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產出導向法的“英語演講”課程思政研究

2023-08-08 22:31王藝磬梁潔
教育教學論壇 2023年24期
關鍵詞:英語演講跨文化交流產出導向法

王藝磬 梁潔

[摘 要] 探索專業學習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當下學界的熱門研究問題。以深圳科技大學在英語和非英語專業學生中都已成功實踐的特殊場合演講課堂為例,詳細探討如何運用適合我國國情的產出導向法,通過設計貼近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場景、有針對性地選擇輸入材料、進行啟發性的提問和點評,將思政元素潤物無聲地傳遞給學生,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期待通過對具體課堂的研究,豐富我國外語教學課程思政建設微觀層面的實證案例。

[關鍵詞] 英語演講;跨文化交流;課程思政;產出導向法

[基金項目] 2021年度深圳技術大學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深圳技術大學‘英語演講與辯論工作坊建設”(20211036)

[作者簡介] 王藝磬(1987—),女,湖南岳陽人,碩士,深圳技術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英語演講與辯論研究;梁 潔(1974—),女,江西贛州人,博士,深圳技術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副教授,主要從事翻譯學和英語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3)24-0134-05[收稿日期] 2022-06-13

引言

自教育部2020年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來,如何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如何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成為學界的熱門討論問題。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高校的“英語演講”課程逐漸從第二課堂走進第一課堂,承擔起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任務[1]?!坝⒄Z演講”課程的思辨性和人文性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情感[2],因此崔琳琳[3]認為,“英語演講”課程具有融入價值觀教育的天然優勢。

基于此共識,不少學者探究了高?!坝⒄Z演講”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和融入路徑。綜觀文獻,學界目前的探討多集中在宏觀的“英語演講”課程設計上[4-9]。而微觀的實證研究,除了崔琳琳[3]的分享外,其他所見不多。因此,以筆者在某高校講授的《特殊場合演講》課堂為例,詳細探索如何在具體的“英語演講”課堂上挖掘核心思政元素,運用適合我國學情的外語教學法——產出導向法(以下簡稱POA),達到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自然融合。

一、核心思政元素與教學法

(一)核心思政元素

北京外國語大學文秋芳教授[10]在《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一文中指出,外語課程只是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的一門課程,其育人功能不可忽視,但也不可能完成立德樹人的全部任務。因此,在挖掘“英語演講”課程的思政內涵時,不應追求面面俱到,而應找出貼合本課特色、達到最好育人效果的元素。

《特殊場合演講》在“英語演講”課程的總體教學大綱中處于《演講基礎》之后,即學生此時已經完成全部的演講基本要素學習。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特殊場合的演講練習,讓學生回顧、復習、實踐學過的演講框架和技巧。因此,選擇什么樣的特殊場合進行演講是本課的關鍵。

在課程思政精神的指導下,本課程以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多次強調的“講好中國故事”為核心思政抓手,確定本課的場合為“跨文化場合”,以期通過課堂設計和學生的思考、實踐,達到以下三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1)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增強文化自信。(2)引導學生理解并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提升學生演講技巧,成為國際舞臺上合格的“中國發言人”。

(二)POA教學理論

為了實現上述專業教學目標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融合,本課運用了文秋芳[11]教授構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POA,POA由教學理念(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全人教育說)、教學假設(輸出假設、輸入促成、選擇性學習)和教師為中介的教學流程(驅動、促成、評價)三部分組成。POA的學習中心說主張教學應關注教學目標的實現,為了促成有效學習,提倡學用一體說,即輸入性學習和產出性運用緊密結合,強調學以致用、學了就用。

基于此,POA創新性地將教學的起點設計在“驅動”環節,即教師發揮引領作用,呈現給學生未來可能碰到的交際場景,讓學生認識到產出任務的實際價值和自己的不足,制造“饑餓狀態”。在“促成”環節教師發揮支架作用,提供恰當的輸入材料,讓學生能夠從輸入中選擇產出任務所需的內容、語言形式或話語結構。同時,教師在每一個環節都可以通過引領、指導和檢查,把握學生的學習和思想狀態。另外,POA的全人教育說與課程思政理念不謀而合,認為教育要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因此要認真選擇“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或“有利于培養學生中外文明溝通互鑒和傳播中國文化能力”的產出任務的話題。

由此可見,POA框架下學生的學習動機被極大激發,且因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對教師的材料輸入和指導呈現相當渴望和開放的態度,這非常有利于教師在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中融入思政元素,也更易于學生接受與吸收。

二、基于POA的特殊場合演講課堂課程思政實踐

在POA理論框架的指導下,本課分為兩周進行,第一周為驅動和促成環節,第二周為評價環節。

(一)驅動環節

POA認為教學的第一步是呈現給學生未來可能遇到的交際場景。為了實現本課設定的跨文化場合中的思政育人目標,本課創意地將交際場景和任務設定為:在學校的“國際周”活動開幕式上,面對來訪的外國學者和交流學生,“你”作為學生代表發表一段英文演講。該題目對學生來說非常真實,能夠瞬間激發學生的參與感、自豪感和責任感。緊接著,教師安排學生兩人一組,討論演講中想表達的內容,學生的答案大多是welcome, self introduction, our universitys great achievements, purpose of the event, my expecta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Week”, what visitors can take away from the event, arrangement of the event,等等。

學生分享完自己的想法后,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評價。教師首先稱贊學生的想法豐富,隨后提問:“想法是否太多、太散,沒有突出的、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得到學生的肯定答復后,教師繼續啟發學生:“作為學生代表發言,怎樣的歡迎辭才是最吸引人的呢?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之前學的演講構思框架?!?/p>

(二)促成環節

此時教學進入了第二階段,根據POA理論,“促成”分為三個環節:(1)教師描述產出任務,使學生清楚每一個步驟及其要求;(2)學生選擇性學習,從輸入中選擇產出任務所需的內容、語言形式或話語結構,教師給予指導并檢查;(3)學生練習產出,教師指導并檢查。與此相對應的,在本課中,教師首先應:描述產出任務,通過帶領學生回憶演講的構思步驟,包括分析受眾、明確中心思想、安排演講結構、設計開頭和結尾等,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技能的記憶。其次提供輸入材料,包括優秀案例和參考答案,并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選擇性學習。在課堂的分析討論中,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并將這些案例中蘊含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等思政元素潤物無聲地傳遞給學生。最后學生在完成輸入性材料的分析后,立刻帶著總結出的要點進入本課場景的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及時點評指導,確保學生專業學習的質量和思政方向的正確性。本課的具體流程如下。

1.受眾分析。為了回答驅動環節的最后一個問題“怎樣的歡迎辭才吸引人呢?”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如果你去國外參加一個交流活動,在歡迎儀式上,你希望從學生代表那兒聽到什么?”學生立刻明白應將話題集中到受眾最在意的“感受到熱烈歡迎”和受眾最感興趣的問題,包括“主辦方學校介紹與我能從此次學習交流中獲得什么”上。

教師繼續啟發學生,“這是一場跨文化場合的演講,我們面對外國人時,要注意什么呢?”帶著這樣的問題,教師提供輸入性材料,即播放成龍在2016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時在美國用英文表達的獲獎感言的視頻,并根據POA的“選擇性學習”理論,在播放前提醒學生重點找出這段演講中成龍展現出了哪些美德。該段演講十分幽默風趣,充滿了正能量。視頻播放后,學生很快總結出了成龍展現出的幽默、堅韌、敬業、禮貌、愛國等優良品德。在輕松的氛圍中,教師可自然地總結道:“在跨文化場合中,一定要牢記自己代表的是中國,要展現出我國的優秀文化和人民的美德?!睂W生對此深表贊同。

至此,本課完成了第一次專業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即通過帶領學生賞析成龍的獲獎感言視頻,將跨文化場合演講中需展現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文化自信傳遞給學生。

2.中心思想與演講結構。一是輸入材料、選擇性學習。在明確本課是情景下演講的跨文化交流特性和受眾可能感興趣的話題后,根據演講的構思步驟,確定中心思想并以此展開內容、安排演講結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完成這部分產出任務,教師繼續提供輸入性材料,為學生搭建“支架”。以2019年“外研社·國才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總決賽的題目“In what do we best see, hear and feel China as a unique country and nation”為例,通過賞析大賽冠軍王嫣的演講視頻,讓學生學習“以小見大”的演講方式和結構模式,并體會演講者如何富有感染力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民族自信。為了更有效地完成“選擇性學習”,在播放演講視頻前,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兩個問題:(1)演講者選擇了什么事物來展現中國文化;(2)這篇演講的結構是怎樣的。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請學生回答問題,第一題全班很快地共同回答:“roundtable (圓桌)”,所以很明確,該演講通過圓桌展現了中國文化。第二題教師邀請一位學生單獨回答,在教師的引導下,該學生總結出這篇演講的結構:(1)通過個人經歷引出代表中國文化的物體——圓桌。(2)將圓桌的使用范圍從家庭聚會引申到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3)挖掘圓桌背后的文化內涵。(4)將圓桌話題和春運結合;(5)總結全篇,升華主題。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可以非常直觀地從優秀的演講作品中汲取專業知識,即介紹國家、民族乃至學校時,可以“以小見大”,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物體挖掘其內涵,并和自身或其他人的經歷結合起來,這樣更能使人產生共情,達到良好的跨文化傳播效果。同時,范例中演講者展現出來地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強烈熱愛和自信,也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達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完成了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次融合。二是學生練習產出、教師指導評價。從“圓桌”演講中獲取靈感后,根據POA的“學用一體說”,教師應立刻引導學生將其思路應用于本課的場景中。在帶領學生進行產出練習時,教師通過適時地提問,引導學生挖掘學校的突出亮點,提升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通過學校建設的例子,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越性。最后建議學生將校訓和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起來,通過講個人故事拉近與聽眾的距離,增強傳播效果。由此可見,在學生練習產出的環節里,教師繼續發揮“引領”和“支架”的作用,在從專業角度幫助學生完成跨文化英語演講學習任務的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無聲地融入教學提問和總結中。具體而言,在練習產出環節中,教師首先給出學校的四處建筑,詢問學生哪個最能代表我校,絕大多數學生選擇了“1034雕塑”,這是紀念學校從籌備到成立經歷了1 034天。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挖掘“1034雕塑”的內涵,學生通過討論,得出兩個主要結論:(1)1 034天建設一所大學代表了中國速度,“集中力量辦大事”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制度優越性。(2)學校不僅建得快,而且建得好,體現了校訓中的工匠精神。對照“圓桌”演講,找出學校的代表物并挖掘其內涵,接下來需添加個人經歷。于是,教師請學生思考有無契合的個人經歷,一位學生分享了個人經歷,教師對其高度稱贊,并鼓勵其他學生也進行類似的思考。

至此,歡迎辭的主體部分基本完成。本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將“圓桌”演講的思路和結構運用到本課場景中。學生在進行了高質量的專業實踐的同時,也收獲了沉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這樣,本課完成了專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次融合。

3.設計開頭結尾。英語演講非常重視開頭和結尾,巧妙、引人入勝的開頭和啟發性、意味深長的結尾會給演講增色許多。在此環節里,教師主要在輸入性材料中融入思政元素。通過提供參考模版,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提升民族自豪感。

在設計演講的開頭部分時,教師帶領學生回憶開頭的三種常見形式:提問、分享個人經歷和引述名言。在引述名言部分,教師以孔子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Is it not a delight after all to have friends come from afar?。槔?,鼓勵學生在跨文化場合中多引述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推廣中國文化。

結尾部分教師建議學生采用“號召行動”(call for action)的演講技巧,誠摯地邀請外國訪問團在訪學期間感受學校、感受中國。通過鏗鏘有力的結尾,在表達上提振了學生的氣勢,同時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樣,本課完成了專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第四次融合。

(三)評價環節

POA理論中,評價分為及時評價(即“促成”中的兩個“檢查”)和延時評價,后者包括復習性產出(在下一節課上展示)和提交產出成果。在本課的設計中,評價包括促成階段的及時評價和延時評價中的復習性產出,即學生一周后在課上完成本課場景下的演講。本課的復習性產出評價由教師評價(打分、口頭評價)、同伴評價(同學打分)和自我評價(填寫反思表)三部分組成。

三、總結與反思

在POA的指導下,本課將思政元素貫穿始終,從課堂總任務的設計到具體的教學環節,實現了四次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本課通過案例分析、課堂討論、學生練習、教師提問和點評等方式,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等思政元素潤物無聲地傳遞給學生。

本課最初在筆者的校級教改項目“英語演講與辯論工作坊”中試講,后在全校范圍的“英語演講”課程中推廣。教學實踐發現,無論是英語專業還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在參與本課堂后,都能較好地完成本課任務,學生往往能夠選定校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或物體,挖掘內涵,最終以積極熱情的情緒進行演講。

本課在學校獲得了專家和學生的普遍好評。一位校內語言專家聽了本課后評價本課的設計“循循善誘,引發學生思考;有視頻有圖片,生動形象示范效果好;語言講解清晰,有層次有條理;有效且巧妙地融合了思政元素?!绷硪晃粚<覄t表示“課程中融入多重思政元素,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币晃粚W生評價:“老師上課情緒飽滿,引導我們回答問題;語音語調溫柔平緩,能及時給出反饋并表揚我們。課程設計環節緊密,視頻資料非常有趣生動。演講技巧講解得非常透徹,讓我們真的能夠掌握方法,提升了自信!視頻的學習也讓我們感觸頗多,例如成龍的演講視頻提到了自己的家鄉和國家,那一剎那感受到了深刻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p>

當然,本課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例如復習性產出的評價部分,在當前的教學設計中,評價形式雖然多樣,但受課堂時間的限制,針對每一位學生的現場反饋并不多。教師主要是聽了學生的演講后,針對一些突出的、具有共性的問題,進行集中點評,對個體的詳細點評較少;同伴點評主要是打分,沒有現場口頭點評。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調整課程編排,給出更多的時間進行課堂上的反饋評價。這樣一來可以強化學生的專業學習效果;二來正如文秋芳教授[10]指出,評價這個教學活動也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自評和互評可以鍛煉學生的反思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和見賢思齊的學習態度。

改進評價環節的設計,讓其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豐富課堂的思政元素,將是本課程未來繼續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田朝霞.“英語演講”課在中國高校的本土化再研討:形成性評估課程設計與實施[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18,1(1):26-34+91.

[2]王玉明,汪穎,馮曉英.“金課”視閾下英語演講課的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1,40(1):186-190.

[3]崔琳琳.大學生“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演講模塊的思政課程探究[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1,4(4):18-25+92.

[4]幸小梅,王麗.“傳道”與“授業”:思政教育融入英語演講與辯論課路徑初探[J].教育觀察,2022,11(7):88-90+108.

[5]趙巖.基于混合式教學視域的英語演講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模式研究[J].大學,2022(6):165-168.

[6]何佳,胡碧媛.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演講課程思政設計[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1,27(4):36-40+56.

[7]張海莉.課程思政融入混合式教學,以《英語演講》課程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2):80-82.

[8]潘玉立,郜麗娜.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探究:以《英語演講》課程為例[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10):3-4.

[9]黃斐.淺析引入思政理念的大學英語演講課堂[J].新西部,2018(29):140+135.

[10]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18(2):47-52.

[11]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7(4):547-558+640.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English

Speaking Course Based on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Taking the Class of “Speaking on Special

Occasions” as an Example

WANG Yi-qing, LIANG Ji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enzhen Technology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118, China)

Abstract: Explor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the current academic circles. Taking the “English speaking on special occasions” class which has been successfully rolled out among English and non-English majors in 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tail how to use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targeted for Chinas foreign-language learners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ilently and smoothly” into students by designing a scenario close to students, selecting input materials, and making enlightening questions and comments. This paper aims to add a micro-level empirical cas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through the study of a specific class.

Key words: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OA

猜你喜歡
英語演講跨文化交流產出導向法
產出導向法指導下的大學英語讀寫結合教學嘗試
產出導向法驅動下的微課設計與實踐研究
英語演講與獨立學院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培養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