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黃帝內經》修辭學特征

2023-07-28 19:27李成華孔冉冉孫慧明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年3期
關鍵詞:大論清陽修辭格

李成華,孔冉冉,孫慧明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

修辭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 我國的修辭起源于辯論和游說盛行的春秋戰國時期[1],自漢代以后便轉入書面修辭[2]。 “修辭”一詞最早見于《易經》“修辭立其誠”之說[3]1,孔子《春秋》是中國修辭學開創的標志,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使中國修辭學走向成熟,南宋陳骙《文則》是中國修辭學再發展的標志。 近代陳望道《修辭學發凡》是中西修辭學結合的典范,修辭學大師周振甫先生曾評價,“《修辭學發凡》無論在辭格的分類還是辭格內容的豐富程度上,都超過了《修辭學》《修辭學通詮》等論著”[4]。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是現代修辭學理論的奠基之作,探討了修辭學積極修辭和消極修辭的兩大分野,將積極修辭分為材料修辭、意境修辭、詞語修辭、章句修辭四類,這為我們研究《黃帝內經》(《內經》)修辭格提供了框架。 《內經》運用多種修辭格使其語言生動,論理深刻,釋理易懂,具有鮮明的修辭學特征。 《內經》修辭學研究為闡釋中醫理論和理解中醫思維模式提供了新的視角。

1 《內經》修辭學價值

《內經》由《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組成,各81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系統論述中醫理法的典籍,入選《世界記憶名錄》[5]。 中醫學的發展得益于診療技術,但其文化層面的內容決定了傳統醫學的性質歸屬[6]。 《內經》不僅是一部總結兩千年前中醫技術的醫典,也是成功的文學作品,具有很高的修辭學研究價值。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中醫文言修辭》《內經語言研究》《黃帝內經研究大成》《黃帝內經修辭研究》《黃帝內經百年研究大成》等著作從不同角度研究了《內經》的修辭學特征,對于闡發中醫理論,弘揚中醫文化具有推動作用。 錢超塵曾評價:全面系統地研究《內經》修辭,對于正確領會和掌握《內經》的經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7]1。

2 《內經》修辭學特征

2.1 材料修辭

材料修辭是基于意象轉移和比較而形成的以熟悉事物闡釋陌生事物的修辭格,包含譬喻、借代、映襯、摹狀、雙關、引用、仿擬、黏連、移就等,在《內經》中以譬喻、映襯、借代居多。

2.1.1 譬喻

譬喻,又稱比喻,依據本體、喻體和喻詞的隱現分為明喻、暗喻、借喻三類,在《內經》中運用近三百次[7]110,是 使 用 頻 率 最 高 的 修 辭 格[8],常 用 以 闡 釋 復雜的藏象理論和脈象學說,使醫理闡釋更透徹,語言表達更形象?!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摗酚小捌叫拿}如循瑯玕,平肺脈如落榆莢,平肝脈如揭長竿末梢,平脾脈如雞踐地,平腎脈如鉤”之論述,運用的是明喻,以“循瑯玕”等為喻體,以“如”為比喻詞,闡釋五臟平脈之狀,使抽象的脈象形象化,復雜的理論淺顯易懂。 《素問·靈蘭秘典論》是運用暗喻,以熟知的官職為喻體闡釋臟腑功能和地位關系的典范。 如“心者,君主之官也”,將“心”比作“君主”,以闡釋心主神明之功能和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的地位。 《素問·脈要精微論》有“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之說,說明四季正常脈象之特點。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善診者……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之論,是運用借喻闡釋觀察脈象而知病在何臟之理。 譬喻修辭不僅使《內經》的語言更生動,還有助于闡釋復雜的中醫理論,為我們理解中醫學的理法方藥提供了新的視角。

2.1.2 映襯

映襯,又稱對照,是把不同事物或相同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較的修辭格,以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征[7]169。 《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以上古“知道”之人盡終其天年和今時“逆道”之人半百而衰互相襯托,先論上古之人遵循養生之道,繼而引出今時之人如何養生之理。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以天地、男女、水火相互映襯說明陰陽對立特征,《素問·平人氣象論》以“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四時平脈與異常脈象對照得脈病之理。 映襯修辭將要表達的事物特征與同類事物對照,凸顯其區別特征,如對照陰陽之道,映襯違背陰陽之??;藏象常變對照,表達臟腑病理特點等。 映襯辭格一改傳統敘述視角,常變對照,為理解中醫揆度奇恒的思維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2.1.3 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把要表述的人或事說出來,而是借用相關的名稱來代替的修辭格[7]126。 《素問·上古天真論》“春秋皆度百歲”和“盡終其天年”之論即以“春秋”“天年”代壽命,避免語言表達晦澀。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之論,“清陽”“濁陰”皆為借代用法,但含義各異。 出上竅、下竅之“清陽”“濁陰”實為在脾氣上升作用下向上運行的精微物質和糟粕;發腠理、走五臟之“清陽”“濁陰”實為人體之衛氣和營氣;實四肢,歸六腑之“清陽”“濁陰”實為富含營養之精氣、有形飲食物及糟粕。弄清借代所指,對于正確理解中醫醫理、梳理經義、明晰中醫臟腑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2.2 意境修辭

意境修辭多是基于語境形成的依托社會或語言環境理解的修辭格,包含比擬、諷喻、示現、呼告、夸張、倒反、婉轉、避諱、設問、感嘆等,在《內經》中比擬、避諱應用較多。

2.2.1 比擬

比擬包含擬人和擬物兩類,即把物當作人、把人當作物或把物當作物來描述,使人印象深刻,妙語解頤[9],《內經》常用比擬辭格闡釋臟腑喜惡和情志相勝關系。 《素問·宣明五氣》有“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之論,將五臟擬人以闡釋五臟習性;《素問·陽應象大論》中“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思勝恐”將七情關系比擬為勝負關系。 《素問·五常政大論》有“故乘危而行,不速而至,暴虐無德,災反及之”之論,類以人之“無德”論六氣關系,言歲運不及,所不勝之氣乘虛侵入,反招災害。 《靈樞·五味》有“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及“酸走筋、咸走血、辛走氣、苦走骨、甘走肉”之論,將五味比擬為行走動作,生動形象地說明五味在人體的循行及特征?!鹅`樞·逆順肥瘦》所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亦用“走”說明經絡循行動態不息,將復雜的經絡循行形象有序地展現出來。 比擬修辭為理解抽象的情志關系、五運六氣和經絡學說提供了具體可循路徑。

2.2.2 避諱

避諱,又稱諱飾,是遇有犯忌觸諱的事物不便直說,用旁的話來回避掩蓋或裝飾美化的修辭格[3]111。避諱為中國特有風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10]。 因古人對人體某些器官、病名、生死、稱謂等忌諱頗多,成書于秦漢之際的《內經》在語言表達上亦受這一環境影響,存在大量避諱修辭。 如以“魄門”諱飾肛門,以“陰器”“宗筋”“篡間”諱飾生殖器;以“醉以入房”“陰陽和”“兩精相搏”“兩神相搏”諱飾男女交媾;以“涇溲不利”“不得前后”“倉廩不藏”“水泉不止”諱飾大小便不利之癥;以“度百歲乃去”“百日盡已”諱飾人之死。 避諱修辭不僅使《內經》更具文學色彩,對于古文???、理解古奧醫籍和辨別版本真偽具有一定意義[11]。

2.3 詞語修辭

析字、藏詞、飛白、鑲嵌、復疊、節縮、省略、警策、折繞、轉品、回文等辭格歸為詞語修辭,這類修辭主要表現在字面表達上,在《內經》中運用較多的是省略和警策。

2.3.1 省略

省略包含積極省略和消極省略兩種,前者可省略不寫或只寫一二語了之,后者再分蒙上省略和探下省略兩類[3]148-150,《內經》的省略多為只寫一二語的積極省略和蒙上消極省略。 《素問·奇病論》論及膽癉之病,有“治之以膽募俞,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之說,經文只說明治療部位,具體治法經文一語帶過,讀《陰陽十二官相使》得其法。 《素問·評熱病論》提及“風水”之病名,又言“論在《刺法》中”與《刺法》所論風水互參。 《素問·腹中論》關于“伏梁”之病的治療,亦有“論在《刺法》中”之說。 《素問·病能論》關于“人之不得偃臥者”的治療,有“論在《奇恒陰陽》中”之說。 《素問·上古天真論》以女子七七、男子八八論生長發育過程,因所論皆同,“二七”“三七”等前均省略主語“女子”,“二八”“三八”等前均省略“男子”,以避免重復而求連貫。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論疾病治療規律,病初發可用刺法,病勝可待其衰后用刺法,經文省略謂語“可刺”。 省略在《黃帝內經》中隨處可見,有學者統計《素問》前34 章運用省略的頻次為997次[12],《素問》全文“之”“其”“此”“是”“何”“者”和“所”等代詞的使用頻次分別為3.3%、2.2%、0.4%、0.3%、0.6%、1.9%、和0.7%[13]。 省略修辭避免了重復敘述造成的累贅,體現了中醫古籍言簡意賅的語言特征,正確理解省略修辭是準確詮釋中醫理論的前提。

2.3.2 警策

警策,又稱精警、警句,是語簡言奇而含義精切動人的修辭手法[7]210,或將簡單明了之事簡練展現,或在表面無關表達中闡釋深意,或用看似矛盾話語闡釋真理。 《內經》有許多事醫箴言,如要求醫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用針之人須了解五運六氣變化以及人體陰陽盛衰虛實,否則“不可以為工良醫”;診斷前要“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診病時要“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告誡醫者“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 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內經》多篇采用“先論天地,后論人體”,前后看似無關,但蘊含深意。 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先論天地陰陽,再論人體陰陽;《素問·六節藏象論》先論天之六六之節,再論六六之節對人體臟腑影響;《靈樞·五變》先論匠人斲木,再論人的體質差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先論四時特征,再論人的養生之道和發病規律等[14]。 警策修辭不僅為醫者提供了至理箴言,也為由已知論未知,理解人體復雜的生理、病理規律提供了思路。

2.4 章句修辭

章句修辭多是由兩個或以上句子形成的突出句間關系的修辭格,包含反復、對偶、排比、層遞、錯綜、頂真、倒裝、跳脫等,《內經》應用較多的是對偶、排比和層遞。

2.4.1 對偶

對偶是字數相等、句法相似、成雙作對排列的修辭格[3]162。 兩句意義相似的稱為正對,兩句相互補充襯托,相輔相成;意義相反則為反對,兩句相互對照,對立統一,相反相成。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陰陽”,中古至人“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圣人“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賢人“法則天地,象似日月”,皆為正對,論內外兼修養生之道。 談論氣機升降之理,《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毖詺鈾C升降對人體的重要作用。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為反對,告誡人們遵守陰陽之道。 《素問·移精變氣論》亦有“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說明神志內守的重要性。 對偶辭格為漢語獨有,不僅增添了語言的形式和韻律美,而且能顯示漢語特有的文化色彩[15],體現《內經》語言的詩性美。

2.4.2 排比

排比是同性質的事用結構相似的句法逐一列出的一種修辭格[3]163,較之對偶,不要求字數相等、兩兩相對,具有條理清楚、氣勢貫通的特點。 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以“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論上古知道者的養生方式,《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以“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論四時特征,《素問·金匱真言論》以“東、南、西、北”論四時風之特點、病變和治療部位,《素問·靈蘭秘典論》論十二官地位和特點,《素問·異法方宜論》以“東、南、西、北、中”五方差異論“一病而治各不同”的道理等。 排比修辭使《內經》在敘述形式上趨于一致,在表達氣勢上更加條理,使內容表達更具全面性和說服力。

2.4.3 層遞

層遞是將語言排成從淺到深、從低到高、從小到大、從輕到重層層遞進的順序的修辭格,逐層遞加的叫遞升,逐層遞減的叫遞降。 《素問·上古天真論》以女子七七、男子八八論男女生長發育規律為遞升,論真人、至人、圣人、賢人養生之策為遞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以“先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素問·陰陽離合論》以“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論陰陽的無限可分性,《素問·生氣通天論》以“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論一日陽氣盛衰之變化,《靈樞·天年》以十年為期論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層遞修辭使《黃帝內經》在語言上邏輯有序,內容上層層遞進,論理上清晰明了,體現語言的文學性特征。

3 結語

《內經》約15 萬言,論理深刻,注重修辭,既是一部醫學巨著,也具有很強的修辭學特征。 《內經》豐富的修辭格,使其在語言表達上形象生動,朗朗上口;在論理方式上淺顯易懂,避免艱深晦澀,體現了中醫思維模式,更具說服力。 《內經》修辭研究,能深化對中醫理論的認識,助力中醫文化的闡釋,為中醫技術和文化融合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

猜你喜歡
大論清陽修辭格
汽車發動機機械故障的非接觸式檢測技術研究
中醫小知識
現代漢語反飾修辭格新探
福晉與王爺的愛情輕喜劇
《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陰陽寒熱”“形氣腫痛”探析
《閱讀教程》三、四冊修辭格分析
《陰陽大論》今何在
江蘇清陽機器有限公司 原江蘇清淮船舶機器制造有限公司
“奇問”修辭格的特點、功能及判斷方法
論述運氣“七篇大論”與《素問》的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