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職業院校開展農耕文化課程的現狀及有效途徑分析

2023-08-23 03:25李赫蠻董國珍陳世昌
河南農業·教育版 2023年7期
關鍵詞:農耕文化課程教學

李赫蠻 董國珍 陳世昌

摘要:優秀農耕文化是我國的文化瑰寶,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優秀農耕文化逐漸被城市文明掩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意識不到農業的重要性,甚至不愿學習農業專業。因此,農耕文化課程順勢而生。分析農耕文化教育的普及現狀和課程開發的方向,并對如何有效開發農耕文化課程進行了探索,以期對農耕文化課程發展有所貢獻。

關鍵詞:農職院校;農耕文化;課程教學

一、農耕文化的內涵和表現形式

(一) 農耕文化的內涵

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農業大國。從古至今,億萬農民辛勤耕耘,用他們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農耕文化并傳承至今。農耕文化是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中國農耕文化融儒家文化和各類民俗文化為一體,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容和特征,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其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中華文明的起源,也是我國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類型。

(二) 農耕文化的表現形式

《中國哲學簡史》有一種解釋,認為中國的文明是一種農耕文明,即以農業立國,以農業作為生產發展的基礎。由此可見,農業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起著決定作用。千百年來,農耕文化的思想精髓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做出了巨大貢獻。一般來說,我國農耕文化的表現形式主要是這些。一是在傳統農耕中的生產生活用具、衣食、水利設施,還有在生產生活中創造的各類民間藝術品和其他形式的物質文化成果。二是與傳統農業生產有關的民俗、民謠、諺語、舞蹈等為代表的精神文化成果[1]。

二、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中西方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這些文化信息多種多樣、良莠不一,對我國各個年齡段的學生思想產生了一定影響,尤其是在缺乏民族文化自信的學生身上產生了消極作用。在此形勢下,高校開展中華優秀農耕文化的相關課程具有積極意義[2]。

一是能提高大學生對農耕文化的價值認知。在城市化、工業化浪潮的影響下,城市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心,城市優先發展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鄉村發展緩慢的局面,中華優秀農耕文化也一度被貶低和排擠。農耕文化的沒落直接導致了其價值認同感降低,也間接導致了農村人口外流。針對這一現象,亟需大力弘揚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農職院校開設農耕文化的相關課程既對應了農職院校的主題,又有利于學生認識到農耕文化蘊含的社會價值。二是能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我國農耕文化是豐富而厚重的。經歷漫長歲月形成的優秀農耕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華兒女理想信念的形成,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礎。因此,要結合時代要求來弘揚中華優秀農耕文化,幫助學生抵御國外不良思想的入侵,擺脫文化自卑心理,從而樹立正確的三觀,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三是能助力大學生培養傳統優良品質。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是中華兒女自古以來的優良品質,樂善好施、互幫互助、同甘共苦是優秀農耕文化蘊含的樸質情感。大學生通過學習農耕文化課程,深入體會淳樸的民風民俗,有助于養成堅韌不拔的性格,培養艱苦奮斗等優良品質,進而實現人生理想。四是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觀。隨著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深入人心,人們越來越注重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農耕文化凝聚了無數先人的智慧,將優秀農耕文化與現代文明元素相結合,在挖掘和利用中保護并傳承,能夠使其所蘊含的積極向上、充滿希望的人文理念充分發揮作用,從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三、農業職業院校開展農耕文化課程的現狀

(一) 學生對農耕文化的了解不多

隨著網絡等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生對新興事物的興趣遠遠高于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農耕文化更是受到巨大沖擊,逐漸被人們邊緣化。農業職業院校的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農村,他們自幼生長的農村環境可能會使其中一部分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從而簡單地認為農耕文化就是農田耕種。這些學生成年以后就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離開農村到城市發展。此外,由于大學生思想不夠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影響,很多時候只想要快速獲取知識,卻不愿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挖掘這些傳統文化蘊含的價值和精神。

(二) 有限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無法深入學習

由于現實的教學條件有限,農業職業院校的大多數教師仍采用傳統的授課方式。在課堂上,教師通過講授的方式直接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往往是被動接收,甚至只聽取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內容,使得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不夠。部分教師欠缺農耕文化的知識儲備,沒有意識到農耕文化的重要性。二是教師的教學能力不足。教師沒有深入挖掘農耕文化在課堂上的切入點,沒有及時開展社會實踐以對課堂內容進行補充和延伸,不能很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 缺乏系統、專門的配套教材教材

是教學的重要載體。據調查,我國目前已出版的新形態教材占比不到5%,其中涉農類新教材數量更少。農業職業院校的涉農專業仍以紙質版的傳統教材為主,教材大部分內容陳舊且缺乏道德養成等方面的素養目標,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3]。中華優秀農耕文化更是沒有專門的教材,甚至在教材中沒有專門的章節,多為教師設計教學內容時的知識延伸或拓展,不能系統有效地為學生提供知識。

(四) 人才培養目標忽視了文化傳承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指出:要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引導城市人才下鄉,推動專業人才服務鄉村,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健全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強化人才振興保障措施,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因此,農業職業院校還兼具著培養“一懂兩愛”人才的使命和任務。但目前,農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卻過于強調學習農學專業的知識和技術,忽視了鄉土情懷和農耕文化的培養。

四、農業職業院校開展農耕文化課程的有效途徑

農耕文化的課程主旨是用我國傳統中優秀的文化、精神、思想等引導和影響學生,提升學生的品格和道德修養,真正改變學生的日常言行和品格。因此,農耕文化課程不僅要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帶進校園和課堂,還要把學生帶出校園和課堂,帶到鄉間和農田中,讓學生在優秀農耕文化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4]。

(一) 提高教師的文化底蘊和教學能力

1、教師應注重提升自身的人文底蘊,提升農耕文化意識。目前,部分高職院校過于注重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和學歷的深造,往往是以科研水平的高低來衡量教師綜合能力,忽視了對教師文化底蘊方面的培養,導致教師不能把農耕文化的相關知識及時滲透到課程內容中。而我國農耕文化歷史悠久,不僅是我國一直以來農事活動的準則,而且是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體現,對我們日常生產生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同時,其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教師在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也必須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只有充分了解農耕文化,提升自身農耕文化意識,才能在教學內容中自然而然地滲透和融入。因此,教師對農耕文化的學習尤為重要。

此外,要努力打造一批農耕文化優質課程,使學生在課程中受到農耕文化的熏陶,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這也有助于實現鄉村振興。

2、教師要采取多元教學方法,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精心選取教學內容,根據自己的課程特點和教學內容采用相關農耕文化資料,將優秀農耕文化的內容引入其中,拓展農耕文化的融入路徑,潤物細無聲般地實現育人效果,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例如,教師可在課堂的前幾分鐘內向學生介紹中國的農耕文明不同于古代希臘的商業文明,也不同于匈奴人的游牧文明,是因為這三者之間有一個天然的界限,即當地每年的降水量是否超過400毫升;在園林設計的課程中,教師可向學生展示太行山深處一條條錯落排列在陡峭山頭上的旱作梯田,以及春耕時節的農民們在田間耕地播種等畫面,讓學生體會到農耕之美;在介紹某種子的章節時,教師可以從發現種子化石的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農耕文化遺址引入農作物的起源和基本農耕概念;在講授某食品的相關章節時,教師可介紹二十四節氣的飲食養生法,讓學生認識到我國自古以來就注重四季有別、講究美感、食醫結合的飲食文化特點[5]。

(二) 農耕文化的學習不應局限于課堂

1、參觀特色農博館,廣泛學習農耕文化。農博館中陳列著大量豐富的農藏品,包括圖片、音頻、視頻、農具、仿真模型等。這些文物向參觀者展示了我國農業的發展歷史,講述了歷代先輩們辛勤勞作的努力和貢獻。參觀特色農博館拓寬了師生獲取知識和接受教育的渠道,也使師生身臨其境,了解當時的歷史環境、農業知識和農業技術,進而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特色農博館對中華傳統農業進行展示與傳承,在傳播文化知識和培養農業人才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對培養知農愛農型大學生也起著重要作用。

2、在農職院校中廣泛開展文體活動。在活動中融入農耕文化,堅持全方位文化育人,使農職院校學生在感受優秀農耕文化魅力的同時提升綜合素質。例如,園林專業可以組織園林創意大賽,讓參賽學生根據家鄉特色,在設計和規劃園區的過程中融入地方農耕文化。這既能使學生關注家鄉農耕文化,又能增強學生對家鄉的感情。

3、在農職院校中廣泛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是農職院校學生專業技能提升的重要平臺。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認識視野。

因此,學??梢岳眉倨?,讓學生根據自身專業特點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例如,農學專業學生可以在實踐中宣傳國家農業制度,開展專業服務和社會調研,通過這些進一步提升自身專業技能和認知。

參考文獻:

[1]周霞.提質培優背景下高職院校農耕文化課程建設實施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24):151-153.

[2]崔堂凱,李波.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究[J].農業與技術,2022,42(17):177-180.

[3]李偉,艾勇波.鄉村振興背景下涉農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基于農耕文化育人的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12):274-277.

[4]高明.推進優秀農耕文化進校園的思考與探索:以許昌地區為例[J].河南農業,2022(30):14-16.

[5]鄧周林,呂峰.農業院校農耕文化融入英語翻譯課程的對策研究[J].英語廣場,2022(34):60-63.

基金項目: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重點項目“內修技能外強聯動:高職院校服務‘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SJGLX698。

作者簡介:李赫蠻(1988-),女,河南開封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董國珍(1985-),女,河南鞏義人,助教,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

(責任編輯 張萌喆)

猜你喜歡
農耕文化課程教學
從農業諺語看壯泰民族的傳統農耕文化
小學數學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淺談微課在PHOTOSHOP課程教學中的實踐
會計專業課程教學國際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職物流專業“物流費用結算實務”課程開發研究
高職院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探討
《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改革
民間美術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圖式
“重農抑商”的文化內涵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