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樂社團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2023-06-26 04:57金成才
學周刊 2023年20期
關鍵詞:核心素養音樂

金成才

摘 要:音樂課堂固然是教學和發展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主陣地,然而在培養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課外實踐也不容忽視。在“弘揚民族音樂”大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組織民樂社團拓展教學時空,在社團實踐活動中多渠道地發展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文章將就此展開,反思現狀,討論實踐方案,也總結一些教學成效,從創立民樂社團到豐富實踐活動,幫助教師在民樂社團實踐活動中更深刻地發展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音樂;核心素養;民樂社團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0-015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0.050

藝術課程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而音樂是藝術課程的組成部分之一,其學科核心素養主要表現在音樂理解力、鑒賞力、審美體驗、文化認知等方面。根據《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應積極通過綜合性、創造性的音樂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音樂探究方式和表現途徑,以有效發展其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以初中階段為例,為了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民樂實踐活動就是載體之一。

一、在反思中突破:民樂社團實踐現狀

筆者對民樂社團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進行了探討,著重由初中七八年級切入。而目前,多數初中在創立民樂社團、開展實踐活動時,存在針對性不強、缺少豐富內容等不足。比如,一些學?;蚪處熢趧摿⒚駱飞鐖F時忽略了學生的意愿,要求學生全部參與社團活動,沒有考慮是否有學生缺乏對民樂的興趣;還有部分教師在設計民樂社團實踐活動時,習慣從個人意愿出發,沒有考慮到學生對民樂的不同感知傾向,也沒有為探索不同民樂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形成了“集中式”教學模式。在這種不成熟的模式下,學生通常難以克服“籠統學習”的情況,不能對民樂形成直接、具象的體驗和理解,達不到精益求精、抽絲剝繭的效果,在極大程度上制約了其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在活動中成長:多元探索民樂社團

促進民樂社團實踐從“不成熟”向“成熟”發展,以便充分發揮其在發展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方面的積極作用,筆者認為學校、教師均應正視自身責任,確保民樂社團活動的正常開展。

(一)配合學生需要創立民樂社團

通過民樂社團實踐活動發展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學校民樂社團實踐活動進入常態化發展軌道,而這需要以創立成熟的、符合學生實際的民樂社團為前提。學校應給予學生將“學民樂”方面的想法和需要“說出來”的空間,通過雙向互動明確學生對民樂的興趣情況,尋找存在入團意愿的學生,做好創立民樂社團的準備工作[1]。而教師要結合學校的反饋給予學生進一步的引導,以喜好為載體,將不同年級的學生組織起來,帶頭創立“混班”民樂社團,讓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自愿成為民樂社團的成員。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制定科學的社團管理規則,對社團實踐活動時間、內容、方式、紀律等提出明確的要求,組織學生按時參與社團實踐活動,防止其隨意曠課或退出社團,提高社團凝聚力、向心力。學生按照真實的想法和需要加入社團,也按照要求參與各項實踐活動,從中感受民樂的魅力,積累音樂欣賞、表現、創造、理解等豐富經驗,探索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文化,逐步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二)契合學生特長組建民族樂隊

持續以社團為整體組織的民樂實踐活動中,由于對音樂的認知和把握能力存在區別,不同年級的學生會逐漸呈現出差異化發展趨勢,此時若教師依舊以社團為整體組織實踐活動,難免造成一些“不公平”的情況,影響學生對民樂的學習態度和結果。而組建民族樂隊可以將師生從這一窘境中解放出來。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發展情況的觀察,通過追蹤評價,準確把握其在民樂認知、理解、欣賞、表現等方面的差異,發現其在演奏不同民族樂器方面的特長,進而將上述能力與特長相近的學生組成樂隊,如“葫蘆絲樂隊”“琵琶樂隊”“古箏樂隊”“嗩吶樂隊”等,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個人優勢,挖掘其在民樂實踐中的不同潛能,強化關于其特長的培養,讓社團每一名成員都能不斷增強民樂實踐積極性,在擅長的領域發展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此后,教師還可以嘗試組建多樂器演奏的民族樂隊,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磨合,共同展示特長,協調發展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比如,將“笛樂隊”“二胡樂隊”“琵琶樂隊”“中阮樂隊”與“古箏樂隊”結合起來,打造多樂器演奏《春思》的民族樂隊。學生在樂隊中展示個人特長,也不斷磨合、協調,欣賞其他隊友的演奏,理解多樂器演奏的民族音樂特征,進一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三)立足活動實際規范指導體系

學生能否在民樂社團實踐活動中發展音樂學科核心素養,還取決于指導的規范程度,學校應監督教師規范指導體系,使其與民樂社團實踐活動高度適應,以保證培養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最終效果。

1. 雙師指導?;诿駱飞鐖F特殊性,其實踐活動需要整體管理,也需要針對性的教學指導,這決定了“雙師指導”在民樂社團實踐活動中的重要性。學校首先應通過音樂教研等活動考查音樂教師的綜合能力,指派具有較高綜合管理水平的教師管理民樂社團的日常實踐活動,以其為民樂社團“班主任”。其次,在考慮和甄別各教師擅長的不同民族樂器基礎上,為民樂社團不同實踐活動匹配不同教師,使“班主任”與不同教師配合,合作指導不同類型的民樂實踐活動[2]。比如在“古箏演奏”民樂實踐活動中,先由“班主任”向社團成員說明活動,提出指向整體的實踐要求,再加入“古箏教師”,帶領學生完成實踐活動,形成“雙師”指導體系。學生既能在整體管理中保持健康積極的學習狀態,也能在實踐教學中感知民樂的魅力,有利于其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漸進發展。

2. 內外合作。內外合作是指學??梢云刚埿M饷駱方虒W專業教師參與本校民樂社團活動,使其與本校教師合作指導學生實踐。多數學校中,民樂社團實踐活動體系不夠成熟,并非所有音樂教師都能靈活地進行民樂教學。此時,學校就需要引入外部力量,彌補本校民樂社團實踐活動的不足。學??梢耘c校外優質民樂教育機構、高等藝術院校建立合作關系,聘請機構教師或高等藝術院校民樂專業教師進入校園,為本校教師提供教學指導,逐步提高實踐活動的質量。

3. 以高帶低。在民樂社團中,學生之間既有相似的特征,也存在明顯的差異,那么能否運用“以高帶低”的方式指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呢?一些實踐經驗證明,“以高帶低”的學習方案是可行的。教師可以一邊在民樂社團實踐活動中指導和觀察,一邊評選“高水平”學生,向其提出“以高帶低”建議,使其隨著活動的推進主動幫助“低水平”學生向更高層次發展。再者,教師還可以適當干預學生,組織其建立“幫扶”機制,為“低水平”學生匹配“高水平”實踐活動伙伴,保證社團內每一位民樂實踐水平比較遜色的成員都能得到恰當、及時的幫助。通過一幫一扶,“高水平”學生能夠通過“教民樂”強化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同時“低水平”學生也能在他人的帶領下達成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新發展。

(四)結合實踐內容編寫校本教材

民樂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吹笙、吹竽、鼓瑟,再到隋唐、宋時期的琵琶樂、十番鑼鼓,都是民樂的組成部分。雖然以人教版教材為代表的初中音樂教材編排了以上民樂內容,但整體來看,其豐富度不足,零散性和碎片化突出,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在民樂社團深入開展實踐活動的需要。為此,教師在民樂社團活動中,還應結合實踐內容,開展校本教材的編寫工作[3]。比如,教師可以整合人教版初中音樂七年級、八年級四冊教材《神州音韻》板塊內容,補充課外《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寒鴉戲水》《雨打芭蕉》《將軍令》等民樂,形成校本教材。具體來說,在民樂社團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嘗試打亂課內教材民樂教學順序,并利用補充資源帶領學生走進更加自由的民族音樂空間。同時,在校本教材中,教師可以加入“琵琶演奏基本功”“古箏彈奏基本功”等訓練內容,以其為依托對學生演奏民族樂器的基本功展開訓練。欣賞與演奏并行,體驗與理解并重,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自然可在此過程中得到發展。

(五)依托學科特點開展特色活動

以特色活動為民樂社團實踐增添生機,優化民樂社團活動組織形式,為學生提供參與實踐、展示自我的個性化途徑,使其選擇更適合自身的民樂實踐,對發展其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也起著十分積極的影響[4]。因此,教師應注意尊重音樂學科本身的活動特點。

1. 民樂鑒賞。為了有效發展學生音樂理解與鑒賞素養,教師可以根據《孟姜女哭長城》《十面埋伏》等校本教材“欣賞”內容,組織特色民樂鑒賞活動。在實踐中,教師要積極地運用互聯網資源和現代化教學工具,利用圖片、音頻、視頻等還原民樂的傳統演奏過程,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音樂,分段感受其情緒色彩,形成直接、深刻的情感共鳴。教師還可以將民樂鑒賞滲透在社團自由活動時間中,利用活動室廣播播放音樂,讓民樂成為學生自由活動的背景音。從發現音樂到沉浸式地感受其情感和內容,學生潛移默化地展開鑒賞,說出個性化理解,也是認識民樂、發展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一種方式。

2. 自編自創。初中生有了一定學習基礎,能夠在民樂社團活動中表現出一定創新性、創造力,也更愿意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民樂展開創新學習。對此,教師可以設計自編自創類實踐活動。比如,創新民樂演奏旋律,將現代舞臺表演要素融入民樂表演活動,讓民樂“流行化”。又如,自制“牛皮紙鼓”等簡易民族樂器并編曲,讓學生感受民樂傳承之艱辛,使其借助自制樂器演奏民樂,進而通過特色活動發展音樂核心素養。

3. 民樂競賽。適當地開展競賽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競爭意識,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在“一較高低”競賽活動中逐步提升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具體來說,教師還可以組織競賽,增強實踐活動特色。比如,選擇古箏四重奏《戰臺風》開展競賽活動,并以四人為一個小組,要求每個小組成員分別負責不同聲部,然后四小組為一大組,合作表現古箏民樂。實踐形式由個人獨奏向協作合奏有效過渡。在合作的過程中,組與組之間、組內成員之間都存在對比與競爭的關系,使得學生在合作與競爭的氛圍中努力地將自身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拔上新的高度。

4. 藝術交流。藝術需要交流,越是不受拘束的藝術交流,越能點燃學生探究和實踐的熱情,越有益于發展他們的核心素養。在民樂社團實踐活動中,教師應不斷拓展學生藝術交流的空間[5]。比如,教師可以深入挖掘當地民樂文化資源,在民樂演出活動中為學生爭取機會,使其既是觀眾,擁有欣賞民樂的大量機會,也能加入演出團,展示對民樂的獨特理解,在與其他演出成員的切磋交流中加強對民樂的欣賞和理解。教師還能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帶領社團民族樂隊到社區演出,在演出的過程中宣傳民族音樂,講解民樂文化,讓學生既是民樂的學習者,也是其傳承者、弘揚者,在弘揚中更加認同民樂文化,在認同中發展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三、在回顧中進步:總結民樂社團成效

(一)健全學生人格

音樂是表現和傳遞情感的一種方式,因此具有情感教育功能。在民樂社團實踐活動中,學生需要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民樂內涵,進而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音樂中得到熏陶,在無形中獲得情感層面的教育,這對其建立健全的人格有著極大幫助。此外,民樂社團活動極富變化,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強化交往,增強互幫互助、磨合協作意識,這也是健全人格的一種表現,有助于其未來的社會發展。

(二)增強文化自信

總的來說,民樂社團中的實踐活動是圍繞中華民族傳統音樂展開的,是對民族音樂藝術文化的探索。隨著對音樂文化認知與理解的加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也能提升到新的高度,進而在明確民族文化特點和優勢的同時增強文化自信。在基礎教育文化傳承、立德樹人背景下,民樂社團已然備受全社會關注。

通過創立民樂社團、組建民族樂隊、規范指導體系、編寫校本教材、開展特色活動,我們能夠有效推進民樂社團實踐活動的發展,用中華民族傳統音樂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突破初中音樂課堂教學與課內教材局限,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欣賞、感受、表現或創造民樂,拓寬其音樂視野。這對發展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意義重大,要求學校與教師通力合作?;诖?,學校應在統籌規劃中監督教師發揮組織和引領作用,為學生建構自由、公平、愉悅的民樂實踐空間,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民樂社團活動的過程中發展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吳婷.促進民族文化交流? 提高民樂教學實效[J].山西教育(教學),2021(12):63.

[2] 王童純.走近民族音樂? 提升民樂鑒賞能力——以組建校民樂隊為例[J].學苑教育,2021(23):71.

[3] 孫榕梅.在民樂社團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J].求知導刊,2020(32):82.

[4] 梁毅.中學音樂第二課堂民樂團實踐探究——以南寧三中初中部五象校區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19(30):15.

[5] 胡家豪.淺析如何在音樂教育中弘揚民族音樂[J].藝術評鑒,2018(18):98.

[責任編輯 郭麗杰]

猜你喜歡
核心素養音樂
音樂從哪里來?
思想教育視域下公民核心素養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音樂
秋夜的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