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轉換路徑

2023-08-01 03:30鄭潔邢佳振
關鍵詞:全媒體

鄭潔 邢佳振

摘 要:全媒體時代,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換需要教育者把握全媒體的信息傳播規律,根據教育情景的特點和要求以及受教育者的需要和習慣,調適和改變原有的話語方式,用受教育者更愿意和更樂于接受的話語來表達和傳遞教育內容。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轉換路徑,一是要著眼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隊伍建設,增強話語主體的理論闡釋水平、提升話語創新能力、轉變話語表達方式,以此來應對全媒體時代去中心化帶來的風險挑戰;二是要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質量、豐富話語創新形式,深入推進學術話語與大眾話語的融合、主流話語與網絡話語的協同、敘事話語與情感話語的互補,積極探索既嚴肅認真又生動活潑、既有統一意志又能凸顯個性的敘事風格;三是要圍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環境建設,通過營造良好的言內語境和言外語境,發揮全媒體“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優勢,完善話語監管機制等方式,著力破解語言環境和非語言環境中存在的問題,處理好現實環境和虛擬環境之間的矛盾,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轉化效果,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

關鍵詞:全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話語內容;話語表達;話語主體;話語客體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68(2023)03-0057-08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1]43-44。全媒體是指人們使用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等手段,全方位呈現媒介信息,利用廣播、電視、報紙期刊、網絡等媒體,全要素傳播媒介內容,使受眾全時空感知、獲取媒體動態變化的一種全新傳播平臺與載體,具有“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四個基本特征。在全媒體時代,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亟需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進行適時且恰當的有效轉換?!稗D換”的本意是改變、改換之意。在全媒體場域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換是教育者在把握全媒體信息傳播規律的前提下,根據教育情景的特點和要求以及受教育者的需求和習慣調適和改變原有的話語方式,用受教育者更愿意和更樂于接受的話語來表達和傳遞教育內容,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

一、話語主體層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能力

全媒體時代,雖然教育者的話語主體地位受到去中心化的沖擊,但仍需承擔起社會責任。教育者既需要根據形勢的變化抓住媒介技術所帶來的各種機遇,又需要努力提升理論水平和網絡素養,以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提高隊伍理論水平,加強話語闡釋

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所涵蓋的歷史維度更廣、學科跨度更大,主流話語與非主流話語在同一場域中激烈交鋒。為此,需要建立一支具有較高理論素養與能力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宣傳和闡釋,確保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向而行。

第一,學習創新理論成果,提升話語素養?!榜R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sup>[1]16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科學回答了“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其主要內容概括為“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和“十三個方面成就”。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之際,更要充分利用網絡傳播技術和全媒體傳播矩陣,宣傳好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尤其是要宣傳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原原本本、逐字逐句地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成果,提高理論自信,增強理論自覺,更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筑基”“補鈣”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話語素養。要系統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成果,深刻理解其核心要義和精神實質,在學思踐悟中把握全局聯系、考慮長遠發展、增強政治判斷力,在話語表達中描繪一幅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圖愿景;要準確把握理論成果與現實問題之間的內在邏輯,將理論創新成果和豐富實踐有機貫通起來,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來證明創新理論的科學性。

第二,加強歷史學習教育,豐富話語資源。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總結歷史經驗,自覺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前行力量。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十條歷史經驗”,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不懈奮斗與執著堅守的精神,這既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重要資源。在全媒體時代,教育者需要繼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深入研究歷史發展規律,進一步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在時代發展中講述好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制定的科學依據,在具體問題中闡釋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在國際視角中回答好為什么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講好新時代的歷史故事,要結合具體的書籍、史料、采訪等資料,認真鉆研“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1]15,以不同的主題串聯起各個時期的歷史故事,緊密聯系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和歷史成就,既要原原本本地講好黨的奮斗故事,又要深度解讀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進一步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第三,涵養育人育心情懷,增強話語情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不只是簡單的故事敘述,還承載著話語主體的強烈情感。教育者只有牢記“情懷要深”的時代內涵和價值意蘊,厚植教育情懷,踐行初心和擔當使命,才能在話語表達中用心用情講活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傳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強音。一是要堅持歷史視野和國際視野相統一,以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契機,在全媒體環境中廣泛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引導受教育者明辨世情、通曉世理。要樹立寬廣的國際視野,借鑒世界文化強國在主流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有益做法和先進經驗,通過提升國際傳播能力來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1]46。二是要堅持明理信道和授業解惑相統一,在話語表達中融入愛崗敬業的價值理念,用崇高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感感染學生。三是要堅持“仁愛之心”和“相互信任”相統一,既要觀照受教育者的心理狀態和能力差異,又要注重情感交流,給予受教育者充分尊重和關愛,將仁愛之情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構建和詣有愛的育人共同體,營造充滿信任和擁有話語溫度的全媒體教育氛圍[2。

第四,培養青年人才,加強話語引領?!包h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sup>[3全媒體時代,必須堅持黨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全面領導,教育者需要準確把握話語表達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則。一方面,教育者要摒棄不回應、不理睬的逃避態度,精準判斷話語表達的走向,對敏感話題所涉及的話語表達保持高度警惕,關注網絡輿論的發展態勢,避免先入為主的主觀理解和遠離大眾的話語傾向,避免溝通偏差。另一方面,要敢于讓青年領導干部發聲。90后的青年領導干部已經成為黨和人民事業的重要力量,他們思維活躍,具有較強的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為此,可以將不同領域的青年干部培養成“網絡意見領袖”,進一步細分不同類型的網絡話題,有針對性地紓解受教育者面臨的價值困惑。

(二)提升話語創新能力,提振話語自信

隨著媒介形態的多元化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應用場景不斷迭代更新。對教育者而言,話語形式的創新難度更大、技術要求更高,因此,教育者更需要提升話語創新能力,自覺推動話語內容的守正與創新,從而提振話語自信。

第一,推動傳統話語的現代性轉換。在互聯網、社交網站、移動傳媒等相互融合的全媒體時代,推動中華民族傳統話語的現代性轉換,構建科學、合理、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需要厘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脈絡,拓展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話語內涵。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堅持理論自覺與民族自信相統一,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拓展民族話語的時代內涵,多角度、多層次地闡釋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的科學真理和文化底蘊,使受教育者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強烈的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

第二,重視社會新興話語的創造性應用。新興話語產生于某個特定的語境,并被應用于現實和虛擬的雙重情境之中。全媒體時代,受教育者往往會根據某些特定的元素創造出一些新穎的社會表達,這些表達容易在朋輩群體中被廣泛傳播和經常使用,進而不自覺地形成話語表述的流行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受教育者對現實世界發展的心理感受。教育者應當主動參與社會新興話語的創造、轉換與應用,對使用相對頻繁的詞語加以甄別,吸納其中“言之有理”的社會新話語。還可以仿照其生成邏輯進行創新,以滿足受教育者喜好的話語表達之需;對其中“言之無理”的詞語則要自覺加以批駁,揭示其潛藏的糟粕思想和實質危害。

第三,加強網絡話語的有效性轉換。全媒體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的全新場域,教育者要積極融入網絡話語的交流互動之中,學習最新的網絡話語,但需加以甄別和選擇,并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進行有效轉換。網絡話語通常架構多樣、形式簡潔、表達幽默、意境豐富,同時也隱含著許多較為小眾的圈層文化,這就要求教育者改變概念化、抽象化的敘事話風,剔除話語體系中與網絡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陳舊表達。教育者要及時凝練和升華網絡環境中涌現出的新概念、新理論的理論內涵,創造性地對其內在意義進行建構和解碼,講清話語內涵的核心要義和價值取向,講明話語表達的民族特性和中國特色,講透話語闡釋的歷史邏輯和學理支撐。

(三)轉變話語表達方式,提升媒介素養

話語表達要適應媒介技術的變革,就需要提升教育者的媒介素養,全面把握話語表達的內在規律,聚集多元媒介的話語資源,積極主動設置受教育者感興趣的議題。

第一,樹立“全媒體+”的表達模式意識。在全媒體環境中,系統化、模塊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以“線下課程”的轉譯為主,采用的是自線下向線上逐步推廣的模式。這種話語框架過于突出“規勸”的意味,在話語表達中略顯呆板。樹立“全媒體+”的表達模式意識,就是要破除這種話語表達方式的局限,充分發揮全媒體環境中各要素的作用,連接多個移動終端,有針對性地輻射全員,使其貫穿受教育者在線行為的全過程。在這種全新的話語模式之下,各個細分領域內的教育者將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在進行話語表達時也能更加得心應手、有的放矢。

第二,提升教育者的媒介能力。全媒體時代,話語可以通過圖文、視頻、音頻、虛擬影像等多種形式進行表達。教育者如果不能掌握技術操作能力和語匯轉換技巧,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就有可能在全媒體的虛擬世界中逐漸失聲。一方面,要提升教育者運用全媒體技術的能力,使其能更好地使用智能軟件,參與話語傳播,確保教育者在面對繁雜瑣碎的信息時,能廓清話語背后的潛藏意圖和價值傾向,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另一方面,要提高教育者的語匯轉換能力,這就需要教育者主動適應并積極融入全媒體的話語表達風格,按照全媒體新聞機構組建全媒體話語表達的專業團隊,依據每個智能平臺的特征,采用不同風格的媒介用語,在輕松愉悅的話語表達中引申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意蘊。

第三,提升教育者的媒介素養。媒介素養隨全媒體的發展而不斷更新,這就要求教育者在話語實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全媒體時代,不同層次的受教育者所呈現出的問題各不相同,且這些問題與其現實需求密切相關。因此,教育者需要觀照受教育者的現實訴求,通過立項、專題調研等方式,在解決現實問題的基礎上,逐步解決虛擬世界的各種具體矛盾,同時構建完善的考評機制,將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學生組織等領域的相關人群納入考核評價體系中,在實踐中避免出現“走過場”“重形式”的情況[4。

二、話語內容層面: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表達

全媒體時代,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深入人心,就需要借助信息網絡的技術優勢,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基礎性內容、主導性內容和拓展性內容進行優化,以達到更好的話語轉化效果。

(一)加強學術話語與大眾話語的融合,提高話語解釋力

全媒體時代,大眾話語需要更加觀照廣大受教育者群體,話語表達需要更加符合他們的心理需求和話語特征。這就需要教育者轉換學術話語內容,用通俗易懂的話語表達來講好中國故事。

第一,觀照受教育者實際。在全媒體環境中,受教育者擁有更加自覺的主體意識,也更加注重話語的個性化表達,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學術話語是一種稍顯宏大的表達,這種抽象的表達與受教育者的現實生活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往往會被貼上“懸浮”的標簽。觀照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就是要將學術話語與受教育者的個體經歷相結合,將理性邏輯與生活氣息相統一。一是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突出個體的“私人供給”,話語指向個體的利益訴求和思想動態,注重解決受教育者最關切的現實問題,適度控制“千篇一律”的通用宣傳。二是要合理利用即時通信工具、社交平臺,關注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變化,做到話語表達因人而異、因時而變,讓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更加貼近受教育者的現實生活,觀照他們的具體問題。

第二,善用修辭化表達。中國共產黨成立百余年來,始終堅持將科學理論生活化,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化的一大特點。真理是深刻的,但是真理的闡釋需要結合人民的實際生活來進行。一是要善于引經據典,融入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恰當引用警世名言、傳統詩文等具有文化特色的話語表達。二是要善用比喻,用日常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事物來喻指抽象的概念,將高尚的道德情操融進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話語表達中減少“行話”的使用頻率。三是要多講大白話、大實話,在話語表達中保持求真務實的作風,創造性地使用俗言俚語的時代化表達,善于使用托物言志、借景明理等表達手法,讓學術話語更接地氣[5。

第三,注重人文關懷。理論研究最終要回應現實社會的發展,學術話語最終要回歸現實生活,服務于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由于全媒體時代數字鴻溝的客觀存在,話語表達在面對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社會階層的受教育者時,要給予受教育者充分的尊重,保證話語交流的平等地位,切勿對其進行居高臨下的指責、批判,使話語灌輸逐步向話語浸潤轉換。同時,由于物質條件的差異和社會思潮的影響,話語表達應持更包容的態度,對于全媒體環境中的個性化表達,既要作好正向引導,消除偏見和誤解,又要尊重個人的利益訴求,傳播正能量。

(二)推動主流話語與網絡話語的協同,強化話語吸引力

主流話語是指在全社會范圍內獲得廣泛認可、占據社會主導地位、反映社會大眾主流價值觀念和思維的言說及表達方式。

全媒體時代,主流話語的傳播不僅要適應全媒體話語傳播的范式和特征,還要在內涵上借鑒健康向上的網絡話語資源,探索將嚴肅內容與活潑形式相結合的敘事風格。

第一,巧用圖像符號,增加主流話語的“顏值”。在全媒體時代,圖像符號更加凸顯視聽效果,通過聲、光、影、色彩的立體式表達,給人以直觀的話語體驗。圖像符號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內容化無形為有形,既展示文字符號的嚴密邏輯,又強化受教育者的認知共識和情感共鳴。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傾向于依賴圖像符號來傳達情感、立場和價值取向,使受教育者能夠在津津樂道之中將其內化于心。在北京冬奧會期間,冬奧組委會、共青團中央等主流媒體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之于冰墩墩的表情包、大電影等圖像語言,持續推進冬奧主題教育活動,大大激發了受教育者“上冰雪”的熱情,有效緩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意義深刻但“難以言盡”的困境。

第二,解碼隱喻表達,提升主流話語的“言值”。全媒體平臺常常會突然出現某些隱喻符號,這種話語符號又被稱為“?!?,其大多來自影視作品、網絡游戲、直播等渠道。網絡空間的隱喻符號是話語表達創新的表現,但是這種隱喻表達多以娛樂化的表達方式出現,其背后的價值觀念則有待考證。主流話語的網絡表達可以適當添加一些隱喻符號的表達,但需要觀照現實問題,注重話語符號之意與受教育者所思、所想的內在關聯,賦予其正向的話語內涵。將隱喻符號的價值指向與受教育者價值取向緊密聯結,能夠使受教育者從跟隨價值引領轉向踐行自我意志,提升受教育者在全媒體時代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第三,占據話語陣地,突出主流話語的價值。全媒體時代,社會思潮愈加多元,價值觀念復雜多樣,極易導致受教育者的話語表達偏離正確的價值取向,使其陷入思想的迷霧之中。在全媒體環境中,主流話語可發揮其在網絡中的積極引導作用,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傳播時代主流聲音,批駁網絡上存在的各種錯誤言論。

當重大公共事件發生時,主流話語要及時引導、闡明立場、廓清是非,積極為受教育者的權益發聲,“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6,絕不能讓一些自媒體成為完全自由的“觀點市場”,否則極易喪失話語的公信力。當前,要牢牢守住互聯網、全媒體等網絡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主陣地的最前沿。

(三)重視敘事話語與情感話語的互補,增強話語滲透力

全媒體時代,情感話語可從家國情感、集體情感和個人情感等多個維度為敘事話語增添溫度,敘事話語又可從宏觀、中觀、微觀的層面充實情感話語的內容,以較為隱性的價值引領來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質。

第一,宏觀敘事激發愛國熱情。全媒體時代,愛國主義是最強音。隨著傳播方式的改變和受教育者的代際變化,傳統的宏觀敘事既要在頂層設計的層面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熔鑄,又要利用多方面的愛國主義話語資源來涵養受教育者的家國情懷。為此,需要在“中國故事”的話語文本中挖掘具有時代價值的紅色故事,以促進紅色文化的現代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比如,在2021年黨的百年華誕之際,央視新聞推出百集微視頻《紅色記憶》,再現了建黨百年來優秀共產黨員的事跡,凝聚了重大歷史事件的記憶,還原了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以更加細膩的情感展示了革命、建設中的家國情懷,給予受教育者耳目一新的感受。

第二,中觀敘事加強價值引導。在中觀層面,話語發揮價值引領的關鍵在于“教育者”這個中介對話語的轉化和傳遞。全媒體時代,教育者只有保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才能在話語轉換過程中把價值觀念轉化為穩定的話語輸出。教育者對社會生活的體驗和對道德與法治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情感化表達,和諧的現實生活和良好的社會道德對話語的情感化表達也發揮著積極作用。因此,教育者需要深入社會生活,體驗人情冷暖,在真善美的實踐活動中培育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從而提升思想素養和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

第三,微觀敘事強化場景表達。微觀的話語表達需要激發受教育者個體與教育者、社會的情感共鳴,最終實現價值共識。在全媒體時代,話語實踐以不同的智能終端為載體,其過程有可能會脫離現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需要合理利用全媒體技術來還原真實語境,以場景化的話語表達來塑造私域空間與公共空間相交融的傳播情境。要將個人情感附著于場景化的話語表達,通過“情緒”這個特殊的語言符號,引導受教育者經歷“共情—共鳴—共識”的內化過程,促使受教育者理性參與公共話題的討論,并將個人利益自覺融入集體利益當中。

三、話語環境層面: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環境

從語言學的視角出發,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系統內部的各個要素如詞、句、篇、章的語義等構成其言內語境,即語言語境,非語言系統的外部環境則構成其言外語境。教育者需順應形勢的變化,采取有效行動,改善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環境,既要注重挖掘言內語境的獨特魅力,又要從現實和虛擬兩個維度出發,營造良好的言外語境。

(一)營造良好話語氛圍,增強話語價值認同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集政治動員和價值引領于一體,充分彰顯了理論性與實踐性、開放性與時代性、價值性與審美性的相互統一。為充分展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獨特魅力,既要在言內語境中注重遣詞造句,也要在言外語境中營造干凈、清朗、積極向上的話語氛圍,強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價值引領,提升話語的價值認同度。

第一,力戒言語的夸張濫用。精確把握話題的核心要素是提升話語審美的前提。只有緊密圍繞關鍵問題進行討論,才能及時解答受教育者的困惑和迷茫,否則,就會衍生出更多問題,模糊價值判斷標準。在全媒體環境中,教育者要發揮理性表達的主導作用,在眾聲喧嘩之中引導話語表達關注主要問題,切勿為了吸引受教育者的關注而畫蛇添足,切勿采用“標題黨”“網絡段子”等話語風格。因為這些表達方式雖然能獲得受教育者的短暫關注,但往往難以持續,相反還會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公信力。

第二,把握話語的價值尺度。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價值尺度是指話語的價值指向必須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尺度,必須從社會對人的發展需要出發。在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可以通過在線互動、實時直播等形式開展對話、組織討論,結合具有代表性的社會案例,讓受教育者以正確的價值觀念為指導進行實踐,以此來激發受教育者在社會實踐中的責任意識和時代使命。此外,要堅決抵制以“自我墮落”來消解個人的理想追求和自我實現的言行,也要堅決批判“反道德”“反倫理”等歪曲事實的話語表述。

第三,增強話語的情境渲染。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對話需要設置一定的情境,以便將話語的內涵與具體的場景、事件聯系起來。應高度重視全媒體技術對話語的賦能,激發受教育者強烈的內心情感,實現情景交流交融的有效互動[7。在此基礎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價值邏輯,在合理的情緒表達中增強價值指引,逐步引導受教育者達成思想共識。在同類型的話題互動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需要不斷鞏固已形成的群體共識,最終實現從情景交融到情理交融的合理轉換。

(二)發揮全媒體優勢,提升話語供給能力

全媒體具有開放、自由的特點,其拓寬了話語表達的視野,打破了話語表達的文化隔閡與藩籬,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輿論場不斷發出響亮的聲音。為此,需充分發揮全媒體“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優勢,積極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換,牢牢掌握全媒體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第一,優化話語議題設置。

話語表達蘊涵著話語主體與對象主體雙方的認知交流,實現思想交流就是推動對話雙方在認知上達成共識的過程。

因此,牢牢掌握全媒體輿論的話語權關鍵在于優化議題設置,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深度嵌入全媒體輿論引導話語之中,使受教育者的個人利益訴求朝著集體利益訴求的方向發展。隨著全媒體生態布局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逐步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公共服務話題實現跨界交融,議題設置也需要作相應的轉變,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領潛移默化地轉化為受教育者自覺的價值取向。

第二,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當前,世界政治格局、經濟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在全媒體場景中,多樣化的社會思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活躍,也以更加隱蔽的方式影響著新一代的受教育者,需對其進行有效引領。一方面,要重點關注對抗性社會思潮。社會思潮的對抗不僅表現為兩種社會制度的對抗,而且逐漸從非意識形態領域競爭發展為意識形態領域的對抗。為此,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著力揭示各個領域意識形態對抗的本質,開展有理有利有節的話語斗爭,及時揭穿污名化我國意識形態言論所藏匿的陰謀[8。另一方面,要注重化解非對抗性社會思潮。全媒體時代,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時出現,這些思潮使得一些觀點更容易蠱惑人心。需大力宣傳社會主流價值觀,使其融入網絡文明創建活動中,使廣大網民在具體活動中感悟科學理論的真理力量。

第三,提升話語供給能力。當前,我國已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意氣風發地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在國際話語權的斗爭中也不斷取得新的成效。但若沒有完善的話語供給,就無法持續向世界傳播好中國聲音,更無法向世界講述好中國故事。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不斷在各種重要場合被提及,其內涵和價值也不斷得以豐富和完善。在歷史演變的十字路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應圍繞人民生命健康、社會和諧穩定、共創美好生活等開展國內宣傳和國際輸出,加強對中國方案的解讀,豐富話語供給內容,提升話語供給能力,彰顯中國話語的時代意蘊,倡導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

(三)創設健康話語環境,完善話語監管機制

隨著受教育者網絡素養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受教育者積極參與社會問題的討論,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負面的非理性宣泄,沖擊著受教育者的輿論認知心理。需不斷完善網絡輿論監管體系,健全網絡法律法規,遏制錯誤輿論的產生和擴散;需創設健康話語環境,加強網絡輿論引導,切實解決受教育者的利益訴求和價值困惑。

第一,建立科學評價標準,完善話語評價機制。一是要科學制定定量指標。全媒體時代,量化指標的設置要以評論人數、點贊次數、傳播人次等網絡傳播數據為基礎。在指標的設計上,要涵蓋話語主體、對象主體、溝通渠道等要素,綜合考量各要素的數據權重,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各類信息進行分析,讓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效果較為準確地反映在數據中。二是要合理優化定性指標。在處理輿情事件時,主流聲音為了強化其觀點,有時會選擇關閉評論功能。在這種情況下,評價指標就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或場景,根據不同需求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話語效果的階段性評價、總結性評價以及輿情發展趨勢的預測,提供較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信息圖譜,為客觀評價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效果提供重要的參考意見[9。

第二,完善輿論引導機制,推動技術賦能輿情管理。全媒體時代的話語傳播極其迅速,這使得網絡輿情的處理時間極為短暫。因此,為了防止輿論擴散,應在事前健全網絡輿情的預警和監測系統,對全媒體環境內龐雜的話語表達進行分級分類監測,確保合理調配各類資源以應對輿情事件。

事中要堅持用主流價值觀引導算法推薦,在使用大數據、區塊鏈、5G等信息技術時,應優化算法技術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薦功能,強化全媒體話語交流中的主流價值導向[10。事后要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在第一時間開展調查并回應相關信息,向廣大受教育者傳達負責任的話語態度,并持續披露相關調查進度結果,回應群眾的現實關切。要讓事實的真相公開透明,敢于接受監督和批評,引導受教育者正確看待輿情事件,持續做好輿情延續階段的話語回應。

第三,加大責任追查力度,完善話語傳播監管機制。全媒體時代,部分受教育者喜歡使用匿名的方式發表言論,當自己與他人利益訴求相斥時,容易滋生網絡謠言、引發網絡暴力。這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信息監管部門需要盡快完善話語傳播的追責機制,對人們在全媒體平臺上發表的網絡言論進行嚴格監管。既要及時攔截不良話語、虛假話語,對話語源頭進行追責,又要對不加甄別就隨意傳播不良話語并造成嚴重影響的個人或機構追究連帶責任。二是教育者自身要有法律意識和底線意識,遵守法律法規,維護法律權威,對話語暴力和網絡謠言進行嚴厲抨擊。同時,教育者也要學會利用法律規定為受教育者答疑解惑,促進法治話語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有效對接,并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全媒體環境中的話語沖突,幫助受教育者分辨話語交流中的是非曲直。

概而言之,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轉換[11,持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切實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展。要著力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隊伍建設、提升話語內容質量[12、促進網上網下話語聯動等方面下功夫。要整合全媒體教育資源,將精力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優質話語的供給上,回歸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本質,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源源不斷地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蘇玉波,潘思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情懷要深”的時代內涵及培育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21(5):110-115.

[3]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8.

[4] 劉穎慧.論習近平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語言藝術[J].理論導刊,2022(8):11-15.

[5] 史宏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系統性及其范式訴求[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7):139-146.

[6]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45.

[7] 朱誠蕾,駱郁廷.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魅力的生成[J].思想教育研究,2020(9):31-36.

[8] 魏志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意識形態風險及其防范[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7):130-139.

[9] 王莎.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數字化變革[J].思想理論教育,2021(12):62-68.

[10]羅仲尤,劉玉立.網絡空間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創新探析[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2(6):111-119.

[11]張傳文,侯茂林.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變”與“不變”[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73-80.

[12]楊麗,毛德松.基于交往行為理論的網絡空間言語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67-77.

Transform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discourse in the omnimedia era

ZHENG Jie1, XING Jiazhen2

(1.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2.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Electric Power College, Chongqing 400053, China)

Abstract:In the omnimedia era,promoting the discourse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ers to educators adapting and changing their original discourse method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al scenarios, as well as the needs and habits of learners, while grasping the law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rough omnimedia.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we can start from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to seize the new opportunities created by omnimedia technology. Firstly, we should focus on the team build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such as enhancing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level of discourse subjects, improving discours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hanging discourse expression methods,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risks and challenges caused by the decentralization in the era of omnimedia. Secondly,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content quality and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we should constant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academic discourse and public discourse, the coordination of mainstream discourse and online discourse, and the complementarity of narrative discourse and emotional discourse. W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a serious and lively narrative style that combines the common will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The point of finally is to focus on the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by creating a good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text, exert? the advantages of the omnimedia of “full process, holographic, full staff, and full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ing discourse supervision mechanisms, we strive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and non-linguistic context, and handle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real environment and the virtual network environment. This can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also can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infectivity, and persuas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omnimedi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discourse content; discourse expression; discourse subject; discourse object

(編輯:段明琰)

猜你喜歡
全媒體
淺議全媒體時代新聞采編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全媒體傳播生態下臺網聯動形式及價值淺析
廣播二次傳播和可視化路徑探析
國產小成本電影全媒體推廣的邊際效應探究
淺析電視民生新聞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全媒體環境下主持人競爭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體路徑”
全媒體時代微電影商業元素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