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的變遷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

2023-08-23 13:01李紅梅
河南農業·教育版 2023年7期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開放改革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發生了重大變遷:在價值取向上,實現了一元與多元的整合;在價值標準上,實現了集體本位與個人本位的整合;在價值目標上,實現了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整合。面對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的變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政治價值觀培育的主陣地,也必須隨之進行教學改革。這些改革要求在教學內容上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加深“四個正確認識”;在教學方法上要注重啟發式和互動式教學,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

關鍵詞:改革開放;大學生;政治價值觀變遷;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

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展,使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領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也導致了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的相應嬗變。面對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的變遷,高校思政課教學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才能充分發揮其在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的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

一、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政治價值觀變遷的特點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中的一次重大而深刻的社會轉型。在其發展過程中,中國的經濟進入大變革時代、思想進入大活躍時代,從而導致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發生了深刻改變,許多固有的傳統政治價值觀念受到了沖擊,新的政治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不斷涌現。

(一) 在價值取向上,實現了一元與多元的整合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改革的深入,使我國原有單一的公有制形式、按勞分配方式、計劃經濟體制逐漸變革,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形式,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存在催生了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利益主體家庭,這也就必然導致其政治價值取向、政治價值標準等出現多樣性[1]。同時,經濟全球化促使我國的對外開放由沿海、沿江到沿邊,全方位、立體化的格局逐步形成。我們在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也引進了與之捆綁的價值觀念。于是,大學生在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時也面臨著西方各種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對其的強勢滲透,從而導致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出現了中西沖突、傳統與現代的沖突??梢?,改革開放的發展使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由一元轉向多元。

但是,對于一個社會而言,不能讓多元的價值觀引起整個社會價值觀的混亂,否則就會引起社會的混亂。因此,在多元的價值觀中,需要統治階級把體現時代特征的政治價值觀念作為社會的主導價值觀念。于是,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的多元性沒有被消除,但是已經成為一元引領下的多元,從而實現了一元與多元的統一。

(二) 在價值標準上,實現了集體本位與個人本位的整合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是以集體為本位的集體主義思想。這種思想凸顯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忽視個人利益;它要求個人在面對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矛盾沖突時,必須犧牲個人利益來維護和保證集體利益的實現。這種思想是我國傳統政治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革開放初及其之前,也是大學生的所謂“正統的”政治價值觀。然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西方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思潮的影響,這一傳統的政治價值觀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以個人為本位的個人主義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不斷的發展。青年大學生們也開始把自己的政治價值觀建立在個人主義的基礎上,重視個人自由,注重個人的政治自主意識和參與意識,同時也突出了物質、金錢和財富等在政治價值評價中的比重,于是個體本位開始逐漸取代集體本位。

過去那種只重視集體利益的集體本位思想在改革開放中不能把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只重視個人利益的個人本位思潮同樣也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面對個人本位思潮的沖擊,我們對原有的集體主義內涵進行了修正,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下,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暫時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從大局,小道理服從大道理。我們提倡和實行這些原則,決不是說可以不注意個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暫時利益,而是因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下,歸根結底,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統一的,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是統一的,暫時利益和長遠利益是統一的?!盵2]這樣,歷史悠久的單向的集體本位被雙向的集體本位與個人本位的結合所代替,集體的絕對化政治權威地位下降。

(三)在價值目標上,實現了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整合

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和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國人的政治價值目標一直都具有比較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在改革開放之初及以前,傳統的理想主義色彩得到了鞏固和發展,也影響著大學生的政治價值目標和追求。大學生們把“實現共產主義”“解放全人類”等作為自己追求的價值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注重培養奉獻精神、犧牲個人的現實欲望。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后,大學生政治價值目標的理想主義色彩大大減弱,而現實主義傾向逐步強化。他們不再把“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作為唯一的價值目標,講求功利、注重實效的價值傾向表現得越來越鮮明;他們不再過于關注純精神性的終極價值目標,更關注那些與他們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目標。

如果放任這種現實主義的發展,就會導致大學生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放棄長遠的更有發展意義的目標。

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理想與現實是統一的,現實是理想的基礎,理想是現實的未來發展。因此,脫離現實的理想主義價值目標是抽象的,缺乏親和力;同樣,完全排斥理想主義的現實主義也將失去它的積極意義。因此,大學生的政治價值目標必須始終堅持崇高的理想,必須堅持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于是,我們在社會中提倡“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這樣,最終的價值追求包含著階段性的價值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把國家、民族與個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有效地使大學生把個人的政治價值追求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中,實現了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耦合。

二、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政治價值觀變遷視域下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呈現出了一元與多元、集體本位與個人本位、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整合,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改革開放的不斷全面深化、互聯網的高度發展帶來了的知識信息的高度共享,現實化和多元化仍然是當今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的主要特色?,F實化和多元化豐富了大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在價值判斷和意識形態安全等方面也帶來了挑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育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的主陣地。面對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的變遷,如何有效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改革開放以來內外環境的變化并作出正確選擇,避免政治價值觀的迷茫和彷徨,就成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 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

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開放性,揭示了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客觀規律,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在正確的世界觀的指引下,以辯證思維來理解和把握事物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人類的解放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堅定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場和價值追求;馬克思主義理論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最崇高的社會理想,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堅定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全方位的開放性,大大突破了地域性的思維方式,具有全球性視野,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樹立全球意識和全球眼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它深刻地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規律,從理論和實踐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國家發展和每個中國人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準確認識和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主要矛盾、總體布局、基本要求等內容,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提高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從而使大學生樹立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不懈奮斗的價值觀,把自己個人理想的實現融入到民族復興的大業中來。

(二) 加深“四個正確認識”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開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做出重要講話。他強調,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八膫€正確認識”是新時代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切入點和落腳點。只有加深大學生對“四個正確認識”的理解,才能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和文化的價值認同,使其成長為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加深大學生對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的正確認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講清楚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探索的歷史發展和偉大實踐,使學生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尊重、順應歷史的選擇和人民的選擇,準確把握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強時代責任感,從而使自己的政治價值觀與歷史同向、與時代共命運。

加深大學生對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的正確認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同時,還要加強大學生對當今世界發展態勢的認識,并進行全面客觀的比較。

通過比較,使大學生認識到我國發展70多年來的艱辛,從而更加珍惜我們現在取得的發展成就。通過比較,使大學生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從而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加深大學生對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的正確認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講清楚新時代大學生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中堅力量,肩負著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并將其內化為大學生的自覺意識,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意識到自己承載著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才能把自己肩上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轉化為自己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

加深大學生對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的正確認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講清楚當前大學生的遠大抱負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講清楚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的關系,使大學生既胸懷遠大理想又扎實苦干,使他們以遠大抱負指引自己的行動,同時又腳踏實地學習,增長自己的知識和本領。這樣,大學生就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飛揚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從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遠大抱負的實現積累更堅實的基礎、更雄厚的力量。

(三) 創新教學方法,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

新時代要守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立德樹人的主渠道,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注重運用多種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才能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的效果。

1、要多用啟發式和互動式教學,促進學生的主動思考。法國教育家斯朗格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把人們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運動的根?!盵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價值教育的主要課程,應在教學改革中注重啟發式和互動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教學過程成為一種師生雙向互動、雙向認知的過程。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比被動接受更容易產生對信念和價值觀的正確認識。

啟發式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就某些問題進行積極思考,使學生在獨立思考中深化對主導價值觀的理解,從而使他們在面對價值沖突時,能夠做出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選擇。

互動式教學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立體化多向交流,擴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開放性,使學生在共同參與中接受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開放,使判斷與選擇能力得到提高,使他們在對多元政治價值觀的不斷澄清中得出統一的價值判斷。在具體方法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積極采用案例式教學、探究式教學、體驗式教學、專題式教學、分眾式教學等,同時還可以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建設智慧課堂。在使用這些啟發式和互動式教學方法時,一是要注意創設一些有價值的、能為學生理解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能引起學生價值認知沖突的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真正喚醒學生內心的參與需求和欲望。二是要避免只注重學生的參與而忽視老師的引導。老師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尤其是學生出現價值錯位時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點評,及時地以正確的政治價值觀引領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但同時,又要注意充分肯定和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要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常用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按照既定的目標、內容、方式給學生灌輸相關的價值觀理論。這樣的教學讓學生覺得課堂所學與自己所獲的信息之間存在出入,導致他們對課堂理論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反感心理。要解決這一問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與社會接軌,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就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具體的方法是將課堂教學與社會調研、紅色基地教育、志愿者服務、公益勞動以及專業課實習等實踐教學結合起來。

在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中,要根據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相關條件,恰當地選擇實踐的教學方式和內容,抓住時代特點和現實熱點,增強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現實性。

一是要充分運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緊密聯系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道理,深刻領悟為什么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二是要運用VR虛擬現實技術,打造虛擬實踐教學平臺。由于實地實踐受學生數量、經費、安全、時間、空間等因素的制約,導致組織難度大,而VR虛擬現實技術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構想性的特征,因此,通過這種技術能夠實現平等自由的互動方式、便捷高速的信息傳遞和形象逼真的情景模擬,從而豐富了課堂教學資源,更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參考文獻:

[1]廖小平,孫歡.國家治理與生態倫理[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8:113.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75.

[3]趙玉萍.大學生在偉大民族復興中的歷史擔當[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20:278.

基金項目:2017年教育部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政治價值觀變遷研究”,項目編號:17JDSZK058;2021年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職勞動教育的二維向度及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GXJK501。

作者簡介:李紅梅(1970-),女,侗族,湖南懷化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 王昕)

猜你喜歡
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開放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開放是怎樣起步和前行的
我們,與改革開放同行
改革開放四十年頌
改革開放 如沐春風
改革備忘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與策略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藝術探究
基于綜合能力測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卷考試改革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述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