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經典故事的描繪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2023-08-26 03:30朱慧胡靜
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 2023年8期
關鍵詞:文化理解大單元教學文化自信

朱慧 胡靜

【摘 要】新時代的義務教育強調在學科教學中融入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想要在今日的美術教學中做到古為今用,就要在傳統的美術表現中找到與教材銜接處,尊重兒童學習規律,開展基于概念理解的單元課程學習。通過仔細分析美術教材與傳統文化的共通之處,對教學內容進行序列化建構,圍繞核心概念設計表現性任務,學生在美術課程的學習中就能實現對傳統文化與藝術的深度理解與表達,增強文化自信。

【關鍵詞】文化自信;教材銜接;文化理解;大單元教學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生生不息的底蘊和軟實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1]?!读x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也提到,美術教學要“結合生活中常見的或具有地域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技能和思維方式,繪制民俗文化圖譜或視覺筆記”[2]57。同時,文化理解也是藝術類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強調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增強文化自信[2]6。由此可見,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美術教育中的作用,建立審美理解、增強文化自信,是今日美術課堂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中國經典故事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蘊藏著自強不息、不斷拼搏的優秀傳統精神。想要在美術學科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可以依托中國經典故事進行教學,不但能將傳統文化與美術教材相整合,還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以蘇教版小學美術教材中的部分內容為基礎,以核心概念為本進行大單元設計,嘗試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實現文化理解下的創新表達。

一、以文化自信為指向,建立教材與傳統文化的融通路徑

“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保?]想要在美術教學中為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就要關注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要以課程教材建設為抓手;要融進校園文化之中,讓每個孩子身上都留下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4]。因此,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規律,分學段、系統化、融通地將中華文化融入課堂中,嘗試打通教材與傳統文化的融通路徑。

(一)以美術教材為主線進行序列化建構

教材是教學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載體。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表明了教材建設國家事權的重要屬性,凸顯了教材工作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說“尺寸課本、國之大者”。[5]但是,部分教師為了教學方便,脫離教材進行教學設計,未能將整個教學內容進行序列化建構,使學習呈現碎片化、隨機化傾向。出于教學的需要,教師自然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但還是要以教材內容為主線,保證教學設計形成一個有序的整體。具體到融入傳統文化進行教學時,更要在教材中找到銜接處,便于大單元主題教學。

第一步,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地方文化進行系統分析。教師要以美術學科育人的視角對身邊的事物進行觀察,找到可以融入美術教學的地方傳統文化,并進行系統分析。以淮安為例,文學方面有兒童熟知的經典名著《西游記》,地理歷史方面有豐富的運河文化,飲食方面有淮揚美食文化,民間藝術方面還有享譽國內外的博里農民畫。這些都是極好的教學資源,具有獨特的審美特質,可以轉化為教學內容。

第二步,對教學內容進行序列化建構并形成整體課時規劃。教師從教材、文化融入、兒童生活經驗(關聯到如何重構教學內容)三個維度進行思考,合理安排不同課時的教學主題,讓教學內容以成序列的方式進行組合,經由常態課堂逐步落實培養目標。以蘇教版小學美術教材為教學資源,以傳統文化的融入教學為例,小學一到六年級的整體課時規劃可以如表1這樣設計。

(二)以經典故事為載體開展大單元學習

“未來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本位的美術教學,其常態可能是主題單元式的。因為對復雜問題而言,僅一節課是難以應付的,由若干節課構成的單元課程,則能以更廣大的時空包容深度的問題解決過程?!保?]因此,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美術教學應當以單元課程的方式進行重組。重組的過程首先應當確立核心概念、表現性任務,然后具化課時設計和任務設計。

以二年級大單元重組“西游故事我來畫”的設計為例。該單元課的教材基礎是蘇教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上冊“想想說說寫寫畫畫”和“青花盤”兩課。其中,“想想說說寫寫畫畫”一課融入了中國漢字文化,運用漢字的象形特征和繪畫理解的方式促成文字與圖形的融通理解;而“青花盤”一課則是通過欣賞青花瓷器獨有的色彩和構圖特點感受樸素雅致的美。這兩節課都涉及實際的美術知識和技能,可以幫助學生以繪畫進行表達。對于授課的二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因為年齡特點更喜歡生動的故事和卡通形象式的表達,因此在選擇融入的傳統文化時可以挑選學生耳熟能詳的西游文化進行融合。綜合以上考慮,該單元課的教學設計見表2。

從表2可見,由于確定了核心概念,教學中的幾個表現性任務都能圍繞一個目標進行設計,教材內容和地方傳統文化都能以合理的方式進行結構的銜接,改變了傳統文化教學與教材內容割裂的現象。

二、以審美理解為重點,突出學習過程中的概念形成

概念網的形成,首先體現了單元課程教學中需要解決的諸多關鍵性概念以及分支內容,其次還能很好地體現單元課程中不同課程的聯結關系,引導學生在主題探究中達成審美理解與概念轉化。

(一)圍繞核心概念進行任務分解

一個單元所包含的內容往往需要一個以上的深層次理解,通??蓢@五到八個重要的可遷移觀點來壓縮授課內容,而需要解決的分支則可按照“理解藝術”“回應藝術”“創造藝術”“評論藝術”四個層次進行分類[7]。同理,圍繞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教師可以設計幾個小主題進行課時任務的分解,作為四個不同層次的教學分支。

在大單元重組“西游故事我來畫”的學習中,圍繞“圖畫與文字可以相互作用,共同表達生動的故事”的這一核心概念,總共分解出三個課時,每個課時對應一個主題和一個小任務,解決一個基本問題?!霸u論藝術”融入每個主題,以遞進的關系表現傳統文化的豐富性與生動性。

第一個課時主題“有趣的文字”側重于“發現”。學生的任務是發現漢字與圖畫之間的關系,進行漢字和圖像的相互轉化。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感受象形字與圖畫的關系,再通過閱讀故事嘗試對故事中的形象進行圖形化的想象創作,最后以圖文搭配的方式表達《西游記》中的片段。在學習中,學生理解了中國漢字的獨特魅力,也為下一主題的學習解決了形象思維轉化的問題。

第二個課時主題“生動的故事”作為“理解藝術”的核心環節,突出對經典故事的理解與畫面的重構,需要解決的是形象與構圖問題。教學中選用了《大鬧天宮》等經典動畫片的片段為重點審美對象,重點賞析其中具有“國風”特征的線條表現,感受傳統美術在現代動畫創作中的轉化運用。

第三個課時主題“美麗的青花盤”作為“回應藝術”的深化環節,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意實踐和構圖表達能力。這部分的教學將教材中“青花盤”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了擴充。除了學習青花盤的色彩特點、構圖特點外,學生還要將西游故事融入青花盤的創作中,在遷移運用的基礎上進行創意表達。

通過層層遞進的任務學習,學生從事實性知識的探索中獲得了圖像、文字、線條方面的諸多概念,形成概念理解,實現方法的遷移。

(二)圍繞文化理解進行欣賞探究

由于美術學科的視覺性特點,審美理解需要建立在有邏輯地以視覺進行欣賞與分析的基礎上。在第二個課時主題“生動的故事”中,筆者選取了西游主題動畫進行分層賞析。

1.與視覺經驗關聯,引發認知沖突

欣賞動畫和連環畫中“三打白骨精”片段的精彩畫面,教師提出問題:“我們平時畫的云是什么樣的?筋斗云的畫法與其他云有什么明顯的不同?這樣的特點在別的東西上有沒有?”學生對比觀察后發現,動畫、連環畫中的筋斗云仿佛卷起來一樣,像傳統繪畫作品里的祥云。同時,火焰、流水等物體,也能發現類似的表現手法,由此體會到傳統繪畫的線條美。

2.與核心理解關聯,發現傳統繪畫形象特點

觀看經典動畫《大鬧天宮》,重點欣賞孫悟空的形象,注意比較孫悟空在美猴王時期、大鬧天宮時期形象上的差異。對比觀察后學生發現,孫悟空在面部表現上借用了京劇藝術的花臉形象,形成了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京劇式臉譜形象。而在服飾上,每個時期的孫悟空有不同的服飾裝扮,表現出不同時期孫悟空的精神面貌。經由觀察,學生解決了視覺儲備不足,不會畫人物形象的問題,又發現中國傳統藝術在不同載體間可相互借鑒的現象,這啟發他們主動從傳統藝術中獲得更多美的滋養。

觀看動畫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西游記》中有這么多有趣的故事,怎樣才能以繪畫的方式盡可能多地表現出來呢?隨后教師呈現長卷繪畫讓學生欣賞,感受長卷繪畫將萬物納于一卷的特點,啟發學生用長卷繪畫這種傳統的方式表現西游故事。學生在傳統與現代的表現方式中對比關聯,閱讀故事、品味經典,發現傳統文化創作的生動之處,掌握傳統繪畫的形象特點。

三、以文化自覺為目標,突出美術創作的守正創新

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8]?!捌埲招?,日日新,又日新”,美術傳統文化也要依靠創新才能煥發新的生命。學生對傳統文化與傳統藝術的學習,也不能僅僅學會欣賞中國傳統藝術、理解傳統精神,還要學會創新地進行表達。

(一)在自由表達中守正

守正就是堅守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教學中,教師不必板起面孔,刻意強調傳統文化的厚重內涵,而要以學生喜歡的方式讓他們接觸傳統,實現從守望到創新的轉化。在第二個課時主題“生動的故事”的學習中,學生自主探究所感興趣的,自由表達所喜愛的,達成“回應藝術”的目標。

首先,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篇章。在單元課程開始前,筆者設計了四個問題讓學生進行前置學習。你最喜歡《西游記》中的哪些故事?你看過哪些《西游記》的電影、動畫?你知道淮安有哪些關于《西游記》的主題場館?你覺得師徒四人各有什么特點?通過回答這些問題,學生對《西游記》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師也能通過回答精準了解學生的視覺經驗和知識儲備情況,為真實學習做好準備。

其次,學生繪制自己最喜歡的故事畫面進行表達。低年級學生的繪畫特征主要表現為“我手畫我心”,他們會通過畫筆不拘一格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生在閱讀《西游記》故事后普遍表示比較喜歡“真假孫悟空”“火焰山”“三打白骨精”等片段,這些故事或是有奇特的情節或是表現了孫悟空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學生在創作時往往不會拘泥于故事的連貫性,反而會打破故事順序,自由重組。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以微長卷的形式組織故事內容時,不用糾結于故事的前后關系,而是重在指導學生通過具有中國線條風格的山、云、水等形象將每個小故事串聯起來,構成一個畫面結構合理的微長卷,文字也可以適當地穿插在畫面里,形成新型連環畫。

(二)在多元創作中創新

“國潮”“國風”的興起說明傳統文化已為今日大眾所關注,重點在于如何才能設計出科學合理的表現性任務引導學生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創新地進行表達。在單元課程教學中,教師要保證每個表現性任務之間的邏輯關系,注意表現性創作的多樣性與延續性。從單幅創作到多幅聯動的微長卷,再到立體的綜合表現,教師可以分小任務逐步讓學生完成多元創新。

任務1 尊重教材要求,合理選擇方法。學生圍繞自己品讀的文字展開想象,巧妙地以繪畫進行表達,可以選用牛皮紙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任務2 感受文化魅力,進行創意實踐。采用繪畫、剪貼、字畫組合的方式,將零散的故事組合到長卷上,云、水、樹木、山川等可以采用傳統線條和超輕黏土組合的方式表現。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個人自主創作等方式進行自由表達。

任務3 深化文化理解,實現遷移運用。圍繞教材要求,對青花盤的藝術特點進行探究,繼續體會傳統文化雅致的美,同時運用之前學習的美術技巧和喜愛的《西游記》中的故事內容對青花盤進行創新設計,實現藝術學習的螺旋上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新時代培根鑄魂的基礎工程。在將傳統文化融入為美術課程時,要把握時代發展脈搏,從教材、文化融入、兒童生活經驗幾個維度思考,與小學美術教材進行合理銜接。在整合融通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美術學科所蘊含的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自信、藝術精神、健全人格等特有價值,實現從文化學習到文化理解直至文化自信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張連起常委:中國式現代化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蘊[EB/OL].(2022-11-08)[2023-06-18].http://www.cppcc.gov.cn/zxww/2022/11/08/ARTI1667877106503371.s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

[4]崔允漷,雷浩. 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70年歷程:從規范為先的教學體系到育人為本的課程制度[J]. 人民教育,2019(22):50-52.

[5]田慧生. 堅決落實國家事權 全面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N]. 中國教育報,2022-11-16(1).

[6]尹少淳. 從核心素養到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中國基礎教育美術課程的大變軌[J]. 美術觀察,2017(4):5-7.

[7]郭悅黎. 概念為本的美術教科書編寫模式研究:以《中國園林》為例[J]. 中小學教材教學,2022(7):14-19,70.

[8]阮春暉. 把握文化創新的“時”與“勢”[N]. 中國教育報,2022-10-27(6).

(責任編輯:朱曉燦)

【作者簡介】朱慧,高級教師,江蘇省教學名師,淮安市小學美術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胡靜,高級教師,淮安市美術教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小學美術教學理論與實踐。

【課題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小學美術教學中地方文化資源育人價值的深度開發”(D/2021/02/331)

猜你喜歡
文化理解大單元教學文化自信
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淺談以“類化”思維改進中職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單元教學的初中語文課外閱讀有效策略
從“技術理性”到“文化理解”:當代音樂教學范式的轉向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淺談初中英語詞匯教學
跨文化對話之條件與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之前路
研究性學習大單元教學中的思考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