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用放大法觀察現象

2023-07-28 02:21孔令強王立同
小學科學 2023年18期
關鍵詞:小學科學

孔令強 王立同

〔摘? ? 要〕? 本文探索了科學教學中利用放大法觀察現象的必要性,以實例的形式,詮釋了以下七種方法:累計疊加,數量放大;觀察轉移,形變放大;控制速率,細節放大;染色區別,對比放大;拓印復制,特征放大;再造現象,效果放大;儀器介入,精度放大。揭示了各種方法的本質,提示了注意事項,提出將放大法與還原法相結合的原則。

〔關鍵詞〕? 小學科學;教學觀察;實驗現象;放大法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8-0007-03

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強調,倡導以探究和實踐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動腦、積極體驗,經歷科學探究以及技術與工程實踐的過程;重視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方法進行總結、反思、應用和遷移,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茖W方法與能力是科學素養的核心,正確的方法是科學之魂。教師將科學方法有機滲透于教學之中,揭示其內在規律性,教給學生探索的方法,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在科學觀察、實驗中,某些微小變化現象很難被直接觀察到,需要教師另辟蹊徑,轉換思路,采用合適的途徑、相應的裝置,將這些現象進行放大觀察,提高其可視性,使效果更明顯,有利于學生得出結論。

一、累積疊加,數量放大,輕小細微能測量

實驗中,一些輕小物體的物理量,如一根頭發的直徑、一根羽毛的質量、一粒米的體積等,利用實驗室中的常規儀器不容易直接測定。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數量的累計疊加,獲得便于測量的量,然后取平均值獲得有效數據。這種通過被測量數量的放大進行間接測量的方法,有效減小了誤差。

如認識“固體有確定的質量”這一概念時,需要學生利用天平測量固體的質量。如果學生測量比較輕小的物體,如一個釘書釘、一個大頭針等,假定每個訂書釘或大頭針的質量是相同的,可以先測量100個訂書釘、100個大頭針的質量,將被測量物放大,再將結果除以100即可得到每一個訂書釘、大頭針的質量。其他如測量一片葉子的厚度、一根細金屬絲的直徑等,在沒有精密儀器的情況下,用這種數學方法,借助傳統儀器就能獲得測量數據。

在電學實驗中,有時電池產生的微小電流很難使一定功率的用電器工作,則可以采用串聯電池的方法增大電流,增強實驗的可視化效果。如探究水果電池能否產生電流時,可以指導學生把鐵釘和鍍鋅螺絲插在水果上面,外接LED燈或電子表,通過LED燈或電子表的工作狀態,判斷水果電池是否產生電流。水果電池電流微小,有時需要教師指導學生串聯更多的水果電池,以增大電流,讓LED燈亮起來,或使電子表進入工作狀態,實現檢驗水果電池是否產生電流的目的。

事實上,要精準測定輕小物體的質量或微弱電流的強度等,需要使用精密儀器。正是有這樣的需求,才能促進精密儀器不斷更迭,使測量值更接近真實值。

二、觀察轉移,形變放大,隱性現象易顯現

實驗中,有些現象很不明顯,需要將觀察點從原物體轉移到其他物體上,通過分析轉移后物體現象的顯著變化,推想原物體的細微變化。

如探究力對物體形狀的改變時,拿橡皮泥或面團朝不同方向用力,能明顯發現它們的形狀改變了,說明力能改變橡皮泥的形狀。但按壓桌子時,此時的壓力對桌子形狀有沒有影響呢?學生無法直接觀察到桌面是否發生形變,此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桌子上平放一面小鏡子,將激光筆固定在鐵架臺上,讓激光照射在鏡子上再反射到黑板上,標記此時光點的位置。按壓桌面,光點會在黑板上移動一段距離,再次標記光點的位置。兩次光點位置明顯不同,是桌子細微變化的放大效應,說明桌子在力的作用下發生了形變。

玻璃瓶在受到外力作用時會發生形變嗎?因為玻璃形變微小,不容易觀察,教學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玻璃瓶內裝滿水,用中間插有細管的橡膠塞密封。學生擠壓玻璃瓶,會發現細管中的液面上升。相對于玻璃瓶的橫截面積來說,細管橫截面積較小。擠壓玻璃瓶,玻璃瓶的形狀發生細微變化,導致細管內液柱發生顯著變化,從而推想玻璃瓶發生了形變。

以上兩個事例是數學思想在科學教學中運用的重要體現:桌子的形變是光的反射原理和幾何原理的重要應用;玻璃瓶的形變是“柱體體積不變,底面積變小,高增大”的重要應用。

三、控制速率,細節放大,定格畫面能生成

自然界中,有些事物的變化不夠顯著,如種子萌發、鐵生銹、一天中太陽下物體影子的變化等;有些事物的變化速度過快,如子彈的飛行、雨滴的下落、蜻蜓翅膀的振動等。這些變化在通常情況下是無法看清楚的,教學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錄播技術,通過控制播放速率,將觀察細微之處放大。

小狗怎樣喝水呢?在很多人的觀念中,認為它是用舌頭舔獲取水的。如何用舌頭舔呢?很多人說不清楚。假如錄制視頻,然后慢放,就有可能獲得正確認知。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借用錄像機錄制小狗喝水的視頻,然后慢放,聚焦小狗舌頭的形狀變化,定格畫面,發現小狗并非舔水,而是改變舌頭的形狀,將舌頭卷起來,形成酒杯狀,將水灌到食道里。這顛覆了人們的慣有認識,改變了原有認知。

在觀察金蟬脫殼時,為捕捉變化的細節,可以將攝像機對準金蟬進行拍攝,截取金蟬脫殼的過程。利用多媒體技術,將30分鐘左右的脫殼時間壓縮在幾秒鐘內,簡約地呈現變化的過程,也可根據探究需要,利用定格技術呈現變化的細節。

快速變緩慢,延長事物的瞬間變化;緩慢變快速,減縮事物的漫長過程。無論是快速變緩慢,還是緩慢變快速,目的都是瞬間變定格,呈現事物的特寫畫面。

四、染色區別,對比放大,分散觀察改聚焦

所謂染色法,就是將不易觀察的物體,如洋蔥表皮細胞、無色透明的空氣等,?染上顏色,強化視覺刺激,聚焦觀察對象,以提高觀察效果。

如在制作玻片標本時,為了將觀察部分與周圍組織易混淆部分區分開,需要對洋蔥表皮細胞進行染色,放大觀察邊界,明辨觀察對象。教學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比觀察染色和未染色的玻片標本,認識染色的重要性,學習染色的方法。

如在做光的直線傳播實驗時,光在潔凈的空氣中傳播路徑不易觀察,可在玻璃容器內點燃蚊香,讓容器內充滿煙;光在干凈的水中傳播路徑也不易觀察,可在水中加幾滴紅墨水攪拌均勻。用激光筆照射有煙的空氣或染紅的水,強化了光的傳播路徑對眼睛的刺激,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這種方法,染色是有效手段,能使對比更加顯著,利于聚焦觀察重點,提高觀察效果。需要注意,要將這種色彩與事物本身剝離開來。

五、拓印復制,特征放大,事物特性更凸顯

拓印復制法,是觀察植物的一種方法,即借鑒工藝美術的拓印技巧,根據植物莖、葉表面凹凸不平和具有汁液的特性,利用蠟筆、鉛筆、白紙或布料等材料及相關工具,將植物莖、葉的特性進行復制,放大植物的紋理,凸顯植物的色彩,讓事物的特點更加突出。

在觀察樹皮的紋理時,可以將白紙鋪在樹皮上輕輕按壓,使紙和樹皮接觸緊密,用蠟筆或鉛筆在紙上來回涂畫,直到出現清晰的樹皮圖案。在觀察花、葉子時,可以將花和葉子平鋪于兩塊布之間,用橡皮錘對準放置花和葉子的地方慢慢敲擊,直至植物的色素出來。揭開襯布,一幅美麗的拓印作品躍然“布”上。

這種方法,舍棄觀察的非重點,突出重點,減少干擾項,放大觀察效果。需要注意,拓印是根據觀察需要,只突出事物的一部分特征,要形成整體認識,還需要借助更多觀察手段。

六、再造現象,效果放大,虛空現象變實在

實驗中,一些真實存在的事物,如磁場、電場、引力場等,人們看不見、摸不著。教學時,可指導學生借助能與這些事物發生作用的物體,通過它們相互作用的效果,讓看似虛空的事物變成實實在在的現象,了解其真實性和實在性。

如探究磁鐵的磁場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磁鐵上方放一塊玻璃,在玻璃上撒一層薄薄的鐵粉,輕輕敲動玻璃,就可以看到鐵粉在玻璃上的規律性排列,借此推斷出磁鐵周圍磁場的存在形式。

如探究聲波時,聲波作為一種物理現象,看不見、摸不到。怎樣證明聲波的存在?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碗中放一個揚聲器,用氣球套住整個碗,在氣球表面碗口方向粘一小塊鏡片,用激光照射在鏡片上,鏡片會在墻面投射出一定的形狀。當揚聲器播放不同聲音時,由于聲波的振動,顯示出聲波振動的圖像,證明聲波的存在。探究聲波是否具有能量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點燃的蠟燭前方放一個音叉(距離不要太遠),用小棍敲擊音叉。如果輕輕敲擊,會看見燭焰晃動;如果重重敲擊,燭焰可能會熄滅。通過燭焰的變化,推斷聲波具有能量,并且聲波的能量有大小。

以上現象的觀察說明:一些事物的特征雖然看不到、摸不到,但并非不存在,借助一定的觀察手段,通過事物相互作用產生的現象可以捕捉到。

七、儀器介入,精度放大,細微觀察變清晰

在觀察活動中,一些微小物體,如微生物、動植物細胞等,不容易用肉眼直接觀察到,教學時需要指導學生借助光學儀器,如放大鏡、顯微鏡等,使觀察精度提高,便于觀察。

利用顯微鏡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玻片標本時,學生的描述往往不夠準確,記錄常常會出現差異,難以形成統一的認識。教學時,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手機或平板電腦加顯微鏡的方法,將它們的攝像頭對準顯微鏡的目鏡進行拍攝,用圖片的形式呈現在屏幕上,讓學生分析觀察結果,形成統一認識。

在觀察微生物時,由于觀察時間太短,學生往往觀察不到微生物,即便觀察到,也是非常偶然的,難以保存觀察結果。為解決這個問題,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錄像功能長時間拍攝,記錄下微生物的運動,利用視頻截取功能重現觀察結果,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時能清晰地看到“小水塘”中體型“碩大”的草履蟲在游動;有時能看到“河水”中水蚤不斷跳動的心臟和擺動的胸肢;借助高倍顯微鏡放大1000倍,還能看到“自來水”中彎彎曲曲的螺旋菌。利用手機加放大鏡的方法,還可以清晰地觀察蝴蝶的觸角、蜻蜓的翅膀、蝸牛的運動、螞蟻的捕食等。

儀器的介入將人類“放大觀察”的思想進行了物化,通過制造并使用各種先進儀器,讓觀察的尺度與事物的尺度相吻合,實現精準觀察的目的。

放大法是觀察現象、認識事物的一種手段,需要根據觀察目的,聚焦事物的相關屬性進行探究。放大法的直接效果是放大,認識事物還需還原。還原時,要通過推理、想象、計算等手段,探究事物的體積、質量、長度、時間等屬性,加深對微小、輕小、短小、瞬間等事物特征的認識。放大之后逆向還原,回歸事物的本質,是使用放大法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則。放大與還原要綜合使用,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強,鄭萍,郭明.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陸水峰.創意植物拓印工藝的應用研究[J].絲網印刷,2019(7):15-22.

猜你喜歡
小學科學
關于小學科學自主探究學習方式的探討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科學教育發展現狀研究
淺析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運用
讓有效交流彰顯小學科學課堂的精彩
以“問”發展小學生科學學習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學科學教學模式的探究
加強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談談多媒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簡談多媒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