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規則意識培養

2023-08-03 09:33邵云慧
江蘇教育研究 2023年12期
關鍵詞:規則意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邵云慧

摘要:規則意識的培養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學校法治教育的基點和關鍵。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教材、挖掘課外素材,拓展規則意識培養的教學資源,加深學生對規則的理解,引發情感體驗??蛇\用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和實踐鍛煉法,讓學生設身處地體驗規則,在情境中認同規則,在實際生活中踐行規則,循序漸進地培養小學生的規則意識。還需要完善規則教育評價機制,發揮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關鍵詞:規則意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12-0047-04

規則意識是指個體對規則的認知和認同,以及自覺遵守規則的愿望和習慣,主要包括制度層面的法律規則和道德層面的社會公德[1]。李志超認為,規則意識主要分為規則權利意識、規則程序意識和規則參與意識[2]。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治理上升到制度層面,“規則”“規則意識”等詞多次出現在黨的重要報告中。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法治教育從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不斷增強青少年的規則意識”[3]。小學階段是個體成長發展的關鍵階段,也是道德形成的關鍵時期。認識規則、遵守規則是開啟兒童集體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兒童適應公共生活的關鍵一步。所以,道德與法治課作為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徑,需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規則意識的培養,強化規則認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規則意識,養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

一、立足教材,挖掘和豐富規則意識教學資源

為了培養小學生的規則意識,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認真研讀教材,梳理關于規則的教育內容,并進一步挖掘課外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以更好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

(一)利用現有教材,加深規則理解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必須充分利用教材中涉及的關于規則的教育內容。規則意識的培養貫穿于整個小學階段,其內容也在不同年級的教材中有所體現。有的內容直接表達規則的主題,如“班級生活有規則”“生活離不開規則”“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有的則間接表達出來,如三年級下冊“多樣的交通和通信”,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了解現代交通和通信的發展現狀、多樣的交通和通信方式。其中所隱含的交通規則和通信規則的學習,是比較容易被忽略的。四年級上冊“網絡新世界”一課包含正確上網的規則,如不瀏覽不良信息、不能破壞網絡秩序等。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仔細研讀教材和新課標,通過教材梳理深入挖掘教材中隱藏的規則教育內容,全面把握教學內容和重難點,以更好地引導學生認識規則和理解規則,從而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

(二)挖掘課外素材,豐富教學資源

規則源于生活,學習規則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生活。規則意識的培養必須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尋找到生活與課堂的結合點,而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這就要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依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深入挖掘并拓展課外教學資源,選取社會生活中真實的、典型的事件供學生分析與討論,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的生活,加深對規則的體驗,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認識到遵守規則的意義與價值,做到自覺遵守規則。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規則意識培養過程,生成動態教學資源。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學生的行為是不斷發展完善的。但由于學生的身心發展還未成熟,難免會出現新問題、新情況,教師就需要及時采取措施,解決學生所面臨的問題,以便不斷地提高學生的規則意識。如課間休息時,會出現幾個學生追著一個學生打鬧的現象,有的學生喜歡給別人起綽號,引發同學之間的矛盾。這時教師便可以利用學生親身經歷的事件作為教學資源,組織召開“同學相伴,友好相處”主題班會,讓學生明白同學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團結友愛,以加深學生對人際交往規則的理解,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二、選擇合適的規則意識教育方法

(一)運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設身處地體驗規則

規則意識教育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規則的內容和形成,還要采取體驗式、參與式等方式,讓學生體驗和感悟規則的適用[4]。角色扮演法是情景教學的一種方式,是以現實生活為背景,或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讓學生擺脫原有角色,在情境中扮演某個角色,感受并體驗所扮演角色的思想和行為,以提升學生情感體驗的一種教學方式[5]。在課堂教學中,面對不同的規則內容,教師應創設不同的教育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以此來加深學生對規則的體驗。如:在“生活中處處有規則”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分別扮演交警和違反交通規則的行人;在“知法守法,依法維權”一課的教學中,設置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模擬法庭角色。角色扮演能讓學生了解違法違規的行為及法律后果,加深對法律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在班級管理中可以設置班級角色,如紀律委員和衛生委員,讓每一位學生輪流參與到班級管理中,體驗角色背后所要承擔的責任。因此,在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過程中運用角色扮演法,有利于培養學生換位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自覺遵守規則的意愿。

(二)運用案例教學法,讓學生在情境中認同規則

案例教學法是教師為了達到特定的教育目的,以真實的、典型的案例為教學基礎,將學生引入具體、真實的教育情境中,以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6]。在道德與法治課中運用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主要是通過對案例的探究分析,讓學生思考哪些行為是符合規則要求的,哪些行為是不恰當的,進而認同規則。如學習“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課時,教師可以搜集生活中遵守交通規則的正面案例,也可以搜集社會上出現的損害消費者權益、違反食品安全法的案例。通過對正反面案例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道德敏感性,促進學生道德判斷力的發展。采用案例教學法時,應盡量用具有正確價值導向、積極向上的正面案例來引導學生,讓學生明白怎么做才是正確的、符合規范要求的。同時,案例要具有真實性、代表性和典型性,并且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否則就缺少感染力和說服力,難以引發學生的共鳴。此外,展示的案例數量要適中,引入過多的案例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僅占用過多的課堂時間,而且達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運用實踐鍛煉法,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踐行規則

德育的過程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需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在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進一步理解和認同規則,在實際生活中自覺踐行規則。一是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了解規則、體驗規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創設生活化情景,讓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并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怎么做”。在教學“生活中處處有規則”一課時,通過“過馬路”或“我是交通小交警”活動,設置紅綠燈,模擬擁擠的人群,讓學生了解交通信號燈,學習交通規則。在學習“我們的公共生活”一課時,通過模擬公共生活場景,了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如人多時是否排隊、上下樓梯時是否靠右行、地上的垃圾是否及時撿起、在公共場所是否大聲喧嘩等,讓學生更好地樹立公共規則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二是在道德辯論中明晰規則。小學階段的學生對規則的認識往往停留于表面,還不能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發展特點,利用一些有爭議的社會現象或問題,讓學生在說一說、議一議、辯一辯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從而加深學生對規則的理解,實現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學“讓誠實伴隨我成長”一課時,教師展示教材中的兩幅圖和旁白,讓學生獨自思考并就“兩個人的謊言是否有區別?”開展小組討論,引導學生辨析惡作劇式的謊言和善意的謊言。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在生活中必須做一個誠實的人,除非在特殊的情況下,可能需要撒一個善意的謊。這種思辨式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規則意識。

三、完善規則意識教育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是完整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標準,在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過程中起著導向、診斷、反饋等作用。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注意評價內容的綜合化、方法的多樣化和主體的多元化。在評價內容上,不僅要關注規則意識形成的結果,還要關注規則意識形成的過程,包括對規則的認知、認同,以及在日?;顒又斜憩F出的遵守規則的態度、行為。在評價方式上,要靈活運用課堂觀察、測驗、成長記錄袋等方式全面評價學生規則意識的發展狀況,如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出勤、衛生、升旗儀式、課間操、眼保健操等活動評優,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動態評價[7]。評價主體不能局限于教師,學生也要進行自評和互評,家長也應參與評價,及時與教師溝通交流,以保證評價的全面和客觀。此外,還需完善獎勵和懲誡機制。小學生的自控力不強,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時就需要教師對遵守規則的學生采取獎勵措施,發揮獎勵的外部強化作用,對出現違規行為的學生采取恰當的懲誡措施,發揮班級制度的約束力,以減少學生的違規行為,不斷強化學生的規則意識。

四、發揮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毙W生的向師性和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要以身作則,發揮榜樣示范作用。所謂身教重于言傳,教師一個細節行為往往勝過千言萬語。教師的言行舉止、行為習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因某個學生不會回答問題便出現挖苦諷刺、侮辱學生人格的行為,長此以往學生的行為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在同學相處時也會隨意打罵或孤立他人。教師對學生進行的規則教育就會降低公信力和說服力,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如果教師與學生間能做到心理相容、民主平等,那么學生之間也會融洽相處,班級氛圍就會和諧美好。因此,教師要時刻反思自己、警醒自己,以嚴格的標準規范自己的言行,自覺遵紀守法,做好表率作用,積極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規則意識。

五、促進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是培養規則意識的重要場所。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單靠學校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家長參與進來,共同承擔教育的責任。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必須履行教育未成年人誠實守信、團結互助,培養其良好規則意識的責任。家長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家長的處事方式、行為習慣都會對孩子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家長要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不能把教育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要重視對孩子的規則教育,從生活中的小事著手,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守則,逐步引導孩子遵守規則,促進孩子行為規范的養成。家校合作的方式也要多元化,除了面對面交流溝通,了解孩子在不同場景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外,還可以借助互聯網共同交流學習。同時,學校要為那些工作繁忙、不知道如何參與孩子學習和成長過程的家長提供指導和建議,讓家長能夠獲得有價值的指導,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涇.法治與德治的互動:規則意識培育的雙重維度[J].理論與改革,2017(6):83.

[2]李志超.規則意識的教育意蘊及其教學實現[J].課程·教材·教法,2019(4):46.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82.

[4]胡峻,王辰宇.中小學規則意識教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12):88.

[5]張傳明.角色扮演教學法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2(2):48.

[6]葉王蓓.以例教學:課堂案例教學設計與實踐路徑[J].上海教育科研,2022(9):83.

[7]田勇智,張小紅.學生規則意識培養策略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1(S1):128.

責任編輯:丁偉紅

猜你喜歡
規則意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走進文本案例,牽出生活百態
“韋寨之窗”課程:道德與法治時政微課程設計與實施
聯系生活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教學
“體驗式”教學激活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路徑淺析
以思修課為依托推動高職院校學生規則意識教育
略論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
初中體育中規則意識培養途徑
且行且思,讓批注式閱讀融入課堂教學
對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導入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