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奮力譜寫新時代學習型社會建設新篇章

2023-07-11 00:39劉增輝
在線學習 2023年5期
關鍵詞:學習型社會協同創新數字化

劉增輝

在數字化時代,各級各類教育要打破壁壘,形成創新合力;要推倒“圍墻”,與社會緊密聯系,將教育數字化成果外溢到社會,將各級各類教育擴展到服務于每個公民全周期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從而構建起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

關鍵詞 學習型社會 學習型大國 數字化 協同創新

這是一場勇擔新使命、踏上新征程的大會。

這是一場尋求共識、凝聚力量的大會。

這就是由《中國遠程教育》雜志社主辦的2023(第二屆)終身學習大會。教育部教師工作司領導、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以及來自普通高校、開放大學、高職院校、行業企業的負責人共500余人參會。

從與會者的討論和會外專家的熱議可以看出,當前,學習型社會建設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展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及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新時代的學習型社會建設已經成為國家意志和行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為進一步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對標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的要求,各級各類教育需要重新審視傳統教育方式,以數字化推動教育變革;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的協同創新,將為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坐標:從學習型社會到學習型大國

改革開放的中國一直與世界同步。因應時代潮流,2001年5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高峰會”上的講話中提出“構筑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由此,中國走上了創建學習型社會之路。

學習型社會建設在中華大地上持續推進。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繼續強調建設學習型社會。2022年10月召開的黨的二十大,不僅在報告中繼續強調建設學習型社會,而且首次提出了建設“學習型大國”的戰略目標。

“學習型大國的內涵豐富、意義重大?!敝袊鴤髅酱髮W研究員楊樹雨表示,它顯示了中國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國家意志和行為;表明中國學習型社會建設將進一步深化,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新一輪高潮正在到來;標志著中國學習型社會建設模式走向成熟,將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他說,對學習型大國的理解要站在世界高度、具有全球視野。中國要有大國的責任擔當和意識,在向各國優秀文化和先進成果學習的同時,要聯合其他國家,一起推動世界各國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國家的建設,構筑世界和平、正義、繁榮、富裕、美好的局面,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我們黨提出構建學習型大國,著力促使學習成為人民自覺、民族基因和國家戰略,充分體現了對新時代大黨、大國建設的清醒認識和睿智卓識?!敝袊扇私逃齾f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沈光輝認為,要實現學習型大國目標,最重要的是構建科學完善的機制。要出臺促進全民終身學習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學習型組織建設的制度與機制。著力培育各類學習型組織、學習型企事業單位、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社區等載體,并逐步完善成人教育、繼續教育、社會培訓、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等服務體系。

路徑:以教育數字化支撐學習型社會建設

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我國已有深厚的基礎。進入新時代10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重視教育,全民終身學習領域成果豐碩。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目前,我國教育普及程度總體上穩居全球中上收入國家行列,其中,高等教育進入國際社會公認的普及化階段,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9年,每年全國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輸送數以千萬計畢業生, 500多萬人通過繼續教育獲得高教學歷,上億從業人員接受多樣化培訓。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我認為,必須以教育數字化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基座?!北本煼洞髮W教授黃榮懷說,實施教育數字化,可以構筑滿足全民終身學習需求、開放靈活、可持續發展的學習型社會新格局。數字化為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現實可能性,加快數字化轉型,發展智慧教育,強化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多選擇、更加便捷、更加開放、更加靈活的教育供給與服務,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高品質、個性化學習需要。

“一個可視化路徑是,通過教育數字化改造,建立起泛在學習場景并實施多元混合式教學,進而深入教育本質內涵,帶動教育形態和模式變革,最后建成學習型社會和教育強國?!敝袊逃茖W研究院副院長馬陸亭表示。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唐亮持相同觀點,他認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要充分發揮教育數字化對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全方位、深層次、立體化的支撐作用。

我國高度重視數字教育發展,將其作為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多年持續努力,中國教育信息化實現跨越式發展,校園網絡接入率達到100%,擁有多媒體教室的中小學校占比達99.5%,大規模應用取得了重大突破,為中國教育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2022年,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全面實施,按照“應用為王、服務至上、簡潔高效、安全運行”的原則,把諸多典型應用、資源內容等“珍珠”串成“項鏈”,集成上線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教育資源庫。

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說:“我們將深化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以教育數字化帶動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建設邁出新步伐?!彼麖娬{,以數字化助力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是教育戰線的重點工作之一。要利用數字技術,加快構建平等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伴隨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積極推動全民學習,以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的廣泛深入應用為抓手,不僅為學生提供課程資源,也為老年人和社會其他成員提供學習服務的環境,還為世界學習者提供學習支持平臺,使每個人都能在這里獲得平等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積極探索多樣態學習,提供泛在、多元、智能化的學習環境、學習生態,發展富于效率、充滿活力的線上教育大課堂,實現“教育即社會,社會即教育”;深入推動終身學習,利用數字技術為在職人員提供靈活多樣的繼續學習機會,為職業發展與轉型提供培訓,為老齡人口構建新型老年大學體系,積極推動完善學分銀行、資歷框架等制度,為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在教育數字化進程中,教師發揮著核心作用。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副司長黃小華在本屆終身學習大會致辭中表示,2022年,教育部著力推進教師隊伍數字化工作,推進教師成為教育變革的主力軍,先后開設暑期教師研修、寒假教師研修等專題,初步確立了基于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的教師假期研修機制,在推動教師隊伍建設數字化轉型、助推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推進教師學習方式變革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23年,教育部將深入推動新時代教師隊伍的數字化轉型,包括全面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推進教師精準培訓改革、賦能教師教學方式變革、創新教師管理服務機制等。

宏偉的藍圖已繪就,接下來的關鍵是干字當頭,扎扎實實地探索,把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我國教育信息化提出已20余年,雖然取得過一些成績,卻始終沒能達到預期,其原因是什么?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認為,根本在于,長期以來,信息技術一直僅僅被當作是教育工具;這種窄化的觀念,束縛了教育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數字化技術不能局限于工具性應用或細枝末節的修修補補,而應作為一種整體性系統變革的契機。這種變革不是數字化與教育的簡單疊加,而是要通過數字化思維重構教育生態。

“我們目前正處在教育信息化的第三個階段,即教育系統變革階段?!秉S榮懷認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應該是促進教育全要素、全業務、全領域和全流程的數字化轉型?!叭亍鄙婕敖膛c學過程中的各個要素;“全業務”涉及教育管理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全領域”涵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以及社會培訓等教育領域,同時兼顧城市和農村等地域的均衡公平;“全流程”則是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包括招生與選拔、教學與課程、培養與管理、升學與畢業等。

架構:“三教”共同擎起終身學習體系

教育不應是孤立的,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各級各類教育之間進一步打破壁壘,形成合力;要求推倒“圍墻”,與社會緊密聯系,將教育數字化成果外溢到社會,將各級各類教育擴展到服務于每個公民全周期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大力推動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建設。

與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報告相比,黨的二十大報告有關教育的部分出現重大變化,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不再分別表述,而是融合在一起,強調“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p>

“這意味著各級、各類教育都應通過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來實現協同創新?!?天津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潘海生認為,這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放在兩個百年未有大變局之下的戰略設計,改變了以前分層、分類、獨立地去考慮教育發展的問題。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秘書長張力表示,這是黨中央從構建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長遠戰略出發,為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明確了前進方向,即優化結構、科學布局、相互融合、協同創新、持續發展。

他強調,要達到協同創新的目標,就要求完善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統籌協調發展機制,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完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構建方式更加靈活、資源更加豐富、學習更加便捷的終身學習體系,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

“在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過程中,不同類型教育之間的協同創新十分重要?!苯K省教育廳原廳長葛道凱指出,統籌協同創新的關鍵是要做好“兩融合、雙拓展”,即加快構建以職業院校教育為主體,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兩融合”,職業教育向技能培訓、向國際合作“雙拓展”的發展新格局。

在“兩融合、雙拓展”格局下,一方面完善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雙向互通機制,形成職普之間互利合作、協調共生、各美其美的教育生態;另一方面,鼓勵職業院校配合企業“走出去”辦學,繼續深化與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內的國際合作。

“近些年來,我們在打通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上下了很大功夫,但距離統籌‘三教協同創新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必須以更大力度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消除各方面的體制機制弊端?!?陳子季指出,要堅持以職普融通為關鍵點,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教育選擇。既要推動各地根據區域社會發展程度、產業發展需要和職業教育發展基礎,促進中職教育多樣化發展;又要建立職普融通的學生成長成才通道,在義務教育后的不同階段和不同教育類型之間設計轉換通道和融通機制。

案例:建設一所鏈接世界的數字化大學

在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的進程中,國家開放大學的實踐備受矚目。國家開放大學副校長鞠傳進在本屆終身學習大會致辭中表示,國家開放大學一直致力于以促進終身學習為使命、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互聯網+”為特征,面向社會大眾開展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為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國民素質的提升,做出了獨特的貢獻。10年來,國家開放大學高等學歷教育累計招生2444萬人,累計畢業1888萬人,開展社會教育和職業培訓近6000萬人次;目前在籍學生509.2萬人,社區教育、社會培訓、老年教育共計5億人次。

國家開放大學始終將教育信息化、數字化作為立身之本和關鍵特征,積極探索以數字化支撐開放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路徑。當前,國家開放大學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提出了建設一所鏈接世界的數字化大學的目標,以更好服務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

“這是一個標志,標志著我們開始從‘互聯網+大學進入到數字化大學階段?!?國家開放大學副校長范賢睿在本屆終身學習大會主題報告中指出,這是順應整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順應教育數字化戰略要求做出的選擇,也是國家開放大學預變而變、主動求變的必然選擇。

數字化大學與大學的數字化有何不同?范賢睿認為,大學的數字化更多是指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傳統大學的辦學與管理能力,是一種能力建設。數字化大學則是指在數字化思維與環境下,對大學的教育理念、組織形態、大學制度、學習方式等整個教育系統的結構性再造與重構。數字化大學是基于要素創新的價值形態。

2022年,國家開放大學堅定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重點在學習資源、教學過程、考試測評和管理服務方面發力,為數字化大學的建設探索了初步路徑,具體體現在:學習資源總量快速擴大,質量得到有效提升;更好地落實了教學過程,特別是促進了個性化學習的發展;考試方式更加靈活,考風考紀通過技術賦能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加快數據互聯互通,實現數據多跑腿、師生少跑路,推動數據驅動的管理決策服務支撐。

2023年,國家開放大學將數字化大學建設列為“六大工程”之一,將強力推進,高質量落實。一是用數字化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以數字化的方式,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學生學習全過程。二是用數字化倒逼教育教學改革。重點在推動流程再造、結構重組、文化重構,倒逼人才培養、教學過程、教育管理和社會服務綜合改革。三是用數字化學習資源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做到“來到開放大學,總有一門課程適合你”。四是用數字化提升開放教育人才培養適應性。加強與職業院校、普通高校及各類繼續教育機構合作;繼續與頭部企業、科研院所聯動,持續推動5G、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五是用數字化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要全面加強數字化思維、外語和數學基礎、藝術修養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六是用數字化改革教育評價模式。從重視結果性評價向重視過程性、發展性評價轉變,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和成長發展。七是加快推動終身教育、老年教育平臺的共建共享,加快推進AI能力建設。

猜你喜歡
學習型社會協同創新數字化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開放大學: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載體
學習型社會視野中的媒介素養教育之思考
云服務環境下的高校協同創新研究
數字化制勝
校企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建設研究
高校腦科學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終身學習視野中的社區教育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