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外語數字化多模態創編教學研究

2023-07-10 11:15吳筱明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教學模型職業能力教學研究

吳筱明

摘? 要: 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外語教學在教學環境、教學工具、教學資源和教學模式上都發生了改變。針對高職英語課堂互動性和時效性低的問題,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把數字化多模態創編教學手段融入教學過程,通過“目標定位(target-orienting)—資源整合(resources-integration)—課堂導入(activation)—知識內化(internalization)—成果檢驗(testing)”五個步驟,形成TRAIT教學設計模型,使教和學的過程轉變成師生共同的創造性設計活動,創設師生共生、教學相長的生態環境,從教和學兩方面共同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

關鍵詞: 職業能力; 外語數字化; 多模態創編; 教學模型;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1-2153(2023)04-0065-07

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外語教學在教學環境、教學工具、教學資源和教學模式上都發生了改變。魏朝夕指出,面向職業教育的外語教學,不再是簡單的“學生+教材+教師”互動形式,創新驅動將成為外語教學實踐的主旋律[1]。隨著國際商務領域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下新的職業崗位對高職院校外貿專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學生普遍英語基礎薄弱、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課堂上抬頭率和點頭率不高,教學互動性和時效性不強。要改變這種狀況,高職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調整教學策略和改進教學方法,真正讓課堂“活起來”。本文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把數字化多模態創編教學手段融入教學過程,形成TRAIT教學設計模型,使教和學的被動過程轉變成師生主動進行創造的設計活動,從教和學兩方面共同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

一、多模態教學理論

(一)多模態及多模態創編概念

模態是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技術、圖像、語言、音樂、顏色等符號系統。不同學科對模態的劃分標準不同,系統功能語言學和社會符號學認為,人們通過一系列具有意義潛勢的符號進行交流,主要有語言(文字)、言語(聲音)、副語言、圖像、肢體動作、音樂等模態[2];認知科學從人類的感知通道出發,把模態分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顧曰國指出,“模態是指人類通過感官(如視覺、聽覺、觸覺等)跟外部環境(如人、機器、物件、動物等)之間進行互動。用單個感官進行互動的稱為單模態,用兩種感官互動的稱為雙模態,用多種感官進行互動的稱為多模態?!盵3]多模態指的是通過整合、編排或編織多種不同模式的符號資源而形成的一個語篇[4]。Kress和Van Leeuween認為,多模態是用多種符號綜合表達相同意義,使符號之間相互增強或補充信息[5]。1996 年The New London Group提出了“多模態教學”[6]這一新概念,把多模態理論應用到了語言教學中,提倡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圖像、音頻、多媒體及其他教學模態來激發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多種感官功能。

“多模態創編”概念來源于英文“multimodal writing”或“multimodal composing”。國外有學者認為multimodal composing是學生使用文本、圖像、聲音、音樂、手勢等多種社會符號進行交流和創作的過程[7],即“用非文字資源創造性地表達意義”的過程。多模態創編活動都以數字化形式開展,即數字化多模態創編(digital multimodal composing,DMC)。人類生活在多模態形式的世界里,人們是運用多模態進行感知和交流的。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Treicher)的著名心理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摸,1%來自味覺[8]。目前,很多學校開展了數字化多模態創編的活動,其成果形式豐富多樣,如視頻博客、微課、音視頻、PPT課件、博客、 海報、小冊子等。隨著教育信息技術的介入,以社會符號學為視角、以系統功能學為主要理論基礎的多模態教學理論應運而生,越來越多的學者也開始意識到了這一理論對語言教學的指導作用。

(二)數字化多模態創編理論的內涵及特征

多模態創編的教學過程創設了一種新的“教和學”的新境界,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多向度的探索空間,激發了師生的學習內在驅動力,成為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和共同提高的過程。一方面,教師的“教”成為了有趣的探索過程,教師利用數字化多模態創編進行課程設計的過程是對教材理解逐步深化、開展信息化技術技能學習實踐的過程。教師從多元識讀教育法出發,用語言國際化、文化多元化及教育信息化的視野,在數字化環境下設計多模態教學策略,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各種感官,改變學生知識輸入和能力輸出的過程,讓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教師依此進行教學實踐和實施教學改革,這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信息化技術能力、教學創新能力和科研教改能力;另一方面,學生的“學”也變成了有意義的創造性活動,以多模態創編方式完成作業任務并以作品化方式呈現學習成果增強了學生學習的體驗。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思考、討論和創作,也成為了作品的創造者和設計者,這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能力的釋放,可增強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創作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外語溝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高職外語數字化多模態創編教學設計

(一)多模態創編教學的研究現狀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許多學者Halliday、Kress、van Leeuwen都對多模態語篇進行了分析,用各種符號模態如語言、圖像、聲音、色彩、印刷版式的“語法”來解釋各種符號模態如何在多模態語篇中和諧并存以及人們如何在特定的情景語境和社會實踐中有效利用多種符號模態構建意義、傳達信息、達到交際目的。后來Kress、van Leeuwen在語言的語法分析模型上構建出視覺符號的語法分析模型,在《多模式教學——科學課課堂的修辭》一書中探討了在課堂中如何構建多模態意義,他們認為圖像等是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自20世紀90年代起,國內對多模態理論的研究逐漸興起,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胡壯麟[9]、朱永生[10]、張德祿[11],這些學者對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進行了介紹并且部分學者已意識到該理論對教學研究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國內的研究目前并沒有對“multimodal writing”或“multimodal composing”加以具體的區分,一般都翻譯為“多模態寫作”[12]。雖然關于多模態的研究主張“所有的寫作過程都是多模態的(all writing is multimodal)”, 但傳統觀念中的“寫作”一般指利用紙筆的文字符號進行創作,“multimodal writing”或“multimodal composing”都翻譯為“多模態創編”,主要是為了強調 “創作”和“編制” 過程以及成果的多模態形式,它們已超越了傳統意義的寫作過程。劉曉斌等在中國大學MOOC外語教育技術課程中指出:“在信息時代,由于數字化工具和資源具有簡單友好、易于獲取、便于傳播等特點,數字化多模態創編活動(digital multimodal composing)是學校創編活動的常見方式。根據數字化資源的常見類型,當前創編形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圖片、電子書、演示文稿、視聽媒體、網頁及社交網絡等?!盵13]

國內學者對多模態、多模態教學在多模態語篇分析方面已有了一定的研究,目前對多模態創編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中學階段的英語教學研究,對高職英語教學實施多模態創編教學活動設計的研究成果甚少。

(二)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多模態創編外語教學設計的基本技術路線

“職業能力是指完成工作任務需要采取的活動方式,包括職業專門技術能力和職業關鍵能力,職業專門技術能力主要是運用專門技術從事基本職業工作的能力及掌握技術所需的基礎知識;職業關鍵能力是完成職業工作任務時除職業專門技術能力以外的必不可少的能力?!盵3]本研究將職業能力界定為從事外貿職業活動必須具備的知識、技能、態度等各項能力的整合,根據高職外貿相關崗位的就業需要和能力要求,職業能力主要包括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業務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把數字化多模態創編方式融入“教”和“學”的過程(如圖1),通過“目標定位(target-orienting)—資源整合(resources-integration)—課堂導入(activation)—知識內化 (internalization)—成果檢驗(testing)”五個步驟形成TRAIT教學設計模型,改變以往高職英語課堂互動性和時效性不強的狀況。師生以多模態方式分別進行教學和學習,通過交互式教學提高學生參與度,使教和學的過程從被動轉變為師生主動的、具有挑戰性的創造性設計活動,創設師生共生、教學相長的生態環境,促進學生對知識、技能和能力的主動建構、協調發展和綜合提高,最終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共同進步、共同提高,從教和學兩方面共同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升。

三、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多模態創編TRAIT教學設計

(一)目標定位(target-orienting):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

依據維基百科的定義,職業能力(occupational ability)是指人們從事某種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職業能力分為一般職業能力、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職業能力是高職學生學習、成長的關鍵素養,而職業能力培養是高職教育的目標和特色,是高職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的重點[14]。要滿足數字化轉型下的新職業、新崗位、新技術對高素質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教師需借助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把專業學習和技術技能學習融合到學習實踐中,真正實現 “學中用”與“用中學”,做到學用結合、學以致用,提高職業能力。

外貿相關崗位的職業能力由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業務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組成(見表1),其中專業基礎能力包含英語聽、說、讀、寫、譯等基礎語言應用能力;專業業務能力包含與外貿業務直接相關的涉外業務操作、談判溝通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方法能力是指與職業活動相關的工作和學習方法,包含信息處理能力、計算機辦公操作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社會能力指處理與他人、環境、社會和職業關系的能力,包括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職業素養。教師在進行多模態創編教學活動設計前,需要明確教學設計要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有意識、有目的地把職業能力的技能訓練融入課堂教學設計,讓課堂教學成為具有職業性和創造性的活動。

(二)資源整合(resources-integration):整合教學內容與媒體資源

在進行多模態創編教學準備時,教師應不斷深化對教學內容的認知,充分理解教學內容并對其進行分析和解構,確立教學活動的主線。認知是對信息的整合過程,包括信息整理、信息輸入、信息存儲、信息產出、信息改編和信息產出。好的課程設計的基礎在于對課程內容本質的進一步理解,課程設計的過程又是對內容本質的理解和揭示。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教師需要把教學內容和媒體資源進行網絡化、立體化、多模態化的生態整合,利用文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動畫、微課、PPT演示文稿、網頁課件、網址課件等豐富的媒體資源進行立體優化組合、協同創編,科學有效地利用多模態素材,充分發揮模態間的互補和增強的作用。

課堂可以看作是多模態話語相互交織的符號空間,教師根據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把崗位知識技能與多媒體技術融合,將學生的視覺、聽覺、空間以及技術識讀能力(technology literacy)和信息識讀能力(information literacy)進行融合,通過對多模態的選擇和組合的方式創設一個集文字、圖像、圖形、動畫、音頻和視頻為一體的全新的、多元化的、多維度的立體課堂環境,通過學生的聽覺學習、視覺學習、觸覺學習(體驗學習和實踐操作)實現教學過程的意義構建最大化和教學效果最優化。不同模態轉換組合使用可以增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化程度,提高內容記憶的持久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

(三)課堂導入(activation):以多模態可視化方式呈現知識

課堂導入是實施新知識教學的重要手段,旨在激活舊知識,聯結新知識和新技能,可采用情景法、視聽法、背景知識導入法,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白⒁狻笔嵌Z習得研究中的重要概念,Schmidt認為,“注意”是語言學習的必要條件,也在語言從輸入(input)到吸收(intake)的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5]。在知識碎片化時代,面對注意力持續時間不斷縮短、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生,教師要做到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必須改變呈現知識的方式,在導入環節就要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在知識呈現方式上,可在PPT頁面上用詞匯云圖、簡筆畫、藝術字體、微軟雅黑或顏色鮮明的字體突出教學的重難點,運用插圖、思維導圖、多模態PPT、vlog、紀錄片和微信公眾號形式等來呈現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和理解知識。通過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和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引導學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感受知識,使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以可視化呈現知識的方式能夠使學生對知識輸入感到愉悅,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學習環境中,把學生的“無意注意”轉變為“有意注意”,促進知識在教學過程中的高效傳播和理解。

語言的功能在于表意,除語言以外,意義表達和交流可以通過視覺模態、聽覺模態、手勢模態和空間模態等多種模態來實現,其中圖像圖形、音頻視頻在語言與意義表達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新知識導入設計時,對可視化的多模態的組合方式、多模態課件工具的選用及制作效果等要進行深度思考,如可以選擇“文本+圖像/圖表”形式,“文本+圖像/圖表+音頻/視頻”形式或是“文本+圖像/圖表+音頻/視頻/動畫”形式,教師需要判斷采取哪種模態的組合方式更適合于抓住學生的眼球,更容易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新知識。圖片素材的選擇可從覓元素、素材天下、矢量圖網站、我圖網、西田圖像、素材中國、昵圖網、懶人圖庫、教材電子書網等網站獲??;圖標素材的選擇可從iconfont、素材公社、站長素材、千圖網、愛看圖標網、freepik等網站獲??;音效素材的選擇可從音效網、中國素材網音效庫、中國聲音網等網站獲??;字體素材的選擇可從字體天下、貓啃網等網站獲取。

(四)知識內化(internalization):通過教學設計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1. 對教師“教”的過程進行教學設計

外語學習應被看作是通過多模態方式傳遞信息的過程,教師是多模態的選擇者、協同者和示范者,語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16]。教師需依照教材提供的內容設計組織多模態教學,對學生進行多模態知識的傳授和多模態技能訓練,并引導學生進行多模態經歷體驗,創設融知識性、趣味性和互動性為一體的課程環境。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對知識點和技能點進行歸納總結,利用互聯網的海量資源、多媒體網絡技術及數字化手段,開發多模態教學微課和教學資源。教師在進行資源制作時可以優選和參考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智慧職教等各大學習平臺的微課資源,利用剪映、喀秋莎、小影、Focusky、來畫動畫、萬興喵影等微課制作軟件進行多模態資源的創編,對教學重點難點、知識點和技能點進行微課制作。

教師在進行多模態創編時,選擇任一模態都要以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為前提。模態并不是越多越好,過多使用模態和無效使用某個模態都會增加學生的認知負荷或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對模態的選擇、教學內容的契合度、課程設計的切入點、資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都需綜合考慮。教師需有效整合不同模態,使各模態優勢互補、互相協調,為學生加深理解和內化知識發揮補充、強化和優化的作用。同時教師需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語言文化習得、有聲模仿、形式記憶、社會交際運用和學習理解,開展觀察、比較、理解、想象等意義探究活動,充分利用各種感官來感知、獲取、認知與傳遞信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提高師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學生培養成自主、高效的學習者。

2. 對學生“學”的過程進行教學設計

認知心理學強調,學習的過程是知識的構建與理解的過程,是構建意義的過程。高職學生普遍英語基礎較為薄弱,英語學習能力較差,在當前的信息時代和讀圖時代,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參與到學習實踐中,才能使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癐 hear,I know;I see,I remember;I do,I understand.”這句英文諺語和《荀子·修身》中的“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倍颊f明了實踐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對接收的信息進行深加工,把新知識和原有知識聯系起來,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并使之內化,形成有意義的學習。

The New London Group認為,任何制造意義的過程基本上都是設計行為[6]。教師設計多模態創編任務,任務可以是課堂報告/匯報、辯論、小組討論、個人演講、情景表演等,讓學生以作品化形式呈現學習成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分析解構原有知識,對知識進行理解和重構,調動手、眼、耳、腦來獲取信息、解讀意義和理解思考,在大腦中形成對比、鏈接的關系。一種完整概念的表達是多種模態互相聯合、交互運用的結果,信息的不同組織方式對學習效果會產生重要影響。教師在指導學生完成任務時,需有意識地教授學生辨識多模態資源,提高對各種模態的敏感度,讓學生了解不同模態在建構意義中發揮的補充、強化作用,避免模態間疊加使用時產生相互排斥和抵消的作用。在完成任務時,教師需引導學生成為知識的積極主動的探索者,學生可以運用不同模態對資源進行組合創編,發揮不同模態組合的協同作用,將學習成果以可視化的形式呈現。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獲得新知的同時可以提高語言輸出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五)成果檢驗(testing):以多模態作品化方式展示學習成果

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知識鞏固情況,教師要求學生以多模態形式展示學習成果并對學生作品給予評價。教師可通過視覺、聽覺、手勢、觸覺和空間等多模態形式進行交流,還可通過多模態方式考查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掌握程度。例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時代職業英語《通用英語1》中的第2單元Shopping,教師可要求學生利用創客貼網站把圖片創編成英文產品廣告、海報、插圖等,用英文介紹雙十一購物節并分享自己在雙十一購物的經歷;對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也可適當降低任務難度,可要求學生用億圖腦圖、MindManager、XMind、Mindmap等思維導圖軟件和Tagul云圖軟件制作購物相關詞匯的思維導圖、詞匯云圖,如購物的地點、購物方式、購物節的優缺點等,對所學詞匯進行復習和回顧;在第7單元Travelling,教師可要求學生利用文字、圖片、照片、音頻、電影片段、視頻等創編多模態PPT進行現場演講,分享自己的旅游經歷,也可要求學生剪輯制作含中英字幕的音視頻vlog或紀錄片;對于個別有創作基礎的學生,可要求學生利用網絡文字、音視頻資料創編博客、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把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挑戰性的任務。教師在此階段需善于觀察,引導學生運用口頭、書面、身勢語等渠道進行交流,突出交互性并指出學生作品的優點,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參與熱情并提出改進意見。

四、結束語

祝智庭等指出,數字智能時代教育的價值之本是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發展服務,讓學生從“學會”發展到“會學”,進而發展到“會創造”的階段[17]。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多模態創編活動教學設計是一個對新知識、新媒體和新技能進一步深化理解、提高認知并逐漸熟練的過程,通過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多模態創編形成的TRAIT教學設計模型,能夠實現教學過程的意義構建最大化和教學效果最優化。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已成為數字時代教學模式依托的載體,多模態教學模式也將成為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教師需提高教育信息化技術水平和數字素養,充分利用集多樣性、交互性、數字化為一體的現代信息技術媒介和工具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魏朝夕. 數字化轉型下面向職業教育的外語教學探討[J]. 文教資料,2021(8):230-231,206.

[2] OHALLORAN K.L. Mut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s[M]. London:Continuum,2004.

[3] 顧曰國. 論言思情貌整一原則與鮮活話語研究:多模態語料庫語言學方法[J]. 當代修辭學,2013(6):1-19.

[4] 郭萬群. 大學英語多模態課堂教學研究[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5] KRESS G,VAN LEEUWEEN 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 London:Arnold,2001.

[6] The New London Group.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6(1):60-92.

[7] MILLER S M,MCVEE M B. Multimodal composing:the essential 21st century literary[C]//Multimodal composition in classrooms:learning and teaching for the digital world. New York:Routledge,2012.

[8] 袁在成. 可視化工具“詞云”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教育學刊,2016(增刊1):102-103.

[9] 胡壯麟. 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J]. 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1-10.

[10] 朱永生. 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 外語學刊,2007(5):82-86.

[11] 張德祿. 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 中國外語,2009(1):24-30.

[12] 雷茜,張德祿. 英語多模態寫作中的學習者身份認同研究[J]. 外語電化教學,2018(6):52-57,64.

[13] 劉曉斌,謝秋竹,鄧家璇,等. 看視能力培養新亮點:從高中英語新教材語篇中的多模態類詞切入[J]. 英語學習,2021(2):52-58.

[14] 唐紅霞. 高職英語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探索[J]. 中國成人教育,2007(7):189-190.

[15] Schmidt R.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Applied Linguistics,1990(11):129-158.

[16] 蘇一凡. 多模態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 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22:45.

[17] 祝智庭,羅紅衛,王誠謙,等. 外語教育數字化轉型與融合創新[J]. 外語電化教學,2022(4):7-17,110.

A Study on the Digital Multimodal Composing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Oriented by Vocational Ability

WU Xiaoming

(Gu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75,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the English teaching environment, teaching aids,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eaching modes change a lo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low interactivity and timeliness of English classroo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study is intended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ways of digital multimodal composing(DMC) project oriented by vocational ability. By utilizing digital multimodal composing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and through the five steps of “target-orienting—resources-integration—activation—internalization—testing”, the author introduces a TRAIT teaching model, transforming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to creative activities for both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s so as to create 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which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exist and promot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students together.

Keywords: vocational ability; foreign language digitization; multimodal composing;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research

(責任編輯:姜聰瑞)

猜你喜歡
教學模型職業能力教學研究
高中數學教學研究
基于平板電腦的智慧移動學習課堂構建研究
基于實例的進程同步教學模型的研究與構建
基于翻轉課堂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系統的實現與研究
在新形勢下創新汽車技術專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的初探
民辦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職業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培養研究
交替傳譯中聽記平衡教學研究
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學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