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尼《摘黑莓》詩歌藝術研究

2023-08-22 01:12王詩彤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3年8期
關鍵詞:希尼象征主題

王詩彤

內容摘要:《摘黑莓》描繪了詩人希尼幼時在盛夏八月采摘黑莓這段童年記憶,天真無邪的敘事使讀者很容易忽略他作為成年人的視角,詩人通過象征、押韻等手法將這段采摘黑莓并看著它們變質的經歷作為詩歌的喻體,凸顯出人對于童年、成長的復雜情緒,隱喻了成長的欲望與代價,喚起人們對于童年純真的追憶與珍重。

關鍵詞:謝默斯·希尼 《摘黑莓》 主題 象征 韻律

謝默斯·希尼(1939 ~ 2013 ) 是愛爾蘭文學史上久負盛名的英語詩人和文學批評家。1995年,希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稱贊“他的詩歌具有抒情之美和倫理之深, 使日常生活中的奇跡和活生生的往事得以升華”。目前,大多數國內外學者主要聚焦在他作品中的愛爾蘭特征或者他所翻譯的《貝奧武夫》和系列詩篇《挖掘》上,鮮有學者將目光投向《摘黑莓》這首田園抒情小詩?!墩谳酚?966年首次出版,收錄于詩集《自然主義者之死》。這首詩繼承了愛爾蘭文學的優秀傳統,詩歌語言質樸自然,全詩浸染著強烈的感情色彩,散發著土地的芳香。本文擬從詩歌主題、象征手法與韻律使用三個方面對作品進行分析,以此考察希尼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學價值。

一.詩歌主題

1.成熟的欲望與代價

成長是《摘黑莓》的詩歌主題之一,也是個宏大的命題,因此詩人在書寫成長時所采用的切入點主要是個體對于成熟的欲望以及在成長過程中付出的代價。這首詩將黑莓采摘的場景設置在八月下旬,這正是一年之中發生轉變的標志性時刻。黑莓成熟的過程可以看作是孩子正在成長的過程,詩中提到的季節性變化也可以看作是從孩童到成人的過度?!癰lood”這個詞總是帶有死亡的意味,詩中提到的“summers blood”,很容易使讀者聯想到夏天的消亡,也就意味著童年的結束;之后豐收的季節,則是指成人世界。

《摘黑莓》開篇以敘事為主要內容,詩人在第一節中建構起夏末采摘黑莓的歡愉場景。豐沛的雨水和充足的光照使得黑莓即將成熟,而成熟的絳紫色黑莓與未成熟的青綠色果實在色彩上形成鮮明對比,構成視覺上的沖擊。成熟的果實有著美酒般的甘甜,刺激著人們的采摘欲望,采摘者們被黑莓灌木叢中的刺劃傷皮膚,被草叢上的露水打濕靴子。同時詩人也描繪了采摘過后,儲存黑莓的各種細節。這顯然是一個感官的世界,視覺、味覺、觸覺、聽覺都成為詩人書寫的對象,這實際上指涉了關于成長的欲望。

年幼時,人類總是渴望長大,這是出于理智的考量,因為長大意味著更大的能力和自由,意味著更多感官的享受與欲望的滿足。在《摘黑莓》第一節的詩句中,讀者們仍然可以通過“For a full week, the blackberries would ripen.”品讀出作者對于黑莓成熟的期待。采摘黑莓不是源于一種可有可無的興趣愛好,而是由于饑餓——“hunger / sent us out”——或者說人的基本欲求,就像人類對于食物的基本需求,孩子對于成長的渴望同樣是原發性的,源于人類的深層天性,因此孩子們的渴望是無法自控的。然而,人類的成長就是要付出各種各樣的代價,因此在希尼筆下,人的成長過程的艱難就如同黑莓的成長環境的惡劣,黑莓生長在“heavy rain and sun”交織之中,就如同人類的成長過程中有光明亦有黑暗,有巔峰亦有低谷,這些不可避免的消極時刻也都有助于人們的成長和成熟,就像黑莓的生長歷程。而采摘黑莓的過程本身也絕非一件易事,并不那么趣味橫生,甚至夾雜著暴力和血污、辛酸和苦楚,如詩歌中所描述的“briars scratched”、“wet grass bleached our boots”,“hands were peppered / With thorn pricks”,詩人也將品嘗黑莓描述為“Leaving stains upon the tongue”。

2.童真的消逝與可貴

詩作第二節較之第一節有了氛圍上極大的突轉,雖然感官意象仍然鮮明,然而不僅色彩由明艷轉向灰暗,而且味覺也呈現出惡心、令人不適的特征。在第二節中,希尼描寫了被采摘下來的黑莓的命運。人們將黑莓儲存在谷倉中,當黑莓將缸填滿時,人們卻發現了長毛的灰色霉菌,黑莓果實逐漸腐爛并變酸,發酵的黑莓汁散發出難聞的氣味,飽滿且誘人的黑莓終將腐爛、臭氣熏天,作者感到無比遺憾,盡管他知道在生活中總有些不可避免的失望和損失。

童真是孩提時代的人類認識世界的保護色,它以一種詩意的方式包裝世界,保護年幼的個體不受到傷害,它具有最純粹的善與惡的觀念。被摘下的黑莓無法保存,只能逐漸腐爛變質,這本是符合自然規律的正?,F象,然而因詩人懷有一顆孩童般的純潔之心,使其在描述黑莓變質過程時,使用的詩歌語言多含有貶義和憤慨之情,如果實上的霉菌是鼠灰色的“a fur, / A rat-grey fungus”,氣味也很糟糕“The juice was stinking too”,“the lovely canfuls smelt of rot”“the sweet flesh would turn sour”,同時提到自己常常因此幾欲流淚,認為這并不公平,這無疑是一個孩童的純真情感。

第二節中詩人對黑莓腐壞的細節描寫,與第一節詩中天真無邪的孩子們采摘黑莓的歡快場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當然不是對于黑莓特有的情感,而是詩人通過對腐爛黑莓的生動描述,講述了失去純真的創傷體驗。在反復見證黑莓腐壞的不可改變后,詩人也以成年人的口吻予以收束,知其不可的結尾展示了童年的天真讓位于成年的智慧的成長結局,成長變化的過程并非平靜,但這種成年人的智慧本身也是一種回報。接受這些必然性而非自怨自艾,是與嚴酷的生活現實和平相處的一種方式。

然而值得關注的是,詩人強調采摘黑莓是一項年度活動,卻每每在見證時不住哽咽“I always felt like crying” 而且“Each year I hoped theyd keep, knew they would not”。盡管重復地經歷著黑莓豐收的喜悅和之后腐爛的遺憾這一循環,但他始終認為黑莓腐爛并不公平“It wasnt fair”,身為一個詩人,他顯然主張應始終保持對美好事物的敏銳感知與同情,他發掘了成長的矛盾所在: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逐漸意識到生活中有著許多無能為力的事情,許多美好事物的消逝不可避免的,不公始終存在;另一方面我們成長不正是為了擁有贏得或是守護那些我們所珍視的事物的能力。對于那些美好事物的無條件的、發自內心的珍視就是童真的可貴之處。

二.象征手法

1.黑莓果實

在《摘黑莓》詩作最為核心的意象即題目中所出現的“黑莓”。從遠古時代人類尚處于采拮文明時,漿果便在人類的生活中扮演者極為重要的角色,原始人主要通過收集漿果來獲取生存所必須的物資,漿果的甘甜是幸福的來源,生命的來源。黑莓在詩中不是一個單一的隱喻或轉喻,詩人以與黑莓相關的諸多物象與事件為材料,搭建起一個復雜的象征系統。

詩歌中的黑莓是對成長過程中所能獲得的一切美好感覺的形而上的代稱,詩中3-4行中所描述的黑莓成熟的過程代表著孩子從孩童到成人的成長過程,正如剛剛成熟的黑莓“flesh was sweet”,這個階段是甜蜜且美好的,孩子們并沒有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和身體的衰老。但事實上,黑莓會在品嘗者的舌頭上留下“stains”,在采摘黑莓的時候,黑莓刺會在采摘者的手上留下傷痕“peppered / With thorn pricks”,黑莓刺象征著成長隨之帶來的艱難困苦,這也在暗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磨礪,難免會在他們的心理層面留下些許創傷。

在詩歌的第二節中,詩人交代了隨著時間推移,黑莓最終腐爛的命運。如“a fur / A rat-grey fungus”, “The juice was stinking too”, “The fruit fermented”,“the sweet flesh would turn sour”等詩句都描繪了黑莓腐爛后的景象,與前文采摘時一派生機勃勃的場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隨著年齡增長,人的身體也不可避免會逐漸衰老,腐爛黑莓的怪誕形象象征了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和身體機能的退化。在結尾處,詩人的遺憾心情“always felt like crying”,其實不僅是對于黑莓腐壞的感慨,在詩人看來,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身體的衰老及對于生活的失望往往會使人感到疲憊,甚至失去對生活的熱情。

2.宗教意象

《摘黑莓》的第一節第六行出現的“thickened wine”和“summers blood”這兩個意象都來自于天主教的圣餐傳統,具有濃厚的宗教意味,這源于詩人的基督教背景。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穌給了他的門徒面包,并告訴他們“這是我的身體”,然后給了他們葡萄酒,并告訴他們“這是我的血”,因此紅酒與血液便成為西方文學中兩個關系極為密切的意象,并衍生出諸多變體。這體現在詩中便有了第五行提到象征著基督血液的黑莓汁。

在天主教的傳統中,圣徒通過圣餐回憶基督被釘在十字架前一晚的經過,由于圣餐與基督的受難息息相關,因此圣餐也象征生命的終點。以宗教意象的運用來表征童年的結束,這種象征意義與詩歌主題相吻合?;皆诒会斣谑旨苌虾蟛]有真正死亡,而再次復活,也暗喻了童年的結束并不標志著人生道路的結束。詩人相信,盡管逝去的童年將不可避免地給孩子們留下創傷經歷,但他們的人生仍在繼續,經過童年消逝的苦痛經歷之后,孩子們通過自愈也會迎來自己的新生。

詩中第十六行中提到的“thorn pricks”也與希尼的天主教信仰有關,荊棘這個意象可以被看作是指基督在十字架上戴的荊棘王冠。因此,在一些宗教圖像中,基督的臉上有時會留下荊棘劃傷的印記。在詩中,黑莓刺同樣也在采摘者手上留下了印記血淋淋的印記。

3.藍胡子

藍胡子是詩歌中一個情感色彩十分復雜的意象,它所起到的作用不亞于題目中的“黑莓”本身。第一節末尾出現的藍胡子是法國詩人夏爾·佩羅創作的童話故事中的主角,他連續殺害了自己的妻子們,被視為罪大惡極的殺人兇手。希尼將摘黑莓的孩子的手比作殺人兇手的手,無疑表明在希尼心中孩子們并非純然天真無邪的個體,其身上同樣攜帶有原罪。

沒有人能夠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保持純真,孩子的身上不僅有天然的善,而且也帶有天然的惡。在詩歌的7-8行中,孩子們被描述為“lust for / Picking”,他們在欲望的驅使下,似乎犯下了暴食和貪婪的錯誤,他們摘了大量的黑莓,甚至由于他們的貪婪而導致采摘下來的黑莓無法吃完,只能在倉庫中慢慢腐爛,而貪婪和暴食屬于是七宗罪中較為嚴重的兩項人類惡行。在第一節的末尾,希尼通過藍胡子這一意象有意暗示了孩子們所展露的人性之惡的一面,為下文第二節的氣氛突轉埋下了伏筆。

三.詩歌韻律

《摘黑莓》的韻律使用頗具特色,不僅追求音韻的優雅和諧,同時與內容主題形成呼應,猶如語氣與語句相互配合,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詩歌以抑揚格五音步開始,基本遵循AABBCCDDEEFF押韻方式,詩中第一行即顯示了這種穩定的韻律:

Late Au- | gust, giv- | en hea- | vy rain | and sun

這種韻律配合詩歌第一行內容,交代了季節轉換,即夏季的最后一個月逐漸消失,進入秋季。語調風格抑揚頓挫十分整齊,起伏規律,體現詩歌韻律的和諧美。

這種工整的韻律在始終普遍存在,貫穿始終,然而在詩歌的第21行卻出現了明顯的不同:

The fruit | ferment- | ed, the | sweet flesh | would turn sour.

這一行包含了一個金字塔式的格律,由同一韻腳的兩個非重音節組成(“ed,the”)。還有一個揚揚格(詩歌中兩個重音部)“sweet flesh”,以及一個抑抑揚格(詩歌中兩個非重讀音節和一個重讀音節組成的音部),即該行的最后“would turn sour”。這些變化強調了第一小節中穩定的純真已經被破壞,就像霉菌使黑莓腐爛一樣。

在第22行,同樣出現了一個抑抑揚格:

I al- | ways felt | like cry- | ing. It was- | n't fair

全詩最后一行在“knew they”上使用了揚抑格(詩歌中一個重讀音節和一個非重讀音節組成的音部):

Each year | I hoped | they'd keep, | knew they | would not.

詩人以一個音頓(逗號)打斷了抑揚格,強調了“knew”一詞,使讀者注意文中采摘黑莓經歷的最終收獲,即對生活中充滿挫折這一事實的成人認知。

此外,就整首詩而言,在開頭和結尾可以看到明顯的押韻重復:

在3-4行中:

At first, just one, a glossy purple clot

Among others, red, green, hard as a knot.

在23-24行中:

That all the lovely canfuls smelt of rot.

Each year I hoped they'd keep, knew they would not.

這樣的重復押韻將詩的結尾與開頭呼應起來,使整個敘事詩歌首尾相連。讀完全詩的讀者也跟隨著這樣的輪回,見證了充滿希望的孩童到疲憊不堪的成年人的轉變,這種敘述體現了詩人的情感變化。初讀此詩,讀者或許會認為詩人的眼淚是對于黑莓腐壞的憤懣與惋惜,細細品讀之后,讀者會領悟到詩人從成年人視角,對孩提時代無以復歸,純真喪失不可挽回的無奈心情。

《摘黑莓》描繪了詩人幼時在盛夏八月采摘黑莓這段童年記憶,詩人通過象征、押韻等手法將這段采摘黑莓并看著它們變質的經歷作為詩歌的喻體,凸顯出人對于童年、成長的復雜情緒。詩人通過這首小詩闡明的是一種關于成長的經驗:個體渴望成長,成長的過程就好似采摘黑莓并品嘗它的甘甜,成長給人帶來欲望的滿足,但成長并不是一帆風順,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如同黑莓惡劣的成長環境,以及采摘黑莓所受的傷害,與此同時,成長的過程也是失去童真的過程,這種隱痛所形成的創傷體驗將會伴隨人的一生。如此一來,詩人便通過采摘黑莓這一件稀疏平常的小事隱喻了成長的欲望與代價,喚起人們對于失去童年純真的追憶與珍重。希尼在這首小詩中繼承和發揚了愛爾蘭文學的優秀傳統,詩歌充滿濃郁的民族風味,蘊豐富的哲理于日常生活,體現了他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學價值。

參考文獻

[1]Seamus Heaney. Poems, 1965- 1975: Death of a Naturalist/Door into the Dark/Wintering Out/North[M].New York: Noonday Press, 1988.

[2]劉易斯·M.霍普費,馬克·R.伍德沃德.《世界宗教》[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

[3]胡勤玲,張霄軍.懷念希尼——國內謝默斯·希尼研究綜述[J].外國文學動態,2014,No.255(03):59-61.

[4]曹莉群.自然與人:解讀謝默斯·希尼詩歌的新視角[J].當代外國文學,2010,31(03):12-20.DOI:10.16077/j.cnki.issn1001-1757.2010.03.014.

基金資助: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科爾森·懷特黑德小說中的文化創傷敘事研究”(KYCX22-2742)階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希尼象征主題
面對深處的挖掘
謝默斯·希尼詩歌語篇平衡觀取效行為闡析
電視廣告中象征的運用
農村幼兒園“幼小銜接”的“五步走”
國內希尼研究20年綜述
從希尼到謝默斯: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謝默斯·希尼:會議與紀念”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