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PERMA理論的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2023-06-30 22:27徐海祥張偉
河南農業·教育版 2023年6期
關鍵詞:心理問題高職學生對策

徐海祥 張偉

關鍵詞:高職學生;心理問題;PERMA;對策

一、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 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高新技術不斷涌現,人們生產及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求職競爭不斷加劇,就業門檻以及社會對人才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價值觀和人才觀的快速更新。因此,高職學生在未來就業方面需要面對更大的就業競爭壓力。然而,高職學生普遍存在社會適應能力、心理挫折調節能力與自我價值認知能力相對較弱,卻對自身未來職業定位期待過高的問題,易產生心理情緒波動和內心自我矛盾,對外表現就是高職學生更容易出現沖動行為或異常舉動。這些易使高職學生形成心理壓力和產生受挫感,從而出現心理問題,影響其心理健康[1]。因此,高職院校需要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自我調整能力與正確的自我認知能力,進而培養出綜合心理素質高的職業技術型人才。

(二) 加強和改進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需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把育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職院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高職學生由中學到高職院校,學習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在這一時期很容易出現學習、生活與自我認知層面的心理問題。其次,素質教育需要以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為基礎,這樣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傳統職業教育更關注學生的技術技能要求,較少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培養出的學生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也使得學生素質品德受到影響。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職業素養。

二、高職學生主要心理問題

高職學生年齡大多在18~21歲之間,他們正處于青春期階段,要逐步形成內部心理自我同一性和穩定的自我認同感。這一階段的大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閱歷不斷豐富,人際交往也變得復雜,逐步形成成熟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這一階段的心理與生理并未同步發展,心理成熟往往相對滯后,容易導致學生心理困惑和迷茫。大部分高職學生在中學學習階段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導致高考失利,學習上成功感體驗較少,生活上獨立能力相對較弱,自信心較低,自卑感較強。與本科生相比較,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 自信心不足

中學階段往往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價一個學生的主要依據。因此,不少高職學生是因高考成績不理想,無奈進入高職院校的,表現為心理落差大,文化基礎差,學習沒有興趣,自卑心理較重,不能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個人發展潛能也沒有得到父母和老師的肯定,成功的喜悅感體驗不足[2]。加上當前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不高,相較本科生,高職學生更容易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自卑心理給高職學生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使學生自我認可度低,自我否定,做任何事都縮手縮腳。這種心理狀態如果不能及時調整,會嚴重影響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未來職業發展。

(二) 人際關系緊張

學生進入一個高職院校后,會遇到新同學。大多高職學生想結交新朋友好朋友,獲得同學友誼,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但由于部分高職學生缺乏社交經驗,缺乏人際交往技巧,社交能力較弱,不知如何與人相處,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其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經常會感覺無法融入同學關系和諧的班級中,交不到知心朋友。一些高職生為了避免社交失敗,往往回避交朋友,常常表現出自卑、孤僻、敏感等消極情緒。有些高職學生有一定社交能力,但不知如何維持和諧關系,與同學產生矛盾,找不到適當的解決辦法,容易導致同學關系緊張甚至破裂[3]。人際關系不良往往引發一系列問題,如焦慮、自閉、抑郁等心理問題。有的高職生甚至為了逃避與人交往而厭學、逃學等。

(三) 情緒管控能力弱

當前,高職學生獨生子女居多,他們大多以自我為中心,而且正處于青春期,自尊心與爭強好勝的心態較強,情緒管控能力相對較差。這使得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會容易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此外,社會對高職學生品德素質認可度不高,導致學生對自己的學業、生活以及求職喪失進取心。學生在追求自我情緒宣泄過程中,無法有效管控個人情緒,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而后往往使用不成熟不理智的宣泄情緒方式,很容易產生嚴重后果[4]。

(四) 家庭問題導致心理自閉

在對高職學生心理造成嚴重影響的眾多原因中,家庭原因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個。從家庭角度來看,家庭和睦才能夠保證學生在一個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環境中成長。但家庭不和睦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現象,多數家庭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家庭矛盾。這些家庭糾紛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還會影響學生良好性格的養成。不和睦家庭最大的問題就是經常出現“吵架”或者“冷戰”現象。這會使學生養成自閉、易怒的性格。學生長期在這樣環境下生活易產生心理方面的缺陷[5]。此外,家庭貧困也容易導致學生形成較為嚴重的自卑心理。還有單親家庭的學生,父母與其相處的時間一般較少。這就導致學生缺少父愛或母愛,容易養成不愿與人交流、自卑的性格,甚至形成一些嚴重心理疾病。

三、PERMA理論

PERMA模式最早由“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幸?!芬粫刑岢?。該理論的本質在于積極教育,就是以學生外顯和潛在的積極力量、積極品質為出發點,以增強學生的積極體驗為主要途徑,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個體層面和集體層面的積極人格。塞利格曼認為,全面可持續的幸福體現在5 個要素維度,即積極的情緒(PositiveEmotion)、投入(Engagement)、人際關系(Relationship)、意義(Meaning) 及成就(Accomplishment)。這五個要素簡稱為PERMA。積極的情緒會給個體帶來積極肯定的心理感受,有利于促進個體產生新穎的想法并付諸行動,對其身心健康有促進作用。投入是指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或工作中,達到全神貫注、廢寢忘食的狀態,促進個體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出現,有利于增進個體的自信心和對自我能力的認可,促進個人能力發展。人際關系是個體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情感聯系,是被他人認可而產生個體價值感的重要方式。良好人際關系是維持個體正常身心發展、性格保持和生活快樂的前提,并能給人提供安全感的環境。追求意義是個體激發自身潛能的一種基本動機和需求,是追求超越自我的動力,即個體存在的人生價值。成就是指個體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追求目標,可以得到來自社會和他人的積極回報,使人們認可個體的追求目標是有價值且有意義的,由此獲得幸福感[6]。當五大要素全部滿足,個體會產生內心的快樂,而這種快樂又會給個體帶來更多精彩幸福的人生。

四、基于PERMA理論的應對策略

在多數高職院校中,教師主要關注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這些學生,學院也會給予重點關注和心理輔導。但這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受教育對象較少,還有很多學生很難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和激勵,且這種教育模式效果也不是很好。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面向全體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PERMA理論模式為指導,針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特點,關注全體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引導與培養,創造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以使大多數學生心理潛能都能夠充分展示,促進學生克服自卑、敢于表現、健康成長、自我上進、身心幸福。

(一) 增強積極情緒心理體驗

PERMA理論認為,積極的心理狀態能夠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增強人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因此,對高職學生應不斷加強積極的心理激勵和教育,讓學生多關注和激勵自身的積極心理狀態和品質,認識到積極心理狀態對自己行為效率的促進作用,不斷強化積極向上的愉悅情緒的體驗,提高自身自信心和更多幸福感。為此,應多開展基于PERMA理論模式的團隊訓練活動,在緩解學生自卑心理的同時,讓學生打開心扉,以更加積極的心理狀態去參與積極情緒訓練活動,激勵學生在活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心理調節方法,加強自身的積極心理狀態持久體驗,促進自身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

(二) 增加活動投入體驗

活動投入是一種專心致志的心理狀態。讓高職學生全神貫注地投入到一項活動體驗中去,有助于其積極情緒的出現,并促進學生個人發展。增加高職學生的專注感,就要注意體驗活動難度要和學生的能力相匹配?;顒尤蝿兆詈糜蓄悇e性和層次性,使學生能夠清晰地認識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同時,任務各階段有進度反饋,使學生能夠及時調整自身心理狀態更好投入到訓練活動中。根據高職學生的能力特點,分層分類開展學習活動或者專業技能比賽,設置不同層次和難易程度的活動,讓學生根據自身能力進行選擇,體驗全身心投入活動的感覺,從而增加自身成就感和對活動的積極情緒,促進能力提升和自信心增強。

(三) 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一個人的心理出現問題很大程度上跟其人際關系的緊張有重要關系。因此,改善高職學生人際關系不良的現狀,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學生人際關系和諧也是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健康輔導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可通過社交禮儀教育使學生熟悉人際交往的技巧,掌握人際交往的特點。同時,設置社交教學情境,增加師生互動教學,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生間人際交往活動,增加學生間相互交流的機會,促進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提高。并結合個別心理輔導,鼓勵自卑學生敞開心扉,引導學生改變對人際交往的錯誤認知,使之正確對待交往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四) 培養人生意義感

高職學生尋找并確定人生目標和意義是高職階段一個重要的人生規劃,從中可獲得成長的動力,形成自我同一性,進一步鞏固自我認同感,順利應對高職階段適應期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高職學生正處于精力旺盛的青春期,如果找不到學業發展的意義,就會經常處于混日子狀態,沒有學習動力,缺乏學習的激情,甚至沉溺于網絡游戲的虛擬世界里虛度青春。針對這種情況,高職院校應該重視學生人生意義感的培育,進行意義感的引導教育活動。例如,在專業教育方面,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相關行業企業活動,讓學生了解目前專業的最新技術、專業要求、職業優勢,確立專業發展目標,增強專業認同感;開展形式多樣的人生意義感主題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發揮自身興趣和特長,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和科學研究活動,確立人生發展目標,增強人生意義感。

(五) 增加成就感體驗

高職學生由于在中學階段一直以考試失敗居多,進入高職院校后易產生自卑及厭學心理。而基于PERMA理論,通過參加活動,學生可獲得成就感,增加自信心和自我愉悅感,會更加積極地肯定自我,進而體會自我價值和意義。為此,高職院校要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人生成功體驗教育,重新定義成功的內涵,讓學生明白,成功不只是指學習成績的優秀,它還有多種模式。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生會工作、各類比賽和社團活動等,勇于展現自我優勢和才華,增加學生成就感體驗,培養其積極的生活態度,正確對待成功,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此外,高職院校要積極開展適合學生能力的各類特色活動,盡可能創造更多平臺讓學生去充分展示自己的潛能,由此獲得更多的成功喜悅,增強自我成就感體驗,促進個人全面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PERMA心理學理論更關注積極的心理品質培育。因此,可以在PERMA心理學理論指導下,根據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不斷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增加其活動投入感、提高其人際交往水平、增強其人生意義感和成就感,達到改善高職學生心理現狀,不斷提高自我認同感和自信心,增加其幸福感,促進學生快樂學習生活、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

作者簡介:徐海祥(1976-),男,江蘇揚州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 張萌喆)

猜你喜歡
心理問題高職學生對策
診錯因 知對策
對策
面對新高考的選擇、困惑及對策
防治“老慢支”有對策
個案工作方法介入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
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學生心理問題的思考和建議
職業院校創業法律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化途徑分析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
“一帶一路”戰略與鹽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