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改革背景下綜合實踐活動選題指導的路徑

2023-08-08 18:57廖隆瓏
基礎教育論壇·上旬 2023年8期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革

廖隆瓏

摘? 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綜合實踐活動側重跨學科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選題指導是教師組織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第一步驟,對課程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臨兼職教師較多的問題,并在課程實施和開發方面面臨困難。文章基于三條路徑對教學進行整體構建:第一,走進學生內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第二,指向學科融合,堅持科學性、實用性和創新性;第三,準確表述,規范論證。文章以期為教師指導學生選題提供參考,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而有效地開展。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選題指導;課程改革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注重學生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方式,要求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強調學生的真實經歷和親身體驗,要求學生參與各項活動,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將勞動教育和信息技術教育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使得綜合實踐活動更加側重于跨學科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雖然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內容減少了,但是其重要地位依然是不變的。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變革過程可以看出,研究性學習一直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的主要著力點。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法,使學生通過積極的思維,發現隱藏在現象背后的真理。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第一步是發現并提出問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選題指導”。選題指導是教師組織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第一步,對課程開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就綜合實踐活動教師隊伍的建設情況來看,兼職教師多,專職教師少。對于大部分兼職教師來說,他們承擔著其他學科的教學壓力,在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方面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對于一線教師來說,了解如何在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學生進行科學地選題指導是非常必要的,這是上好課的基礎。對此,筆者將以“連城傳統文化探究”的選題指導課為例,闡述如何在“選題指導”的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有效指導作用,讓學生親歷從問題到課題的探究過程。

一、走進學生內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生成有價值的問題

青少年普遍求知欲強、思維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并且他們情感表達直接,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為此,在提出研究問題的階段,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情況,充分結合學生的經驗,給予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創設真實情境,講究方法,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多角度、多方面分解主題,啟發學生搭建問題框架。

1. 直面學生,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結構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及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有關的知識經驗,他們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灌輸”無法使其產生共情,不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中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傾聽他們的想法,思考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

在“連城傳統文化探究”的選題指導課中,設置的第一個環節是說一說家鄉的傳統文化。因為授課對象是連城本地學生,他們在這個地方生活,對連城傳統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教師在教學前應當傾聽他們的想法。為了發散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提示他們從連城幾種比較典型的傳統文化來思考,根據傳統文化的一般分類和連城當地的特點,分為歷史建筑、節日習俗、特色技藝、民間藝術、人文典故等。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最后教師把整個連城傳統文化的思維導圖展示給學生看,使他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進一步增強他們對家鄉傳統文化的了解。

2.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

家鄉的傳統文化停留在記憶中,如果在課堂中缺乏直觀的視覺沖擊,學生很難產生共情。因此,教學的第二個環節播放關于連城傳統文化的視頻,學生跟隨視頻直觀感受連城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入情入境,并記錄感興趣的內容,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問題。首先,教師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并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青少年的思維具有發散性,可能提出一些新見解、新思想。綜合實踐活動課堂中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但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往往只有少數學生在認真思考問題,多數學生的思考流于表面。這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常見問題。為此,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當創設引導性的問題情境,為學生思考提供方向,并將這段時間安排在課堂教學的前部分,以保障全部學生能主動參與活動,這是充分尊重學生不同見解的前提和體現。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不僅要自主解決問題,還要學會提出問題。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缺乏社會經驗,因此他們的思考和推理往往建立在理想化的層面上,這是他們思維中需要增強的地方。因此,如何讓他們跳出理想化思維,提出符合現實的、有質量的、有意義的問題是關鍵,因為這是他們能夠選擇有意義的研究課題的基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從一個主題出發,多角度地提出各種問題;通過比較和類比提出問題;關注社會現象提出問題。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的思維,適時提供相應的指導,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而非為學生提供現成的學習內容,以使得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能夠在教學中得以充分發揮。

3. 主題分解,啟發學生搭建問題框架

在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對問題進行歸類。從課堂觀察來看,學生對特色技藝、歷史建筑、節日習俗等方面的研究興趣較高。許多學生將這些方面的內容作為研究小主題,研究方向更具針對性了?;谛≈黝},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思考研究方向,如關于特色技藝的研究。連城地瓜干作為閩西八大干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其色澤美、口感好、富營養,廣受社會贊譽。學生對連城地瓜干的研究興趣也非常高,很多小組想要研究連城地瓜干是如何制作的,實際上他們關注到的是地瓜干本身的制作工藝。綜合實踐活動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條線索開展。在進行主題分解的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挖掘主題中蘊含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自我因素。例如,連城地瓜干的歷史悠久,它的發展經歷過哪些階段?如何對連城地瓜干的制作技藝進行保護與傳承?美食遍地的今天,連城地瓜干如何與現代社會融合,繼續發揮它的魅力?教師的深度引導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思維,使學生研究問題的方向更加明確。教師應當適時追擊,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思考其他小主題可以如何進行分解,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提出新的問題。

二、指向學科融合,堅持科學性、實用性和創新性原則,篩選合適的問題

通過發散思維,學生提出想要探究的問題。然而,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轉化為研究的主題,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如何與學科融合,實現跨學科綜合學習;如何與當下現實問題相結合,為家鄉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從問題到“研究主題”的確立還需要經過精篩細選的過程,以確定出真正適合學生、符合實際的探究主題。

1. 指向學科融合,推進跨學科綜合學習

如今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復雜,未來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如何讓學生以不變的知識應對未來的挑戰?為了讓學生適應未來的生存環境,培養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能力是教師的使命。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導向,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鐚W科融合學習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跨學科融合學習的“試驗點”是十分重要的嘗試。根據學校目前的課程開展的實際情況來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處于邊緣化的地位,如果能在課程實施中充分挖掘本學科的優勢,推進跨學科綜合學習,實現學生對知識從部分到整體的把握和理解,建立更多與真實世界的聯系,輔助完成學科教學中無法實現的目標,最終反哺學科教學,才能實現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意義。

在“連城傳統文化探究”選題指導課的篩選問題環節,學生想研究具有“民間小故宮”之稱的培田古民居建筑,建筑的文化內涵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內容,比較著名的有“耕讀文化”“楹聯文化”“和文化”。探究“耕讀文化”需要了解它的歷史起源和精神內涵,同時需要學生走進鄉村,體驗農事的艱辛,體悟春播、夏種、秋收、冬藏的實感。這就把語文、歷史、勞動學科的知識進行了有效融合。同樣,探究培田古民居在布局上的“和文化”,需要了解中國傳統建筑的分類及布局,這就綜合運用了地理、物理、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發現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作出科學的決策,提出創造性解決方案,這就是“授之以漁”。

2. 堅持科學性、實用性和創新性原則

青少年的心智發展尚未成熟,他們提出的問題可能是與現實相脫節的,或者對于他們的身份來說不具備研究的條件,甚至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并不適合研究。因此,在篩選問題的時候,教師需要確定相關的原則,即選題要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和創新性。有了原則才具有參照的依據。首先,科學性是指研究問題要有可靠的科學基礎。其次,實用性是指研究問題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和認知特點,并對學生甚至社會有積極的影響。例如,有一個小組的問題是“練習連城拳對青少年身心發展有什么影響”,這個問題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體育的發展也符合當今“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學生的一致認可。最后,創新性是指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尋找新的角度、新的觀點。例如,連城地瓜干是怎么制作成的,這個問題早有定論,因而不具備研究的創新性。

三、準確表述,規范論證,生成可研究的課題

確定好研究問題之后,選題的過程還沒有結束。問題并不等于課題,學生需要將研究問題轉化為規范的課題表述形式,并且綜合考慮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條件,以及研究的可行性,對課題進行規范論證。

1. 準確表述課題名稱,反映研究的對象、內容和方法

課題的表述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最基本的一種是反映研究的對象、研究的內容和研究的方法,也是最符合學生認知特點、運用頻率最高的一種表述方法。關于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的具體概念不用灌輸給學生,可以通過舉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農村地區小學生就近入學情況調查研究,學生很快就能發現這個課題表述中,農村地區的小學生是研究對象,調查研究是研究方法。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教師還可以提供一些課題的常規陳述形式給學生,這樣學生也能將問題轉化為比較規范的課題表述。

2. 規范論證課題,充分考慮課題研究的可行性

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課題的可行性進行規范論證。教師可以開展課題論證會,匯集學生智慧,讓學生對課題的研究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論證課題的可行性時,除了要進一步明確研究的方向和重心等問題,還應考慮到以下幾點問題:一是要尊重本組成員的興趣、愛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是以小組為單位集中大家的智慧,在探究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每一組中真正參與的學生并不多,這是違背課程本意的,所以所選的課題一定要是本組成員感興趣的、符合本組成員自身意愿的。興趣能轉變成積極參與的內在動力,變“要我做”為“我要做”;二是所選課題應當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超越學生經驗水平的課題在實踐過程中會因為太難而使學生失去課堂興趣。規范論證課題這一環節十分重要,可以樹立對課題研究的信心,為下一階段制訂研究計劃奠定基礎。

四、結束語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確定課題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復地思考探究。而一個有價值的課題的生成更需要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經過進一步的探究往往會出現修改課題的情況,這也是正常的。因為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學生會不斷調整研究的角度,找到更加適合的研究方向。這一過程可以有效培養學生融會貫通、思考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選題指導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鼓勵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并及時捕捉高質量的問題,組織學生就問題展開討論,巧妙生成課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韓和明.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學方法與藝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0.

猜你喜歡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革
心理拓展訓練與相關概念關系辨析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數學學習呈現多元化
“雙創”形勢下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改革探索
基于創意的對口單招色彩課程改革突破點研究
校企協同實施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