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課程思政的融入及實踐

2023-08-08 17:14李娜黃天成陸春艷孫冰
教育教學論壇 2023年24期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課程思政

李娜 黃天成 陸春艷 孫冰

[摘 要] 在專業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高校提高專業教學質量和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有力舉措,也是高等教育與時俱進的體現。以機械類專業“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礎”課程為例,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優勢和課程特點,多角度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精準融入混合式教學課前、課中、課后全教學過程,促進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通過教學實踐驗證了教學效果,實現了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探究的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 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礎;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

[基金項目] 2020年度南通理工學院校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礎”(JWYK20200003);2020年度南通理工學院校級課程思政專項課程建設項目“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礎”(2020JKS005);2021年度江蘇省一流本科課程“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礎”(蘇教高函〔2021〕9號)

[作者簡介] 李 娜(1988—),女,河南商丘人,碩士,南通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3)24-0069-04 [收稿日期] 2022-06-06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與課程思政是高等院校的教學重點和發展趨勢,將二者有效結合可以實現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當前各高校積極改變專業課程教學重視專業知識教學輕視德育發展的現象,開展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以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為載體,激勵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基礎課教學全過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命感和愛崗敬業的責任感,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2]?;旌鲜浇虒W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將教育活動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效銜接,是今后教育教學模式發展的必然趨勢。結合課程特點和關聯的課程思政元素,依托巧妙的課程設計,可發揮課程思政強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提高專業教學質量。綜上,在專業課教學活動中將課程思政與混合式教學模式有機結合,是本科高校專業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3-4]。

“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礎”課程知識點繁多,章節內容量大,涉及工程材料的性能、組織結構、熱處理工藝、分類及應用等內容。課程組教師需要精準選取恰當的思政元素,才能做到自然而然地滲透德育,化于無形[5-6]。

本文以“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礎”課程為例,梳理了課程思政建設需解決的核心問題及建設思路,深入分析了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點,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實踐了混合式教學中課程思政開展的方法。

一、課程簡介

“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礎”是機械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課程。通過課程學習,學生能夠獲得有關機械工程材料及零件成形方法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理解常用機械工程材料的成分、組織、性能之間的關系,了解相關新技術、新工藝,初步具有正確選用工程材料、正確選定和合理安排熱處理工藝路線、采用合理成形工藝方法等能力。該課程是近機類專業后續核心課程的知識和思想鋪墊。

二、課程思政建設解決的核心問題及思路

課程教學存在的核心問題如下:一是專業課時縮減、重知識輕育人;二是價值塑造零散分布、不成體系;三是素材生硬,不能引起共鳴。

為解決上述問題,破舊立新,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以彌補傳統授課模式的短板,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新的路徑,特別是在教學內容的擴展和時間的分配上,給教師提供了更多展示的時間和空間,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一?!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目標,為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充分挖掘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內在聯系,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二。以學科發展歷史、學科科學家的成功經歷、就業和考研等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為載體挖掘思政元素,語言組織要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找準契合點恰當融入,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三。課程思政融入“工程材料及其成型基礎”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如圖1所示。

三、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點

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之間的無縫對接和有機融合,做到自然而然地滲透德育,是能夠發揮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的關鍵點。設定合理的教學設計,找準契合點,潤“生”無聲,突出教育的深刻。

(一)挖掘專業知識內容中蘊含的哲學思想

從課程的專業知識內容入手,挖掘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把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教育與培養科學精神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解決工程問題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例如,在研究金屬材料的結構和性能之間的關系時,變化的基礎是外因和內因的辯證關系,變化的條件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辯證關系;在解釋塑性成形原理時,指出事物的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從該課程的專業知識內容中挖掘蘊含的哲學思想,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武裝自己的頭腦去解決專業的科學問題。

(二)挖掘學科發展、著名學者成長經歷等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筆者就“學生喜歡的課程思政引入形式”開展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非常喜歡故事和案例引入的形式。例如,在緒論部分介紹國內外鋼鐵行業發展的差距,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專業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講解熱處理概述時,以本學科著名科學家章守華教授的成長經歷和對科學事業的追求,培養學生百折不撓、追求創新的科學精神;還可以分享教師個人的求學經歷和學習經驗,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勵學生珍惜時光、不負青春。

(三)分析失敗的工程事故案例,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

學習工程材料力學性能時,教師在線上資源中放入泰坦尼克號沉沒的視頻,引發學生的關注與思考。線下授課時,師生共同探討該船沉沒的原因,并結合實際研究結果討論??茖W考察隊采集了金屬樣本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造船工程師只考慮到要增加鋼的強度,而沒有想到要增加其韌性,而近代船用鋼板都要求使用高質量且有良好延展性的鋼鐵材料,斷口應為韌性斷裂。因此,材料的韌性對材料的使用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教師可以此引導學生樹立創新意識,積極探索培育新知識。

(四)挖掘實驗課中蘊含的思政元素

實驗課的思政元素承載量非常大,不僅能教會學生敬畏制度并自覺遵守,還能讓學生意識到生命和環保的重要意義,更能得到團隊協作能力和客觀嚴謹的科學觀訓練,引導學生思考、評判、質疑和探究。

學生通過磨制、拋光、浸蝕、觀察、改進等過程獲得材料的真實組織,不僅能辨明真實的金相組織,還能掌握金相技能,繼而觀察組織形貌,分析組織和性能的關系。通過細致嚴謹的動手實驗,學生牢牢掌握了真實組織的典型特征。由課內實驗衍生的校賽,已在本校成功開展了三屆。校內競賽參加人數連年遞增,并在國賽中榮獲一等獎。這一榮譽極大鼓舞了學生參賽的積極性。

四、課程思政的融入及實踐

(一)課前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學生自主完成線上學習

根據學情特點,設置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是線上學習能夠開展的基礎,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源泉。線上教學資源建設要積極選取與課程或知識點相關的拓展閱讀材料,包括工程材料發展史、工程材料領域最新研究進展、工程材料行業技術動態、工程材料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故事等。

學生通過線上網絡學習平臺自主觀看教師上傳的教學視頻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并在課前完成教師的測試題。教師有效把控學生學習前后對專業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認識,掌握學生對專業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掌握程度,梳理存在誤區和模棱兩可的知識點,便于線下開展針對性的答疑解惑。

(二)課中教師引導啟發,開展多形式的課堂活動

教師結合課程特點,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開展研討式學習、項目探究、翻轉課堂和分組任務等多種課堂教學活動,實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參加課堂活動中無形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授課前教師很有必要設置測試題,檢驗學生的線上學習效果。通過學習通及時反饋的正確率,教師能有針對性地講授易錯點,將線上和線下有效銜接。線下授課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教師結合現代應用領域,采用PBL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引導學生思考、評判、質疑、探究。在講述金屬的結晶過程時,以水到冰的轉變類比金屬從液態到固態的轉變,貼近生活,學生容易理解;講解奧氏體晶粒大小及其影響因素時,結合自己的科研課題展示,鼓勵學生參加開放實驗,化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此外,還要設置更多的學生展示自我學習收獲和思考的環節。

(三)提供豐富的課后拓展資源,滿足學生需求

課程組在學習通平臺發布了多形式作業,不僅有基于基礎知識的課后作業和測試題,還有拓展課程資源。教師通過信息化教學平臺,可以隨時隨地批改作業,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并且能夠及時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糾正解疑。有些知識是通過翻轉課堂要求學生在線下課講出來的。教師發布任務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資料搜集、團隊協作、PPT制作等任務。在課程整個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提交兩篇思政作業。此外,通過信息平臺的互動交流功能,課程組教師與學生開展線上討論,在互動中相互促進,使教與學密切聯系。

(四)多元評價,體現學生的綜合能力

課程綜合成績由態度性考核成績、過程性考核成績、終結性考核成績構成,以持續改進為目的,實現成績評價多元化。學習通平臺使整個教學過程的學習可追蹤、可考量,幫助教師了解學情并干預。該多元考核評價模式規避了偶然性因素,突出了OBE理念,體現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程思政的評價主要體現在信息化教學平臺上記錄的全過程學習數據中。經過教學創新,學生學習參與度顯著增加,并在終結性考核中得以充分體現(如圖2)。2019—2021學年開展該課程改革班級(教改班)的期末卷面平均成績均高于普通班且逐年提升。對比2020—2021學年第二學期教改班與普通班的期末考試成績,分數分布整體向高分區間移動,說明教學效果顯著。

結語

專業課教師有義務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精準抓住課程思政內容和專業內容的結合點,充分利用現代教學理念和信息技術,并與教育教學內容深度融合,堅持立德樹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混合式教學全過程,實現專業課程育人。

參考文獻

[1]徐海楠.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自信[J].思想教育研究,2020(2):152-155.

[2]盧艷麗,李金山,王永欣.課程思政在高校綜合素養類課程中的探索與實踐:以“迷人的材料世界”教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2(11):121-124.

[3]駱昱暉,劉霖,張東恩.《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設計、探索與實踐[J].廣東化工,2020,47(22):167+177

[4]黃相璇,劉嘯天,邵友元,等.“課程思政”融入高分子化學混合式教學改革的實踐[J].高分子通報,2021(11):89-93.

[5]張天航,張鵬,蔡迎春.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工科專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13(3):7-13.

[6]杜斌,姚寒春,周婕,等.探索混合式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以色譜分析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2,8(3):193-196.

The Integ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Blended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the Forming Basis”

LI Na, HUANG Tian-cheng, LU Chun-yan, SUN Bi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Nant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tong, Jiangsu 226006,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blended teaching is a powerful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the educational effec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which is also a reflection of the advanc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aking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Their Forming Basis” for example,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blended teach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lement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course from many angles, integrates them into the blended teaching process accurately, promotes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be in the same direction, and verifies the teaching effect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which realizes the talent training goals of value shaping,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knowledge exploration.

Key words: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the Forming Basi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lended teaching

猜你喜歡
混合式教學課程思政
混合式大學英語教學實證研究
基于SPOC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和實踐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的研究
淺論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職思政課評價體系的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