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心流理論的卒中后康復訓練產品設計策略研究

2023-07-22 14:15黃群雷佳慧
設計 2023年12期
關鍵詞:用戶體驗腦卒中產品設計

黃群 雷佳慧

摘要:文章旨在探究心流理論在腦卒中康復訓練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創新性的產品設計策略。將腦卒中患者康復訓練產品作為研究對象,結合心流體驗的階段和特征,提出了9個維度基于心流理論的卒中后康復訓練產品設計策略。這些策略可以指導卒中后康復訓練產品的設計,為這一需要特殊關照的群體提供實際有效的幫助。該研究為卒中后康復訓練產品設計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路徑,并有望提升患者生活質量以及減輕家人和社會醫療資源的負擔。

關鍵詞:腦卒中 康復產品 心流理論 產品設計 用戶體驗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3)12-0096-04

引言

腦卒中是一種具有高發病率、高復發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和高經濟負擔特點的急性腦血管疾病[1],該疾病對患者的身體和心理造成了嚴重的危害。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腦卒中的發病率不斷增加,已成為全球最常見的致殘和死亡原因之一??祻陀柧殞τ谀X卒中的恢復是至關重要的,然而目前腦卒中康復效果并不理想。國內外研究表明,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時通常會在各方面遇到問題,例如康復周期不足、居家康復訓練效果差、康復產品設計不合理等。如何激勵腦卒中患者主動參與規范的、持續性的康復訓練,并獲得正向反饋,這對于提高康復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心流理論

(一)心流理論概述

美國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心流理論,是積極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該理論的目的在于解釋人們在進行活動時所感受到的愉悅和滿足感。心流理論認為,當人們在從事一項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時,倘若該活動的難度適中并且與個人技能水平相匹配,人們會獲得一種沉浸式的體驗,這種體驗被稱為“心流”[2]。心流狀態下,人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某種活動中,忘卻時間和自我,體驗到極大的快樂和充實。

心流現象一般被劃分為三個階段,即為心流前因、心流體驗、心流結果,即心流體驗的發生會受到不同維度心流前因的影響,并且會帶來一定的心流結果[3],并由Csikszentmihaly提出了9個主要特征,如表1。又在心流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心流通道模型(the model ofthe flow state),該模型認為,技能與挑戰的平衡是產生心流的前提。在心流三通道模型的基礎上,Massimini又提出了四通道模型,并且與Carli進一步研究,在三通道模型的基礎上增加了五種心理狀態,完善了心流八通道模型[4]。八通道模型能夠幫助研究者尋求進入心流體驗的途徑,避免在活動產生負面情緒和消極體驗。研究表明,心流體驗會帶來一系列的積極效果,包括提高自我效能感、提高專注力和記憶力、增強自我成長感和生活滿意度等[5]。

(二)心流理論應用在卒中康復產品中的意義

康復治療是腦卒中后的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需要耐心的治療和持續的康復訓練。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例如醫療資源的限制和患者自身的因素,許多卒中患者往往無法獲得足夠的康復訓練和支持,導致康復效果不佳甚至失敗。因此,如何優化卒中患者的康復訓練效果和康復產品的用戶使用感受,是一個具有緊迫性的關鍵問題。

在此背景下,心流理論被引入到腦卒中康復領域中。心流狀態能夠提高個體的動力和參與度,讓他們能夠自主投入到康復訓練中,甚至喜歡上康復訓練過程。因此,基于心流理論衍生出的設計策略來設計康復訓練產品,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和體驗。

符合老年腦卒中使用的產品老年人使用的產品要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要注重舒適性、安全性、功能性、適用性以及色彩語言的傳遞??梢詮脑O計的人性化角度去考慮和設計產品,體現出對老年人的人文關懷[6]。目前市面上的家用康復訓練產品存在一些共同性問題,如單一的產品外觀、缺乏趣味性的訓練形式、缺乏針對性等,雖然可以科學地指導康復訓練,但無法滿足康復訓練最關鍵的持續性問題。如今卒中患者復發率高、康復效果不佳,與居家康復訓練形式和產品存在的問題緊密相關。其次,設計者對患者的心理因素考慮欠佳。卒中患者在恢復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的心理障礙,例如無助、無望、失落、焦慮、抑郁和恐懼等,這些情緒會對身體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對患者的康復過程起到負面作用甚至成為阻礙因素。而傳統的居家康復訓練產品多以裸露的鋼管、木板、布帶進行拼裝組合而成,訓練形式主要為患者在器械的幫助下,進行重復式的動作訓練,過程單調而枯燥,康復訓練往往需要長期的堅持,現有產品并不利于幫助患者進行持續性長期訓練。

針對這些不足,心流理論可以為卒中后康復訓練產品的設計提供輔助,尋找提升患者積極性的途徑,并且引入心流理論可以為此類產品的設計研究帶來新的思考模式和策略方法。研究表明,產生心流體驗,可以提高個體的工作效率和幸福感,這種體驗可以在康復訓練中得到很好的應用。并且心流體驗可以幫助患者減少焦慮和抑郁情緒,提高情緒狀態,激發患者患者的興趣和動力,自發持續地進行訓練,從而增強康復訓練的效果。從腦卒中用戶特征出發,通過心流體驗達成腦卒中康復訓練持續性目標模型如圖1所示。

二、基于心流理論的卒中后康復訓練產品設計策略

基于心流理論的9個特征與劃分的3個階段以及心流通道模型,結合卒中后家用康復訓練產品現狀與此類人群的特點與需求,得出基于心流理論的卒中后居家康復訓練產品設計策略,如圖2。

(一)激發性策略

在康復訓練過程中,激發患者的動力和興趣是至關重要的,這有助于他們產生心流體驗,從而獲得更好的訓練效果?;谛牧髑耙螂A段的條件因素,提出了關于腦卒中康復訓練過程的心流激發性策略。

這些策略包括清晰的康復訓練目標、訓練挑戰與患者能力的匹配以及即時有效的正向反饋。

1.清晰的康復訓練目標

腦卒中患者往往缺乏明確的康復訓練階段性目標,研究表明,需要長期康復訓練的患者常因為看不見短期效果而沮喪泄氣,導致康復訓練的持續性效果不佳。

設定清晰的康復訓練目標及明確其階段性效果。這樣有利于患者了解他們正在努力達成的目標,明確自己的努力能夠達到什么效果,并能夠更加有效地衡量進展。例如,康復訓練目標可以設定為“增強手腕活動靈活度,恢復握力”,或者是“提高身體平衡水平,減少跌倒風險”。其次,康復訓練需要考慮到患者的身體狀況、能力水平和限制因素,設定的目標應該是合理可行、循序漸進的。例如,對于一位肌肉無力的患者,目標可以是逐漸增加上肢肌肉力量,第一階段可以抬起手臂,第二階段可以寫字握筆等,而不是一開始就希望能夠達到正常人的水平。

綜上所述,實現卒中康復訓練產品設計中基礎而關鍵的步驟是設定清晰的康復訓練目標。這將能夠幫助患者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康復進程,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動力,并幫助他們進入心流狀態。

2.訓練挑戰與患者能力的匹配

考量個體能力因素的差異。卒中后患者產生的后遺癥種類多,身體各部位機能下降的程度因人而異。為了實現訓練挑戰與患者能力的匹配,應該首先明確患者的康復訓練目標和能力水平,可分為通用性與個性化兩個部分來考慮。設計師可以使用各種技術和工具來確定任務的難度和挑戰性,并確?;颊哂心芰ν瓿扇蝿?。例如,可以使用游戲化的設計方法,使用逐步增加的難度級別,以及為患者提供即時的反饋和各種模式的支持。此外,設計者還應當考慮患者的個人喜好和特點,以確??祻陀柧毊a品的更好適應性,以確保任務的挑戰性與患者的興趣相匹配。這樣做可以提高患者的參與度和滿意度,并增加他們堅持訓練的動力。

設置科學合理的挑戰性任務??祻陀柧毴蝿諔撌蔷哂幸欢ㄌ魬鹦缘?,有挑戰性的目標可以激發患者的動力和興趣,但不能超出患者的能力范圍。這種匹配能夠讓患者在訓練中保持挑戰感,同時避免過度挫敗感的產生,有助于他們進入心流狀態。

3.即時有效的正向反饋

提供積極正向的反饋形式。在康復訓練中,正向反饋可以提高患者的動力和信心,促進他們在訓練中參與度和效果的提升。卒中后患者面臨著許多負面情緒的干擾,情緒起點低于正常人,設計師應該盡可能設置及時、具體、鼓舞人心的反饋,以幫助患者更好地感知他們的進展和成果。例如,在交互式的康復產品中,可以設置一個反饋機制,當患者完成一項任務或達到一個特定的目標時,產品能夠立即提供肯定的反饋,例如歡呼聲、動畫效果等,旨在激勵患者的自發積極性和自我成就感。

避免單一反饋機制。由于部分患者會產生感覺功能障礙相關的后遺癥,采用單一的反饋機制并不能無法適應所有患者。例如,設計者若僅考慮采用震動反饋機制進行訓練,這一機制對于觸覺減退的患者可能并不起作用。因此,在設計反饋機制時,應盡量避免使用單一通道反饋機制,并且采用多模態反饋機制以達到更為廣泛的適應性。

(二)持續性策略

持續性策略是基于心流體驗的體驗要素而提出的,其目的是通過這些策略來提升用戶在心流體驗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效果,進而使得心流狀態可以持續更久,用戶能夠更加沉浸在愉悅的心流體驗中。

1.產品細節的感知引導

通過細節設計來引導用戶正確地使用產品。腦卒中多發于中老年人,此類人群對產品使用方式的理解更需要設計師的特殊考慮。設計者需盡可能通過色彩、形狀、排列、布局等方式將信息傳達給用戶,讓用戶不需要花費很多學習成本就能夠理解產品的使用方法,產品的操作流程也應該盡可能簡單和直觀,避免出現繁瑣的操作和不必要的步驟。通過簡化流程和打磨產品細節,可提高用戶參與度和改善其使用體驗,并保持持續的積極情緒。通過這種方法,設計師可以最大程度滿足用戶的需求,增強產品的使用效益和用戶滿意度。當設計一個康復訓練設備時,產品細節可以包括直觀的圖示指導、簡單易懂的指示文字和操作按鈕的設計,以及用戶友好的界面布局。例如,如果一個康復訓練設備需要用戶按照特定的順序進行一系列動作,可以采用色彩變化或形狀變化來引導用戶正確完成每一個步驟,而不需要在使用過程中反復查看使用手冊或請求額外的指導。關懷性的細節設計旨在降低患者的學習使用門檻,提升產品的易學性及易操作性,避免用戶產生煩躁之類的不良情緒。

信息展現的方式尤其值得注意。研究表明,可視化或可感受化的信息展現方式比數據或文字型報告更容易被腦卒中患者人群理解和接受。此類信息能夠更加有效傳遞信息,并具有通用性,同時使用者的注意力和興趣更容易被刺激和喚醒。例如,設計一個健康管理軟件,以圖片或圖標的形式將心跳、血壓等生理指標呈現,同時加入動畫、音樂等感覺元素,能夠使用戶更直觀地理解實時情況,讓患者獲取自我健康的掌控感和決定權。

2.外觀色彩的積極暗示

將產品視為情感引導工具。產品的外觀和色彩設計可以對患者的情緒和行為產生積極的暗示,從而提升使用者的心流體驗。設計者應該將產品外觀和色彩視為一種情感引導工具,通過挑選特定的色彩、形狀或造型,用來表達產品的特點和目的。例如,選用溫和、柔和的藍色和綠色,有助于緩解人們的緊張情緒,讓他們感到更加平靜和放松,適合作為康復訓練產品的外觀主色使用。而鮮艷的紅色和黃色等明度較高的顏色則可以激發使用者的注意力和興奮感,適合在訓練中的某些特定場景下使用。此外,若產品的外觀和界面可以根據患者的文化和心理偏好進行個性化定制,可以從而進一步提高產品的使用體驗和接受度。此外,設計者還可以在產品外觀上加入積極的符號和圖案,例如陽光、花朵等,以引起患者積極的情感體驗。這些符號和圖案也可以起到一種情感暗示的作用,協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產品的功能與目的,進而加強對產品的信賴與使用意愿,提高心流體驗持續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產品外觀和色彩的選擇時,設計者應該考慮產品的使用場景和特定用戶群體偏好,例如避免使用雜亂或刺眼的顏色和圖案,以免引起患者的恐慌和不適感。

3.舒適性與安全性設計

針對腦卒中患者人群進行舒適性設計考量。對于卒中患者,他們可能會受到身體和認知能力的限制,因此需要特別關注產品的易用性和人機交互設計,以確保他們在使用過程中能保持舒適的狀態。

舒適性的設計可以涉及到許多方面,如人體工學、產品材質、視聽效果等方面,例如在產品的材質上,可以選擇柔和、彈力較強的材料,避免患者長時間使用產生不適感。身體上的舒適性考慮到他們的體力和力量,如何避免過度勞累和損傷,避免不適感和疼痛等。例如,卒中患者的身體功能可能還沒有完全恢復,他們可能需要使用特殊的座椅或輔助器具來增強支撐能力和平衡能力。心理上的舒適性則考慮到他們的情感和認知狀態,如何避免讓他們感到過于困惑或不安全感,如何通過設計引導他們感到樂觀和自信??紤]到卒中患者的認知和行動能力可能會有所降低,產品的操作方式應該易于理解和掌握,在產品的操作過程中,需要提供一定的提示和幫助,以減少用戶的焦慮感和挫敗感。舒適性設計可以保證患者使用體驗的愉悅感受,是心流體驗持續的因素之一,也為患者的康復訓練提供了硬件保障。

安全設計是心流體驗持續的基礎。產品應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保障措施,并且顯眼、易觸達,如安全帶、緊急停止按鈕等,以確保卒中患者在使用產品時不會出現意外事故。只有在用戶感到安全和放心的情況下,他們才能全身心地沉浸在使用產品的體驗中。對于卒中患者來說,安全設計更是至關重要,因為他們可能會在使用產品時遇到各種困難和意外,如失去平衡、突然發病等,不僅會破壞他們的體驗,還會讓他們產生恐懼和不安的情緒,從而打破心流狀態。通過細致的安全設計,可以避免患者因不安全因素受傷,進而保障用戶的安全和心流狀態的持續。

(三)強化性策略

腦卒中康復訓練的持續性關鍵在于循環或重復進行心流體驗過程,通過強化性策略,帶給用戶一種意猶未盡、類似上癮的感覺,從而使用戶更愿意再次參與康復訓練,并能獲得更高層次的收益。

1.提升自我效能感

個體在面對特定任務時,對自身完成該任務的信心和能力評估被稱為自我效能感。設計者應尋找通過產品設計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的途徑和方法,從而增強其自控力及自信心。在腦卒中康復過程中,患者可以通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更有信心地應對挑戰,也更加容易堅持長期療程。記錄患者的努力過程和效果,以及與曾經的對比,在此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嫻熟,從而提升自信心,這是至關重要的。

設計者可以設置獎勵及激勵機制,肯定他們的努力和進步。最后,設計者可以鼓勵患者將完成任務的經驗和技能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將從康復訓練中學習和提升的能力應用于其他場景,以此鞏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設計者在康復訓練的整個過程中持續關注和引導。在患者逐步提升自我效能感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刺激,能夠實現心流體驗的強化和康復效果的最大化。

將社交因素融入產品設計。結合腦卒中患者群體需求,社交屬性能夠讓活動更加生動有趣[7],社交支持和社交比較可以成為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的路徑。社交比較是指人們傾向于將他人與自己進行比較,以便評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表現。在心理學中,社交比較理論認為,人們通常會將自己與那些與自己類似的人進行比較,以獲得自我評價和自我效能感,同理,社交比較可以成為提高卒中患者的自我效能感的途徑之一。具體來說,產品系統中社群系統的參與可以形成患者群體內部的社交交流。通過比較自己的康復進程和其他患者的進程,患者可了解自己在群體中的具體情況,并從中獲得外部輸入的信息,以增加自己的信心或追逐他人的動力。此外,設計者還可以在產品中設置一個社交支持群體,讓患者與其他患者分享自己的康復經歷和心得,得到更多的鼓勵和支持。設計者通過設置社交比較和支持的機制,可以激發卒中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增強其康復信心,并激勵其更加積極地參與康復訓練。這些都有助于提升卒中患者在康復進程中的用戶體驗,并提高其生活質量。

2.獲取健康控制感

健康控制感是指個體對于自己健康狀態的感知和控制程度。在心流結果階段,患者已經克服了許多障礙,可以順利甚至熟練地進行康復訓練過程。通過讓患者感受到自己對自身健康的掌控力,可以讓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康復,從而更好地強化心流狀態帶來的積極影響。

在這個階段,設計者應讓患者獲取一定的掌控權,在科學的引導下,進行自主規劃和安排自己的康復計劃和進程,例如通過提供個性化的康復計劃來讓患者感受到自己對康復進程的掌控力,這可以通過制訂計劃功能模塊、日程表標注模塊等功能實現。同時,為了讓患者更好地掌握他們的康復進展,設計者還可以為產品添加數據跟蹤和報告功能等反饋信息模塊,這些功能可以讓患者實時監測自己的康復進展,從而更好地感受自身健康的發展情況。

3.喚醒疾病獲益感

在積極心理學中,疾病獲益感是指個體通過適應疾病來獲得正面的經驗和意義,這個概念是基于認知適應理論提出的。認知適應理論認為,個體可以通過積極應對壓力和挑戰,發展自我調節和應對能力,進而從對抗疾病的過程中獲取其他的能力提升[8]。通過喚醒疾病獲益感,患者可以更好地接受并適應他們的疾病,從而加深心流體驗并更積極地面對疾病。例如在家庭關系方面,患者也許在以前缺失的關注會被重新獲取,感受到更多的家庭羈絆,這能夠強化家庭親密感。盡管疾病可能給家庭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但家庭成員的聯系會更加緊密,責任感會更加明顯,這使他們不得不調節自己來適應壓力面對困難,對所有家庭成員來說都會是一次成長的機會;在個人成長方面,患者也可能意識到因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并為未來從無到有地做出規劃,這可以增加其自我管理的能力。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從容面對,并且意識到疾病帶來的能力提升,故而心流體驗帶來的積極效應顯得十分重要。

設計者可以通過幫助患者發現并理解他們在應對疾病過程中所獲得的積極經驗和意義,通過產品設計引導和傳達,來喚醒他們的疾病獲益感。例如設計學習健康知識的模塊或引導其改善生活方式的模塊,使他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疾病,掌握更多的自我規劃技能。通過提供科學可靠的方法與形式,讓患者感受到自己在掌握自身健康控制方面的能力和責任,從而增強其對于疾病獲益感的認知和信心。這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面對疾病和治療,并在心流體驗中感受到積極性和成就感。

結語

腦卒中已經成為我國慢性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同時康復率低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在這種情況下,研究如何通過產品設計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恢復能力變得尤為重要。本文以腦卒中患者康復訓練產品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康復訓練持續性差的痛點,結合心流理論為腦卒中康復訓練產品的設計提供了新的視角,從心流體驗的3個階段出發,提出了激發性、持續性、強化性3種類型的策略,并細分為9種具體的方法指導此類產品設計?;谛牧骼碚摰淖渲泻罂祻陀柧毊a品設計策略,為腦卒中患者這一需要特殊關照的群體提供了后續康復訓練產品的設計思路與方法。腦卒中康復訓練產品的設計者們應結合當今的實際情況,接受高新技術發展帶來的沖擊,并結合交叉學科研究進行多維度思考和設計,才能為此類群體提供實際有效的幫助。同時希望有更多人關注腦卒中患者群體,幫助他們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并減輕家人及社會醫療資源的壓力。

參考文獻

[1]王隴德,劉建民,楊弋,等.我國腦卒中防治仍面臨巨大挑戰——《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 2018》概要[J].中國循環雜志,2019,34(2):105-119.

[2]Csikszentmihalyi M.張定綺,譯.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14-17

[3]Finneran C M,Zhang P.A person - artefact - task (PAT) model of flow antecedents in computermediatedenvironmen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 ,2003 ,59(4). 475-496.

[4]Csikszentmihalyi M.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Experiencing flow in work and play[ M] .SanFrancisco/Washington/London:Wiley,1975. 35 54

[5]姜婷婷,陳佩龍,許艷閏.國外心流理論應用研究進展[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21,11(05):4-16.

[6]丁晨晨.針對老年腦卒中康復產品分析[J].工業設計,2019,151(02):64-65.

[7]廖詩奇,沈杰.心流理論下的家庭智能健身產品創新設計思考[J].設計,2020,33(23):141-143.

[8]陳建文,陳莎.極端應激情境下尋求健康和幸福的新視點——認知適應理論(CAT)[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8(01):137-140.

猜你喜歡
用戶體驗腦卒中產品設計
智能產品設計
《冷·暖》
《教堂之夜》
手機閱讀平臺用戶體驗影響因子分析
淺談用戶體驗在產品設計中的運用
唯品會的品牌塑造研究
早期護理介入在腦卒中患者構音障礙訓練中的作用
早期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
腦卒中合并腦栓塞癥的預防及護理觀察
良肢位擺放結合中藥熏敷降低腦卒中患者肌張力的療效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