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課程思政論我國公民的法律信仰塑造

2023-08-23 03:25嚴孝珍鄧鈞戈楊升趙長莉秦守剛
河南農業·教育版 2023年7期
關鍵詞:法治國家法律信仰課程思政

嚴孝珍 鄧鈞戈 楊升 趙長莉 秦守剛

摘要: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全面推進。立足于中國國情,社會主義制度和公民法律信仰的建立健全日益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近年來,我國課程思政和大思政的概念被廣泛認同接受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從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價值觀等不同視角切入,以課程思政出發點可以強有力塑造我國公民法律信仰。

關鍵詞:法律信仰;課程思政;法治國家

目前,我們對民主權利與民主法治的價值觀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滯后,民主精神、憲法權威、法律意識尚未深入人心,還存在權力至上和官本位的思想。因此,從校園教育入手,從課程思政的角度構建塑造現代國家公民的法律信仰的路徑在當下依然任重道遠。

一、法律信仰的內涵

法律信仰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信仰?!胺杀仨毐恍叛?,否則它將形同虛設”[1]。這是目前在全球范圍內最廣泛、最容易被接受的意義上論述法律信仰的觀點。法律見成效需要兩點:一是國有良法;二是人民全部遵循。

法律的信仰是一種世俗化入世的信仰[2]。法律信仰是公民對法律的一種尊崇敬仰態度,是公民自愿認同法律、忠于法律、接受法律統治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信念在接下來公民與法律的互動中繼續得到強化與累積,進而上升為一種精神信仰。公民堅信法律至高無上,發自內心認可法治是現代國家的治理手段之一;認為它優于人治,在實踐中自覺將法律內化為日常行為準則,并以日常行為去愛法、護法、守法。

二、課程思政的內涵及地位

課程思政,實際上是思政化的專業課和專業化的思政課的相互融合,是大部分高職院校將思政課向外延伸到“統編思想政治理論課”“地方通識課”和“實踐實訓課程”等課程中;在開展課程思政時,依托或借助教育部統編思想政治理論課、地方通識課等課程,將之融入部分專業課和一定的社會實踐課程環節的全校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觀,其地位由以下三個方面決定。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培養方案中,高職學生的就業定位為產業工人和工匠式工人,其在校期間主要以學習專業知識和掌握實踐技能為主。思想政治教育僅僅依靠教育部設定的思想道德與法治和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及形勢與政策等必修課程和一部分高職學院開設的以自編教材為載體的地方通識課程等相關課程。這使得高職生的思想極有可能在外部思潮和部分不良自媒體的刻意歪曲引導下誤入歧途,嚴重者甚至可能引發犯罪行為。

2016年12月7日至8日,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3]。一系列的文件和講話要求高職院校全面促進思政理論課、專業教育課以及綜合素養課的相互融合,從而使所有課程通過課程思政實現對受教育者能力培養、價值塑造和知識傳授的功能。

(二) 應對國內外多元社會思潮挑戰的必然措施

高職生處在青年階段,是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在近年疫情防控期間,借助當前發達的互聯網科技,各種社交軟件、自媒體公眾號以及書籍成為人們居家隔離期間的不可或缺的生活要素。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和深入,單一經濟和文化被政治多元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所取代,多種價值觀在高職學生中間傳播,多元社會思潮甚至資本主義價值觀也能通過各種營銷號和自媒體實現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從而使部分大學生在行為上體現出西方思潮中的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以及讀書無用論等錯誤價值觀和金錢觀。高校必須加快推進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其重中之重在于通過其他所有課程傳播正能量、馬克思主義和國家法治文化。

(三) 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當代工匠的必然之舉

高職院校培養人才不僅要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還要重視思想品德的培養,追求把在校高職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產業工人和工匠式人才。課程思政提倡構建全員育人機制,把學校、家庭、社會、學生全部納入在內,充分發揮每一個成員的師范和示范作用,打造全程育人的模式[4]。

三、人治觀念是我國公民法律信仰缺乏的主要原因

一個國家要真正實現法治,不僅需要適宜法治發展的經濟基礎、政治環境、文化傳統,還需要法制基礎上、社會公眾觀念上的法律信仰。法治是近現代“西法東漸”的舶來品。由于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比較漫長和1840年開始的近現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國情,現代意義上的中國法治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障礙與問題。

封建社會制度強調家天下,君主至上。在這種環境里,以封建農民為主體的社會民眾很難通過國家治理和國家制度得出法律至上、法的統治的結論。自西方學者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法律應如何與專制政體的原則相適應”一節中提出,“中國專制政體的原則就是恐怖”[5],“專制國家的原則是恐怖”[6]。但孟德斯鳩卻忽視了在這種中央集權的統治下,中國江南地區,尤其是吳湖松江一帶出現了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清初資本主義萌芽得到了發展,早期的民族資產階級開始形成。雖然資本主義的發展不足以形成一個對抗封建地主階級的階級,但當時的中國卻并不是毫無“榮譽”可言的。

對當前民眾而言,新中國建立至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我國法治文化發展較慢。一方面,我國包括法治在內的很多制度都仿效前蘇聯。例如法權理論模式,強調法律的專政工具性質,使得法律失去了本來的公平正義色彩,染上了濃重的暴力色彩?,F代意義的良法在當時的我國始終無法找到適合生長的土壤。另一方面,新中國成立后很長時期內,我國的法制和法治體系建設不完善不平衡。刑法受到重視,出現一枝獨秀的局面。相比之下,民法、經濟法及程序法的相對滯后。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或者遇到冤情,找地方或者單位上級領導和主管部門出面調解解決成為社會民眾的選擇,而非通過正當合法公平的司法途徑。此時,倫理道德的作用依然大于法律的作用。久而久之,人們法律意識淡薄,法律信仰無從談起。

四、高職校園公民法律信仰培育的途徑

(一) 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法治文化最初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產物,與現代國家的市場經濟相伴而生。市場經濟是孕育法治的良好土壤。市場主體的自由和競爭規則的公平公正成為市場經濟的核心要素。市場經濟要求參與市場經濟的所有主體必須遵循相應的富含契約精神的市場游戲規則,對規則的服從可以保證市場的有序發展,否則就會受到應有的制裁。

在現行高職教育過程中,就思政課而言,涉及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內容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部統編教材的“鄧小平理論”和“四個全面”部分章節。大部分思政教師側重于講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容,而忽略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其他后續改革。就專業課而言,有部分專業會開設經濟學等相關專業課程。針對此,應當在課程思政改革中,將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政治制度改革納入其中。同時,制作小型微課堂視頻在平臺進行共享,以打破專業課和思政教學的壁壘,使師生對法律的認知不再局限于“法治課堂”。

(二) 全覆蓋提高法律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我國改革開放四十二年來,立法工作逐步進階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巨大的成績,法律體系經歷了從有到優的過程。在不斷完善中,很多法律做出了適時的修訂,立法的數量、質量不斷提高。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我國對《憲法》進行了修改,使其更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頒布了第一部《民法典》,標志著我國立法工作更上一層樓。但我國立法的速度和數量遠較立法質量領先,即部分立法質量有待提高。

完善的法律體系則是法律信仰生成的前提條件,同時,法治之法必須是“良法”,惡法非法。因此,立法工作中如果所立之法本身就是欠缺公正的,不符合“法”的本質要求,實際上就是違反民意或者落后于時代的步伐。

立法者在立法的過程中將人們的社會生活元素融入到法律中,鼓勵專家、學者積極參與立法,設立立法聯絡點,以使法律更加貼近生活。據此,在高職學校管理規定中,應當建立由學院院長聯席會議牽頭、學院法律顧問為主要成員的學院管理規定修改小組,對一些不再適用當下的管理規定進行修訂。同時,第一時間將初步定稿下發給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學工處,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教師和學工處教師進行學習,形成由一至兩名思政教師和一名學工處教師的管理規定宣講小組,到各院系進行宣傳解析,并設置意見郵箱,根據師生提供的意見進行再次研究修改,以形成良性的、師生認可的學校管理規定。學校對管理規定的宣傳使大部分學生建立認可管理規定、遵守學院管理規定和維護學院管理規定的信仰。進而通過此類活動,建立起對市級規定的信仰。這樣逐步層層遞進,有利于學生接受。

在此基礎上,鼓勵學院教師參與地方立法專家庫的遴選,邀請法治宣講團成員和學院法律顧問針對十八大以來的法律精神問題、憲法、民法典和校園常見法律問題進行解析,從而形成良好的學校法治氛圍。

(三) 進一步提高公民的權利意識

法律信仰能否生成建立的關鍵在于作為守法、用法、尊法主體的公民是否具有權利意識以及權利意識的強弱。曾經,我國大部分公民的權利意識非常淡漠,但伴隨憲法的修改,尤其是將法律保護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寫入憲法,以及在此基礎上《物權法》的頒布,進一步使公民的權利意識得以提升。權利意識的提高可以通過法治教育。學校、社會和家庭法治教育的開展可以使公民對自己的法定權利全面知悉,再通過權利意識和守法意識的增強形成對法的信仰。

目前來講,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課程思政改革:針對大一新生,在入學教學時可由班主任輔導員帶領對學生管理手冊進行學習。針對在校生常出現的權利侵害案件,如校園霸凌、校園火災、校園偷盜等案件,需要班主任和思政教師在授課時明確告知學生以上行為皆為違法行為,教導學生如遇到此類行為應該怎樣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大三畢業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找工作,這一時期是最好的權利意識教育時期。首先,學??赏ㄟ^由法律顧問開設的《勞動法》和《合同法》專題講座,豐富學生與勞動權利相關的知識。其次,班主任可通過指導學生詳讀“三方協議”和相關用工合同等,開展權利意識教育。

(四) 深層次培養公民的積極守法精神

公民積極守法的第一步,應從守法觀念的強化和守法行為的示范做起。短時間內增強法律公信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減少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執法違法、司法腐敗現象的發生。

國家強制力在制裁違法行為時的司法公正、執法必嚴,可以帶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從而促使公民積極守法的觀念逐步形成。公民通過新聞媒體看到所有不法行為和犯罪分子均受到法律應有懲罰,才可能積極守法。這些都為塑造公民的法律信仰提供社會氛圍。

近年來,高職院校深耕校園文化建設,注重文化育人。

如,有些高職院校從馬克思主義學院抽調了部分思政課教師和學院法律顧問參與校園文化建設,通過開展相關教育,使廉潔從業、安全用電、德法結合的觀念深入人心,極大減少了校園小型違紀違規行為。除此之外,要大力改進教輔部門和行政部門的服務,讓工作人員按照學院管理規定進行答疑和服務工作,以為全院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示范。全院皆師,全院守法的風氣將在校園逐漸形成。

(五) 全方位加強和完善法律教育

法律教育是快速高效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最直接的途徑,對建立公民的法律信仰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現代法律教育的目標不能僅僅停留在培養法律實用和研究人才的層次上,要通過課程思政的推進加快法律精神和法律理念的普及教育,促進在全社會形成富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公民法律意識體系,塑造公民對現代法律的信仰。

參考文獻:

[1]哈羅德·J·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粱治平,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3.

[2]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81+199.

[3]王寒.辦好思政課,習近平這樣強調[EB/OL].(2022-03-24)[2022-11-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140554143678157&wfr=spi?der&for=pc.

[4]張銓洲,第天驕.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及引導策略[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01):63-66.

[5][6]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北京:商務印刷館,1982:63+193.

基金項目:2020年度棗莊市社科聯應用研究課題“基于課程思政論我國公民的法律信仰塑造研究”,項目編號:LX2020094。

作者簡介:嚴孝珍(1988-),女,山東棗莊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學理論;鄧鈞戈(1987-),男,山東棗莊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楊升(1990-),男,山東棗莊人,講師,研究方向:學生管理;趙長莉(1973-),女,山東棗莊人, 副研究館員, 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秦守剛(1972-),男,山東棗莊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 張萌喆)

猜你喜歡
法治國家法律信仰課程思政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從憲政意識視角辨析“法治國家”與“憲政國家”
簡論法律信仰的科學界定
論法律信仰的內涵、對象及其現實意義
論我國法治政府建設的困境及破解對策
社會身份標簽化的破解:司法與新聞的再認識
淺析當代大學生的法律信仰
領導干部如何運用好法治思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