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管團隊特征、企業規模與創新績效的關系研究

2023-07-31 17:31李劍龔玉霞
企業科技與發展 2023年3期
關鍵詞:企業規模創新績效

李劍 龔玉霞

摘要:文章基于高階理論和委托代理理論,以2012—2021年A股人工智能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通過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高管團隊特征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機制及企業規模的調節作用。研究結果表明:高管團隊持股、規模、研發背景都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顯著正相關。并且,企業規模在高管團隊特征與創新績效之間起到正向調節作用。

關鍵詞:高管團隊特征;企業規模;創新績效

中圖分類號:F273.1;F2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3)03-0106-05

0 引言

隨著現代科技的崛起,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新科技的代表,“人工智能+”被運用到各行各業,在部分領域已替代人力,作為科技驅動力之一,如何更好地發展人工智能,離不開技術創新的研發推動?!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創新活動離不開人,因此企業創新和高管團隊有著密切的聯系。創新績效作為衡量創新效果的重要指標,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其中高管團隊是影響企業創新績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復雜多變的企業經營環境中,高管團隊應如何影響創新績效?自Hambrick等[1]提出“管理者人口特征”對企業經營產生影響伊始,大量學者從高管團隊或高管個體的任期、性別、教育、海外背景、職能背景、過度自信等人口特征角度,研究這些因素對創新績效的影響,并取得了諸多成果。這些成果中,基于權變視角的研究較少,降低了研究成果的適用性,因此本文從權變視角出發,嘗試引入企業規模作為調節變量,探索人工智能企業高管團隊特征、企業規模對創新績效影響。

目前,我國多數人工智能企業還存在建設水平不高、創新能力不足的短板[2]。高管團隊如何影響企業創新績效?企業規模又如何影響高管在企業創新績效中發揮的作用?這些問題的探索無疑對我國人工智能科技力量的強化、創新能力的提升、創新機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參考價值。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國A股人工智能上市企業的數據,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以下實證探索:一是探索高管團隊特征與創新績效的關系;二是企業規模對高管團隊特征與創新績效關系的影響。

1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1.1 高管團隊特征與創新績效

借鑒以往研究成果,本文選取3個高管團隊特征值探索與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即高管團隊持股、高管團隊規模、高管團隊研發背景。

1.1.1 高管團隊持股與創新績效

委托代理理論認為管理者和所有者的矛盾來自信息和利益的不對稱,使管理者有可能做出損害所有者權益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決策。面對周期長、風險高的創新項目時,高管可能會因害怕失敗而做出逆向選擇,出現短視行為[3]。通過使管理者持有企業股份,將管理者和所有者的利益趨于一致[4],使其全身心投入企業經營中,有效提高高管的創新和風險承擔能力,追求財富的同時促進了企業創新[5]。在我國國情下,學者們針對民營上市企業[6]、智能制造業[7]、制造業[8]等不同行業,從股權集中度[9]、內部控制有效性[10]、生命周期[11]等不同視角,證實了企業高管持股可促進創新活動的開展。據此,本文提出假設1:高管團隊持股對創新績效有正向影響。

1.1.2 高管團隊規模與創新績效

Srivastava等[12]學者提出增加高管團隊人員能使冗余資源更好地投入產品的研發中。文芳[13]在對1999—2006年中國上市企業的9 275個樣本數據研究時得出相同結論,高管可以通過私人關系獲取或提供企業發展所需資源[14],高管團隊的人數決定占有資源數量,即較大的高管團隊規模有更好的信息搜尋、處理、整合能力,為企業研發活動帶來便利。此外,擴大高管團隊規模有利于人員流動,加速不同企業間的資源共享率,為企業創新活動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支持。據此,本文提出假設2:高管團隊規模對創新績效有正向影響。

1.1.3 高管團隊研發背景與創新績效

根據前人的研究,擁有研發背景的高管對創新的動機、質量、效率、投入、產出等具有積極影響。有創新經驗的企業高管會通過自身經驗使投資者對創新項目產生認同感,增強創新動機[15];能更好地篩選出優質的創新項目,緩解融資約束問題,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層逆向選擇的可能,促進企業創新的質量[16]。此外有研究發現,具有研發背景的高管能夠通過提升技術企業的成長性,促進研發投入規模效率[17]。還有學者指出,高管權力影響組織產出,研發背景高管權力越大,創新投入和產出水平越高[18]。據此,本文提出假設3:高管團隊研發背景對創新績效有正向影響。

1.2 企業規模的調節作用

Blundell等[19]通過對英國1972—1982年340個制造企業數據研究發現,企業規模對創新有促進作用。聶輝華等[20]通過對我國2001—2005年工業企業數據研究證實,企業規模與創新呈倒“U”形關系,規模擴大有利于創新。此外,大量學者針對節能環保業[21]、旅游業[22]、戰略性新興產業[23]等行業證實了企業規模與創新的倒“U”形關系。企業創新活動需要資金、人力、品牌等諸多資源支持。依據熊彼得假說,企業規模越大,市場占有率越大,也能獲得更多資源。這些資源為管理者進行創新活動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創新更容易成功。規模小的企業資源不充沛,創新活動不確定性強,研發失敗率大。同時,規模小的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弱,往往難以承擔短期研發不成功或失敗帶來的損失。我國人工智能行業起步晚,企業規模較小,它們獲取資金困難[24],融資困難導致逆向選擇風險。因此,適當擴大規模企業有利于緩解融資問題,使管理者合理地做出經營決策。據此,本文提出假設4:企業規模對高管團隊持股與創新績效關系有正向促進作用;假設5:企業規模對高管團隊規模與創新績效關系有正向促進作用;假設6:企業規模對高管團隊研發背景與創新績效關系有正向促進作用。

2 研究設計

2.1 樣本數據選擇

以2012—2021年A股155家人工智能標的上市企業為研究對象,專利申請數據來源于CNRDS數據庫,其他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經過剔除ST和殘缺數據,最終獲得960條樣本數據。

2.2 變量設計

被解釋變量:創新績效(Index)。借鑒郭國慶等[25]采用企業發明專利數量作為衡量標準。專利申請數量包含當年獨立和聯合申請的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數量。本文使用企業當年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加1取自然對數作為因變量。

解釋變量:借鑒雷懷英等[26]采用高管團隊成員總持股數除以企業總股數反映高管團隊持股(Hold)。借鑒何威風等[27]采用高管團隊成員人數反映高管團隊規模(Num)。借鑒何霞等[28]采用高管團隊研發背景成員人數除以高管團隊成員人數反映高管團隊研發背景(Aca)。

調節變量:企業規模(SIZE)。借鑒吳祖光等[29]采用總資產的自然對數反映企業規模。

控制變量:為使檢驗更準確,將可能影響到創新績效的因素加以控制。參考以往研究,本文選取兩職合一(IsDuality)、股權集中度(Top)、企業成長性(Growth)、資產負債率(Lev)、年份(Year)作為控制變量。

本文的變量定義見表1。

2.3 模型構建

為對假設進行驗證,構建模型如下。其中,模型(1)驗證高管團隊規模、持股、研發背景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模型(2)借鑒溫忠麟等[30]驗證調節效應的研究方法,引入交互項,驗證企業規模對高管團隊特征與創新績效關系的影響。

[Index=α0+α1Hold+α2Num+α3Aca+α4IsDuality+α5Top+α6Growth+α7Lev+Year+ε]? ? (1)

[Index=α0+α1 Hold+α2 Num+α3 Aca+α4SIZE+α5SIZE×Hold+α4SIZE×Num+α7SIZE×Aca+α8IsDuality+α9Top+α10Growth+α11Lev+Year+ε? ? ? ? ? ? ? ? ? ? ? ? ? ? ? ? ? ? ? ? ?(2)]

其中,模型(1)和(2)中,α0為常數,α1-α11為各項系數,ε為誤差項。

3 實證分析

3.1 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性分析

變量的統計性描述和相關系分析見表2。其中,被解釋變量專利申請數量均值為2.452,標準差為1.794,說明樣本企業專利申請數量差別較大。解釋變量高管團隊持股、規模、研發背景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質異性。調節變量企業規模均值為21.812,標準差為1.081,表明企業規模普遍偏高且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各變量間系數較小,說明不存在嚴重共線性。

3.2 多元線性回歸

樣本數據進行中心化處理后,通過模型(1)得到高管團隊特征與創新績效的回歸結果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到,調整R2是0.125(F=18.054,P<0.01),高管團隊持股的回歸系數是0.165,顯著性是0.013,說明高管團隊持股與創新績效在5%水平以內顯著正相關。高管團隊規模的回歸系數是0.55,顯著性是0,說明高管團隊規模與創新績效在1%水平以內顯著正相關。高管團隊研發背景的回歸系數是0.099,顯著性是0.076,說明高管團隊持股與創新績效在10%水平以內顯著正相關。此外,各變量VIF值均小于10,進一步驗證了不存在共線性問題。

3.3 調節效應分析

通過模型(2)得到企業規模調節效應的回歸結果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到,調整R2是0.227(F=24.417,P<0.01),對比模型(1)調整R2數值0.125有所上升,說明加入交互項后,模型擬合度進一步提高。高管團隊持股與企業規模的交互項系數是0.141,顯著性是0.018,說明企業規模對高管團隊持股與創新績效關系有正向促進作用。高管團隊規模與企業規模的交互項系數是0.254,顯著性是0,說明企業規模對高管團隊規模與創新績效關系有正向促進作用。高管團隊研發背景與企業規模的交互項系數是0.758,顯著性是0.001,說明企業規模對高管團隊研發背景與創新績效關系有正向促進作用。

3.4 穩健性檢驗

為驗證結論的準確性及模型(1)和模型(2)的穩定性,文本去掉兩職合一、股權集中度2個控制變量進行穩健性檢驗。檢驗結果見表5。

從表5可以看到,主要變量回歸系數除數值略有變化外,方向未變且顯著性未變。說明研究結論不變,模型穩健。

綜上,本文假設1、假設2、假設3、假設4、假設5、假設6經過驗證均成立。

4 研究結論及對策建議

4.1 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對2012—2021年A股人工智能上市企業數據為樣本,對高管團隊特征、企業規模、創新績效3者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得出結論:①增加高管團隊持股量能夠促進人工智能企業創新績效。②增加高管團規模能夠促進人工智能企業創新績效。③增加高管團研發背景人員占比能夠促進人工智能企業創新績效。④企業規模對高管團隊研發背景與創新績效關系有正向促進作用,即企業規模越大,高管團隊持股、規模、研發背景對人工智能企業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越大。

4.2 對策建議

我國人工智能企業如何提高創新能力,完善創新機制。通過上述結論,提出以下建議:①合理優化高管團隊結構。擴大高管團隊人員數量,提升信息資源獲取和決策的能力,為創新提供良好平臺;引入更多研發背景的高管,增加具有研發背景高管人員的占比,借鑒其研發經歷,為創新活動提供支撐。②加強高管股權激勵機制。提高高管團隊的持股數量,調動高管積極性,使其自身利益和企業利益統一,為企業持續提供創新動力。③提高企業市場主導地位。增強市場競爭,適度擴大企業規模,為創新提供有力保障。此外,需要政府進一步完善創新制度政策,加大對人工智能小微企業創新的支持和引導。

5 參考文獻

[1]Donald CHambrick,Phyllis A.Mason.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2]胡俊,杜傳忠.人工智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機制、路徑及對策[J].經濟縱橫,2020,412(3):94-101.

[3]張洪輝,夏天,王宗軍.公司治理對我國企業創新效率影響實證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0,22(3):44-50.

[4]Xiaolan Fu.How does openness affect the importance of incentives for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12,41(3):512-523.

[5]田軒,孟清揚.股權激勵計劃能促進企業創新嗎[J].南開管理評論,2018,21(3):176-190.

[6]姜帥,龍靜.高管股權激勵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機制路徑分析——基于我國民營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5(3):96-106.

[7]王銀雪,張慶君.股權激勵、長期信貸與企業研發投資——以智能制造業上市公司為例[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9,483(10):17-26.

[8]陸國慶.股權激勵與企業技術創新——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學海,2019(6):114-119.

[9]宋鵬.股權激勵對企業創新的機制研究——基于股權集中程度的新視角[J].財會通訊,2022,901(17):72-77.

[10]馬桂芬.股權激勵、內部控制有效性與企業創新績效[J].會計之友,2020,635(11):59-65.

[11]胡永平,張玲.高管持股與企業研發投資——基于企業生命周期視角[J].會計之友,2018,594(18):93-97.

[12]Abhishek Srivastava,Hun Lee.Predicting order and timing of new product moves: the role of top management i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4,20(4):459-481.

[13]文芳.上市公司高管團隊特征與R&D投資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190(8):77-83.

[14]張盟盟,段海艷.高管團隊特征對企業研發投入影響研究——以創業板上市公司為例[J].會計之友,2015,507(3):51-57.

[15]周建,秦蓉,王順昊.高層管理者創新經驗、情境差異與企業創新[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1,42(5):118-141.

[16]王小平,王雪平.研發背景高管與企業技術創新質量——基于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企業經濟,2019,468(8):93-102.

[17]李慧聰,汪敏達,張慶芝.研發背景高管、職業成長路徑與高技術企業成長性研究[J].管理科學,2019,32(5):23-36.

[18]張棟,胡文龍,毛新述.研發背景高管權力與公司創新[J].中國工業經濟,2021,397(4):156-174.

[19]Richard Blundell,Rachel Griffith,John Van Reenen.Market share,market value and innovation in a panel of british manufacturing firms[J].Rev Econ Stud,1999,66(3):529-554.

[20]聶輝華,譚松濤,王宇鋒.創新、企業規模和市場競爭:基于中國企業層面的面板數據分析[J].世界經濟,2008,359(7):57-66.

[21]劉志紅,曹俊文.節能環保企業規模與產權性質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基于江西省的調查數據[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5):135-141.

[22]姚云浩.旅游企業規模與創新策略選擇[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4(3):80-87.

[23]孫早,郭林生,肖利平.企業規模與企業創新倒U型關系再檢驗——來自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經驗證據[J].上海經濟研究,2016,336(9):33-42.

[24]張武軍,李明修,丁強.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及對策[J].地方財政研究,2020,186(4):87-92.

[25]郭國慶,吳劍峰.績效管理企業知識庫、技術探索與創新績效關系研究:基于美國電子醫療設備行業的實證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07,54(3):87-93.

[26]雷懷英,喬睿蕾.企業高管團隊特征及其交互效應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J].軟科學,2015,29(1):60-64.

[27]何威風,劉啟亮.我國上市公司高管背景特征與財務重述行為研究[J].管理世界,2010,202(7):144-155.

[28]何霞,蘇曉華.高管團隊背景特征、高管激勵與企業R&D投入——來自A股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的數據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6):100-108.

[29]吳祖光,萬迪昉,康華.客戶集中度、企業規模與研發投入強度——來自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7,29(5):43-53.

[30]溫忠麟,侯杰泰,張雷.調節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心理學報,2005(2):268-274.

猜你喜歡
企業規模創新績效
技術選擇、二元學習與創新績效關系研究
醫藥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企業規模關系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創新績效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知識圖譜的產業集群創新績效可視化分析
基于知識圖譜的產業集群創新績效可視化分析
融資約束:文獻綜述與啟示
創新驅動發展下信息管稅與會計信息質量關系研究
跨區域科技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分析
社會資本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
信貸政策、企業規模和商業信用傳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