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科技投入與政府教育投入對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

2023-08-07 16:42葉思婷
客聯 2023年4期
關鍵詞:區域差異

葉思婷

摘 要:文章通過2010—2019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構建面板模型與多元回歸模型,分析政府科技投入與教育投入對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并進行區域的異質性檢驗。研究結果表明,政府科技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具有正向的顯著作用,政府教育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無顯著影響,政府科技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的作用與政府教育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的作用存在較弱的相互抑制的關系;但從區域上看,政府科技投入與教育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存在差異性。

關鍵詞: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政府科技投入;政府教育投入;區域差異

一、引言

創新是新常態下中國積極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區域創新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區域創新能力進行分析與比較可以客觀地反映出我國各區域的創新發展水平,為各區域制定創新發展政策提供依據。近年來,地方政府紛紛加大對科技投入,但財政科技投入對于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效果如何,需要進行實證分析。

然而, 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的當今時代,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離不開科技人才的作用,教育作為科技人才培養的重要階段和關鍵環節,在科技創新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區域創新,不能忽視對教育的相關研究。當前的研究發現人力資本是技術創新點重要源泉,政府的教育投入可以通過人力資本積累而間接影響技術創新。因此,本文除了探討政府科技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同時檢驗政府教育投入在區域創新的作用如何,政府科技投入與教育投入是如何共同作用于區域創新能力。

二、文獻綜述

1、區域創新能力的研究

當前關于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研究較多,學者主要從區域創新能力的地區差異、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體系等主要視角進行研究。至于區域創新能力,不同的學者基于不同的評價指標、不同的案例對區域創新能力進行研究。

唐炎釗等針對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問題,運用模糊數學方法提出了一個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模糊綜合評估模型,并用此模型對廣東省科技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估分析。呂可文等運用基于知識創新能力、企業創新能力、區域創新環境和區域創新績效的評價體系,評估了2016年逐步六省的區域創新能力,發現湖北省的創新能力最強。易平濤等創建了基于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和創新環境三個一級指標的評價體系,運用客觀序關系分析法對中國東部地帶11個省市在2009-2013年堅定區域創新能力進行了評價,得出各省市區域創新能力存在明顯差異。

2、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研究

區域創新能力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政策、市場、資本的多重因素。目前研究主要是從互聯網發展、科技資源、社會資本、人力資本、外商直接投資等進行研究。

惠寧等基于2006—2017年中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從線性、非線性和約束機制三個維度實證考察了互聯網發展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及其地區差異,認為互聯網發展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具有顯著的非線性門檻特征,隨著互聯網發展水平的提升,其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呈現先升后降的倒“U”形趨勢,且這種門檻特征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王志祥等運用2001~2016年省際數據考察社會資本對創新的影響,研究發現社會資本是驅動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且社會資本對區域創新能力的作用可能存在“倒U型”非線性關系,中東部地區社會資本能有效地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而社會資本不足的西部地區則呈現負向影響。

3、政府科技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

對于財政科技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的作用如何以及作用大小,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論斷。主要是一下兩種觀點:

部分學者認為政府科技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具有促進作用。劉瓊基于2008-2016年我國30個省市的面板數據,構建公共服務效率體系,認為公共服務效率包括公共科技投入與產出,實證檢驗了科技公共服務效率會對區域的創新能力產生積極的影響;劉俊杰等基于全國三大地帶30省市區的面板數據模型, 從科技經費投入結構視角, 測度區域創新能力的空間差異, 實證結果呈現出東高西低的特征, 即不同的科技經費來源對東、中、西部區域創新能力所發揮的績效是不同的。

而一部分學者認為政府科技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未必具有促進作用。熊維勤利用我國14個高技術行業1995-2008年的面板數據實證檢驗了政府對企業的R&D投入的直接補貼政策是激勵中性的,雖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研發投入規模,但無法提高研發活動的效率;王俊運用我國28個行業大中型企業的面板數據實證檢驗了政府R&D補貼對企業R&D投入及自主創新的影響,研究發現,在專利決定方程中政府R&D補貼的激勵效應卻是不顯著的,R&D補貼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正面影響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4、教育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

當前許多研究分析,人力資本對區域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門檻作用,人力資本通過與其他的要素相結合,能夠促進創新能力的提高。李建等通過采用永續盤存法(PIM)測算出FDI存量的基礎上,利用1998—2012年中國省際平衡面板數據,在知識生產函數框架下,以人力資本為門檻變量來分析FDI對區域創新能力的溢出效應,研究表明人力資本與外商直接投資相結合時對創新能力提升產生了顯著促進作用;王秀婷等發現地區間投向高校的政府R&D經費對區域創新能力的促進作用都很明顯, 而投向企業的政府R&D資金收效甚微, 投向科研院所的政府R&D資金比例最大, 但并沒有對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發揮應有的作用,其原因在于產學研相結合的水平較低,創新能力偏低。

人力資本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而教育投資在本質上是提高人力資本質量的投資,教育經費的投入有利于促進創新知識成果的生產,將知識轉化為技術,提高創新能力?;诂F有研究可以發現,影響區域創新的能力的影響因素很多,其中,科技資源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其次,人力資本對于提升創新能力是有門檻作用的,而教育投入又是提高人力資本的重要途徑,教育經費的投入有利于促進創新知識成果的生產,將知識轉化為技術,提高創新能力。

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礎,本文探討政府科技投入對于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是否有促進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同時,檢驗科技投入與教育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的交互作用。

三、研究假設

財政科技投入是科技創新必不可少的條件,政府資金在基礎研究、運用研究、技術研究與開發等領域的投放,相當于為企業創新注入了天使資金;政府科技投入能為企業研發提供動力,營造有利的社會環境。故提出假設:

H1:政府科技投入對于區域創新能力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表現為勞動者的知識水平、技術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狀況;投入與產出之間增長的速度之差,一部分是規模收益引起的,另一部分是人力資本帶來的技術進步的結果。而教育對于人力資本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政府的教育投入可以通過作用于人力資本,間接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故提出假設:

H2:政府教育投入對于區域創新能力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四、概念與理論

1、相關概念

(1)財政政府科技投入

財政科技投入是指各級政府在國家發展目標的指導下,給予科學技術活動直接的資金支持。主要用于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發活動,也用于科技成果的轉化、科技條件的完善以及科技項目的交流等支撐性活動。廣義的政府財政科技支出指政府在科技研發及其輔助活動方面的支出,包括財政科技直接撥款、稅收優惠以及政府購買三個方面。本研究的所指的政府科技投入是狹義上,僅指政府直接的科技經費投入。

(2)財政教育投入

財政教育投入是指公共財政與算用于教育的經費投入,包括基礎教育投入和高等教育投入,本文的財政教育投入是指地方政府直接的教育經費投入。

(3)區域創新能力

區域創新能力的定義,不同學者的看法還是有細微差別。

Stern, Porter和Furman 認為一個區域的創新能力由生產一系列相關的創新產品的潛力確定, 最重要的因素是R&D存量, 無論是企業R&D還是政府R&D, 都能資助新技術、發明、設計和創新生產方式, 從而影響創新能力的R&D邊際產出。

甄峰等認為,對一個地區而言, 創新能力是對該地區知識和技術發展狀況的綜合反映。

范柏乃等將區域創新能力定義為一直將創新知識和技術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服務的綜合能力。

本研究采用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的定義,其將區域創新能力定義為“一個地區把新知識轉化成新產品、新服務以及新工藝的能力”。

2、相關理論

(1)技術創新理論

技術創新理論(Technical Innovation Theory)的首次由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的《經濟發展理論》系統的提出。"創新"就是"一種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the setting up of a new product in function),即實現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一種從未有過的新結合。熊彼特認為創新能夠對生產要素進行創新配置,通過發明新的組織流程和運行法師,生產出新的產品。

(2)人力資本理論

舒爾茨在1960年美國經濟學年會上的演說中對人力資本理論進行了系統闡述。人力資本對企業創新的認識最早源于熊彼特的觀點。他認為創新的關鍵在于商業機會的發現和挖掘,而不僅僅在于新技術、組織、生產函數等要素的投入,因此他強調創新的最后決策人就是企業家。在知識資本的理論框架下,企業人力資本的研究擴展到企業內各個知識主體。智力資本的核心要素就是人力資本,是企業內各主體在經濟活動中所擁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總和。

五、研究方法

1、數據來源

考慮研究數據的可獲取性、真實性與客觀性,本文選取除香港、澳門、臺灣以及西藏之外的30個省份2010年至2019年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統計年鑒》。

2、研究變量與操作化

(1)解釋變量:

政府科技投入,本文用地方財政科技技術支出衡量;政府教育投入,用地方財政教育支出衡量。

(2)被解釋變量:區域創新能力

根據研究內容與對象的不同,對于區域創新能力的衡量指標不同學者有不同的選取,通常采用專利申請書、專利授權數、發表科技論文數等指標,為了更全面、客觀的衡量區域創新能力,本文采用《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中的“知識創造”這一項來衡量區域創新能力,該指標是對專利、科技論文等的綜合測量值。

(3)控制變量:

考慮到影響政府科技投入驅動技術創新的因素較多,為提高模型估計結果的精確度,在參考現有文獻的基礎上,本文在其中加入了相關控制變量:城鎮化水平、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對外開放程度以及產業結構。

六、實證分析與檢驗

為了更直觀地了解選取樣本的數據分布,本文首先對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見表2)

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通過對樣本數據的回歸發現,一共有299個樣本參與了回歸分析,模型的F值(7,291)=76.56,P值=(Prob>F)=0.0000,說明模型在整體上是非常顯著的;模型的可決系數R2=0.648,方程的擬合優度較好。

政府科技投入的的系數為0.0913,在0.001的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在控制其他變量的前提下,政府科技投入每增加一個單位,地區的創新水平增加0.0913個單位,說明增加政府的科技投入有助于提高地區的創新水平。

政府教育投入的系數為-0.00321,但無法通過顯著性水平,說明,政府教育投入并不能顯著提高地區的創新水平;但是,政府科技投入與政府教育投入的交互項在0.001的水平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系數為-0.0000229,說明政府科技投入與政府教育投入對于地區的創新水平具有較弱的相互抑制的作用;

除外,可以發現對外開放程度與產業結構也有助于提高地區的創新水平,其余因素不具有顯著性影響。

七、區域的異質性檢驗

為了檢驗政府科技投入與教育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是否存在地區差異性,分別對東、中、西部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具體如表4所示。

通過三個地區的回歸結果可以發現,政府科技投入與政府教育投入對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創新水平影響不同,具有顯著的區域異質性。

在東部地區,政府科技投入與教育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的與全國的樣本估計是較為一致的。都同樣表現為政府科技投入可以顯著提高地區的創新水平,教育投入則不顯著,二者的交互項對于區域創新能力具有較弱的抑制作用。此外,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效應的因素還包括對外開放水平、產業結構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政府科技投入在東部地區具有顯著的效應可能是因為其良好的創新環境。良好的創新環境是區域創新能力得以提升的必要條件。在東部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區域內的基礎設施條件良好,市場化水平較高,能夠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降低生產交易成本而提高創新水平,再者,東部地區的對外開放水平較高,能夠更好的利用外資,產業結構優化也能促進生產要素從低效率生產部門向高效率生產部門轉移,從而提高創新水平??梢栽跂|部地區由于其創新環境較為優越的,因此,政府科技投入能夠較為有效的轉化為創新能力。

但是,在東部地區,教育投入并不能顯著的提升區域創新能力,這可能是由于,教育投入與創新水平是非線性的關系而東部地區的人力資本水平已經比較高了,那么教育投入對于該地區的創新水平的提高影響就十分有限,因而影響不顯著。

與東部地區不同,中部地區的政府科技投入、交互項與區域創新能力的之間的關系并不顯著,反而是政府教育投入與其有顯著關系,且為負相關,教育投入每增加一個單位,區域創新能力下降0.0133個單位,即出現了所謂的“人才過?!钡默F象。對外開放水平則可以顯著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政府科技投入在中部地區不具有顯著影響,可能是因為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與產業結構沒有轉型優化等原因從而導致了政府科技投入的無效率。

政府教育投入甚至在中部地區出現較弱的負向效應,可能是與中部地區教育的發展規模與發展質量、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等有關;例如沒有對教育的發展質量給予足夠的重視,就會影響人才的培養質量,不利于創新能力的提升;又或者是因為該地區的人才流失,因為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等原因,培養的高質量人才流失,也可能最終不利于區域創新水平的提升。

在西部地區,政府科技投入、政府教育投入以及二者的交互項均與區域創新能力具有顯著關系。政府科技投入和教育投入能顯著提升區域創新能力,而政府科技投入與教育投入則有相互抑制的作用;對外開放水平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效應,但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產業結構處于較低級形態,對外開放程度也有限,創新環境較為一般。

一方面,西部地區的創新環境是遠落后于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的,但這也意味著西部地區具備更多的創新發展的空間;另一方面,西部地區可能因為技術溢出效應,在科技資源投入的情況下,可以吸收和孵化其他區域的前沿技術,那么即便西部地區的創新環境較差,政府科技投入依舊能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同樣,西部地區的人力資本水平較低,那么教育資源的投入是可以有效的提升創新水平。

通過四個模型的比較之后可以發現,與全國性樣本估計不同,部分因素在某些地區對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在其他地區可能則表現出一定的抑制作用,這需要結合當地的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進行具體分析。

分別對三個地區進行比較分析后發現,政府科技投入在東部與西部具有顯著的正向效應但在中部不具有顯著效應??梢栽谝欢ǔ潭壬险f明,政府科技投入在創新環境較好和較差的情況之下是有顯著效果的,東部地區是因為其良好的資源稟賦,科技投入資源能夠與創新機制相結合而促進地區的創新水平;西部地區由于其創新水平低,發展空間大,那么在資源注入的情況也是可以顯著的提升去創新水平;但資源稟賦處于中間位置的中部地區,僅依靠政府科技資源而提升創新水平的空間已經很小了,由于其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等條件跟不上技術創新的發展,那么政府科技投入對于區域創新能力提升就很有限。

政府教育投入在東部地區不具有顯著影響,在中部地區具有顯著的負向效應,而在西部地區具有顯著的正向效應。這可能與不同的地區的人力資源水平有關,不同地區的人力資源水平與該地區的創新環境的匹配程度可能會是影響政府教育投入有效性的重要原因。

八、結論與討論

本文基于技術創新理論和人力資本理論,分析政府科技投入與政府教育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發現:

總體上,政府科技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具有正向的顯著作用,政府教育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無顯著影響,政府科技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的作用與政府教育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的作用存在較弱的相互抑制的關系。

政府科技投入與政府教育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具有區域異質性。東部地區,政府科技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政府教育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無顯著影響,政府科技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的作用與政府教育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的作用存在較弱的相互抑制的關系;中部地區,政府科技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無顯著作用,政府教育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具有顯著的負向作用,其交互項無顯著作用;西部地區,政府科技投入與政府教育投入均對區域創新能力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政府科技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的作用與政府教育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的作用存在較弱的相互抑制的關系,這也是與常識較為相悖的地方。區域創新能力提升是一個系統過程,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以及對外開放等因素都會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需要統籌考慮各個因素的影響。

本文雖然探討了政府科技投入與政府教育投入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以及區域的異質性,但是并不能很好的解釋究竟是哪些因素導致了這種區域的異質性,需要進一步探討教育投入是通過哪些途徑影響科技創新,以及找到不同的發展階段的臨界點,以便更好提高資源投入效率,這些問題都是需要升入研究探討的,也是本文所不完善之處。

參考文獻:

[1] 唐炎釗.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模糊綜合評估模型及應用研究——2001年廣東省科技創新能力的綜合分析[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4(02):37-43.

[2] 呂可文,李曉飛,趙黎晨.中部六省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與分析[J].區域經濟評論,2017(02):99-106.

[3] 易平濤,李偉偉,郭亞軍.基于指標特征分析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及實證[J].科研管理,2016,37(S1):371-378.

[4] 惠寧,馬微,劉鑫鑫.互聯網發展對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及地區差異研究[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2):51-70.

[5] 王志祥,龔新蜀.社會資本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效應——傳導機制與實證檢驗[J].軟科學,2019,33(11):125-130.

[6] 劉瓊,郭俊華.科技公共服務效率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基于省級動態面板數據的GMM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5):109-116.

[7] 劉俊杰,劉家銘.科技經費投入結構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基于全國30省市區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7(05):18-23.

[8] 熊維勤.稅收和補貼政策對R&D效率和規模的影響——理論與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1,29(05):698-706.

[9] 王俊.R&D補貼對企業R&D投入及創新產出影響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0,28(09):1368-1374.

[10] 李健,付軍明,衛平.FDI溢出、人力資本門檻與區域創新能力——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6(01):10-18.

[11] 王秀婷,趙玉林.政府R&D資助影響區域創新能力的省際差異及原因分析[J].財會月刊,2018(02):148-154.

[12] 于姣姣. 財政科技補貼對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20.

[13] Stem S,Porter M E,Furman J L,"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R].Nationak Bureau of Econ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7876:Cambridge,MA.2000

[14] 甄峰,黃朝永,羅守貴.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0(06):5-8.

[15] 范柏乃,單世濤,陸長生.城市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篩選方法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2(06):663-668.

[16]曹坤,周學仁,王軼.財政科技支出是否有助于技術創新:一個實證檢驗[J].經濟與管理究,2016,37(04):102-108.

[17]熊璞,李超民.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空間差異的新解釋——基于高等教育集聚的視角[J/OL].管理現代化,2021(06):42-48[2021-12-21].

猜你喜歡
區域差異
區域差異的就業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
我國城鄉居民財產分配現狀及區域差異研究
商貿流通業對經濟發展貢獻的區域差異分析
我國工業資本配置效率的空間異質性分析研究綜述
城鎮化、商業化與農村金融
中國主要城市房地產價格差異性研究及其原因
中國農村住房狀況的區域差異與影響因素分析
歐債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
基于因子分析與層次分析的中國區域差異綜合指數的構建與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