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地區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時代價值、現實挑戰與路徑選擇

2023-07-31 02:31洪盛志方清云陳立鵬
民族學刊 2023年3期
關鍵詞:推進路徑五位一體發展戰略

洪盛志 方清云 陳立鵬

[摘要]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一項凝聚共識、團結奮進、共同繁榮的重大政治和社會工程。民族地區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可以確保其與全國“一條心”“一盤棋”“一個調”。目前,民族地區還存在政治、經濟、生態、社會、文化建設等薄弱環節,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黨的領導力、黨和政府的公信力、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地區必須圍繞構筑共有精神家園,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擺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統籌規劃,向著“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共同目標持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礎。民族地區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構建互嵌式的社會結構,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強化“四個共同”“五個認同”和中華文化認同教育,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現代化,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植根于民族地區各族人民心靈深處。

[關鍵詞]民族地區;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五位一體”發展戰略;現實挑戰;推進路徑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23)03-0023-10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初心與使命研究”(18AMZ003)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洪盛志(1971-),男,瑤族,湖南江華人,中南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方清云(1977-),女,漢族,湖北武漢人,中南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文化。湖北 武漢430074 陳立鵬(1967-),男,苗族,湖南城步人,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第二屆全國民族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研究方向:民族教育與心理。北京 100081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一個“四個與共”①的共同體。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將“十二個必須”②作為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在中央會議上首次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有機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要求和應對世界大變局的有效策略,深嵌于國家政治、經濟、生態、社會、文化建設整體過程中,統一于我國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在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百年進程中,每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目標任務、政策舉措和基本方略。在邁進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相對突出,局部地區反分裂形勢依然嚴峻”等現實情況,要求民族地區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進程中必須考量其政治、經濟、生態、社會和文化建設的現實情況和面臨的挑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選擇合適的路徑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為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創造條件、凝聚力量。

一、民族地區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時代價值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塑造、發展和建設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含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情感、態度、評價和認同等一系列心理活動的總和。[1]因此,民族地區必須圍繞構筑共有精神家園,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加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知情意行”高度統一,不斷推進現代化建設事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

(一)確保民族地區與全國政治建設“一條心”,筑牢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思想根基

民族團結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前提。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的背景下正處于關鍵時期。在這樣的歷史方位中,必須達成民族與國家、各族人民之間的相互認同與高度團結,為民族復興凝聚力量。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關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是進一步整合國家力量、促進國家發展的有效政治資源,[2]是維護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根基,也是全面建設現代化強國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實現國家發展目標首先需要強化政治建設,凝聚整合各民族一切生動力量,提振信心,堅定信念。民族地區必須要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旨歸推進政治建設,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保國家法律法規有效實施,確保黨中央政令暢通,才能構建起堅固思想長城,才能有效應對意識形態滲透和反分裂等各種風險挑戰,切實維護好國家安全統一和社會團結穩定,最大限度凝聚起“四人一條心,石上花扎根”的磅礴力量,使中華民族不斷走向凝聚力更強的共同體。

(二)確保民族地區與全國經濟和生態建設“一盤棋”,切實維護各民族的根本利益

支持民族地區發展和進步是我們黨的一貫政策。進入21世紀以來,黨和政府大力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固邊興邊富民行動、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開發、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東西部扶貧協作、“六個精準”脫貧措施等,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創造了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世界奇跡。當前,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關鍵還是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增強民族團結的核心問題,就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辟Y源富集、水系源頭、生態屏障和文化多元是民族地區的特色與優勢,國防建設的重點在邊疆民族地區,而民族地區在發展經濟和實現共同富裕方面的任務還十分艱巨。中華民族共同體包括了各民族共同的現實利益及共同的未來愿景,[3]因此,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必須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旨歸深化改革發展、推進經濟和生態建設,將國家建設發展與民族地區繁榮發展科學統籌起來,把政策支持、支援幫扶和自力更生結合起來,支持民族地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加強生態保護、提高資源利用率,共享發展機遇,共同繁榮富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民族地區群眾的根本利益,推動各地區、各民族共同走向現代化。

(三)確保民族地區與全國社會文化建設“一個調”,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共享美好生活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景,不僅需要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更需要精神上的富足。當前,我國民族地區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和反分裂斗爭依然嚴峻復雜,構筑起“國家與民族、各民族、全國人民的共同性、共享性,以及相互的理解與承認”[4]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非常關鍵。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守住意識形態陣地,積極穩妥處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識形態問題”“必須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5]當前,境內外敵對勢力通過意識形態滲透傳播錯誤思想觀念,嚴重影響著民族地區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需要民族地區黨和政府及時加以正確引導、積極應對,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基礎建設,加強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強化中華文化認同教育,利用網絡空間傳播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聲音,引導各族人民以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為基本原則,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增進一體,以各民族文化互鑒和各族人民“三交”促進語言相通、民心相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文化生活、構筑共有精神家園,以愛國主義熔鑄中華民族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內化群眾心靈、外化百姓生活,凝聚社會價值共識,加強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守住守好意識形態陣地。

二、民族地區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現實挑戰

當前,民族地區與中東部地區同步進入建設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國人民距離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越來越近。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民族地區還存在政治、經濟、生態、社會、文化建設等薄弱環節,“民族復興道路上還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影響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然復雜多樣,民族領域意識形態斗爭仍然尖銳復雜,國際勢力干擾破壞我國民族團結的風險不容小覷”,[6]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持續推進。

(一)民族地區政治建設的不足削弱了黨的領導力

百年來,我國堅持獨有的民族建設話語和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民族工作成效顯著。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民族地區還存在一些過時的、錯誤的做法,過分強調民族因素和差異性,沒有做到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共同性和差異性的辯證統一。目前,民族地區意識形態領域還面臨著諸多挑戰,境內外“三股勢力”始終沒有放棄以民族地區作為突破口破壞我國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企圖,局部地區反分裂形勢依然嚴峻。個別地區干部群眾還存在狹隘民族主義思想,嚴重影響著民族團結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進程。隨著宗教對外交流活動的增加……個別地方出現了阿化、沙化和“清真”概念泛化的現象。[7]在新疆地區,境內外敵對勢力大肆歪曲新疆歷史……編造傳播“雙泛”思想。[8]民族地區干部隊伍中,極少數黨員干部信仰宗教,對錯誤和反動思想置身事外,甚至被錯誤的言論所左右,給敵對勢力滲透民族分裂主義思想、宗教極端主義思想提供可乘之機,如新疆政法委原副書記希爾扎提·巴吾東與境外暴力恐怖勢力勾結、新疆教育廳原廳長沙塔爾·沙吾提等人編造傳播“雙泛”思想的問題教材等,表明“兩面人”是我國政權內部最危險的敵人。以上種種情況,嚴重影響著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執行,削弱了黨在民族地區的領導力。

(二)民族地區經濟和生態建設不足削弱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七十多年來,在黨和國家的差別化政策支持下,民族地區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并且在生態保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鎮化建設和自我發展能力等方面進步十分明顯,2017-2020年全國GDP增速前三名為民族八省區中的西藏、貴州和云南三個?。▍^)。然而,與東部沿海省區相比,民族八省區經濟總量和質量還有不少差距,如在2021年31省區市人均GDP排名中,內蒙古、寧夏、新疆、云南、西藏、青海、貴州、廣西分別排在第10、20、21、23、24、25、28、29名,只有內蒙古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差距仍在拉大。③而且,民族地區在產業融合發展、市場一體化進程、科技創新推動等方面還較為滯后,自我發展能力仍然薄弱。生態建設方面,草原退化、森林過伐、礦產開采不當、水土流失等現象導致民族地區生態屏障的功能大為減弱。近年來,民族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雖得到有效遏制,但發展面臨的生態制約仍然明顯”,[3]資源利用率仍需提升,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融合發展的理念、行動和能力還有待加強,實現“兩山”轉化的體制機制有待提高。同時,生態資源利用開發與保障群眾合理權益的矛盾在一些民族地區還不同程度存在?!安换脊讯疾痪笔侵腥A民族特有的社會心理。[7]如果民族地區發展差距拉大趨勢長期得不到解決,生態保護補償得不到有效保障,群眾就會心理失衡、滋生不滿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削弱黨和政府的公信力,甚至導致民族關系失衡,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

(三)民族地區社會文化建設不足削弱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文化事業全面推進。各族人民心手相牽,團結奮斗,民族地區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的解決,各民族在文化上交流互鑒,“三交”廣泛拓展,中華文化認同顯著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鑄牢,為開啟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在社會建設方面,民族地區人民生活水平、基礎設施通達程度、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與發達地區還有不少差距,基層特別是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處于較低層次;部分民族地區人民的精神文化交流和社會結構交融距離“互嵌相融、利益相連、情感相通”的共同體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文化建設方面,“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信教群眾樸素的宗教情感,強制推行宗教極端思想,改變維吾爾族群眾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8]仍有少數群眾對“三個離不開”“我國國家安全、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最大威脅是‘三股勢力”等持不太贊同的觀點。[9]一些地方固化強化民族差異,突出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特殊性,淡化共同性,存在妨礙民族“三交”的思維方式和做法;局部地區群眾還沒有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對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保障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學習使用缺乏科學辯證認識;一些西方學者別有用心拋出“內亞史觀”“新清史觀”“征服王朝論”等進行歪曲、解構中華民族歷史,從而對中華文化認同、培育共有精神家園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造成消極影響,達到了削弱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之目的。

三、新時代民族地區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路徑選擇

對民族工作來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也是一場徹底的自我革命。民族地區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必須圍繞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擺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統籌規劃,從政治建設、經濟和生態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等層面持續推進,確保與全國“政治一條心”“經濟生態一盤棋”“社會文化一個調”,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礎,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向著“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共同目標邁進,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一)政治建設層面: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政治基礎

1.堅持各民族平等,確保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

各民族只有一律平等,才能共同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就是堅持依靠民族平等策略,團結各族人民打敗了日寇,并取得了解放戰爭勝利。新中國成立后,黨把民族平等、團結作為立國的基本原則,基本思路是“以民族平等求民族團結,以民族團結求民族共同繁榮”。[10]為此,我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都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并通過實行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和幫扶措施,使各民族之間從形式上的平等逐步過渡到事實上的平等。我國政府的各項政策確保了少數民族在自己的自治地區內當家作主,[11]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國家根本(基本)政治制度最大限度保證了他們參與國家事務管理,改善了民族關系,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正因為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共同當家作主對于國家建設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把“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和“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明確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顯著優勢。[12]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還將“必須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證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作為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強調這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途徑。因此,為了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民族地區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必須在堅持民族平等的原則下進行,既要堅持政治法律上的平等,還要從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保障各民族平等,即政治上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各族人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經濟上進行差別化支持和社會幫扶,生態上實施保護補償,社會上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文化上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等。

2.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保法制統一和政令暢通

國家制度與政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保障,[13]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就是要為各民族在平等基礎上的團結合作提供一個恰當的政治形式。[14]185七十多年實踐證明,民族區域自治在國家建設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塑造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并成為民族平等團結的政策、理論和制度基石。全面正確貫徹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一方面,要加強和完善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要維護黨中央權威,確保法制統一和政令暢通,把《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規及民族政策落實到為民族地區服務、為各族群眾服務的具體行動上,推動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另一方面,把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平等團結作為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根本目的。根據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變化和時代發展要求,與時俱進調整完善《民族區域自治法》等民族政策法規,穩慎推進民族地區相關差別化支持政策和法規的調整、“立改廢”工作,主動做好嵌入式立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載入《憲法》,使之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等并列為綱領性民族政策”,[15]并根據憲法性規范完善其他法規,更好的體現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則和精神,[14]195堅持正確的,調整過時的,切實做到統一和自治有機結合,更加強調共同性和區域因素,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二)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層面:推動民族地區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物質基礎

1.加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區發展經濟,實現共同富裕

發展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13]也是現代化的基礎。當前,民族地區發展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還需要國家差別化支持和發達地區的支援幫扶。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三個意義”④。因此,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還要繼續發揚脫貧攻堅精神,使56個民族作為一個整體實現共同發展進步。一是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繼續實施國家政策支持和社會幫扶措施。以公開公平為原則,根據不同地區、特別事項等制定實施差別化支持政策,突出區域化和精準性,使民族地區更好融入到固邊興邊富民行動、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中。充分認識基礎設施建設對于促進民族“三交”、國家認同、文化認同的積極作用,“由交通建設所產生的領土想象、文化傳播、商品流通、技術應用、人口流動等,是促使國家內部不同文化群體構建國家認同的重要因素”。[16]“就民族地區而言,……不斷升級的交通技術和交通基礎設施是中華民族成員受國家存在和表達國家認同的重要工具?!盵17]民族地區交通、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既能促進經濟發展,又有助于主流文化及價值觀等傳播,縮短民族心理距離;二是強化業務能力培訓,提高民族地區干部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能力。加強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干部和漢族干部人才的培養和培訓,提升他們在基層政權建設、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生態化、“兩山”轉化機制、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等方面的認知和能力,使他們善于基層治理、善做“特色文章”、善念“山海經”、善譜“牧羊曲”、善唱“林草戲”,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堅持生態文明建設,增強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保障好群眾的合理權益

經濟的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生態文明又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18]影響生態環境問題的關鍵因素是生活方式和發展方式。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深化民族地區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切實提高資源利用率,推進民族地區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首先,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找準走可持續綠色發展道路的切入點、結合點和發力點。通過積極政策和有效措施,優化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加快推進生態產業化發展,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持生態優先,發展旅游綜合體,把旅游業打造成各民族“三交”的重要載體和戰略性支柱產業。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把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作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增強可持續發展內生動力;其次,構建與完善民族地區資源開發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充分保障各族群眾合理權益。正確處理好民族地區資源開發和當地群眾利益的關系,就會有效促進民族團結、改善民族關系。因此,民族地區要根據中辦、國辦2021年9月印發的《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積極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進參與式、共享型資源開發模式,充分發揮民族地區群眾的聰明才智,滿足他們當家作主的心理需求,讓他們共創美好家園、共享發展成果??傊?,既要破解生態保護制約發展的難題,又要保障好民族地區各族群眾的合理權益。

(三)社會建設層面:加強民族地區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促進各族群眾“三交”,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社會和法治基礎

1.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推動民族地區走向現代化

第一,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針對民族地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際情況,要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建設,大力培養培訓村鄉兩級基層干部以適應現代化社會治理的需要。根據民族地區普遍地廣人稀的特點,善于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與基層社會治理深度融合,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常態化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確保社會安定有序。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推動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第二,優化公共服務管理,健全精準幫扶機制。加強政策引導,大力推進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重點完善醫療、教育、養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特別要加強偏遠地區和邊境地區的公共服務功能,盡量減少同一地區中各民族之間的公共服務政策差異。同時,要加強民族地區防止返貧動態監測機制和精準幫扶機制建設,及時發現、及時幫扶易返貧致貧人口,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第三,把民族事務納入社會治理格局,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要順應各民族大流動大融居的趨勢,與時俱進調整完善有利于人口流動的政策導向和制度保障,有序推進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各族群眾跨區域雙向流動,讓流動人口和少數民族群眾更好融入城市;第四,大力開展現代文明教育,推動各族人民與時俱進、發展進步。深入實施文明創建等工程,大力傳播現代文明理念和行為方式,摒棄陳規陋習,培育文明風尚,繼承發展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引導各族群眾在思想觀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現代化邁進,[5]促進民族地區社會治理現代化發展。

2.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規體系,提升民族地區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

一是強化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確保民族事務治理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加強對《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增強各族群眾的法律意識和對法律的信仰。要順應新時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衡量標準,以增進共同性、堅持正確性、保持先進性為基本原則,完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將民族事務治理納入民族地區社會治理格局,逐步消解民族地區差異性中落后的、影響民族團結進步的因素,切實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為民族地區的現代化發展和各族群眾合法權益提供法治保障;二是加強民族地區基層政權建設,確保黨的民族工作在基層有人抓。要選優配強基層黨建力量,鑄造堅強戰斗堡壘,使基層黨組織切實扛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維護社會穩定和開展反分裂斗爭的使命責任,深刻把握民族工作“五個并存”⑤新特征,不斷提升用“五把鑰匙”⑥推動民族地區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夯實基層基礎;三是強化意識形態教育培訓,切實防范化解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要加強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系統培訓,為民族地區著力培養一批理想信念堅定、理論功底扎實、政策把握到位、“四個特別”⑦標準的新時代好干部,使他們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積極穩妥處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識形態問題,嚴密防范民族主義思潮、“雙泛”思想的傳播,站穩政治立場,保持頭腦清醒,堅持底線思維,不得軟骨病,不做“兩面人”,對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行、固化民族差異的現象堅決抵制,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勇于擔當作為。

3.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促進各民族“三交”

首先,積極探索構建民族地區群眾居住互嵌、生活交往、文化互鑒、心理交融的政策舉措與體制機制,創造和睦、和諧的社會條件。大力推進各族學生合校、混班、混宿,創造條件讓青少年從小玩在一起、學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成長在一起。[9]從就學、就業、安居等方面入手,通過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新型城鎮化、生態移民、扶貧搬遷、災后重建、經濟補助、教育資源傾斜等方法,將居住互嵌、就業互嵌、學習互嵌、生活互嵌和自我發展結合起來,著力減少民族結構與分層結構、就業結構、收入結構、人口分布結構的重合。同時,要加強環境優化建設,大力營造相互尊重與包容、相互接納與依賴的社區環境,消除妨礙各民族交往互動和影響現代生活進步的各種壁壘,為推進各民族“三交”提供空間基礎和結構性保障;其次,深化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鑒,聚合有利于各民族交融的心理動力。根據社會民族團結規律開展“各民族一堂課、各民族一家親”等群眾文化活動,打造“來來往往、聚聚聊聊、共慶一個節、共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共品民族美食”普遍生活場景,在文化互嵌和生活互嵌中形成共同的飲食、體育、娛樂和節慶文化,從而在共情的基礎上逐步實現深度交融。

(四)文化建設層面:全面建設共有精神家園,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精神文化基礎

1.強化“四個共同”宣傳教育,提升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認知

了解國情和各民族的歷史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準確把握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共同的歷史和集體社會記憶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最顯著的心理特征,“根植于過往歷史和超越當下時空的集體記憶……讓群體成員與共同體產生一種亙古的存在性與延續感,對共同體形成和認同有重要影響?!盵19]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系統闡述的“四個共同”⑧深刻表述了56個民族共有的地域空間、歷史積淀、文化根脈和民族精神,有效解釋了中國由王朝國家向現代國家轉型中歷史和文化的連續性、共享性與統一性,[20]是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基本國情的理論提升,為我們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五觀”提供了根本遵循。強化“四個共同”宣傳教育,必須要講好各民族共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故事,深入挖掘各民族共同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深化改革開放、決戰脫貧攻堅、走進新時代、建成小康社會等“一起走過”的歷史事實,廣泛宣傳各民族由事實上的不平等到真正平等當家作主的歷史對照、民族地區3121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實現全面小康、各民族共同發展富裕建設現代化國家等“一起實現”的偉大榮光,切實講好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庫爾班大叔當面感謝毛主席、八千湘女進新疆、三千孤兒入內蒙、偉大無私的草原母親都貴瑪、各族群眾心中的“活雷鋒”王蘭花等“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感人故事,生動展現冼夫人畢生致力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土爾扈特人萬里東歸、錫伯族萬里戍邊、瓦氏夫人和土家族兄弟抗倭、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復新疆、卓嘎姐妹放牧守邊等“一起愛國衛國”的歷史佳話。通過“四個共同”宣傳教育,增強“家底”和“家史”意識,確立身份認同,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強民族地區群眾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強化“五個認同”宣傳教育,樹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的思想根基

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就是“各民族在個人、民族、國家的理性認知與情感發展方面實現邏輯統一”。[4]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內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4],其建設目標就是鑄牢各族人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民族‘三交,不斷增強各族群眾‘五個認同,打牢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盵21]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前提和基礎,而“五個認同”強調的就是民族大團結,是對國家、民族、文化、執政黨和制度的認同,[22]是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基礎,也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思想政治保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開展馬克思主義“五觀”宣傳教育活動作為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的重要手段。綜上,“五個認同”教育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的目標指向是一致的,都是要鑄牢中國公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為民族復興凝聚起磅礴力量。民族地區干部的“五個認同”意識,決定著他們自身的政治立場、“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共同體意識行動及其對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執行力度。因此,民族地區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進程中必須更加強調政治屬性和政治認同,加強“五個認同”和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教育,引導民族地區干部群眾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五觀”,大力推進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

3.強化中華文化認同教育,凝聚價值共識,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

第一,大力推動民族地區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實現各民族心相通、情相連。語言是交往和溝通的前提,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表達載體和鮮明標志,“共享通用的語言是達至‘觀念共同體的最徹底的方法”,[23]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必然要求、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關鍵因素和重要途徑;第二,加強跨文化適應教育,實現深度交融。在長期交往中,各民族成員必須提升跨文化適應能力,主動地、包容地對他族文化進行了解、尊重和適應,才能消解文化差異帶來的交往互動藩籬,克服民族刻板印象和民族心理距離感?!案髅褡逶谖幕弦嗷プ鹬?、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24]民族地區應大力實施跨文化適應教育,使廣大干部群眾充分了解、尊重他族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欣賞、學習和借鑒其中的優秀養分。同時,要“培養民漢雙語兼通人才”“在民族地區工作的漢族干部應學習少數民族語言文字”;[25]第三,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和價值理念,增強文化認同。深挖民族地區愛國主義元素和各民族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選樹和打造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品牌、富有民族團結進步內涵的景點。推動建立一批體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具有中華文化特征、彰顯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文化項目,喚醒各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堅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民族地區干部群眾不斷調適自我價值觀以順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規范。針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差異,深入開展相關實踐活動,加強教育引導,正確把握“四個關系”⑨,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

注釋:

①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參見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8月29日第1版。

②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的最大成果,就是總結提出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會議對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概括為“十二個必須”:必須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高度把握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必須把推動各民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奮斗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必須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必須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必須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必須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必須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必須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必須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必須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參見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8月29日第1版。

③通過國家統計局網站統計數據中“數據查詢”查詢得知。網址:https://data.stats.gov.cn/。

④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參見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8月29日第1版。

⑤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行對外開放的歷史條件下,我們的民族工作面臨著“五個并存”的階段性特征,即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并存,民族地區經濟加快發展勢頭和發展低水平并存,國家對民族地區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和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趨勢增強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上升并存,反對民族分裂、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斗爭成效顯著和局部地區暴力恐怖活動活躍多發并存。參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增訂本)》,《民族出版社》2019年版,第262頁。

⑥2014年11月,新疆自治區黨委八屆八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必須堅持依法治疆和以德治疆相結合,用好“五把鑰匙”:思想的問題用思想的方法去解決,文化的問題用文化的方式去解決,習俗的問題用尊重的態度去對待,宗教的問題按照宗教的規律去做好工作,暴恐的問題用法治和嚴打的方式去解決。參見孫秀玲,馬麗:《以文化認同促進民族團結的對策思考》,《新疆社會科學》2016年第5期。

⑦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新時代好干部標準,努力建設一支維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態度特別堅決、明辨大是大非立場特別清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行動特別堅定、熱愛各族群眾感情特別真摯的民族地區干部隊伍,確保各級領導權掌握在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手中。參見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8月29日第1版。

⑧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指出,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八膫€共同”精辟概括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生存空間的形成過程,深刻闡明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記憶,鮮明點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永續發展、歷久彌新的歷史文化“密碼”,精準點明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生生不息、繁榮發展的“精神基因”。參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精神輔導讀本》,民族出版社2019版,第77頁、81頁、85頁、88頁。

⑨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要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引導各民族始終把中華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要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要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參見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8月29日第1版。

參考文獻:

[1]青覺,趙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機理、功能與嬗變——一個系統論的分析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18(4):3-13.

[2]孔亭.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理論內涵和推進路徑[N].中國民族報,2019-2-15(5).

[3]李俊杰,王平.民族地區應在小康社會與現代化建設中同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8):20-28.

[4]馬俊毅.國家建構與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基于統一多民族國家建構中國話語的理論分析[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28-38.

[5]習近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1-08-29(1).

[6]中共國家民委黨組.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獻——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21-11-8(12).

[7]陳鳳林.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考[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4):52-56.

[8]王易,陳玲.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問題及路徑選擇[J].民族教育研究,2019(4):48-53.

[9]洪盛志,孫明福.基于文化認同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研究——以拉薩市等六個示范區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6):12-16.

[10]曹為.中國共產黨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百年歷程[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21(7):4-17.

[11]馬戎.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68.

[12]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9:3.

[13]雷振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需拓展的三個維度[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6):1-6.

[14]吳仕民.民族問題概論[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15]雷振揚,韋貴方.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之“綱”論析[J].西北民族研究,2022(1):15-24.

[16]BENNETT J.Vibrant matter:Apolitical ecology of things[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9:86.

[17]王浩宇,湯慶園.新疆交通現代化進程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71-78.

[18]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J].資源與人居環境,2019(2):6-9.

[19]管健,杭寧.知情意行:四維一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6):53-67.

[20]朱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性的現代性轉化及發展[J].民族研究,2021(3):23-38+139-140.

[21]習近平.在西藏考察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7-24(1).

[22]陳瑛,郎維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五個認同”關系再探析[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0(1):22-28.

[23][英]安東尼·吉登斯.民族—國家與暴力[M].胡宗澤,趙力濤,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264.

[24]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19年9月27日)[N].人民日報,2019-09-28(2).

[25]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增訂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206.

收稿日期:2022-11-12 責任編輯:葉 楠

猜你喜歡
推進路徑五位一體發展戰略
搭建“五位一體”多功能培訓平臺
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民航運輸企業的發展探究
從財務角度分析公司發展戰略問題探討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資源發展戰略研究
天津市家庭農場現狀調查及推進路徑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