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性、知識與交往
——赫勒日常生活理論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主體要素支持

2023-08-07 03:21王璐嬋
關鍵詞:赫勒對象化異化

王璐嬋

(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現代性自發展以來便帶有兩面性,一方面是進步的指向,另一方面則是以“異化”為主要表征的各類社會弊病的生成。在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時代,馬克思通過把異化落腳到經濟對象中,使得異化的哲學概念具體化。隨著20 世紀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到來,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指出:“只要我們讓這些哲學概念具有實際意義,歷史地和社會學地看待這些哲學概念,我們就可以保留我們的哲學概念,繼續發展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保?]62于是,揭示日常生活中異化現象的理論向度便被挖掘出來。其實,日常生活批判和日常生活理論能夠從馬克思主義那里追本溯源。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的過程中,描述和分析了社會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工人階級的日常生活,并提出了改造社會日常生活的方案?!榜R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學思想最合乎邏輯地和最系統地涉及生活這個層面,洞察生活,揭示生活”[1]131,從某種意義上說,馬克思改變世界訴求的基礎就是從改變日常生活開始。日常生活是所有活動交匯的地方和它們的共同基礎,而作為日常生活的主體,人一定是日常生活中的人,是追求人與他自己相統一、個體與社會相統一的人。由此,日常生活理論實際上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脈絡中,自盧卡奇對日常物化的批判、葛蘭西強調市民社會領導權的奪取伊始,便出現了從宏觀的政治、經濟視角向日常微觀的視點轉向的痕跡,并將作為主體的無產階級放置于重要的位置。但此時的日常生活依然是為宏觀政治革命服務的一種手段,并不作為革命的目的本身。列斐伏爾作為日常生活批判的開創者,立足于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和人本主義的哲學立場,以主體在日常中的生存與生活為基本視點,闡釋了主體的消費異化、主體與客體自然關系的異化、大眾文化的異化等問題,將人本主義的聚焦視點強勢拉回到日常生活的微觀領域中,為后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日常生活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以赫勒(Agnes Heller)、科西克(Karel Kosík)、科拉科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等人為代表的東歐新馬克思主義,作為20 世紀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研究的重要陣地,將主體作為日常生活批判和建構的主要對象,具有鮮明的理論特色,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確立了日常生活的本體論地位??莆骺藢⑷粘I铑I域看作是“偽具體的世界”,是被蒙上拜物教面紗和異化的非本真的世界,而存在于其中的主體及其度過的每一天都是可以被替代的,日常生活上演著“無此人”和“無此日”的騙局??评品蛩够鶆t著重探討日常生活中主體的自由、反思能力以及創造性的發揮等問題,認為只有立足于日常生活層面才能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相較于科西克和科拉科夫斯基,赫勒則主要從個體和社會的關系出發界定日常生活,將日常生活看作是主體性形式的集合。由此,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論也確立了探討日常生活主體的基調,特別是對主體的個性、知識和交往三個層面的論證,詮釋了基于日常生活的“自為的”類本質的生成及其對象化的根基,揭示了現代性發展過程中日常生活領域下作為主體的何去何從,為人的現代化發展向度開辟道路,在某種程度上,也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主體要素的支持。

一、 “自在”與“自為”

赫勒指出:“如果個體要再生產出社會,他們就必須再生產出作為個體的自身?!保?]3這一論斷涉及個體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兩種范疇,強調了個體再生產之于社會再生產的重要性?;诖?,“日常生活”被赫勒界定為“那些同時使社會再生產成為可能的個體再生產要素的集合”[2]3,由此,個體及其再生產便成為赫勒日常生活理論的重點研究對象。赫勒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個人以多種形式使自身對象化,且日常生活在個人的直接環境中發生并與之相關聯。在這里,赫勒強調了“對象化”概念,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個人”必須占有對象化,且所有對象化都是類本質的,對象化不是簡單外化的、客觀化的活動的結果,而是關聯于“個人”活動的參考秩序,“個人”在占有這些對象化的同時也在實踐著它們。但是重點在于,雖然每個人都可以且必須占有對象化,但并非每個人都能夠在同等水平上塑造相同程度的對象化,這樣就形成了“自在的”類本質對象化和“自為的”類本質對象化的區分。

日常生活領域作為“自在的”類本質對象化領域,也即基礎領域而存在,是其他領域建立和發展的基礎?!白栽诘摹鳖惐举|對象化是人活動的結果,但同時也是人活動的前提?!白栽诘摹鳖I域具有必然性,它的所有成分在本體論上是第一性的,代表著被理所當然占用的人的可經驗的普遍原則,它作為給定的秩序矗立于每一“個人”面前。具體來看,在日常生活中,赫勒將“自在的”類本質對象化歸納為三個要素:其一是工具和產品,其二是習慣,其三是語言。由這些要素所構成的對象化活動是重復性的活動,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和情境性,它們遵循經濟最大化的原則,力求在投入最低限度的努力、最低限度的創造性思維和最低限度的時間成本的前提下達到功能的最大發揮??梢园l現,這里所闡釋的“自在”依然是隸屬于社會范疇內的。在赫勒的視域下,如果同自在自然領域中的自在的和給定的存在物相比較,對象、習慣和語言等構成的規則和規范系統同人類社會其他的系統一樣,都帶有“自為性”,因為它們都是人類活動的產物。但是,如果只在社會領域內部考察,那么這些由基本規則和規范構成的人類條件則具有“自在性”。相較于“自在的”類本質對象化,“自為的”類本質對象化在本體論意義上則是第二性的,它“只能根據指向它們的人 的 自 覺 意 向 而 行 使 功 能”[2]115。赫 勒 認 為“自 為的”對象化能夠體現人的自由,可以作為衡量人性在給定時代所達到自由程度的標準。這就意味著,“自為的”類本質對象化基于并高于“自在的”類本質對象化,“自為的”對象化活動源于并高于日常生活。據此,“自為的”類本質對象化可以包含傳說、神話、思辨或哲學、科學和藝術等領域,它們的共同特征在于為生活提供意義,表征著人的創造性思維的發揮和自由自覺意識的運用。因此,“自為的”對象化領域是作為最高領域而存在的。

關于“自在的”類本質對象化和“自為的”類本質對象化的分析,為赫勒探討日常生活中的主體要素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背景支撐。這里值得注意的是,“自在”并非異化的同義語,“自為”也并不是非異化的代名詞,“自在”和“自為”都是赫勒基于客觀性和中立性辯證地對社會領域日常生活內部做出的現實性考察。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于日常生活中主體的個性、知識和交往的論證得以順理成章。

二、 作為個體“自為存在”的個性

對作為個體“自為存在”的個性的探討離不開赫勒關于作為“自在存在”的特性的闡釋。特性與個性是赫勒日常生活理論中的一對重要范疇,簡單來說,特性附著于“自在的”類本質對象化,個性則生成于“自為的”類本質對象化。

關于特性,赫勒指出:“每個人都是帶著一系列給定的特質、能力和才能而進入世界之中的特殊的個體。從個人的觀點來看,他與生俱來的特質和素質是自然稟賦?!保?]8據此,特性是有助于主體在給定環境中生存的特質和素質,這些特質和素質的培養是生存于日常生活中最低限度的標準,它依附于“自在的”日常生活領域,舍此則將不可能占有必要的日常生活世界。在特性的指引下,“人總是以特定的、把自身作為起始的觀點來理解他生于其中的世界;并根據這同一觀點來尋求操縱這一世界。他借以發現世界的過程是以他的自我為中心的?!保?]9據此,在對特性的理解中,赫勒強調了人的唯一性、不可重復性和自我意識的產生之于特性形成的基礎性意義。更為重要的是,特性意味著排他主義動機,因為當個人占有他的環境并處于他的世界時,無意識中他就將之認作是他自己的。但在赫勒看來,特性是人與生俱來的,而排他主義動機卻不是,它是從天生的特性和觀點的母體中展開和發展起來的。這樣,特性對于排他主義的培養就成為資本主義社會自我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成熟機制,由此,特性在日常生活領域保有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同時,也呈現出異化的傾向。在馬克思那里,個體在發展的同時也遭受著內在本質的喪失,財富在積累的同時也伴隨著人的貧困的增加,赫勒肯定了這一觀點,并指出正是這一異化過程使得特性的“黑暗之面”得以萌發。從這個角度看,特性為異化的日常生活主體所有,它反映了主體尚未同類本質、類的發展和類的價值建立起自覺關系的個人生存狀態。

個性的形成則是在特性的基礎上并超越特性的過程,它標志著“自在”領域向“自為”領域的轉化。個性依賴于創造性思維的發揮和自由自覺意識的運用,它是一個不斷發展、永恒變化和無限接近完善的過程,基于此,個體得以生成。相較于特性,赫勒指出:“個性代表了最大限度地分沾了類本質可能性的個人的潛在可能性?!保?]16這意味著,雖然每個人都降生于“自在的”類本質對象化的結構之中,且必須占有特殊的“自在的”對象化,但是每個人都具有發展自己類潛能的可能性,日常生活本身也能夠為這一進程的自覺展開提供場所。當然,這并不是說個性的生成需要擺脫特性或與“自在的”類本質對象化隔絕,而是在于同類本質之間的自覺關系的建立,由此超越日常生活圖式的自在性。當持有特性的個人在類本質領域的能力和態度形成之時,“自為的”對象化則悄然生發,個性便由特性發展而來,個人開始成為個體。這一過程意味著新的日常生活主體的養成,但這并非主張人人都應成為科學家、哲學家或藝術家,也不是說自由自覺的個體可以徹底擺脫特性,而是說,一旦把科學、哲學和藝術等“自為的”對象化引入日常生活領域,這便可以成為避免日常生活陷入自在的、封閉的和異化的泥潭的一種嘗試。

在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中,馬克思揭示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資產階級的壓迫和剝削,無產階級呈現出人與人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現實。由此可以看出,赫勒關于主體個性的生成是對馬克思異化理論和類本質看法的繼承以及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的理論發展。馬克思強調對異化勞動的揚棄和對類本質、類意識的喚醒,進而才能創造精神世界、改造現實世界。而赫勒在堅持馬克思核心觀點的基礎上,以日常生活的主體為視角,強調改造日常生活結構中自在和異化的特性,主張主體同類本質建立自覺關系的個性的生發,促使個體再生產由“自在存在”變為“自為存在”,使主體由自發自在的生存狀態進入自由自覺的發展狀態,試圖從主體要素出發通過改造日常生活進而對現實世界產生影響。理論闡發的終極目的總是指向改造現實,不可否認,赫勒關于作為“自為存在”的個性的觀點,對我國現代性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中主體向度的規劃具有借鑒意義,況且日常生活領域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跨越國家和階級的可能性,“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建設也涉及日常生活批判”[3]4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處于不斷發展和進步之中,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從吃飽穿暖向精神富足大步闊進,人民群眾的需求也由物質文化轉向美好生活。這就意味著,當人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基本滿足之后,美好生活的步伐已然乘風而來。而日常生活作為廣大人民群眾踐行美好生活的主戰場,是人們最為關注、最貼近生活和最關切人民幸福感與獲得感的場域,理應予以高度重視。人民作為日常生活的主體對象,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應避免由自在自發的特性所引發的自我中心主義和排他主義傾向,以防墜入自我異化的陷阱。作為日常生活的主體,人民群眾應自覺與人的類本質建立關系,充分運用自由自覺的類意識,發揮創造性思維,使自身在保有特性的基礎上促使個性的生成,并助力個性有的放矢,催化日常生活“自為”成分的滋養,進而促進日常生活開放性、自由性和創造性維度的鋪展。如此,日常生活既可以作為基礎生存的空間和條件,又能夠成為主體向更高層次發展和提升的跳板及助推器。而身處其中的主體即人民,也只有在這樣的日常生活中,在持有個性的自身資質下,才能追求更高程度的對象化,才能獲得更為全面的發展。而人的全面發展,既是赫勒作為“自為存在”的個體的自主導向,也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追求目標,更是中國現代化建設必要的主體發展向度。

三、 作為主體“自為理論”的知識

對“自為理論”的知識的探討,離不開赫勒關于日常知識的分析。一般來說,日常知識通常是指日常生活主體所必備的支撐日常生活運行的知識,它積累并生成于“自在的”對象化領域。具體來說,它包括地方語言知識、基本規范知識、集體形象知識、特定居住地所特有的習慣以及運用生產手段和儀器的能力等?!懊恳恢黧w如欲在其特殊環境中成功地生活與運動,就必須內在化那一定數量的日常知識,這是最低的要求”[2]179,且日常知識的內涵、效力域和傳播范圍在不同時代和不同社會階級中存在差異。但遵循的基本規律是,日常知識具有繼承性和傳承性,每一代人的日常知識都是以所在地方先前各代人的日常知識為基礎的。

無論是任何時代或任何社會階級,對日常知識的分析都離不開對蘊藏在其背后的日常思維的把握,日常思維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種各樣方式實際運用的知識(例如,作為行為準則、交談主題,等等)的總體?!保?]179從根本上來說,日常知識和日常思維并不是個人的,而是具有普遍性,它們是世世代代的人們對于日常經驗儲備的一般化蒸餾。但是,當個人在實踐中具體運用到這一知識和思維時,它的意圖就帶有個人性,這時的日常知識和日常思維可以確定他在給定世界中的個人位置。在日常生活的框架下,日常思維作為旨在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思維,具有明顯的實用主義特征,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日常知識必然也帶有實用主義傾向??梢哉f,每個人從積累的經驗中所占有的日常知識的數量和運用日常思維的能力,能夠滿足他在給定空間和給定時間中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由此,日常知識和日常思維的實用主義是一種個人的、特殊的實用主義,而這種實用主義造成的結果就是只滿足于“是什么”,而不去追問“為什么”與“應如何”,這樣,日常知識在基本規定性上就屬于“是什么”類型的知識。這里,赫勒借鑒了胡塞爾的概念,把這種以“是什么”為特征的日常知識歸結為一種給定的或第一性的“自然態度”,而日常知識的這種“自然態度”或“是什么”的本性往往具有抑制活動主體反思性和創造性的功能。因此,要使日常生活得以發展,必須尋求對“自然態度”的超越和改變,即日常主體由自在的“自然態度”向“自為的”理論態度的提升,由掌握日常知識向“自為理論”的知識的跨越。赫勒認為,日常知識并不必然只在“自在的”對象化領域的指導下進行,也可以而且應該求助于更高的對象化,可以說,正是日常知識構成了從屬于“自為”領域的更高層次的類本質對象化的基礎。這里,要實現“自然態度”的日常知識向“自為理論”的知識的升華,赫勒特別強調了“自為的”類本質對象化領域中科學和藝術的作用,注重科學對于日常生活的滲透和藝術欣賞對于日常態度的影響,以此使得日常知識逐漸生發“自為”的成分。同時,赫勒認為“主體性可以被理解為主體的自我反思性”[3]94,因此,她強調了主體沉思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認為“沉思狀態產生于同并非完全是純粹實用主義的自然的任何關系之中”[2]204,由此構成了科學和藝術的基礎。

據此反觀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主體發展問題,赫勒關于日常知識的分析和對于“自為理論”的追求,都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場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日常知識的運用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被“自然態度”所束縛,更不能局限于日常知識的狹小圈落中。作為我國日常生活主體的廣大人民群眾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規、不知變通,要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社會的開放包容,同步達成自身內在思維的轉變。遇事要追求在了解“是什么”的基礎上進一步向“為什么”和“應如何”邁進,自覺形成反思和沉思的日常習慣,養成創造性和開放性思維,增強批判與自我批判意識。另一方面,科學作為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支撐,藝術作為發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的重要素材,要看到科學和藝術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作為日常生活主體的人民群眾,在持有日常知識的基礎上,更要主動接受和吸納“自為”領域的多種養分和元素,自覺形成的科學的態度和精神,主動接受藝術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得日常知識融進理性的光芒和感性審美的火花。由此,作為主體的“自為理論”的知識才得以可能,但這并不說我們要拋棄日常知識,而是說,在日常知識的基礎上生發出“自為理論”知識的主體,才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所應追求的個人日常生活發展目標,才能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必要的主體支持。

四、 作為生成“自為個性”的交往

對于體現自由、平等和開放的生成“自為個性”的交往模式的探討,離不開赫勒關于自在的、自然的和給定的日常生活交往的分析?!叭粘=煌且话?社 會 交 往 的 基 礎 和 反 映”[2]211,常 見 的 形 式 主 要有:偶然或隨機交往、習慣性交往、依戀、有組織的交往、游戲以及包括通告、討論、說服、揭露、談話等在內語言行為的交往等。

日常交往涉及日常生活的時間和空間特征。在時間維度上,日常生活總是與個人的“此時”相連,因此,“現在”就成為日常交往發生的參考系;在空間維度上,日常生活也總是與個人的“此地”相連,因此赫勒把日常生活的空間背景理解為相對狹窄的、直接給定的環境,即日常生活交往發生的空間范圍具有邊界性,它是行動和活動有效輻射范圍的極限。這種自在的、給定的和具有邊界性的日常生活空間意味著主體日常交往的封閉性和局限性,赫勒指出只有向上躍升到“自為的”類本質對象化領域,也即將日常交往躍升到“自為”領域的交往,主動拓展交往界限,才可能至少在原則上超越世俗的邊界。赫勒對日常交往的理解是以勞動分工為依據的,即她認為日常交往是在社會勞動分工中一個位置的占有者與另一個位置的占有者之間個人的交往。據此,赫勒把日常生活中的交往關系分為兩類:“以平等 為 基 礎 的 關 系 和 以 不 平 等 為 基 礎 的 關 系”[2]209,其中以不平等為基礎的關系又包括從屬關系和上下級的等級關系。從屬關系包括父母與孩子、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或類似市長和市民這樣并不必然包含個人交往的關系,它可以在不改變其社會勞動分工中所占據的位置的情況下而中止,因而從屬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涉及的是非異化的不平等問題。但是等級關系只有當社會勞動分工本身發生變革時或個人在社會勞動分工體系中的位置發生改變時才會改變,也就是說“由于等級關系反映了社會勞動分工中的相對關系,因而這些關系必須是不平等的關系。它們由此而在原則上是異化的關系”[2]209。赫勒還探討了在日常交往中把他人視作手段還是目的的問題。正如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所言:“交往行為既不能在被選擇手段的技術方面,也不能在手段選擇的戰略方面被理性化,而只能在行為主體的響應性、行為規范的可證實性的道德—實踐方面被理性化?!保?]赫勒認為當另一方對自己而言是作為特殊手段而交往,或者在某些功能性的交往中一方被作為手段的情況,這些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當自身所有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對自己來說都是作為手段的交往,而不是將他人視為交往目的本身時,日常交往就走向了異化。

據此,基于給定的、自在的和邊界性的交往模式反映了社會關系的封閉性和局限性,基于等級關系的日常交往反映了社會關系深刻的不平等和不自由,基于把對方視為手段而不是目的的交往則反映了日常關系的功利性和實用性。因此,針對這些日常交往所呈現出的弊病,赫勒倡導一種自由自覺、平等開放的“自為”領域的交往模式,主張日常交往走向更高的對象化,向生成“自為個性”的交往模式看齊。如此,作為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的主體必須突破自在給定的交往邊界,不斷拓展更為廣闊的交往范圍;必須打破基于等級關系而產生的異化的不平等現實,不斷追求平等、自由和開放的交往關系;必須揚棄把人作為純粹交往手段的功利性和實用性取向,不斷升華與人交往的內在價值。

赫勒對于日常交往的分析與批判以及對于“自為”領域交往模式的倡導,對于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日常生活基礎場域建設和主體生活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和警醒意義。首先,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主力和日常生活領域的主體,人民群眾在參與日常交往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滿足于和局限于自在的、給定的交往空間范圍,要主動跳出舒適圈、跨越限定的邊界,積極嘗試在更廣闊的空間范圍中展開交往,提高日常交往的主動性、開放性和自由性;其次,在日常交往中要自覺打破和避免異化的不平等關系,主動追求平等自由的交往狀態,使得交往建立在健康、平等和自由的關系基礎之上,這樣的交往才能更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和積極性,收獲更好的交往成效;最后,在日常交往中,不能專注于以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為目的而進行交往活動,我們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人,是有感覺和情感的內在體驗的人,因此交往不能僅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更應該成為豐富內心體驗和提升內在價值的途徑?!叭说谋举|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5],而人的社會關系則集中展現在人的交往關系之中。因此,由自在的、自然的和給定的日常交往領域向體現平等、自由和開放的作為主體生成“自為個性”的交往模式的轉變,才能更好地體現人的本質。

在我國大步邁進現代化的過程中,人民群眾作為日常生活的主體,更是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因此,國家和社會的現代化需要以人民群眾的現代化為支撐,而人民群眾的現代化培育過程必然生發在日常生活平面上,赫勒所探討的個性、知識與交往無疑是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趨向主體現代化的重要維度。面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人民群眾需要培育自由自覺的類意識,發揮開放性和創造性的思維,形成作為個體“自為存在”的個性;需要增強批判和反思意識,主動探尋“為什么”與“應如何”,掌握作為主體“自為理論”的知識;需要以交往本身為靶向目標,拓展交往范圍,建立平等自由的交往關系,開展作為生成“自為個性”的交往行為。由此,從赫勒日常生活理論中所展現出的主體發展向度,可以窺探出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主體發展的內在要求。隨著全球化與我國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拋開中西方價值觀念的根本差異,赫勒對主體的日常生活規劃依然對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主體要素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猜你喜歡
赫勒對象化異化
丹麥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的精彩人生
農村聘禮的異化與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視角
商品交換中的所有權正義及其異化
對象化的思想:人類生活中的信息
“非對象化”及其人本價值
異化圖像的人文回歸
阿格妮絲·赫勒:做一個理論家,書寫自己的人生
哲學的烏托邦精神
——評阿格妮絲·赫勒的《激進哲學》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論對象化及人之存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