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的,具體指標可分為供給方與需求方兩個方面。閆慧[24]、胡唐明[25]、韋楠華[26]、戴艷清[27]等從體制機制、基礎設施、財政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構建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供給方效能指標。龐馨悅[28]、戴柏清[29]、陶成煦[30]等從用戶滿意度、用戶體驗感、用戶獲得感等方面構建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需求方效能指標。但目前,現有的關于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的研究將服務供給質量與用戶體驗效能割裂,將兩者納入同一效能評價體系框架的研究亟待深化。因此,學者們應從供需價值適配的角度出發,通過應用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完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評價體系,從而提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實際效能。

(三)共同富裕背景下公共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路徑研究

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提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是實現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進公共文化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式。李建國[31]、劉影[32]、喬夏陽[33]等論述了文化治理視域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化、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發展等對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實現的影響。目前,共同富裕與公共文化治理相結合的研究仍處于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前沿陣地,學者們應從共同富裕實現機理的研究角度切入,探究增強公共數字文化傳播力感染力、完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制度機制、提高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質量、創新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形態的方法路徑,進而推進公共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

五、結語

綜合前文筆者總結當前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相關研究特點如下。第一,具有研究潛力,發文量呈上升趨勢。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相關研究從2004年開始,自2010年后,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相關研究由于在政策等方面得到一定支持,總體發文量呈波動上升趨勢。第二,研究質量較高。當前,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研究尚處于發展階段,主要研究課題組來自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等,發文期刊多為中文核心期刊。第三,當前研究熱點與公共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高度相關。第四,未來研究應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加強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模式、服務效能提升路徑及公共文化治理能力優化策略的探索。當前我國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受實踐驅動影響較大,亟須學者加強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領域相關問題的研究,進而推進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實踐與人民群眾精神生活需求相協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

[2]鄧君,宋先智,鐘楚依.我國數字人文領域研究熱點及前沿探析[J].現代情報,2019(10):154-164.

[3]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02):242-253.

[4]陳順.基于云計算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技術支撐平臺建設:福建省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2(05):66-70.

[5]楊祖逵.新公共服務理念下的圖書館功能重建[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02):11-13.

[6]陸路,秦升.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創新發展:以陜西省圖書館“智能文化云地標”的建設實踐為例[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0(02):32-40.

[7]魏大威,董曉莉.利用區塊鏈技術驅動國家數字圖書館創新升級[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8(05):98-103.

[8]肖希明,完顏鄧鄧.以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J].圖書館,2015(11):22-25,31.

[9]肖希明,唐義.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動力機制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4(07):1-5.

[10] 肖希明,曾粵亮.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與服務中的信息交流機制創新[J].圖書館論壇,2015(06):34-40.

[11]張樹臣,陳偉,高長元.大數據環境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云平臺構建研究[J].情報科學,2021(04):112-118.

[12]肖希明,完顏鄧鄧.以數字化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實踐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08):5-10.

[13]汝萌,李岱.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使用情況調查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7(02):84-89.

[14]陳露.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3.

[15]戴艷清,李梅梅.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可及性對公眾文化獲得感的影響及作用機理[J].圖書情報工作,2022(21):3-13.

[16]肖希明,完顏鄧鄧.治理理論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社會參與[J].圖書館論壇,2016(07):18-23.

[17]王淼,鄭建明.公共數字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構成及特征分析[J].圖書館,2018(10):19-23,28.

[18] 馬彥飛,陳雅.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精準扶貧要素與途徑研究[J].圖書館,2018(10):11-18.

[19] 李臻.文化治理視域下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標準體系研究[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0(04):50-54,77.

[20]樓劍鋒.公共數字文化建設不足及對策探析[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6(04):112-114.

[21]唐義,肖希明,周力虹.我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模式構建研究[J].圖書館雜志,2016(07):12-25.

[22]完顏鄧鄧,胡佳豪.欠發達地區農村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供給與利用:基于湖南省衡南縣的田野調查[J].圖書情報工作,2019(16):54-61.

[23]戴艷清,胡逸夫.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可及性要素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2(16):57-68.

[24]閆慧,林歡.中國公共數字文化政策的評估研究:以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為樣本[J].圖書情報工作,2014 (11):54-59.

[25]胡唐明,魏大威,鄭建明.公共數字文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4(12):20-24.

[26]韋楠華.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圖書館研究,2020(05):1-11.

[27]戴艷清,何曉霞,鄭燃.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制度優化[J].圖書館論壇,2021(08):26-33.

[28]龐馨悅,楊賀亭.基于用戶體驗的數字新聞門戶系統服務評價[J].情報科學,2014(09):36-39.

[29]戴柏清.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用戶體驗評價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20.

[30]陶成煦,沈超,完顏鄧鄧.供需適配性理論視域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滿意度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1 (17):57-68 .

[31]李建國,嚴春蓉.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意涵及其實踐路徑[J].科學社會主義,2022(04):18-26.

[32]劉影.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2(10):60-68,118-119.

[33]喬夏陽,朱冉.黨領導文藝事業繁榮發展和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統一的實踐路徑分析[J].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學報,2022 (04):32-37.

猜你喜歡
研究熱點
我國職業教育師資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近五年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熱點綜析及未來展望
基于CNKI的智慧旅游研究文獻分析
基于知識圖譜的智慧教育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
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的教育干預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我國微課研究探析
中國電子檔案袋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
會計學者在研究什么
國內移動用戶行為研究熱點與前沿
光纖通信技術現狀及研究熱點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