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文明觀基礎探賾

2023-08-07 03:21惠成剛
關鍵詞:新形態共同體文明

惠成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6)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保?]關于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研究,學界已經涌現了一批優秀理論成果,但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觀視角的闡述還有待進一步深化。一種文明形態的構想與創造不是憑空形成的,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文明觀做指導。人類文明新形態歸根到底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觀的必然產物。而這種新文明觀,正是習近平在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闡述中所建構的。習近平在“弘揚‘上海精神’,構建命運共同體”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2],這是習近平新時代文明觀的高度凝練。面對西方國家拋出的“文明隔閡”“文明沖突”“文明優劣”等西方文明中心主義論調,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實現了對西方文明中心主義的變革和超越,是人類文明新形態蘊含的文明思想的核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觀為研究視角展開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研究,有益于更加清晰地闡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思想基礎和價值導向,也更有利于為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精神支撐。

一、 平等:消除偏見的文明演進之基

平等交流有助于創造不同文明形態和諧共生的文明新樣態。人類文明新形態正是在充分尊重人類文明平等的基礎上,超越西方文明中心主義偏見進而開辟出的一條舉世矚目的現代文明之路。

1. 西方文明中心主義的偏見

文明問題上的偏見實則是“認為自己高貴、他者低賤的文明觀念”[3]。由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曾極大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使得西方一部分人始終持有一種文明優越感,認為西方就是世界文明的中心,資本主義文明是當前人類最先進的文明形態,除此之外的其他文明都是附屬或者次要的。這實質上就是一種西方文明中心主義的偏見。

這種西方中心主義文明偏見廣受批評。世界體系理論重要奠基人安德烈·弗蘭克(Andre Frank)曾明確提出,西方并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他特別強調了亞洲文明的重要性。弗蘭克認為,如果從一種文明的全球視野來看,在現代早期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處于中心地位的不是西方文明,而是亞洲文明,是西方文明被吸收到一個早已存在的以亞洲為中心的世界文明進程之中,而不是相反[4]。約翰·霍布森(John Hobson)在其《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中也指出,西方文明并不是僅憑借其自身發展起來的,而是在東方文明不斷滋養中逐漸積累形成的。此外,以斯賓格勒和湯因比為代表的文明形態史觀將人類文明劃分為多種形態,認為每種形態都是獨立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西方文明形態的中心地位。

文明的“中心”是一種價值主張,是對一個民族、國家和地區文化的總認識、總觀念。西方文明中心主義在認識論上屬于一種被歪曲的歷史觀念。盡管西方資本主義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發揮過“偉大的決定作用”,但作為世界體系“中心”的客觀現實并不能等同于文明“中心”的價值主張。實際上,文明不存在中心和非中心問題。認為文明存在中心,尤其是以西方文明為中心等觀念都是對文明多樣性的否定。在當今時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各種文明異彩紛呈,更加打破了西方文明中心主義的“神話”。世界文明既沒有中心邊緣之別,也沒有高低優劣之分。

2. 作為解蔽文明偏見的平等觀

平等,是文明進步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文明追求的核心價值之一。沒有了平等,文明就缺失了根基,文明的互鑒、對話、包容將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世界證明,文明是平等的,它打破了西方文明中心主義的偏見,強調各文明 “互尊互鑒、相互學習,摒棄一切傲慢和偏見。唯有如此,各國才能共同發展、共享繁榮?!保?]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塑造和引領了人類文明新形態”[6],而其中首要地體現在平等發展理念上。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的講話中指出要打造“五位一體”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便強調了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7]523。其一,“平等相待”要求互相尊重主權平等,這是不同文明形態交往的前提條件。各個文明形態只有在作為一種獨立的而不是附屬的文明的前提下,才能展開有效的對話,在涉及人類文明發展的事務上,各文明形態才能有事商量著辦;其二,“互商互諒”意味著每種文明形態都要參與到全球治理中。習近平指出,雖然世界各國在經濟體量、國家綜合實力、發展快慢程度等方面各有不同,“但都是國際社會平等的一員,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權利”[8]。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不平等逐漸擴大。西方發達國家在世界體系中一直占據主導作用,雖然宣揚文明平等,但其行為卻造成文明間的等級差別。這不僅無益于人類文明的進步,更阻礙各文明攜手應對人類危機。對此,習近平強調,要“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9]。

帶有偏見的文明觀會造成一個互不往來、以鄰為壑的世界,文明也將淪落為自言自語的獨白,最終導致文明間的沖突和對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有塑造和引領作用,倡導和強調文明間平等相待原則,打破了“西方中心主義”的思維定式。這不僅是打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前提條件,也是貫穿聯合國憲章始終的一個基本原則,更是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必然要求。

二、 互鑒:開拓多維度的文明交流形式

文明形態是社會形態的一種表現形式。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一個宏大概念,需要我們從社會形態的廣闊視野加以研究。人類文明新形態在理論基礎上指向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但同時又是對它的超越,展示了一種從單向形態到多向交流的新文明觀。

1. 社會形態理論的文明限度

社會形態理論同時也是關于人類文明形態的理論。歷史的進步一定程度上表現為文明的進步?!叭祟惿鐣倪M步與人類文明的整體發展息息相關。標示社會全面進步的尺度不是別的,而是社會文明?!保?0]文明是一個歷史范疇,它作為歷史發展的結果或者作為發展一定的狀態、階段,即所謂一定的文明形態,它既是社會進步的產物,又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歷史進步過程中的一定的文明形態總是標志社會進步的一定程度,表現為一定的社會形態。

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揭示了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社會形態演變的規律,“是在深刻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弊端基礎上提出的關于人類社會形態發展的理論,本質上屬于社會形態的研究范式?!保?1]雖然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同樣闡述了文明的形態更替,但社會形態研究范式主要以一種粗線條的方式從社會形態更替的單向維度勾勒了歷史發展規律,故而有它一定的解釋限度或理論適用范圍。對于如何解決特定歷史時段的具體問題、當前全球化進程中紛繁復雜的世界性難題以及如何就多種文明形態在橫向上實現和諧共處等問題并沒有提供現成答案?!叭祟愇拿鞯男螒B從來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彩的;文明的發展也從來不是單線的,而是多樣的?!保?2]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文明形態理論的視角才能全面地把握人類文明演進規律。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提出是對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的創新性發展。雖然它們都是從整個人類的前途命運出發繪制人類生存發展的理想藍圖,但人類文明新形態屬于文明形態研究范式,它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促進了文明的交流融合,是對社會形態范式的進一步發展。當然,這并不是說社會形態理論沒有促進文明交融,只是二者各有側重。社會形態理論求同,重在闡釋人類文明進程的一般性規律,但求同并不排異,它肯定了各個文明有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文明形態理論求異,意在強調文明形態的多樣性,但求異并不否定共性,它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

2. 文明形態理論的多向交流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是文明交流互鑒中的創造?!保?3]而這種多向度的交流互鑒觀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前瞻性運思,是中國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總結出的處理文明關系的正確態度和科學準則。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從主體而言,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形成中國與周邊、亞洲,再到與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層層遞進式多向度交流體系。首先,通過“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積極踐行“睦鄰、安鄰、富鄰”“親誠惠容”等合作理念,加強與周邊國家的交流互鑒;其次,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積極搭建同更多亞洲國家的交流互動平臺;再次,中國還重視同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并積極推動構建同發展中國家的命運共同體,如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中非命運共同體、中拉命運共同體,等等;最后,中國積極發展與發達國家的關系,不斷加強國際合作,如中歐利益共同體,已成為中國與發達國家交流互鑒的典范。

另一方面,從涉及領域而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涵蓋多個領域。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方略要求我們,在政治上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在安全上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在經濟上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在文化上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在環境上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梢?,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涵蓋領域廣泛,全方位、綜合型、立體式的新共同體,這種共同體以新的理念與運動方式開啟了新的多形態文明的交流互鑒,有效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正如習近平所說,“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14]。

人類文明新形態以多向維度的分析范式,深刻指明了不同文明形態的交流互鑒?,F實看,它超越了社會形態理論,當然,它在內涵與外延上包括了社會形態理論并且實質說來也受其制約與指導。如果說它在關于作為對象的歷史發展的認識廣度上超過了社會形態理論,而在關于歷史認識的深度上包括其他全部文明形態理論則不及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并且前者是以后者為認識基礎的。但是,人類文明新形態提出的意義仍不失為關于人類歷史認識范式的一種轉換,即從單一社會形態范式轉換為視域更廣泛的文明范式。它的意義特別表現在為現實存在的一切文明形態(它們當然屬于一定的社會形態類型)提供了一種可資借鑒的現代化發展新道路,“形成了一種新的……文明交流互鑒觀”[15]。

三、 對話:消解話語霸權的文明之路

19 世紀中葉以來,西方不僅在經濟、政治、軍事上處于支配地位,而且在國際話語體系中形成霸權,具有“發號施令”的唯一“合法性”,對西方以外的“其余部分”所持的固有成見嚴重阻礙著文明的進步。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種以包容開放的態度和合作對話的方式消解西方話語霸權的文明之路。

1. 以開放態度對話文明差異

當前,對待文明差異有兩種鮮明態度。一種是西方文明中心主義,認為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形成較早,更為成熟,具有全球影響力,對西方文明以外的其他文明形態持否定態度,不愿承認其他文明的優點甚至拒絕傾聽其他文明的合理訴求。另一種態度是“亞洲世紀”,認為西方文明不僅存在巨大隱患,并開始盡顯疲態,走向沒落,因此認為亞洲文明優于西方文明,對整個西方文明持否定態度,尤其強調它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不論哪種態度,歸其一點,都沒有超越自身角度來看待人類文明發展。我們不僅要從自身文明出發,更要從全人類的角度來看待文明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以開放的態度、以對話的方式對待文明差異。

雖然西方文明已暴露種種弊端,但我們在批判資本主義文明的同時不能將“孩子”和“臟水”一起潑掉。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文明的批判并不意味著徹底地否定,他所批判的是造成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資本主義,并沒有否定“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16]。人類文明新形態正是繼承了馬克思的思想精髓,它不是囿于階級立場否定資本主義的一切,而是充分吸收它的積極成果,主張不同文明形態的對話與合作,“以對話解爭端、以協商化分歧”[17]16。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昭示我們,要從全人類的角度看待文明差異,以對話的交往方式代替對抗的思維模式,力圖建立區域、民族、國家乃至全球范圍內的伙伴關系,最終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17]16。人類文明新形態使人們認識到,不同形態的文明之間不是水火不容、非此即彼的對抗關系,而是可以彼此兼容、共生共贏的合作關系。如果文明之間能夠展開理性、溫和的對話,客觀地看待自身優劣,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文明間的沖突和矛盾將大大減少。反之,缺乏交流和對話的文明容易導致矛盾的發生,甚至有些防御性的措施會被誤認為是進攻性的戰略,從而更加深化矛盾,我們決不允許把差異變為誤會甚至是沖突。因此,良好的對話是緩和文明沖突的重要途徑,有助于避免“立場先行”和“主觀預判”導致的誤解。只有對話,才能跳出對抗的思維模式,使不同形態文明的交流真正成為解決人類共同問題的橋梁。

2. 以合作方式促進文明對話

那么,什么樣的對話才是有效的對話?哈佛大學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教授認為,“對話”有兩種范式,即“比較式對話”(comparative dialogue)與“合 作 式 對 話”(collaborative dialogue)。[18]比較式對話關注東方與西方的差異,這雖然有助于從差異中產生深刻見解,但對差異的強調也容易導致不同文明形態的對立與主客二分。而合作式對話則更加強調不同形態文明的協商與合作,相對比較式對話而言更有利于人類文明的長遠發展。對此,李德順教授也指出,合作式對話“代表了在‘冷戰’結束以后,人類走向全球化時代最需要的一種富有建設性的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保?8]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幾千年里,一直遵循著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兩極對峙的冷戰結束后人們才開始反思人類的生存方式。到底是繼續遵循你爭我奪、你死我活的“叢林法則”,還是遵循求同存異、萬物共生的“百花園”發展模式?答案不言而喻,因為對和諧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人類共同的追求。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提出與創造,正是這種追求“合作式對話”的“百花園”式發展理念。它是對冷戰思維和霸權主義的超越,是在全球化進程中展現的“不缺席、有擔當、不爭霸”的積極姿態。正如習近平指出的,文明交往要秉持公道正義的原則,“弱肉強食是叢林法則,不是國與國相處之道”[7]523。正是在此意義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將深刻變革人類文明發展方式,它構建的是一種代表人類未來的新文明形態。

3. 以有效方法推進合作式對話

有效推進“合作式對話”主要在于把握好國與國、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三個方面。

首先,對話是國家間關系發展的重要方式,“南北對話”“南南合作”等機制,正是為倡導國家間多邊合作、共同繁榮提出的?!耙粠б宦贰背h更是構建了一條追求和平與合作的文明之路。國家是文明的載體,國與國之間因為有了文明的對話,才能碰撞出更絢麗的火花,人類文明才能綿延前進。

其次,文明對話不僅是“頂層設計”的政府式對話,更是“潤物細無聲”的民間式對話。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全球化快速推進,世界變“平”了,人與人的對話也更突出了。人與人的交流是國與國交流的紐帶。要想實現文明對話的持續性發展,不能僅限于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更要突出藝術文化等領域形式靈活的民間式文明對話。人從來不是獨自生活的個體,只有通過與他人的對話交流才能更好地豐富自身,進而促進人類文明的持續發展。

再次,合作式對話不僅在于國與國、人與人之間,還在人與自然的對話。習近平在2021 年“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強調綠色發展、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19]德國偉大詩人歌德曾說,大自然不會犯錯誤,犯錯誤的是人。在人類文明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人們曾一度忽視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無限度地劫掠、破壞自然。人與自然作為生命共同體,二者能否和諧相處直接關系到人類未來命運。因此,人類文明的存續迫切需要我們轉變發展觀念,以“對話”式的合作理念代替“對抗”式的競爭模式,把建設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作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偉大使命。

四、 包容:超越對立的文明進步動力

人類文明的對話與交流要求不同文明形態之間堅持開放包容。人類文明之所以綿延亙古、歷久彌新,根本原因在于文明具有包容的精神和特質。兼容并包是當代多元文明發展的鮮明時代要求,更是推動文明形態演進的不竭動力。

1. 西方文明主導下的文明沖突

文明形態的多樣性是文明敘事的本質特征。對文明形態本質特征的認識,主要有兩種對立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存在某種文明形態且具有唯一“合法性”,另一種觀點承認文明形態具有多元性和異質性。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漫長的人類文明進程中,前者長期占據著主導地位,突出表現為資本主義抱持的“西方—非西方”模式的文明沖突思維范式,其實質是一種二元對立、唯我獨尊的文明觀。

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是文明沖突論的代表人物,他認為,“文明沖突”是主導人類文明進程的決定力量,為了保護西方文明的發展,要壓制對西方文明形成挑戰的伊斯蘭文明、中華文明等非西方文明形態。[20]有差異并不必然意味著沖突。雖然亨廷頓看到了人類文明形態的多元化,但他最終卻還是將文明的關系歸結為沖突與對立,走向文明觀的消極面。作為亨廷頓的學生,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更是將文明沖突的理論推向極致。他提出的“歷史終結論”,認為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自由民主制度將是“人類最后一種統治方式”和“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而在此之外不會再有更好的文明形態。[21]雖然福山自稱“終結”了意識形態對立,但他的理論本身就帶有濃重的西方文明中心主義色彩,本質上仍然是文明二元對立思維范式。

進入21 世紀,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迅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提高,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力。這讓長期領先并早已習慣居高臨下的西方國家開始變得焦慮,認為中國會顛覆原有的世界秩序并稱霸世界。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在其《大國政治的悲劇》中就曾指出,崛起的中國在亞洲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極有可能通過武力爭奪世界霸權,并由此引發激烈的國際競爭。[22]歷史證明,日本、韓國等西方文明體系國家的快速發展帶來的是美國的歡迎與合作,而中國的發展卻招來質疑、敵視甚至是“圍攻”。根本原因仍然在于西方國家始終囿于“非敵即友”的冷戰思維和文明對立的思維范式,“從二元對立的邏輯出發,把中國在國際社會發揮更大作用視為對它們的‘挑戰’?!保?3]

2. 新文明觀引領下的文明包容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人類面臨嚴峻的全球性問題的威脅,世界已經不再是當初“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局勢。當前,人類文明要想持續前進,就必須擺脫西方所遵循的文明沖突理論。西方的文明沖突理論雖然看到了多元文明形態的客觀事實,但卻夸大了這種差異,將文明差異視為文明對抗的根源。盡管冷戰以來,不同文明形態的沖突因素仍然存在,但主流趨勢仍然是和平與合作,而不是對抗與排他。中國共產黨人植根于中華傳統文明,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它所強調的,就是要超越文明沖突,構建一種兼容并蓄的新文明觀。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蘊含深厚的中華文明傳統基因。中華文明自古就有開放包容、命運與共的“天下”情懷,始終秉持“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文明理念,堅持對多元文明的包容和肯定。杜維明認為,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人文主義。郭齊勇為中華文明概括了六個特質,其中首要的便是和而不同,厚德載物。還有費孝通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等理論,都向我們表明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有兼容并蓄的開放態度。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正是生發于中華傳統文明的現代文明,因此先天地具有對其他文明形態包容的內在特質。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切實基于中國道路和中國敘事所創造的文明形態,它不是西方現代文明的翻版,更不是倡議其他文明形態照搬的模板。它向世界證明,文明是開放的、包容的。世界文明形態具有多樣化特征,不能以一概全,任何文明都可以結合自身情況創造屬于自己的文明形態,而不必遵循西方所謂的“普世文明”或簡單套用其他文明形態的模式。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就是最好的例證,它折射出的正是兼容并包的文明邏輯。

3. 文明包容推動文明形態演進

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形態共生并進的歷史。任何一種在歷史長河中持久存在并不斷發展進步的文明,都不是封閉的,在相互交流中不但保存了自己的特色,更是在比較和交流中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如果沒有多樣性和差異性,千篇一律,文明就會喪失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最終走向停滯甚至是衰亡。世界文明、世界歷史不是從來就有,它是從各種文明形態的互動中發展而來。反之,世界文明、世界歷史作為各種文明形態的共性也存在于各種具體形態的文明中。因此,沒有包容性,任何一種文明形態都將是破碎、殘缺的?!皼]有包容性,再強大的文明形態也會衰落”[24],當然也就沒有世界文明、世界歷史的進程,人類文明也不會和諧有序發展??梢?,只有各種文明形態兼容并蓄、積極互動,才能吸收不同文明的優秀成果,最終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先進的文明形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就是在既立足中國國情,又合理吸收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所開辟出的一條文明發展新道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踐行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始終秉持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交往原則,最終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譜寫了世界文明進程新篇章。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我們有更強大的信心和勇氣超越西方現代文明的局限,以平等為基礎、互鑒為形式、對話為途徑、包容為動力,始終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25],創造既符合中國國情又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猜你喜歡
新形態共同體文明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請文明演繹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漫說文明
移動互聯網生活的新形態
新形態西裝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