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國家與個人悖論性關系的解決之道
——以霍布斯、黑格爾和馬克思為線索

2023-08-07 03:21李萍萍
關鍵詞:性關系霍布斯悖論

李萍萍

(西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在人們追求全面的自由解放進程中,有一個重要問題不得不面對:如何解決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悖論性關系?事實上,自國家誕生起,國家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就始終是悖論性的。一方面,個人的生成、發展無法離開國家,個人的生命、財產需要國家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國家又會侵犯個人的權利,限制個人的自由,甚至剝奪個人的生命。對于這種悖論性關系,許多思想家對此進行了深刻地思考,并形成了相應的流派。無政府主義者追求完全的個人自由,認為國家的存在是非正當的,主張無政府(國家),以此解決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悖論性關系。自由主義者承認國家存在的必要性,強調“弱政府”或“有限國家”,以此緩和國家與個人之間的張力。例如古典自由主義者提倡“守夜人”類型的政府,倡導服務型的國家。而作為新自由主義代表之一的羅伯特·諾奇克則把“守夜人式的國家”稱之為“超低限度的國家”[1],并認為這種類型的國家是有問題的,而他自己則主張“最低限度的國家”。因此,不論古典自由主義者,還是新自由主義者,實際上都強調要限制國家的職能,以防止其對個人權利造成危害。黑格爾有些與眾不同,他把國家視為在世上行進的神[2]388,視為普遍精神,視為倫理實體,并且強調“單個人的最高義務就是成為國家的成員”[2]383。顯然,黑格爾不但不認為國家會侵害個人的權利,反而認為國家是個人實現其自我、實現其自由的必不可少之物,由此解決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悖論性關系。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實現人的徹底解放的馬克思,也沒有繞過這個“棘手”的問題。在馬克思看來,隨著共產主義的實現,國家是會消亡的,也正是在那時,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悖論性關系將得到徹底地解決??傊?,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悖論性關系是一個重要的議題,也是馬克思關切的一個重點,它不僅關系到現代國家如何治理以平衡國家與個人之間的關系,也關系到個人的徹底解放,因而有必要對其展開進一步地研究?;舨妓?、黑格爾和馬克思在面對國家與個人悖論性關系這個問題上,有其獨到的見解。本文以三者為線索,嘗試探討國家與個人悖論性關系的解決路徑,同時在對比中呈現馬克思提供的解決方案的優越性。

一、 社會契約:霍布斯的解決之道

要深入理解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悖論性關系,要探尋國家與個人之間悖論性關系的解決之道,那就繞不開著名的英國哲學家、政治家托馬斯·霍布斯的經典著作《利維坦》。這一著作被稱為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政治哲學著作”[3],深刻影響了洛克、盧梭等著名思想家。

霍布斯在論證國家起源的過程中,逐步勾勒出了國家與個人之間存在的悖論性關系。首先,霍布斯論證了國家存在的必要性。在霍布斯看來,在自然狀態下,由于人類的天性,人們會因為競爭、猜疑和榮譽而陷入爭斗狀態,因而他得出結論說:“在沒有一個共同權力使大家懾服的時候,人們便處在所謂的戰爭狀態之下?!保?]94所以,在沒有一個共同權力讓人們懾服的狀況下,人們將由于自身的本性而陷入相互斗爭之中。與此同時,霍布斯也承認了人所具有的一個自然權利——自由,他說:“著作家們一般稱之為自然權利的,就是每一個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運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天性——也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的自由?!保?]97在此,霍布斯認為人們在選擇保全自己生命的方式上是自由的,他們也有這種自由的權利。這樣一來,作為理性的人,他當然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任何力量、利用任何東西來保全自己的生命,但當他意識到,所有的人都像他這樣行事的時候,那么人和人之間就仍然是戰爭狀態,因而“任何人不論如何強悍或聰明,都不可能獲得保障”[4]98??紤]到這一點,霍布斯認為理性的一個一般法則是:“每一個人只要有獲得和平的希望時,就應當力求和平;在不能得到和平時,他就可以尋求并利用戰爭的一切有利條件和助力?!保?]98這里,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人們將獲得和平作為首選項,而把斗爭這種方式作為次要選項。為了追求和平,同時也是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人們會放棄對一切事物的權利,“而在對他人的自由權方面滿足相當于自己讓他人對自己所具有的自由權利”[4]99。人們互相轉讓自己的權利,就是在訂立契約,“權利的互相轉讓就是人們所謂的契約”[4]101。此處的關鍵是,盡管人們能夠根據自己的理性訂立契約,但如果沒有一種使人恐懼的共同權力,那么這種契約是沒有效力的,因而人與人之間的斗爭狀態就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所以,霍布斯認為建立國家來制止相互侵害是唯一的道路。綜合來看,通過對人性的考察,霍布斯認為人們在自然狀態下必然會因為競爭、猜疑和榮譽以及他們都擁有自然的自由權利而陷入斗爭之中,盡管他們也可能根據自己的理性而訂立契約以保全各自的生命,但由于這種契約缺乏一種具有恐懼性力量的公共權力作為保障,它注定是沒有效力的,因而也就改變不了人與人之間斗爭的狀態。因此,想要改變這種人與人之間斗爭的狀態,必須要有一種讓人恐懼的公共權力存在,也就是要建立國家。因此,霍布斯論證了國家存在的必要性。

其次,霍布斯勾勒了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悖論性關系。在《利維坦》第二部分“論國家”的起始之處,霍布斯便指出:“我們看見天生愛好自由和統治他人的人類生活在國家之中,使自己受到束縛,他們的終極動機、目的或企圖是預想要通過這樣的方式保全自己并因此得到更為滿意的生活;也就是說,要使自己脫離戰爭的悲慘狀況?!保?]128從這里可以看出,國家自其誕生起,就和個人處于一種悖論性關系之中。一方面,人們天生愛好自由,擁有自然的自由權利。另一方面,人們為了保全自己生命,擺脫戰爭的悲慘狀況,而不得不相互訂立契約建立國家,使自己受到國家的束縛。也就是說,與處于自然狀態下的個人相比,處在國家之中的個人當然失去了一定的自由,這正如盧梭所指出的:“人類由于社會契約而損失的,是他們天然的自由和他們企圖取得和能夠取得的一切東西的無限權利?!保?]23此外,霍布斯將國家比作利維坦(Leviathan),也在某種程度上展示出國家對個人的壓迫、束縛?;舨妓怪赋觯骸跋襁@樣統一在一個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稱為國家,在拉丁文中稱為城邦。這就是偉大的利維坦的誕生?!保?]132然而利維坦在西方的相關傳說中基本都是指代那種巨型的生物或怪物,它擁有著使人畏懼的強大力量。的確,霍布斯將人們通過契約轉讓權利而形成的國家比作利維坦是相當形象的,因為國家所具有的公共權力是遠遠大于個人的。不過,作為利維坦的國家,不恰恰預示著國家將會給個人帶來壓迫和束縛嗎?尤其當國家被暴君所統治的時候,原本為保護個人生命而建立起來的國家就將淪為侵犯個人生命安全的殘暴機器,并且這種殘暴機器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單個的人是無法反抗的。所以,人們通過契約建立國家保護自己的生命這一愿景是好的,但是國家卻有“異化”的風險,而且一旦國家“異化”,它就將成為統治人、壓迫人的機器,而單個人面對這樣的壓迫卻無計可施。另外,霍布斯也直接論述過國家對個人的壓迫。他曾提到一些人的反對意見說:“臣民的景況太可憐了,他們只能聽任具有無限權力的某一個人或某一群人的貪欲 及 其 他 不 正 常 激 情 擺 布?!保?]141從 這 一 論 述 中,我們看到個人在國家這一無限權力面前確實可憐,只能任由它擺布。雖然霍布斯對上述反對意見持批判態度,但他駁斥這種意見的方式不是否認這種國家與個人之間張力關系的不存在,而是通過將人們處于國家狀態下的不利情況與人們處于自然狀態的不利情況對比,從而認為前者與后者比起來“簡直即是小巫見大巫了”[4]141。所以,霍布斯其實是承認國家會對個人形成壓迫的,難怪他總結說:“人類的 事 情 絕 不 可 能 沒 有 一 點 毛 病?!保?]141顯 然,霍 布 斯認為人們通過契約建立國家保護自己,但這件事卻不可能趨于完美。人們雖然通過國家得到保全,但同時也讓自己處于國家的無限權力之下,受制于國家??傊?,霍布斯早已看到國家與個人之間存在著悖論性關系,但因為他看重國家存在的必然性,而不把這種悖論性關系視為重大問題。

現在我們面對著這樣一個問題:霍布斯雖然早已看到了國家與個人之間存在的悖論性關系,但他卻并不把這種悖論性關系視為重大問題。事實上,他還“不惜從多方面論證資產階級應以絕對集中、強大的主權來周密防范、鎮壓群眾運動,以致根本剝奪人們的革命權利”[4]11,如此他便把國家視為一種絕對的力量與個人對立起來,這樣我們如何能夠說霍布斯為解決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悖論性關系提供了方案呢?誠然,霍布斯維護的是國家,在他看來,為了延續國家的“生命”,為了保證國家的有效運行,國家有權支配個人,甚至犧牲個人的生命。這一點即使到了盧梭那里,也仍然沒有改變。盧梭曾在他的《社會契約論》中指出:“如果君主對他說:‘為了國家的利益,需要你去效死’,他就應當去死?!保?]38所以,不論是霍布斯,還是盧梭,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悖論性關系都達到了突出的地步,因為個人出讓權利而締結契約是為了保護個人的生命,但現在的情況卻是國家為了自身的發展而有權犧牲掉個人。不過,即便霍布斯主觀上并不把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悖論性關系視為重要問題而提供解決之道,他也客觀上通過社會契約為我們提供了緩和國家與個人之間張力的方案。無論如何,國家是人與人之間通過訂立社會契約而建立起來的,其目的是保護個人自由、個人生命,既然是契約,就有毀約的可能。換句話說,保護生命才是個人的第一要務,而人們締結契約建立國家的前提條件就是期望國家保障個人生命,因而倘若國家強迫個人犧牲自己的生命,那么理論上來說,個人是有權利毀約的?;舨妓拐f:“如果有一大群人已經不義地反抗了主權者或者犯了死罪、人人自知必將因此而死而喪生,那么這時他們是不是有自由聯合起來互相協助、互相防衛呢?當然有,因為他們只是保衛自己的生命,這一點不論有罪沒罪的人都同樣可以做?!保?]170-171可以看到,霍布斯實際上是把個人保護自己的生命視為了第一原則,即便處于國家之中,人們也有權這樣做??傮w而言,因為霍布斯論述了國家是由人與人之間相互訂立契約而建立起來的,那么為通過社會契約緩和國家與個人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方案,因為一旦國家受暴君或少數人的操控成為鎮壓人民的機器的時候,它實際上就違反了契約,此時,人們是有權聯合起來推翻它的。

其實,通過社會契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國家與個人之間的張力關系,不能徹底解決國家與個人的悖論性關系,而這也是霍布斯解決方案的局限之所在。

二、 作為精神的國家:黑格爾的解決之道

黑格爾是西方哲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哲學思想影響巨大,就連馬克思都說:“我公開承認我是這位大思想家的學生?!保?]或許源于黑格爾看重從客觀唯心的角度來理解和看待世界,他對國家的理解與霍布斯非常不同,即他并不把國家理解為人們訂立契約的產物,而是把它視為一種普遍精神、一種倫理實體。因此,在處理國家與個人的悖論性關系上,黑格爾是別具一格的。盡管馬克思批判性地指出:“不是用邏輯來論證國家,而是用國家來論證邏輯”[7]22,由此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特質,即將唯心的邏輯用在了考察國家這一客觀現實上,因而對黑格爾的國家觀持批判性的看法,但是黑格爾關于國家的理解仍然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也有助于我們把握馬克思的國家觀,因此有必要對此展開進一步研究。

黑格爾在其重要著作《法哲學原理》中闡述了他獨特的國家觀,也正是在這里,他通過提出作為精神的國家,解決了國家與個人之間存在的悖論性關系。我們首先考察一下黑格爾對國家的獨特理解。對此,可以從兩個維度來加以把握:第一個維度是黑格爾關于國家的考察方法不同于霍布斯?;舨妓箤业目疾焓菑慕涷炇聦嵆霭l的,然后逐步推論國家的性質和特點,所以霍布斯其實是唯物主義的,不過是機械的唯物主義。與霍布斯不同,黑格爾是從絕對精神、理念出發來考察國家的。黑格爾曾指出:“國家是立于世上的精神,此精神有意在世界中實現自身,而在自然界中,它只是作為它的他物,作為沉睡著的精神實現自己。只有作為在意識中存在的、知道自身是作為實存著的對象時,它 才 是 國 家?!保?]388由 此 可 以 看 到,黑 格 爾 把 國 家 視為是世界上的精神,認為國家是那種能夠意識到自身并有意在世界中實現自己的精神。由此可以看到,黑格爾的出發點是絕對精神、理念,他預設了世界萬物的背后有一個最為本質的東西,即絕對精神、理念。反過來說,世間萬物的出現,在他看來,不過是絕對精神、理念的自我外化。這一點類似于柏拉圖的理念論,因為柏拉圖認為理念世界更為根本,而“可感世界僅僅是理念世界的‘表象’”[8]。所以,馬克思在其《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認為,在黑格 爾 那 里,“觀 念 反 而 成 了 主 體”[7]15,也 就 是 這 個 原因。一句話,黑格爾認為,是先有國家的抽象觀念,才有現實的國家,并且現實的國家僅僅是作為精神實體的國家的外化。

第二個維度是黑格爾關于國家的認識也不同于霍布斯。我們已然知道,霍布斯認為國家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訂立契約的結果。但是黑格爾并不認同這一點,在他看來:“如果把國家同市民社會混淆起來,而把它的使命規定為保障和保護所有權和個人自由,那么,單個人的利益本身就成為他們結合起來的最終目的。由此產生的結果卻是,成為國家的成員變成某種任意的事情?!保?]383對于這一論述,我們可以把握如下要點:其一,黑格爾認為不能把國家和市民社會混淆起來。其二,黑格爾認為保障和保護所有權和個人自由其實是市民社會的特點,而并非國家的特點。其三,因為霍布斯認為人們是為了保護自己生命而締結契約建立國家,那么國家的重要職能就是保障個人生命,而這卻是黑格爾所批判的。因此,黑格爾在這里是批判了霍布斯,認為他把國家和市民社會混同起來了,以致于把國家的使命錯誤地理解為是保障和保護所有權和個人自由。其實,在黑格爾看來,霍布斯那種人與人訂立契約所建立的是市民社會,而并非國家,因為黑格爾說:“如果國家被設想為不同的個人的統一體,亦即僅僅是共同性的統一,那么其所指的只是市民社 會 的 規 定?!保?]329因 此,黑 格 爾 關 于 國 家 的 認 識 與霍布斯不同。

現在,我們還需要回答兩個問題:一,既然黑格爾把國家視為精神、理念,那么現實的國家該如何解釋呢?二,既然黑格爾的國家與市民社會不同,那么黑格爾的國家與市民社會究竟是什么關系呢?先來看第一個問題,黑格爾將國家首先理解為普遍精神、倫理實體,是一種抽象的理念,而那些具體的、特殊的、現實的國家則僅僅是作為普遍精神的國家的外化。黑格爾曾指出:“作為現實的國家本質上就是個體國家,進而言之,還是個特殊國家。個體性同特殊性必須區別開來:個體性是國家理念本身的一個環節,至于特殊性則從屬于歷史?!保?]389此處可以看到,黑格爾把現實的國家視為是個體國家,而個體國家是國家理念的一個環節??梢哉f,這種認識非常符合黑格爾思辨哲學的性質,因為黑格爾把精神、理念的發展視為絕對的,而它們要發展必須通過將自身外化,然后再從這種外化中返回到自身,其實就是黑格爾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之辯證法。這樣,在黑格爾這里,現實的國家實際上乃是作為精神的國家實現自身發展的必然中介。對于黑格爾而言,這些現實的、個體性的國家是可以存在或這或那的問題的,正如黑格爾所指出:“對每個國家,人們都可以根據他們所擁有的原則,說明它是個壞東西,在它們身上人們都可以找到這種或那種缺陷”[2]383。但是,黑格爾想要強調的是,“在談到國家的理念時,眼前不應該只有特殊的國家或特殊的機構”[2]388,要看到的是這些個體性國家背后那種精神、理念。再來看第二個問題,在關于國家與市民社會關系的認識上,與一般的觀點即市民社會組成和決定國家所不同,黑格爾認為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艾F實的理念,即精神,把自身分成其概念的兩個理想性領域,即家庭和市民社會”[2]393,這里的“現實的理念”就是指國家,也就是說作為理念的國家把自己分成了家庭和市民社會。這一點在黑格爾稍后的論述中立刻得到了確認,他說:“國家作為精神把自己分化在它的概念及其方式的特殊規定性中存在”[2]393,這難道不是在說作為精神的國家把自己分化為家庭和市民社會嗎?所以,在黑格爾這里,市民社會是由作為精神的國家分化而來的。

隨著黑格爾將國家理解為普遍精神、理念,他以一種他自己都未曾察覺的方式徹底解決了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悖論性關系。何以如此呢?事實上,黑格爾已經指出:“但是國家對個體具有一種完全不同的關系。由于國家是客觀精神,所以個體本身只有當他是國家的一個環節時,才具有客觀性、真實性和倫理性。個體結合為國家本身就是真實的內容和目的,而個體的使命就在于去過一種普遍的生活;他們此外的特殊滿足活動和相處的方式,都是以這個實體的和普遍有效的東西為其出發點和歸宿?!保?]383這一段是黑格爾關于國家與個人關系的一個直接的論述。在此,可以看到:第一,“國家對個人具有一種完全不同的關系”暗示了兩種相反的國家與個人的關系,一種是黑格爾不認同的國家與個人的關系,即個人成為國家的成員是一種偶然的、任意的事情,這種情況暗示出個人可以不必成為國家的成員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同時暗示出個人倘若成為國家的成員有可能受到壓迫和束縛;另一種是黑格爾贊同的國家與個人的關系,即個人成為國家的成員是一種必然。第二,黑格爾在這里解釋了個人成為國家的成員為何是一種必然,這是因為將國家理解為客觀精神、理念之后,個人作為一個有著自我意識的個體,要想達到其完滿的自我成長、自我實現,他就必然要借助于客觀精神、理念,也就是說要過一種普遍的生活,即要成為國家的成員。第三,黑格爾通過強調“個體結合為國家本身就是真實的內容和目的”,由此辯證地處理了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悖論性關系。雖然,個體與現實的國家之間可能存在悖論性關系,但個體與作為精神的國家之間卻是一種必然的聯系關系,個體必須通過成為國家的成員,過一種普遍的生活,才能實現自身。因此,現實的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悖論性關系僅僅是暫時的,最為關鍵的是,個人必須通過作為精神的國家才能實現自身。這樣,黑格爾所理解的作為精神的、理念的國家,它與個人之間就不再是一種悖論性關系,而是一種必然的、共生的關系。由此,黑格爾便思辨地解決了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悖論性關系。

綜上所述,黑格爾將國家理解為普遍精神、理解為理念,并且將現實的、個體性的國家理解為作為精神的國家實現自身發展的中介,由此思辨性地解決了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悖論性關系。

三、 共產主義:馬克思的解決之道

馬克思自始至終都在追尋人的全面自由解放,為此,他不僅對存在剝削、壓迫的資本主義社會展開猛烈批判,也對宗教意識形態、唯心主義哲學等束縛人的思想展開深入批判,他倡導實踐,高喊“問題在于改變世界”[9]502。在馬克思追尋人的全面自由解放的道路上,有一個他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即如何解決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悖論性關系?可以說,只要國家存在,那么個人必定會受到一定的束縛,人的全面的解放就不可能實現。馬克思通過科學論證共產主義社會到來的必然性,徹底解決了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悖論性關系,也找到了通向人的全面自由解放的道路。

黑格爾是從絕對精神、普遍精神、理念世界出發來考察世界的運動和發展的,并且他在關于國家的認識上,仍然是首先從普遍精神出發,因而他關于國家與個人之間悖論性關系的解決方案就注定是唯心的、思辨的,最終是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與黑格爾相反,馬克思強調從辯證唯物主義出發,堅持物質現實的第一性,認為觀念、理念、精神決定于物質現實。在馬克思看來,“思想的歷史除了證明精神生產隨著物質生產的改造而改造,還證明了什么呢?”[10]51可見,并不是像黑格爾所認為的那樣,是精神、理念成為主體從而推動了世界的發展,而是物質世界本身的改變影響和決定了精神、理念的改變。所以,馬克思考察世界的方法與黑格爾有本質的不同,正由于此,馬克思關于國家的認識以及關于國家與個人之間悖論性關系的解決方案都與黑格爾不同。

首先,馬克思指出了國家的本質乃是代表著統治階級的利益。不論是霍布斯,還是黑格爾,他們都沒能關注到國家中存在的階級對立問題,因而他們關于國家的本質認識難免是有失偏頗的。馬克思與他們不同,他在一開始考察國家時就注意到了它的階級性質。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指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保?0]31這一論述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始終注重從階級斗爭維度考察人類社會、人類歷史。國家屬于人類社會的產物,對它的考察當然也不能繞開階級問題。事實上,早在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就已指出:“國家是統治階級的各個人 借 以 實 現 其 共 同 利 益 的 形 式?!保?]584毫 無 疑 問,這一論斷清晰地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將國家看作是實現統治階級利益的一種形式,換句話說,國家代表著統治階級的利益。既然國家中存在著統治階級,那就必然存在著被統治階級,因此,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國家的這一認識已經暗示出國家乃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這一點馬克思、恩格斯雖未明言,卻被列寧相當精準地概括了出來,他指出:“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保?1]可以看到,馬克思認為國家代表著統治階級的利益,實際上已經表明了在國家之中,總會存在著壓迫,也就是說,那些被統治者總是處在束縛之中的。

其次,馬克思確證了國家對個人的束縛關系。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有這樣一段論述:“在過去的種種冒充的共同體中,如在國家等等中,個人自由只是對那些在統治階級范圍內發展的個人來說是存在的?!保?]571一方面,我們可 以看到,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國家乃是一種虛假的共同體;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國家之所以是一種虛假的共同體,其原因在于國家這一“共同體”并不能為所有人帶來自由,恰恰相反,它僅僅是為那些統治階級范圍內的個人帶來自由。所以,可以認為,國家確實會束縛、壓迫生活于其中的個人,因而,只要國家存在著,那么個人的全面自由解放就是不可能的。關于這一點,馬克思其實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通過論述以國家為中介的人的解放不是真正的解放,肯定了只要國家存在人的全面自由的解放就是不可能的觀點。馬克思曾指出:“政治解放的限度一開始就表現在:即使人還沒有真正擺脫某種限制,國家也可以擺脫這種限制,即使人還不是自由人,國家也可以成為自由國家?!保?]28馬克思在這里主要談人的解放問題,但是那種強調通過政治解放以達到人的徹底解放的方式是存在局限的、是行不通的,政治解放在這里遭到了馬克思的批判。在馬克思看來,國家是可以取得一定的解放的,比如國家可以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正如馬克思所言:“甚至在絕大多數人還信奉宗教的情況下,國家也是可以從宗教中解放出來的”[9]28。此外,馬克思也認為人也可以通過國家這一中介實現一定的解放,但是現實的人并不因此就獲得真正的解放。馬克思說:“國家也是中介者,人把自己的全部非神性、自己的全部人的自由寄托在它身上?!保?]29這就是說人可以借助國家這一中介實現一定的解放,不過這種解放乃是虛幻的、想象中的解放,還不是真實的、現實的解放。馬克思舉例說:“國家從宗教中解放出來并不等于現實的人從宗教中解放出來”[9]38,國家雖然從宗教中解放了出來,但是生活在國家中的人并沒有實現宗教解放。由此可見,人們借助于國家這個中介獲得的解放還不是真正的解放。人的真正的解放是不需要借助于任何中介的解放。所以,在馬克思看來,有國家這一中介存在,人是不可能實現全面的自由解放的。

最后,馬克思通過科學論證共產主義到來的必然性,國家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將不復存在,由此徹底解決了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悖論性關系,闡明了人們實現全面自由解放的可能。馬克思論證了人類歷史是在階級斗爭中不斷向前發展的,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存在著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因而資本主義社會必然因為這一主要的矛盾走向滅亡,走向人類社會的下一階段。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保?0]53這里描述的“自由人聯合體”就是共產主義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是不存在階級對立的,這是一個人們實現其全面自由解放的社會。這樣,關于國家的消亡,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沒有階級對立的社會,而國家已被馬克思視為代表著統治階級的利益,所以,從階級對立的維度來看,共產主義社會中是不可能存在國家的。這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所確認的那樣:“隨著階級的消失,國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保?2]另一方面,共產主義社會意味著人的全面自由解放得以實現,正是在朝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進程中。馬克思、恩格斯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論述說:“而無產者,為了實現自己的個性……他們也就同社會的各個人迄今借以表現為一個整體的那種形式即同國家處于直接的對立中,他們應當推翻國家,使自己的個性得以實現?!保?]573這一論述鮮明地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在追尋人的全面自由的解放的道路上,把國家視為一種阻礙,因此,他們號召無產者推翻國家,追尋自由。此外,馬克思、恩格斯還曾指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保?]571這就是說,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個人自由才能完全實現。由于國家只是一種虛幻的共同體,所以在真正的共同體,即共產主義社會中,國家是無存在之根基的。因此,人的全面自由的實現,其實意味著國家的消失。

總之,馬克思在追尋人的全面自由的解放過程中,是將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悖論性關系看作是現實的、重要的問題。因此,馬克思直面這個棘手的問題,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馬克思從辯證唯物主義出發,把握了國家乃是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這一本質,科學論證了隨著共產主義的實現,國家必然消亡,個人將獲得全面的自由,由此徹底解決了國家與個人之間的悖論性關系。

四、 結 語

隨著人們對個人權利、個人自由的重視,眾多思想家和政治家都逐漸關注到國家與個人之間悖論性關系,也都在尋找可行的方案或有效緩和兩者之關系,或徹底解決兩者之間的悖論性關系?;舨妓固峁┑纳鐣跫s方案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國家與個人之間的張力關系,不能徹底解決國家與個人的悖論性關系。黑格爾通過作為精神的國家雖然能夠徹底解決國家與個人的悖論性關系,但他的方法卻是唯心的、不切實際的。只有馬克思通過科學論證共產主義實現的必然性,闡明隨著共產主義的實現,階級對立消失,國家因此消亡,由此徹底解決了國家與個人的悖論性關系。不過,需要強調的是,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是共產主義實現的重要條件之一,因而共產主義并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實現的,它有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這也就是說,國家的消亡也需要較長的時間。這樣一來,在國家仍然存在的當下,如何有效地緩和國家與個人的張力關系無疑是一個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朝向共產主義不斷前進,落實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最大化地緩解了國家與個人之間的張力關系。如此看來,中國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不僅符合當前中國的實際情況,也符合馬克思關于國家的認識,這一點無疑是需要我們長期加以堅持的。

猜你喜歡
性關系霍布斯悖論
視神經炎的悖論
海島悖論
“帽子悖論”
霍布斯前后期法律思想比較研究*——以法律方法論為視域
契約精神中的共同體與個人
契約精神中的共同體與個人
撿尸體
不與男友發生關系他就要分手怎么辦
美妝悖論
論施特勞斯視野中的霍布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