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偉大建黨精神的四重倫理意蘊

2023-08-07 03:21倪念念
關鍵詞:建黨倫理中國共產黨

倪念念

(江蘇海洋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5)

精神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尋訪精神的歷史事實并在此過程中進行意義建構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本質,關涉文化的生存意義,更關涉對現世社會核心價值觀念塑造與個體生命的心靈關照。2021年7 月1 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首次總結“偉大建黨精神”內涵,將其表述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1]。作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源頭與集合,偉大建黨精神建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形態,彰顯了社會主義革命道德的合理性與優越性,回應了具體的、歷史的人民個體安身立命的崇高性價值要求,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精神動力。因此,深度挖掘偉大建黨精神的倫理意蘊,有助于探尋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歷史事實,更有助于超越既定歷史現實,挺立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基源性地位,確證其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邏輯主線中的價值主線。本文從求真向善的價值目標、知行合一的倫理品格、勇于斗爭的實踐動力和人民至上的價值旨歸等四重維度來論析偉大建黨精神的倫理意蘊。

一、 求真向善:偉大建黨精神的價值目標

“堅持真理、堅持理想”體現了偉大建黨精神求真與向善的雙向價值目標。一方面追求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彰顯偉大建黨精神的工具理性;另一方面堅守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社會理想,彰顯偉大建黨精神的價值理性。堅持求真向善的辯證統一凸顯了偉大建黨精神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歷史融合。

1. 求真維度彰顯工具理性

從工具理性出發,偉大建黨精神求真的價值目標意指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科學認知主客觀世界的工具,并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指導歷史與現實相融的社會實踐。一方面,偉大建黨精神以馬克思主義的真理特質為邏輯起點,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認識和解決問題的“偉大工具”?!爸袊伯a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1]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源自于其自身科學性。自1848 年《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馬克思主義在激烈的理論交鋒與社會革命的實踐洗禮中愈發彰顯其真理性特質。馬克思、恩格斯以畢生之精力和天才式的創造力論述了以唯物主義哲學、科學社會主義和政治經濟學為主體的龐大社會理論體系,揭示了自然、社會與人自身發展的普遍性規律。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作為立黨立國根本指導思想的地位,偉大建黨精神求真的價值取向凸顯了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邏輯進路和精神實質的內在統一性,這是中國共產黨本質力量所在。另一方面,偉大建黨精神的求真維度還體現在看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態度。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本質內蘊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體系與中國革命、建設相結合的邏輯進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不是停留在靜止的理論邏輯體系層面,而是一種活的科學立場、觀點和方法,是隨著社會實踐漸次推進、無限向遠方延伸的科學思想運動。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2]11偉大建黨精神求真的價值取向時刻要求中國共產黨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同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實踐的深度融合,將科學思想運動持續推進,創造出新的理論成果??谷諔馉帟r期,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勝利與失敗兩方面實踐對比的基礎上,提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3]的命題,形成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態度,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從而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本質的理論復歸。

2. 向善維度凸顯價值理性

從價值理性出發,偉大建黨精神向善的價值目標突出體現在始終堅守理想?!包h的最高理想和最終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保?]共產主義以其理論的徹底性同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決裂,同資本主義文化價值理念決裂,創造了一種高于其他任何形態的、最大化的“善”,這種“善”致力于全人類的自由和解放,美好前景是塑造“全面發展的個人”,從而實現“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5]。在資本邏輯支配下,人的現實主體性被消解,人同勞動產品、勞動活動、類本質及人與人關系全面異化,利己主義的“物的依賴關系”橫行導致商品異化的道德意識——商品拜物教泛濫,人的個性被遮蔽,人的尊嚴被交換價值所取代。共產主義在全面掃清資本邏輯主導下的倫理關系與價值追求的基礎上,以自由人聯合體來實現解放、自由、平等和基本的尊嚴與權利等價值目標,指引全世界無產者為之奮斗。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之日就將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追求,以實現全人類自由和解放為最高價值追求和精神信仰。共產主義“善”的崇高性是中國共產黨永葆革命本色的精神密碼。共產主義價值理性之“善”在中國革命各個階段體現為具體化階段性理想,延伸出了不同的表現形式。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核心價值體系為載體,表達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四個方面,是共產主義實踐中的重要一環。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也是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保?]

3. 求真與向善的辯證統一

求真向善的雙重價值目標實現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有機統一,為偉大建黨精神樹立科學與崇高兩個維度的價值高標。首先,求真是向善的精神前提。偉大建黨精神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追求作為自身理論進路的出發點,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本質為人改變世界提供可能性,從而為共產主義價值目標實現提供可能性。習近平指出:“理想信念的堅定,來自思想理論的堅定。認識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衛真理,是堅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保?]其次,向善為求真提供精神動力。充分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不代表能夠徹底貫徹、進而充分釋放出改變世界的力量,因為在現實具體的歷史實踐中,總是布滿荊棘與考驗。在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人時常面臨流血犧牲的生死考驗。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中,雖沒有生死考驗,但“我們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保?]中國共產黨克服重重考驗、化解危機的思想邏輯就是以共產主義的最高“善”為價值目標引領,樹立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與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堅定的理想信念作為精神動力。最后,求真與向善統一于社會歷史實踐中。二者在邏輯理路上并非是斷裂的,而是辯證統一的,它們共同喚醒人民改變世界的自覺性,賦予人民改變社會的合法性。偉大建黨精神在延續價值目標崇高性、一貫性的同時兼顧實踐目標科學性的表征,成為偉大建黨精神價值理想與工具理性有效結合的現實佐證。

二、 知行合一:偉大建黨精神的倫理品格

倫理品格是個體主體按照一定的倫理觀念和倫理原則把客觀社會生活的要求內化于自身而體現出來的長期穩定的心理傾向。對于政黨而言,倫理品格是政治倫理概念和原則的具象化,既規范約束個體成員行為,又體現了道德情感的現實溫度。如果說“堅持真理、堅守理想”這一求真向善的價值目標為偉大建黨精神預設了科學性真理與崇高性價值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與理論結構,“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在知行合一的認知—實踐模式下構建倫理品格,體現了偉大建黨精神對個體主體心靈的現實關切,為處于社會歷史維度中個體主體挺立人格、安身立命提供方向指引。

1. 倫理品格“知”的敘事主體

知行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品格中的重要概念范疇,探討知行合一最多的陽明心學將“知”的敘事主體設定為“良知”,人的行為必須無時無物不體現良知,良知因此擴充至萬事萬物,此過程稱之為致良知,以此來達到知行合一。不同于傳統哲學的理論進路,偉大建黨精神知行合一的倫理品格不是把“知”的主體建立在一種先驗的抽象的道德本性之上,而是在政治倫理理論和秩序的框架下劃定“知”的敘事主體,即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具體闡述“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9]。初心和使命的多重內涵體現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知行合一的倫理維度:一是初心和使命將“幸?!弊鳛椤皞€體性維度”的目標,這一目標也被表達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v觀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從民主革命到社會主義改造,從社會主義建設到改革開放,從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從脫貧攻堅到共同富裕,一直都致力于滿足個體主體的個性化勞動訴求與多元化的價值需求,提升人民群眾幸福體驗,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人的全面解放和發展。二是初心和使命將“復興”作為“共同體維度”的目標。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問題展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體的實踐與探索,發展道路始終兼顧公平,建構公平正義共同體倫理秩序,為每一個體提供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需求。三是初心和使命將“大同”作為世界性維度目標,“堅持胸懷天下”,始終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命運的前途,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初心和使命世界性眼光和格局為倫理品格“知”拓展了最廣闊的奮斗目標。質言之,個人的幸福只有在社會主義共同體中才能得到制度保障和全面實現,社會主義共同體的優越性只有通過個體的幸福才能被彰顯,二者在世界大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得到充分確證。偉大建黨精神塑造的倫理品格,其全部內涵都以人民的幸福、國家的復興、世界大同為主題展開敘事。

2. 倫理品格“行”的邏輯主線

“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倫理品格,不僅劃定了“知”的敘事主體,也為“行”確立了行動的邏輯主線,這就是民族復興。中華民族復興的邏輯主線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話語表達分別為“站起來” “富起來” “強起來”的三重邏輯,三者構成了一脈相承、層層遞進的螺旋式發展的社會實踐歷史,“一部中共黨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而領導中國最廣大人民破解一道道‘考題’的歷史?!保?0]中國共產黨1921 年成立之時,只有50 多名黨員,就樹立了共產主義的理想和目標,在中共二大上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綱領,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的革命任務,領導全國各革命階級展開了救國救亡的民主主義革命。經過打土豪、分田地、反壓迫、抗侵略一系列斗爭,新中國成立了,實現了“站起來”的歷史飛躍?!柏毟F不是社會主義”[11],為實現消除剝削和壓迫、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中國共產黨發揮知行合一的倫理品格,開啟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飛躍。新時代造就新階段,新面向勃發新革命,中國共產黨擘畫“強起來”的偉大藍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民族復興偉業。從歷史、現實到未來,偉大建黨精神的倫理品格始終圍繞民族復興三重同頻遞進的邏輯主線展開其實踐維度,并不斷在這一歷史過程中得到塑造、鍛煉和升華。

3. 知行合一倫理品格的情感意蘊

情感是個人的主觀感受和體驗,受到特定的文化環境、話語表達等影響。人的情感是人類意志的集中體現,直接指向對人的主體性呼喚,是人類品格生成的原動力。偉大建黨精神的情感意蘊涵養知行合一的倫理品格。倫理品格是倫理情感的表達,同時也是對倫理情感需求的直接回應。偉大建黨精神知行合一倫理品格的塑造是一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一以貫之的過程,倫理情感作為隱性動能始終貫穿其中。偉大建黨精神情感意蘊漸次展開為對黨、對人民、對中華民族、對世界四重維度。首先,對黨的忠誠之情體現在“對黨的信仰的忠誠上,體現到對黨組織的忠誠上,體現到對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忠誠上”[12],同時也暗含著對后三者的自覺遵循。其次,對人民無私奉獻之情?!拔覀凕h來自于人民,黨的根基和血脈在人民”[2]9,毛 澤 東 在 領 導 人 民 革 命 實 踐 的 過 程 中 確 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圍繞奉獻之情形成了豐富的話語表達,如“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等等。再次,對中華民族的擔當之情。毛澤東曾言:“沒有中華民族,就沒有中國共產黨?!保?3]中國共產黨成立于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一百年來,一切的流血犧牲、砥礪奮斗最高主題和終極目標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民族擔當之情是偉大建黨精神倫理情感的最終歸宿。最后,對世界的奮斗之情,這是偉大建黨精神倫理情感之延展。從“三項政策”到“求同存異” “和平共處五項方針”,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共產黨以全球秩序的建設者、維護者和貢獻者的身份參與構建新型國際體系構建,始終秉持為世界謀大同、為人類做貢獻宗旨,彰顯胸懷天下的奮斗之情。在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文化、革命道德和革命話語影響下的倫理情感成為一個彼此構建的價值建造與意義再生產的理論體系,通過塑造個體成員的倫理品格,從而指導現實的革命斗爭和革命生活。

三、 勇于斗爭:偉大建黨精神的實踐動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的斗爭是主體內部或主體之間存在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相互對抗的屬性,這種斗爭性推動著事物的前進與發展。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為全人類解放而斗爭的理論,斗爭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精神特質,斗爭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動力之源。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斗爭性,以徹底、堅決的態度提出“不怕犧牲、勇于斗爭”內涵,作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動力源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本質是一種由客觀實踐功能度制約的動態認知邏輯,根據客觀實踐功能度適時調整斗爭的方式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斗爭理論的創新與發展。毛澤東指出:“對抗只是矛盾斗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保?4]斗爭貫穿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各個歷史階段,是推動中華民族復興偉業不斷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史中歷經暴力革命、社會改革和自我革命三種斗爭形式。

1. 流血犧牲的暴力革命

暴力革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原初主張。早在1848 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明確指出:“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保?5]舊事物不會“自行消亡”,必須對它們進行徹底的、根本性的革命才能使其滅亡,為新事物開辟道路,這是普遍規律。列寧指出:“無產階級國家代替資產階級國家,非通過暴力革命不可?!保?6]無產階級只有用流血犧牲的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現有社會制度,才能走上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在暴力革命的硝煙中成立,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斗爭手段,在中共一大上就旗幟鮮明地將通過社會革命奪取政權、實現無產階級專政與共產主義作為奮斗目標。雖然在早期的實踐過程中,由于缺乏革命經驗,中國共產黨一度以工人運動為主要斗爭形式,吸取國民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后,得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17],轉而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先后發動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最終確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此后,中國共產黨在前赴后繼、流血犧牲的暴力革命中,完成對中國社會舊統治者——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清算,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新中國。毛澤東在1939 年《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將武裝斗爭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成功的三大法寶之一。暴力革命作為中國共產黨斗爭性的重要體現,是取得執政地位的最重要的途徑,也是推動革命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之所在。

2. 破釜沉舟的社會改革

除暴力革命外,斗爭的重要形式還表現為社會改革。面對不同的矛盾主體,矛盾著的雙方相互斗爭、對立、排斥的屬性存在差異,程度和外在表現形態不同,必然要求斗爭的方式多元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與帝國主義侵略者、國民黨武裝政權進行激烈的武裝斗爭同時,在廣大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實施大規模的土地革命,正如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所說:“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六年,中國共產黨實行了徹底改革土地制度的辦法,實現了孫先生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張?!保?8]通過大規模社會改革的斗爭形式變革農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獲得農民群眾的支持,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歷史任務,為暴力革命的勝利提供重要保障。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始艱苦卓絕的社會改造和社會建設的新時期,民主革命階段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矛盾特征逐漸消失,斗爭的方式以社會改革為主,集中體現在一系列破釜沉舟的社會改革的施行。首先是建國初期社會改造。中國共產黨執政黨地位和新民主主義國家性質為消滅剝削、消除私有制、實現社會主義公有制提供和平改革的可能。中國共產黨沒有照搬蘇聯模式而是根據中國實際情況,開辟一條以“逐步過渡、典型示范” “和平贖買”等為特征的非暴力社會改革之路。其次是1978 年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黨領導人民在思想大解放背景下,在經濟、社會領域進行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變革,“本質上都是以實現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革命性實踐為目的展開的斗爭實踐”[19]。最后,新時代繼續深化社會改革。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需要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征的偉大斗爭,革命的深刻性、矛盾的尖銳性、形勢的復雜性都超越可供借鑒的經驗之上,新的社會改革在探索中前進,革命的長期性伴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全過程。

3. 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

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是黨的革命性的本質要求,也是偉大建黨精神斗爭性在新時代社會歷史背景下演化出的新形式,繼續推動黨的自我成長與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前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于其他理論的根本特征在于徹底的革命性,這種革命性主要體現在內外兩個基本理論面向:改造外部客觀世界和改造自身的主觀世界。暴力革命和社會改革屬于改革客觀世界的向外理論面向,而黨的自我革命將矛盾焦點轉移到自身內部,以自身為革命對象,來克服自身消極因素而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自我革命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升到一個新高度,進而在全黨、全社會范圍內開展了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下,自我革命主要內涵是為解決主體內部存在的政治、思想、組織、作風等問題、解決主體內部與外部客觀世界不一致的錯位狀態,而進行一系列內部自我建設、自我凈化、自我提高的實踐過程。具體而言,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以批評與自我批評作為有力武器,不斷發現錯誤、研判錯誤、修正錯誤,從而解決矛盾對立,完成斗爭過程,為社會改造提供動力和保證。從“三大紀律”到“兩個務必”,從遵義會議、“七千人大會”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直至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通過自我革命的斗爭方式鍛造革命性,達成黨的自我建設;以刮骨療傷、壯士斷腕的勇氣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斗爭,同不良風氣做堅決斗爭,達成黨的自我凈化;發揮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真理性本質,同各種落后消極的思想理論做斗爭,在黨的各項方針、路線、指導思想上守正創新、固本培元,達至黨的自我提高與自我完善。

四、 人民至上:偉大建黨精神的價值旨歸

偉大建黨精神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答卷的第一份答案,擘畫了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價值路線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保?0]35“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凸顯了偉大建黨精神始終保持黨性與人民性內在一致性。一方面,“不負人民”以“對黨忠誠”為先決條件。以人民為最高價值旨歸需要黨的科學理論指導、黨的路線和方針的貫徹執行、黨的堅強有力的決策領導。另一方面,“對黨忠誠”以“不負人民”為價值取向,要求全體黨員以人民至上為最高價值遵循。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原則立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樹立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奮斗目標,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謀求人民的解放、發展和幸福的價值取向激勵著一代代中國共產黨員始終站在人民的一邊,“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系,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21]。人民至上的邏輯進路中,人民主體地位是先決條件,人民共享是基本內容,人民評判是有力補充。

1. 人民主體

人民主體是馬克思主義“現實的個人”主體性在社會歷史實踐中的延伸和發展,體現為“自覺能動性、自主性、自為性和創造性”[22]。作為“社會成員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構成了“現實的個人”的主體,因而人民群眾成為自覺的、自為的歷史實踐的主體。唯物史觀視域下的人民主體思想主要表達為“現實的個人”是社會歷史實踐“得以發生的自然前提、決定性要素和物質承擔者”[23]。首先,作為“現實的個人”主體存在的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實踐得以展開的自然前提。感性存在的人是實踐客觀性的主要因素,自然界等客觀世界也只在人的具體活動中才能成為實踐的對象,從而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其次,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要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也是社會前進發展的主要推動者。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著作中多次強調“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24],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人類活動史,連社會本身都是人民主體在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來的。最后,人民群眾是實踐的物質和精神承擔者。人民群眾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人自身的主觀世界,整體上表現為一個自我創造、自我發展、自我革新的實踐主體。人民主體思想在理論邏輯上表現為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5]。偉大建黨精神的人民主體性根源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訴求,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理論遵循,亦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歷史實踐的必然要求。

2. 人民共享

偉大建黨精神人民至上的價值旨歸不僅表現在以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地位為先決條件,也體現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實現人民群眾在社會資源和勞動成果自由自覺的分配,確保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為幸福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資料生產的創造主體,同時也是社會思想、觀念等精神文明的創造主體,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擁有者和受益者。在資本邏輯主導分配制度下,資本通過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對勞動者的勞動成果進行公開的掠奪和侵占。伴隨著文明進步發展,赤裸公開的剝削和壓迫雖然采用更加隱蔽合理化的方式,從而披上溫情脈脈的偽善外衣,但本質上侵占勞動者對勞動支配權和勞動成果的占有權,造成了無產者的貧困,造成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普遍異化和對立。在以人民主體邏輯主導的分配制度下,社會化大生產在社會主義公有制下蓬勃展開,生產力獲得迅速發展和物質財富增加,為人民群眾共享勞動成果奠定基礎,因為“只有通過大工業所達到的生產力的極大提高,才有可能把勞動無例外地分配給一切社會成員”[26]。在此基礎上,實現人民群眾對自身勞動的占有,消除分配與占有之間的敵對關系,從而實現人民共享勞動成果。質言之,人民共享是偉大建黨精神“不負人民”價值旨歸。

3. 人民評判

人民評判是偉大建黨精神人民至上價值旨歸的必然結果,是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延伸和發展,同時也是人民主體地位和人民共享成果的有力補充。首先,確保人民群眾評判主體的地位。習近平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27],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歷史績效必須接受人民群眾的審視,執政合法性取決于人民群眾的評價,“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20]142。其次,拓展人民群眾評判的多元渠道。多元渠道是保證人民群眾行使審閱權、評價權和監督權的重要載體,有效利用網絡新媒體等人民評判的新平臺,建立健全人民評判機制,不斷創新人民參政、議政的制度化實踐,真正有效傾聽民聲、了解群眾合理的訴求,獲得群眾真實態度與意見。最后,發揮人民群眾評判的作用,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將群眾豐富、多樣、零散的評判表達集中,匯聚成系統性的建議,進而運用在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將群眾的首創實踐科學地上升為黨的意志。這個過程也表現為將黨的群眾路線落實到治國理政的全部活動中去的過程,真正做到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黨的執政實踐中,在先決條件上確保人民主體地位,從實踐環節實現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從當代出場上落實人民評判,由此形成偉大建黨精神人民至上的邏輯循環,實現人民至上的價值旨歸。

猜你喜歡
建黨倫理中國共產黨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建黨百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建黨百年
慶祝建黨百年(五闕)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
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