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園語言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2023-08-25 13:30曹娟
求知導刊 2023年17期
關鍵詞:語言教學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園

摘 要:幼兒園語言教學對幼兒的思維開發和身心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幼兒教師要抓住語言教學的特點和優勢,將心理健康教育寓于語言教學之中,既要使幼兒在學習語言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又要引領幼兒通過閱讀故事、講述故事、發現故事中蘊含的道理,不斷矯正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的不健康心理和不正確做法,從而達到育人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幼兒園;語言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立項課題“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滲透路徑研究”(課題立項號:DX[2021]GHB019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曹娟(1985—),女,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幼兒園。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的主要工具,交流中的語氣、用詞、神情等要素,能體現說話者的情感態度與心理特征。對于幼兒來說,他們的語言表達也體現著他們的內心需求。幼兒教師既要通過語言交流來掌握幼兒的心理,還要用敏銳的感知力和專業的心理知識去分析幼兒心理問題成因,找準幼兒的心理癥結,這樣才能祛除幼兒的心理頑疾,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同時,在語言教學中,教師要制訂長遠的、科學的教育目標,投入時間和精力,努力提升語言學科對幼兒的吸引力,用語言教學熏陶幼兒,使其在潛移默化中發展核心素養。

一、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日益凸顯,受到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1]。因此,幼兒教師在語言教學中主動優化教學策略,積極探尋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對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在語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實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教師應更加尊重幼兒,從幼兒的心理健康角度出發進行備課和授課,鼓勵幼兒在語言活動中進行交流和互動。另一方面,教師應放下自己的架子,與幼兒心貼心,使幼兒逐漸消除對教師的恐懼感,增強與教師進行交流互動的意愿。

其次,在語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教師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在傳統的語言教學中,教師更注重讓幼兒聽講,而這容易使教學變成紙上談兵。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探索與語言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并通過落實相關實踐活動,使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效融入幼兒的實際行動中。

二、目前幼兒園語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幼兒教師的教育理念沒有更新

當前,部分幼兒教師的教育理念仍然是“智育第一”,認為只要做好知識講解就算教書育人。他們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確的認識,無法在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這對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開展產生了負面影響。在對本縣域內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情況的調查中,筆者發現以下問題:①調查范圍內,超過半數的幼兒園沒有安排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時間。②參與調查的教師中,認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教師占28%,不重要的占72%;認為幼兒園有必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師占17.8%,沒有必要的占82.2%。③通過訪談了解到,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有效引導幼兒在課堂上進行自主的、有趣的學習活動,他們認為幼兒的智力開發等同于知識灌輸,其教學內容幾乎沒有涉及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其實,幼兒園的語言教學與幼兒的交流和互動是密不可分的,幼兒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語言學習。然而,在當前的幼兒園語言教學中,部分教師既不重視語言教學方式的創新,也不注重幼兒在課堂上的語言鍛煉,在這樣的語言課堂上,幼兒幾乎沒有機會與同學進行交流,更沒有時間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缺乏與教師和同學交流溝通的機會,會使得幼兒的心理受到壓抑。長此以往,幼兒無法形成良好的待人接物心態,也無法正確認知生活、社會、世界,各種不良心態就會不斷滋生,嚴重制約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2]。

(二)不重視心理健康疏導

人的心理發展特點與其年齡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心理會變得越來越成熟。心理的成熟意味著個人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能夠準確地認識自己,客觀地評價自己,控制自己的行為,并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不斷調整自己的人生方向。對于幼兒而言,他們正處于認知世界和探索世界的起始階段,也是形成人生觀的重要時期。在公交車上讓座、按時到園、見到教師時問好、取餐時排隊等,這些看似平凡而細微的事情實際上是幼兒形成待人處事準則的重要環節。但是,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一些教師只注重讀繪本、講繪本,卻忽視了繪本中所蘊含的能提升幼兒素養的內容。部分教師認為,語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教“語言”這門學科,只要幼兒掌握了教材內容并完成相應的練習就可以了。對于幼兒的心理特征、情緒表現和價值觀念,他們并不視為語言教學的內容,也沒有進行探究。這種狹隘的理解會導致幼兒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不良情緒,沒有有效的方法及時調整不健康的心態,這對于幼兒未來的成長十分不利。

(三)忽略幼兒的個體差異

盡管一些幼兒教師對在幼兒階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持認同態度,并在教學活動中積極融入相關內容,但是由于個人心理健康知識的不足,他們對幼兒心理問題的分析和引導僅限于班級的授課過程,較少深入研究幼兒的特殊行為。例如,幼兒出現上學經常遲到、喜歡打其他小朋友、下課后喜歡跟隨教師等行為,可能是受到家庭矛盾的影響,或是模仿動畫片所致,也可能是受到朋友的影響……如果教師不對幼兒出現這些特殊行為的原因進行深入研究,也不結合幼兒的個體差異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那么他們所采取的教育措施就只能起到暫時的干預作用,無法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產生積極影響[3]。

(四)部分家長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認同度較低

當筆者與幼兒家長談及心理健康教育時,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年紀還小,不會有心理健康問題,懷疑是教師存在誤解。一些家長很少參加家園親子互動活動和育兒知識培訓,不主動接觸新時代的育兒理念,仍然保持“老一套”的育兒理念,無法對幼兒進行情緒處理、規則意識的培養以及良好生活和學習習慣的塑造。一些家長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沒有達到理論的高度,還沒有形成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來科學教育孩子的意識。

三、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為了將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實到幼兒園的語言教學之中,幼兒教師要立足于幼兒的成長特點,進行語言課堂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的構建,使語言課堂體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努力提升育人綜合能力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不僅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還需要與幼兒建立親密的師生關系。因此,幼兒教師的教學能力、心理素質和榜樣示范等直接影響著幼兒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健康。為了確保幼兒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實現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幼兒教師需要不斷學習,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及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還要學習社會知識和語言基礎知識。只有做到學中教、教中學,不斷進步,才能成為幼兒健康成長的引路人。

同時,幼兒教師還需要關注個人的心理保健工作,認識到教師的心理狀態對幼兒學習成長的影響。只有保持穩定的情緒狀態,用高尚的品德和無私的愛為幼兒服務,才能更好地滿足幼兒的心理發展需求[4]。

(二)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通常情況下,幼兒在有趣的園內活動中會表現得較為積極。然而,當幼兒受到家長或教師的批評,或者被要求按一定的規則做事時,幼兒很容易感到壓力。因此,幼兒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引領他們主動參與各項活動,盡可能減輕外界因素給幼兒帶來的壓力。

首先,教師要掌握班級幼兒的心理健康狀態和性格特征。例如,了解哪些幼兒好勝心強、哪些幼兒比較任性、哪些幼兒的家庭教育比較滯后等。只有用自己的智慧理清心理健康教育思路,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教育。其次,幼兒教師要從幼兒的心理健康角度出發進行備課,將語言教學與幼兒的心理感知有機結合,以尊重、表揚、鼓勵的方式引導幼兒以健康向上的心態進行學習。最后,幼兒教師要找準語言學科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點,利用多媒體技術引導幼兒參與互動,使幼兒在學習中保持舒暢、愉悅的心情。例如,在引導中班幼兒學習繪本故事《做最棒的自己》時,教師可以利用動畫增強故事的趣味性。當幼兒欣賞完故事后,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探究“河貍寶寶學會游泳了嗎?它是如何學會的?”這個問題,并引導幼兒回憶自己是否像河貍寶寶一樣,曾經遇到過自己不敢做的事情,并講述自己的親人是如何幫助自己克服恐懼的?!翱础獞洝v”的教學流程能引領幼兒分析和尋求戰勝自身弱點的原因,讓幼兒形成不畏困難的精神。

總之,調動幼兒在語言課上的主動性,引導他們在課堂上積極發言,能讓幼兒樹立學習自信心,從而跟上教師的步伐和節奏完成各種學習任務,消除緊張和壓抑的情緒,克服內心的恐懼,逐漸形成積極的心態,成為最棒的自己[5]。

(三)融入游戲化元素調整幼兒心態

游戲對幼兒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當語言學科教學與游戲巧妙融合時,幼兒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并與其他幼兒進行交流和合作。例如,在中班語言課《春天的電話》中,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讓幼兒在智能白板上玩一玩名為“春天來了”的游戲——幼兒拖動鼠標,在白板上畫出春天的變化;也可以讓幼兒扮演“迎春花”,兩人一組對話,談談春天來臨后大自然的變化和人們的感受。這樣的導入方式可以激發幼兒對本課的學習興趣?;顒咏Y束后,教師順勢讓幼兒分享幫助別人的感受,以及說說在未來的生活中如何幫助他人。這樣的活動安排可以讓幼兒全程參與活動,主動探索語言的運用,并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

(四)利用生活化情境提升育人實效

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缺一不可。如果能引導幼兒融入生活情境中,將能夠讓他們在親身感知中學習,從而提高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質量[6]。例如,在學習《綠色世界》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實際種植區域參觀。一方面,讓幼兒觀察種植區內植物的特點,如顏色、形狀和生長狀況,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另一方面,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溫馨和美好,引導他們與自然為伍,與自然為友,從而使幼兒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生活情景劇的方式,如讓幼兒表演《幼兒園的一天》《爸爸媽媽陪陪我》《讓手機休息》等繪本故事,以增強幼兒對不良行為的認知,提升語言課的育人實效。

結語

總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遠,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教師應該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和方法,不僅要提升幼兒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還要在幼兒的心理健康上下功夫,幫助幼兒從小樹立正確的觀念,使其從小就對生活充滿熱情。這有助于幼兒準確地認識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追求自己的理想,在這個世界上散發屬于自己的光芒。

[參考文獻]

潘玉花.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8(7):32.

劉艷婷.結合陶行知理論探討當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問題[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4):83.

劉丹.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8(5):26.

孛寶琳.新時期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J].甘肅教育,2015(15):33.

宋瑞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44):11-12.

宋亞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園合作研究[J].學周刊,2018(23):177-178.

猜你喜歡
語言教學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園
我愛幼兒園
歡樂的幼兒園
愛“上”幼兒園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
對喬姆斯基普遍語法的認識及其與語言習得和教學的關系探究
淺談西班牙語歌曲在教學中的運用
高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全面滲透
論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引領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