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文與水資源學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

2023-08-26 17:08陳國鵬馬瑞趙錦梅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3年7期
關鍵詞:教學探索生態文明課程思政

陳國鵬 馬瑞 趙錦梅

摘 要:課程思政是實現教育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以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基礎課程“水文與水資源學”為例,結合專業特色和課程特點,梳理出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科學精神、國家治理現代化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列舉了課堂、網絡教學平臺和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思政融入途徑,并提出了進行全過程考核的學習效果評價方式,以打造出課程特色鮮明、思想教育鮮活的高質量課程思政。

關鍵詞:水文與水資源學;課程思政;生態文明;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23)07-0078-03

“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課以外的其他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1]。它充分利用了專業課程教學這一主渠道,推動各類專業課和思想政治課協同聯動、相互建構,豐富了專業課程內涵、拓展了理論文化的教育教學功能,還賦予了思想政治教育鮮活的生命力,實現了教育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3],是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

各高校圍繞著課程思政的內容設計、方式方法、規范化和效果評價等開展了廣泛的研討[2,4,5]。然而,不同專業教育課程所涉及的專業、行業、歷史、文化等差異較大,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不完全相同,針對專業特色、把握課程特點構建的課程思政才能使課堂氛圍更有溫度、思政教育更有力度[1]。

進入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被賦予新的定位、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貫徹以及人民對美好生活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作為直接為我國生態環境建設服務的學科,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下文簡稱水保)專業發展迎來了難得機遇,也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6]。作為專業基礎課程,水文與水資源學以研究下墊面、水文要素與人類活動間相互關系為主要內容[7],不僅關注水體運動變化規律,還注重其與自然環境、人類社會間的相互關系,在水保專業教育課程體系中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但當前針對水文與水資源學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和實踐案例還較少。本文就水文與水資源學課程融入思政教育進行探討,以期為水保專業教育課程的思政建設與實踐提供借鑒。

1 水文與水資源學課程思政整體設計

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和國家的經濟資源,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全球變化的影響,我國乃至全球面臨的水問題將愈來愈緊迫,人與水的關系也發生著深刻變革(由古代的趨利避害轉變為現代的興利除害),水文與水資源學被賦予了新的動力和時代特色[8]。水文水資源學的課程思政建設要緊緊圍繞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的核心,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國家和地方發展需求,把握時代特色,強化生態文明教育,充分挖掘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通過線下教學課堂、網絡教學平臺等多途徑融入,并進行多元化考核,以期傳授好水循環、水文計算和水資源評價等基礎知識,培養好學生水文觀測、水文研究、水資源管理的能力[7]。

2 水文與水資源學課程思政的主要內容

根據水保專業特色,水文與水資源學的文化基因、學科思維、價值范式等課程特點,以及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充分挖掘課程所蘊含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治理現代化、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科學精神、國家治理現代化等思政元素,并將其轉化為育人資源,傳授好專業知識、培養好基本技能,強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領[9]。

2.1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思政融入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在全社會“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10],以期從思想意識層面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提供引領。生態文明觀主張和諧發展、綠色發展,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通過對水土資源的保護利用,調整人地關系,改善生態環境,可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有力的保障[6]。在講授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等內容時,融入“和諧發展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思政元素,以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進行水資源合理調配以保障生態用水為例,闡釋人與環境在水資源需求方面的相互關聯、平衡和矛盾,強調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中的“三水”協調。綠色發展首先要認識清楚“綠水青山”為何就是“金山銀山”,在水分循環及其要素的內容中,深入分析植被對降雨分配、土壤入滲、徑流產生等水循環過程的影響,系統闡釋植被的水源涵養、保持水土、削減洪峰等生態功能,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量價轉化奠定堅實理論基礎。生態文明觀的思政元素融入不僅引導學生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生態文化,培養生態道德,提升生態文明素養,還鼓勵學生們積極投身未來的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事業,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2.2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政融入

我們始終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來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歷史底蘊[10]。在興水利、除水害的探索實踐中,中華民族不僅造就了一大批惠民水利工程等物質財富,還積累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如大禹治水的“隨山刻木”、都江堰“石人”觀測河水漲落、秦代的測報雨量制度、南宋的竹器驗雪、南北朝時期的“流浮竹”測量河道流速等都體現著我國古代優秀的水文測報。作為中華文化劃時代的杰作,都江堰水利工程變害為利,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是沿用至今的古代水利工程。在緒論章節中水文學歷史內容部分,將都江堰工程、我國古代的水文觀測等內容融入,激發學生熱愛專業的熱情,了解水文學的發展歷史,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弘揚民族精神,傳承好中華文脈。

2.3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思政融入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做出的全面部署。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的是確保國家水安全、推動江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建設優美水環境、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在講授流域的內容時,通過介紹我國“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十六字治水思路和“河長制”的治水方陣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思政元素,使學生認識到當前我國水資源保護治理的方式方法,并理解政策的堅定性和有效性,培養學生深刻領會我國的發展要求和時代特征。

2.4 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的思政融入

人類對水文現象的觀測、認知和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就是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過程。結合水文學發展史融入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的思政元素,不僅使學生認識到水資源是人類生活、生產及社會進步密切相關的資源,還要意識到水逐步商品化后,水資源短缺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還應明確科學技術在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中的作用和貢獻,激發學生們的科研興趣,培養其探索未知世界的技能和精神。

2.5 科學求真精神的思政融入

科學精神是人們在科學實踐中形成的共同的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的總稱,是貫穿于科學活動中的基本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其本質是“求真”和“求實”[11]。水文計算是本課程的難點,而水保專業學生的高等數學和數理統計基礎影響著相關內容的理解和掌握[7]。在講解水文計算的過程中,可通過融入長江最大洪水位考證確定等科學求真精神的思政元素,幫助學生們準確理解特大洪水重現期計算等相關知識點,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理性實證,質疑創新,實踐獨立”[11]的科學精神。

2.6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思政融入

流域是一個基本的水文單元,也常被作為一個生態經濟系統進行經營管理。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對維護社會穩定和生態安全、促進民族團結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意義重大[12],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甘肅地處黃河上游,孕育了渭河、洮河、大夏河等支流,是全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和補給區,肩負著保障水源涵養、下泄流量、水土保持、維系生態安全的重要功能,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方面的作用重要而特殊[12]。在課程流域產流與匯流章節的講解中,緊緊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思政元素,介紹甘南瑪曲濕地對黃河上游的水源補給功能、洮河流域森林草地的水源涵養價值、定西市典型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并就黃河水源涵養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水資源集約利用等問題展開師生討論,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融合應用,培養學生解決區域發展需求的志向。

3 思政元素的融入路徑

如何將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全過程,就需要對課程元素的融入路徑進行頂層設計,不僅要在設置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準備教學材料以及設計教學方式等環節上多方面、多層級進行統籌規劃,還要在教學平臺應用、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設計。

課堂是課程思政融入的主舞臺,但水文與水資源學課程內容多、講授學時少,為高效利用有限課堂時間,要求教師必須熟練掌握教材基本知識、充分挖掘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的融合點。線上教學在延展時空、拓寬資源、回放課程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學校搭建的線上教學綜合平臺能充分緩解課程講授學時制約,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充分應用網絡平臺,將更多的課程思政材料上傳到線上平臺,學生可在課余時間學習下載。此外,具有學習成本低、學生參與度高和師生交流便捷等優勢的微信平臺也可作為課程思政的載體,教師可通過公眾號發布水文與水資源學相關的時事熱點等內容,以提高學生參與度,增加閱讀量,擴大影響力。

4 課程思政的多元化考核

以期末試卷成績為主、平時成績為輔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僅體現了學生的知識學習效果,忽視了學生綜合學習效果的評價,制約著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綜合發展,體現多樣化原則,以知識、能力、素質綜合考察為導向,制定多維度的過程性考核體系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綜合考核。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實現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價值的綜合培育,多維度的過程性考核就體現著對課程思政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育人效果的檢驗。過程性考核包括出勤、課堂參與、作業完成、小論文及小組作業等平時表現,各環節都能反映出其價值塑造,如通過出勤率的考核反映學生學習態度和敬業精神;運用網絡平臺資源檢驗學生的參與程度、學習效果;課程小論文反映著學生們查閱文獻、掌握新知識的科學求真精神;通過小組作業考察團隊合作意識。強化過程性考核,提高平時成績比例將打破了學生以往“平時不上香,臨時抱佛腳”的應考型學習模式,體現全過程育人的目的,促進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的統一。

5 結語

本文以水保專業基礎課程水文與水資源學為例,分析了結合專業特色和課程特點,從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治理現代化、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科學精神、國家治理現代化等多角度提出了課程思政內容,并就應用多種教學手段植入思政元素方式、有機融合常態化的過程性考核評價等進行了探索,促進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政育人的協同并進,相互融合。通過“水文與水資源學”課程思政建設,要全面打破過去概念化、公式化的知識講解與傳授定位,重新樹立起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緊密結合的教學理念,不僅讓學生掌握扎實的水文學、水資源基礎知識,熟練常規水文觀測計算和水資源評級能力,還要塑造他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責任感,激發學生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的信心和決心。

參考文獻:

〔1〕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02):51-58.

〔2〕胡珊珊,李秦.地理師范類專業課程的思政探索與實踐:以水文學課程為例[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5(18):1457-1459.

〔3〕何花.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20,11(06):22-26.

〔4〕解小莉,薛海連,吳養會.農林院校高等數學“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36(11):30-32.

〔5〕靳衛萍.經濟學原理課程思政的初步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20(Z1):54-59.

〔6〕鄭江坤.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教學改革——以四川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林業教育,2016,16(03):30-34.

〔7〕張建軍.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水文與水資源學”課程改革初探[J].中國林業教育,2009,27(05):69-71.

〔8〕向友珍,宋松柏,王雙銀.中美大學“水文學原理”教學比較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7,5(01):16-19.

〔9〕高寧,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理論性、整體性和系統性[J].中國大學教學,2020,51(09):17-22.

〔10〕朱冬香.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教育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8.

〔11〕孔巧晨,夏從亞.科學精神與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J].理論學刊,2012,5(06):75-80.

〔12〕楊永春,穆焱杰,張薇.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條件與核心策略[J].資源科學,2020,42(03):409-423.

猜你喜歡
教學探索生態文明課程思政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基于素質教育視角下的民族高校邏輯學教學探索與實踐
生態文明視閾下河北省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發展研究
高中數學課堂中德育溶合的探索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綜合實驗的教學探索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