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災難心理學學科建設發展路徑研究

2023-08-28 01:49寧維衛侯牧天薛亦菲申宇李鐘義
關鍵詞:學科建設心理健康教育

寧維衛 侯牧天 薛亦菲 申宇 李鐘義

摘 要: 立足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時代背景,為更好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需要進一步完善災難心理學學科體系,推動災難心理學在新階段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自“5·12” 汶川大地震到抗擊新冠疫情,我國本土災難心理學學科從萌芽逐漸走向茁壯。然而,當前災難心理學學科建設與我國本土文化不適配等問題依然突出,亟須妥善規劃我國災難心理學學科發展的可行路徑,以多種舉措主動融入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具體而言,我國災難心理學可從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出發,將災難心理預防元素融入基層應急管理;加強以學校為陣地的常態化災難心理教育,做好社會科普工作;深入領會災難心理學的交叉學科屬性,廣泛調動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社會力量,完善災難心理學人才培養體系;擴展災難心理學學科影響力,助力我國防災減災工作。

關鍵詞: 災難心理學;學科建設;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心理援助;心理健康教育

收稿日期: 2022-12-11

基金項目: 四川省社會科學規劃基地重大項目“災難心理學及災后應急干預本土化學科建設研究”(SC17EZD033)

作者簡介: 寧維衛,西南交通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E-mail:ningww@home.swjtu.edu.cn;侯牧天,西南交通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院;薛亦菲,西南交通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院;申宇,西南交通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院;李鐘義,西南交通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院。

自“5·12”汶川大地震以來,我國災難心理研究成果呈井噴趨勢,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災難心理研究者在心理學主流期刊發表了較多本土災難心理研究成果,為我國災難心理學學科的起步奠定了堅實基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作出了相應理論貢獻,凸顯了我國災難心理學研究的時代特色,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有鑒于此,本文擬對當下我國災難心理學學科建設的時代背景、學科定位進行介紹,討論學科現存的問題以及未來學科可能的發展路徑,并提供對策建議。

一、災難心理學學科建設的時代背景、學科定位、任務、災后心理重建三階段模式

新時代黨中央一系列決策部署和現實考驗要求災難心理學進一步明確學科定位,認清災難心理學在社會治理和危機處置中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這就需要災難心理學工作者在災后心理重建三階段模式這一代表性的本土災難心理援助理論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災難心理學的特色實踐。

(一)學科建設的時代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一提法將心理服務的問題意識拔高到國家治理的層面,為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這要求心理學工作者站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思考,跳出心理健康局限于微觀個體的狹隘視角,從宏觀角度思考本研究領域的任務和使命,主動融入社會治理的全國一盤棋中〔1,寓“社會治理”于“健康治理”,以“心理健康”促“社會平安”〔2。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努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災難心理學工作者應深刻領會該精神,挖掘災難心理學對促進人民健康和社會安定的重要價值,協助有關部門及早識別各類傳統與非傳統風險,防患于未然。

隨著近些年來互聯網的發展,災難影響的范圍從親歷者、親友逐漸擴展到全社會。諸如“5·12”汶川大地震、“4·20”蘆山地震、“7·23”動車事故、上?!?1·15”特大火災、“6·21”銀川燒烤店爆炸等事故不僅造成了人民生命財產損失,也給輿論場投下震撼彈,帶來一系列公眾效應,如果不能科學有效地處理災難導致的社會心理起伏,便難以及時化解矛盾,甚至會出現不利于安定團結的極端事件。在此時代背景下,災難心理學應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構建建言獻策,災難未至時培養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充當各種復雜社會矛盾的“解壓閥”;災難來臨時緩解民眾的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發揮安定人心、促進社會和諧的穩定器作用,引導全社會有序度過災難,盡快恢復社會各部門的正常運轉。

2020年伊始爆發的新冠疫情對人民生命健康構成巨大威脅,同時也從側面揭示了災難心理學在處置重大公共衛生危機中的潛力。一方面,在疫情初期,由于新冠病毒的巨大傳染性和危害性以及社會對該病毒普遍不了解,公共衛生危機容易造成群體恐慌和焦慮,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穩定大眾情緒,將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另一方面,因應新冠疫情而出臺的遠程辦公、居家隔離等防疫措施可能導致民眾疏離感上升,嚴重者甚至出現抑郁癥等心理疾患〔3。如何做好大眾心理危機干預、緩和疫情防控帶來的心理影響是一項極為重要的課題。隨著國內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疫情時代悄然而至,疫情沖擊造成的經濟困境加劇了民眾的健康不平等,社會心理服務亟須適應新時期公共衛生工作的需要,災難心理學應當主動肩負起常態化災難心理教育的重任,對民眾開展日常災難防護和心理自助策略的科學普及工作,幫助民眾了解災難、運用積極的應對方式實現自我賦能,提升心理復原力。

(二)災難心理學學科定位

學科定位是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邏輯起點,既關乎本學科在所有學科類目中處于何種地位,也決定著學科的性質和發展的大方向。為闡明我國災難心理學學科的發展難題和突破之道,首先應對其學科定位作出說明。

第一,災難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分支學科。隨著心理學的技術革新與影響擴大,災難心理學應運而生,旨在研究人應對災難中的心理與行為規律。災難心理學學科的壯大有助于發揮心理學促進綜合防治災后身心問題的基礎性作用;相反,災難心理學學科發展緩慢將消解心理學在指導重大災害心理危機防控的價值。因此,災難心理學與心理學整體學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第二,災難心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災難心理學誕生之初,就與組織行為學、臨床與咨詢心理學以及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等學科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災難援助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離不開人員的組織協調,災難心理援助需要借助不同主體形成的合力,組織行為學能在整合救援資源和提高救援人員工作表現方面發揮優勢;災難心理援助借鑒了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具體的干預技術,豐富了災難心理學工作者的武器庫;災難心理教育宣講可以依托發展與教育心理學關于教育規律的闡述,使災難教育免于單純說教的尷尬境地。

第三,災難心理學是一門應用學科。習近平指出,實干是成就事業的必由之路。災難心理學是為應對災難對民眾心靈的打擊而誕生的,這便注定災難心理學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面向社會實踐的學科。如果把災難心理學簡單歸納為理論模型的構建與現狀的闡釋,災難心理學就失去了生命力,也難以擔負災難心理學服務社會、凝聚人心的使命。因此,災難心理學必須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深入思考我國災難心理研究領域的“真問題”,時刻樹立為黨分憂解難的政治意識,堅持走群眾路線,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把災難心理學建設成一門解決基層群眾心理困擾的管用、有效的真學問,助力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三)災難心理學的任務

災難心理學是心理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具有自身鮮明的學科特點,其中最為突出的特點是應對現實突發危機與挑戰、培養民眾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一方面,這要求災難心理學研究者在理論上建構符合我國實際的理論框架,對災難心理的特點、規律、方法論進行詳細梳理和討論,具體而言,災難心理學需要做到:第一,準確描述災難心理基本現象與過程,積累經驗層面的證據;第二,解釋災難心理預防與援助過程中的常見心理現象,運用心理學理論厘清災難心理產生的原因與作用機制;第三,預測風險因素和保護性因素導致的可能結果,揭示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因素對心理健康的破壞作用,以及尋求社會支持、直面挫折等積極心理因素對心理健康的維護作用;第四,在明確災難心理影響機制的前提下,采取一定的措施調節災難心理發展變化的速度與方向,促進危機個體向平穩轉化、迷茫個體向堅定轉化,激發內心積極陽光的澎湃能量,達到心理重建與物質重建相協調的目標。

另一方面,災難心理學在實踐上應主動適應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要求,開發科學有效的災難心理援助技術,整合各種資源,設計全過程、寬口徑的災難心理援助程序,在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的基礎上,充分發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促進各級心理健康工作平臺協調聯動,共商災難心理預防、災難危機干預、災難心理重建的中國方案。

(四)災后心理重建三階段模式

在整合大量震后心理干預文獻的基礎上,寧維衛率先總結了災后心理重建三階段模式,包括情緒應對與恢復階段、自我探索與環境適應階段和心靈重建與人格升華階段(見圖1)。該心理重建模式充分考慮了災后不同時期的災民典型心理特征,能夠有效指導災難心理援助工作,把握災后不同階段的工作重點。

1.情緒應對與情緒恢復階段

災后心理重建的第一階段是情緒應對與情緒恢復階段。這個階段大約會持續到災后一個月,其主要特點是廣大災民普遍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以下列舉幾種常見的情緒。第一,恐懼擔心,災民害怕災難再次來襲導致自己或家人遭遇不幸;第二,迷茫無助,災民不知道未來生活將如何繼續,覺得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第三,悲傷,災民為親人或他人的死傷感到悲痛難過;第四,內疚,災民感到自己做錯了什么,常常因為自己比別人幸運而感到罪惡;第五,憤怒,災民感到上天對自己不公平,覺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照顧;第六,失望和思念,災民不斷期待奇跡出現,卻一次次地失望;第七,災民重復回憶災難發生時的畫面、聲音和氣味;第八,缺乏安全感,災民對任何風吹草動都“神經過敏”。在情緒應對和與情緒恢復階段出現以上反應均屬正常,大部分癥狀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自然減弱,而哀傷和思念情緒可能持續較久,伴隨數月至數年不等,但不會造成太多健康風險??紤]該階段的特點,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拯救生命,心理援助重點關注的對象是廣大災民和深入災區的救援者,工作重點是穩定他們的情緒,主要采用的干預方法是情緒宣泄與疏導。

2.自我探索與環境適應階段

這一階段災民已經脫離了生命危險,開始重新建設家園,生產生活逐步正?;?。該階段持續時間從災后一年至數年不等,其特點是災難危險已經解除,災民需要學習適應災后生活。這一階段心理重建和心理教育的重點工作對象是廣大災民,由于災難的破壞,有人家園被毀,有人背井離鄉,有人落下殘疾抑或失去親人,而社會的關注逐漸衰減,為幫助災民重燃對生活的渴望,心理重建工作要引導廣大災民適應現實,勇敢自我探索,從受援者變為自身家園的建設者,以自強自立的精神面貌在勞動奉獻中找回內心的自尊和自信。

3.心靈重建與人格升華階段

這一階段廣大災民在適應環境后,整合災后的人生經歷,從內心接受它,并將其轉化為人格中有價值的財富。這個階段持續時間很長,一些人可能要持續一生,此階段是人格從恢復到新生、獲得力量的過程,其心理教育任務是引導災民感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整合他們在面對災難時的認知、情緒與行為,使之內化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幫助他們更有力量地應對今后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二、學科現存的問題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國災難心理學學科在大眾傳媒和學術期刊中獲得了更多曝光度,學科發展處于上升軌道。但十余年的實踐反映出我國災難心理學學科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與我國文化的融合適配不足、災難心理教育發展重心失衡、災難心理干預研究方法有所局限、災難心理教育的人文精神重視不足、災難心理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不夠成熟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真正拓寬我國災難心理學學科發展路徑,突破學科發展的瓶頸期。

(一)與我國文化的融合適配不足

災難心理學的概念最早由Reyes與Jacobs提出,是一門根植于西方文化土壤的年輕學科〔4。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深厚的文化積淀是災難心理教育和災難心理援助的寶貴資源,但我國災難心理學尚未實現與本土文化的融合適配,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現有的主流災難應急與危機干預理論大多來自西方,其往往致力于探究西方文化和西方語境下災難心理危機干預議題,我國災難心理學研究者如果貿然移植將造成中西問題意識的錯位,全盤西化、缺乏本土特色的干預方法難以大規模應用于基層社會心理服務實踐。第二,國內使用的災后心理評估的工具大都直接引自國外量表,這可能導致心理評估結果缺乏科學客觀性〔5。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化、中華精神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中西意識形態和人文環境的差異要求災難心理學工作者結合我國文化與災難特點建立一套本土化的災難心理教育模式,以文化自信引領學科發展方向。在這一精神的鼓舞下,寧維衛等人率先進行實踐,在“5·12”汶川大地震災區學校青少年的災難心理教育與危機干預中系統總結了災難心理教育的本土化模式,對我國災難心理工作的開展有重要指導意義〔6。

(二)災難心理教育發展重心失衡

災難心理教育可以分為災前心理教育和災后心理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堅持底線思維,要求我們重視災前心理教育,做到居安思危,不打無準備之仗。災前心理教育主要通過向民眾預先普及災難知識和應急措施,從而盡量減少災難性后果。災后心理教育的核心是積極將他助轉化為自助,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重新整合內在心理資源,優化人格結構,以積極姿態面對未來〔6。而現今的災難心理學的研究重點集中在災后的心理干預,災前心理教育的相關研究比較缺乏,這使得災難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呈現出節點脈沖式的特點,表現為當災害或災難性的公共事件爆發后,災難心理的相關研究呈現一種“爆發”趨勢,然后逐漸歸于平靜。這種重災后而輕災前的研究模式不利于災難心理教育可持續發展。事實上,災前心理教育可以通過事先預演,從而減少民眾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時巨大的焦慮情緒,提高民眾的心理素質,減輕災后民眾的心理創傷,同時降低災后援助的工作量〔7。綜上,“未雨綢繆”與緊急救援同樣重要。

(三)災難心理干預研究方法有所局限

干預研究是災難心理研究的重要部分,但在應用層面存在一些方法學不足。一方面,災難心理長時程干預研究和實證研究較少,大多數災后心理干預的實證研究集中于中短程,時間從常見的八周團體輔導到一年的追蹤研究不等,甚至僅進行橫斷面現狀調查。這忽略了災難對民眾心理帶來的影響往往是長程的,只有對災難引起的心理變化進行完整追蹤,才能建立切實可行的長期心理援助模式。另一方面,具體研究方法相對基礎,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式研究較多,偏重于分析心理癥狀的風險因素。誠然此類研究也有一定意義,但研究發現比較表面,未充分挖掘受災個體的心理與生理機制。近年來新興的認知神經科學手段如ERP、fMRI和fNIRS有助于彌補這一不足,此類研究多基于精神醫學模式,能夠深度探索災難心理創傷與心理復原的腦機制,有完整和嚴格的證據判斷標準,使得災難心理得以量化,具有可操作性,但要警惕不應簡單地把人的應激狀態視為一種病態,忽視了人的社會屬性和文化民俗在心理救援中的作用,這種對醫學模式的盲目崇拜可能導致學科發展狹窄化。

(四)災難心理教育的人文精神重視不足

習近平強調,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災難心理工作應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核心在于健全人格的塑造,因而災難心理學不能局限于災難應對的狹隘視角,更要關注人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升〔6。在以往的災難心理教育研究中,通常照搬傳統精神醫學的心理應對模式,這是失之偏頗的。誠然該模式有其優點,但它一味把人簡單化、軀體化,沒有把人看作具有社會屬性的社會人。人作為社會中的人,有著獨特的人格,有著自己的思想,在特定的文化中形成了特定的思維模式,心理應對是特定文化中的一種思維,這種思維或多或少會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在“5·12”汶川大地震以及新冠疫情中,四川人民特有的幽默感和創造性以及武漢人民的熱情和無私奉獻無不感動了為之牽掛的全國人民。災難面前,人性面臨拷問,這意味著災難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務必要比其他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更加注重人文關懷,面對這一份悲情的浪漫,災難心理教育絕不能機械化,而應考慮到人的切實需要。災難對人的影響具有長期性,災難心理教育不能“見物不見人”,更要著眼于充分釋放人的心理潛能,引導與教育民眾增強戰勝災難的信心,以飽滿的熱情投身于建設美好家園的事業中。但往往災后心理干預的方式為短期的團體輔導,這可能導致受災民眾的身心狀態尚未完全復原“腳手架”就被移除。此外,不同研究者對同一受災群體多次的短程輔導,可能造成受災民眾傷口的反復牽拉,落下好心辦壞事的結果。未來應推動建立切實可行的長期心理援助模式,避免災難心理援助表面化、游擊化,真正滿足受災民眾的心理幫扶需要。

(五)災難心理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不夠成熟

災難心理學在我國的發展歷程較短,災難危機心理干預的工作者大都是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學者,專業人才缺乏,這是災后心理援助難以有序、有效開展的一大癥結〔8。專業人員不足的窘境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國缺少災難心理學的專業教育,現今災難心理學教學內容主要分散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部分章節,而如此專精龐大的學科體系顯然不能用簡單的一兩節課去清晰講述。學校教育體系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場所,疫情新階段態勢下在學校開設和完善災難心理學的相關課程已是時代的要求。高等院校是傳授知識技能和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而人才培養是學科持續優化發展的核心,當今高校缺少災難心理學方向的專業教育,相關人才培養方案也多停留在理論構想層面上,其原因之一是缺乏相應的實踐平臺〔9。2017年,西南交通大學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在國內率先設置了災難與應急心理學特色研究方向,構建災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體系,突出了災后心理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本土化色彩,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同時該方向依托一級碩士點開始招收學術型碩士生,當之無愧地成為國內災難心理學的研究重鎮和人才培養基地〔10??傮w上,盡管西南交通大學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在災難心理學較高層次人才培養上做出關鍵探索,但全國災難心理學人才培養仍呈散點分布,尚未實現“火力集中”。

三、學科建設發展路徑

問題催生變革,鑒于“5·12”汶川大地震后民眾對心理健康救援的迫切需要,災難心理學學科應運而生并得到了持續發展。后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其高度的傳染性、危害性以及持續性,催生人們產生焦慮、恐慌、煩躁等情緒,如何做好大眾的心理危機干預,減緩和疫情防控引發的心理影響是新時代下災難心理學學科需要回答的問題〔11。

在疫情新階段下,構建和完善災難心理學的學科體系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它可以培養專業的心理救援隊伍,幫助人們應對突發災難、公共衛生事件下的各種心理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普及,助力人民的心理健康,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v觀全局,災難心理學的學科建設始終根植于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應用導向,既與國家的需要緊密相連,也與人民群眾的心理健康息息相關。如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完善災難心理學的學科體系是亟須探索的問題。

(一)加強學科建設,豐富導師隊伍

盡管災難心理學已經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但其發展仍然處于初步階段??疾煳覈鞔蟾咝P睦韺W培養現狀,我們不難發現,本科教育中很少教授災難心理學知識,危機干預的相關內容也大多依附在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課程中,本科生災難心理援助實踐的機會尤為稀缺。在研究生教育中,也僅有幾所學校專門設立了與災難心理學有關的研究方向,如西南交通大學的災難與應急心理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事故與災害創傷心理學等。因此,進一步加強災難心理學的學科建設迫在眉睫,未來需要建立更多的專業學位點,培養專業人才,服務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此外,一個學科的建設也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撐,高水平導師隊伍的建設是學科建設的基本保證。培養以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為代表的教學科研帶頭人隊伍,以及具有一定教學科研水平的優秀研究生導師和骨干教師等都是災難心理學學科發展的重點。

(二)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建立專業隊伍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災難心理學學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出精通本學科的高素質人才,使其成為學科的領軍人物和服務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人才培養作為學科建設的重點,研究生的培養尤其需要明確化、專業化的實踐教育,為學生提供實操、見習和實習等多種鍛煉機會,提升學生為身處真實危機中的個體服務的能力。因此,在傳統的課堂書本教育外,需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綜合采用多種方式進行人才培育,如可以采用案例學習、角色扮演、危機事件演練等多種靈活的方式,讓研究生在真實的社會實踐中學習、練習和思考,同時也可以在導師的帶領下積極投入到社會實踐中,通過參觀走訪、社會調研、個案訪談等方式,切身體會民眾的心理健康現狀和需求,了解災難心理學理論在實際社會中的應用,達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教育效果。

(三)擴展研究內容,增強科學研究

從現有災難心理學的相關研究來看,災區群眾的心理健康現狀、心理干預、創傷后成長等主題占比較大,新冠疫情下的心理健康等研究主題也得到更多關注。由此可見,學科的發展深受時代影響,災難心理研究視角從地震轉向疫情,研究內容也從災后人民的危機干預轉向疫情新階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有些科學研究僅僅局限在理論層面,如何將這些知識和思想應用到社會實踐中,提高災難心理學的服務水平和落地性,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一個學科的建設僅僅依靠個人的“單打獨斗”是舉步維艱的,未來要進一步加強災難心理學學科團隊的建設,并通過和其他研究機構的團隊合作充分發揮合力,優勢互補,不斷捕捉最新的學術動態,促進災難心理學的長足發展,也可以進行跨學科的交流,擴展研究的廣度與深度,提升本土災難學科與國際學界的對話能力。另外,創造良好的學科交流平臺和學術研究基地同樣必不可少。研究人員可以參與到學術團體的專業實踐和研究活動中,提升學術研究能力。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線上學術講座、學術論壇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為交流合作提供了豐富的渠道,未來可以引導現代傳播技術為學術交流賦能,助推相關的科學研究。

(四)立足中國國情,促進本土化災難心理學的發展

縱觀國內的危機干預實踐,大多是國外模式和經驗的模仿。而人是社會中的人,人的心理也是特定文化產物,我國社會文化明顯有別于西方,盲目照搬國外的干預模式不免失之偏頗。社會心理的危機應對模式強調要充分考慮到人的地域文化差異,要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對個體進行全面、系統地分析。我國幅員遼闊,是一個包含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各個民族和地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風俗信仰,人們的心理應對也或多或少會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所以開展災后心理援助時要將不同民族的特點考慮在內,充分利用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最大限度因地制宜地解決災后心理危機。我國本土的一些特色民俗文化,如殯葬文化、哀思傳統表達方式、儀式心理等,在災后心理援助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心理和社會作用,因此,未來應將有積極效果的民俗文化與傳統心理干預技術相結合,構建災難危機干預的本土化模型。

四、災難心理學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構建

災難心理學學科發展亟須主動融入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構建的大潮,這需要災難心理學工作者積極轉變工作理念,挖掘災難心理學的應用潛力;創新災難心理服務模式,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構建災難心理服務行業標準,推動人才隊伍專業化建設;關注災后易感人群,做到服務有的放矢。

(一)轉變工作理念

災難心理學承擔著災前心理預防的重任,一些特定人群平時就埋藏著心理隱患,這些脆弱性因素一旦受到突如其來的災難沖擊,后果將更加嚴重。因此災難心理學工作者亟須轉變工作理念,不能滿足于提供災難爆發后的“心理鎮痛措施”,應推動災難心理學主動融入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構建,實現路徑如下。第一,從“就災難治災難”到以“健全公民心理健康素養、化解群體性心理危機”為目標。災難心理學應協助政府依法落實對個人極端事件風險防控的精細化管理,精準把握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由于歷史因素、民族宗教習俗、經濟發展不均衡帶來的群體性、地域性心理情緒。災難心理學工作者在民族地區應著力普及宣傳各民族文化、信仰、習俗,大力促進各民族同胞之間談心交流,化解民族誤解、根除民族歧視心理根源,保障“中華民族認同心理”的凝聚機制建設。此外,災難心理學工作者應助力化解經濟發展不均衡帶來的“經濟剝削感”等地域性心理矛盾。提升大眾精神文明宣傳活動,深入社區,以“社會認同”為核心抓手,深化廣大民眾“共同家園、共同記憶、共同情感”的認同感,強化社會治理中“由心而治、同心同情、凝心共建”的心理元素,為鑄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堅實的公眾認同感。第二,災難心理學應從聚集“理論建構”走向參與解決基層治理中的重難點問題,成為鞏固民眾日常心理防線的重要一環。例如,一些邊遠民族地區,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高發,存在公安不好管、學校管不了、家庭管不住“三不管”突出問題,南寧市探索創辦了全區第一所專門學?!蠈幨袆钪緦iT學校,對具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教育矯治。學校將專門教育與治安管理處罰、收容教養、刑事處罰等配套銜接,災難心理學工作者可以發揮災難心理學在習慣養成、人格培育和理想樹立方面的優勢,助力實現從“三不管”到家長滿意、學校滿意、社會滿意的“三滿意”效果,有效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降低社會治安壓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12。第三,從“運動式”災難心理救援轉變為“全過程”災難心理幫扶。災難心理學目前亟須形成集預警預防、手段應用、矛盾化解、訴求解決的一體化災難心理預警防控理念,疏通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將預警體系與運行保障機制充分融合。同時,需盡快搭建部門間聯動合作機制。一些基層政府雖然設立心理服務室,由政法委或衛生健康部門領導,但工作的方向性不明,合作不暢,嚴重制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順利展開。特別是針對個人極端事件的應對措施,常采用“運動式”治理進行階段性突擊整治,僅消除表面原因,忽視了長效風險預警預測工作。社會心理服務體系試點小組未明確牽頭部門調動相關部門參與,各自為政、缺乏溝通問題尚未解決,一些苗頭性風險隱患即使被發現也很難引起重視,制約了風險預警預測效能。

(二)創新災難心理服務模式

打造創新性的災難心理服務模式,需要不斷強化災難心理學服務社會治理尤其是基層治理的能力。創新性災難心理服務模式應該把對不同風險類型群體實施精準干預作為工作重心,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助力社區矯正。精準干預要求災難心理學工作者認真研究不同風險類型群體心理危機易感因素,找準心理干預的發力點。第一,針對落魄失意群體,推動對他們的“心理咨詢+心理干預”。采取多種宣傳形式,在全社會范圍普及精神衛生知識,減少對精神障礙患者的歧視,提高公眾對精神障礙、心理行為問題的早期識別和預防能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提高患者配合治療的主動性。第二,密切關注戶外服務業人員(如外賣人員、快遞人員、出租車/網約車司機等)的群際心理接觸,確立常態化跟蹤疏導機制,協助行業協會定期監測從業者心理健康狀況,宣傳簡便易行的自我調適策略。第三,要加大成癮人群衛生服務資源投入、落實協助送診和專項成癮診室配置。第四,針對隱性怪異人員,推動“社區排查+家庭報告”。深入排查有性格孤僻、自閉及抑郁傾向的人群,進行登記造冊,依托網格化管理積極開展社會化、綜合性、開放式疏導教育。第五,加大留守兒童、孤寡老人以及病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的積極心理建設,敦實邊緣人群面對生活挑戰的心理資本,提升自身認可度。第六,將社會矛盾心理隱患作為預警機制的首要排查要素,對信訪群眾進行“一對一”實時心理疏導。第七,密切關注生活困境和突發事件中的社區居民,定期組織關愛談心,通過家庭密切接觸人員第一時間預警同伴的心理隱患和過激情緒。第八,為居家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提供治療康復咨詢服務和人文關懷,優先為無監護人、家庭貧困的精神病患者辦理殘疾證、低保證,切實從家庭源頭上杜絕精神障礙患者肇事肇禍。第九,針對問題少年,一方面要推動營建“勵志學?!?,加強其品德養成,幫助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督促其樹立遠大志向,同時加強對其的心理引導,及時消除成長中的心理困惑;另一方面要將中小學生厭學情緒、校園霸凌、社交焦慮、拖延焦慮、考試焦慮、網絡成癮、自我懷疑、反復傾訴等特殊性問題納入重大測評維度,及時發掘青少年動態性、趨勢性、疊加性心理危機隱患。

社區矯正是災難心理學常態化服務的重要陣地,引入社會專業力量可以協助災難心理學工作者更好地開展社區心理服務工作,因此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加大社區心理服務專業人才培訓力度,著力鏈接教育、中醫藥、護理等相關專業社會人才加入到社區心理服務力量建設,做好社區服務工作所需的心理健康理論研究、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心理危機干預等差異化專業建設。第二,加速實施社區醫院心理服務惠民政策,壯大社區公立醫療機構心理服務人員和社區心理服務網格員隊伍,綜合提升社區心理服務人員研判能力。第三,邀請社會專業心理咨詢機構在社區心理服務部門對部分患有心理障礙的人員進行心理矯治。通過調動社會力量補充單一學科應對復雜多變風險因素時的處置干預能力,有利于災難心理服務不斷下沉,將災害有關不穩定心理風險控制在早期。

(三)構建災難心理服務行業標準

行業標準是對沒有國家標準而又需要在全國某個行業范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所制定的標準。相關行業標準之間應保持協調、統一,不得重復,由行業標準歸口部門統一管理。目前中國的災難心理學還未有明確的行業標準,災難心理學為適應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推動心理疏導和干預介入的向前發展,未來迫切需要構建災難心理服務的行業標準,增強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以及完善準入和考核機制。

1.災難心理學從業人員應有的專業技能

專業技能是掌握和運用專門技術的能力,也是災難心理學從業者職業能力的核心。專業技能又分為實踐技能和理論技能,其中實踐技能是運用專門的技術和方法的能力,必須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掌握,而理論技能則是通過災難心理學理論學習獲得的知識。

具體而言,災難心理學從業人員宜掌握八項專業技能:一是掌握心理學學科的基本體系和基本結構,擁有一定的學習、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二是掌握災難心理學中心理與行為的實證的、量化的研究技能;三是掌握心理調查、心理測評與建立心理檔案的應用技能;四是設計、實踐與災難心理學相關活動課程的應用技能;五是對個體進行心理危機干預、診斷、輔導、咨詢的應用技能;六是對個體進行心理治療的基本應用技能;七是建立與分析個體的發展性個案與補救性個案的應用技能;八是掌握與災難心理實踐有關的計算機技能。

2.災難心理學從業人員的準入標準

當前災難心理學的行業發展中面臨諸多問題,如有心理學專業背景的人員數量不足,從事災難與應急干預的心理服務的人員配置不足,缺乏系統的心理健康知識培訓,人員素質和專業能力參差不齊,缺乏實操能力較強的災難心理學人才。因此,應提高災難心理學從業人員的準入標準,加快災難心理學的人才隊伍建設,應急部門可積極聯合發展改革、衛生健康、教育、工信、民政等多部門,建立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共同發力加快建立健全相關工作機制,主動建立災難心理學人才庫,扎實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隊伍和機構建設,依托人才庫專家隊伍,推動災難心理教育進學校、進社區、進單位,充分開展公眾心理健康宣傳,搭建信息化的心理援助公益服務平臺。另外,災難心理學的發展也需要進一步完善災難心理學人才的評定標準和技能等級制度,開展技能等級認定,頒發專業技能證書,搭建注冊系統進行統籌管理。

(四)關注災后易感人群

災難心理學工作者在實踐中應當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優先關注心理健康脆弱、風險因素集中的易感人群,可根據受災時期和年齡特點劃分易感人群并找準其應對策略,推動災難心理援助實現精準干預,提升災難心理資源利用效率。

1.根據受災時期細分群體

開展災難心理服務時,不同受災時期的人群的心理反應各異,在把握各種群體心理特征的前提下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心理調適措施,能夠對受災人群的心理起到一定的疏導作用,從而引導民眾正確認識災難,更好地提高全人群的心理應對能力。

在重大災難發生一個月后,災難心理學工作者應重點關注重災區的喪親、傷殘人群,重大財產損失者、中小學生以及前往救災的醫護人員、救援隊員等。災難心理工作者應對重點人群心理狀況進行及時評估、分類和分級,根據相關情況制訂有針對性的干預方案,對篩查出的嚴重心理疾患個體開展危機干預;安撫廣大災民恐慌情緒,提供陪伴與情感支持,例如利用廣播宣傳冊、手機和網絡等方式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宣教,鼓勵災區民眾運用心理自助技能增強心理韌性。除了災民,災難心理學工作者也應對救援人員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告知其救災期間的情緒波動是正常的。出現強烈應激反應的救援人員應被準許休假,及時通過冥想和放松訓練緩解機體內部緊張狀態。

在災后半年到一年內,災難心理學工作者應重點關注孤、寡、老、傷及喪親家庭。這類人群缺乏強有力的社會支持,難以感受家庭的溫暖,長此以往容易產生累贅感,認為自己沒有脫離困境的能力,生存只是給周圍人添麻煩,從而落入習得性無助的深淵。為避免此類心理危機發生,災難心理學工作者宜運用團體輔導、個體咨詢等方式,針對孤、寡、老、傷及喪親家庭的各種災后適應問題開展多樣化的心理援助服務,包括在災區進行心理普查和評估,特別要重視對這類人群的急性應激障礙和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評估和篩查,以確保心理健康脆弱個體及時得到心理援助。

災后三年及以上,災難心理學工作者應細化心理危機高發人群范圍,確立常態化跟蹤疏導機制。具體而言,災難心理學工作者宜對已經篩查出的重點人群進行追蹤并提供系統的心理干預,預防自殺等嚴重心理問題的發生;對于災區工作壓力較大群體(如干部、教師志愿者、軍人、醫療衛生工作者等)開展正念減壓訓練,幫助其增強情緒調節能力,降低壓力水平;對于普通人群,特別是中小學生,災難心理學工作者可協助學校心理健康教師開展以災難再認識為主題的心理課,帶領學生探索災難發生后認知調適過程,提高學生日常防災減災意識。這一階段的宗旨是形成以“社區一學校一醫”院為中心、依托固定心理健康援助機構的心理干預網絡,幫助受災民眾適應新的生活,重新構建生活秩序和情感支持系統。

2.根據年齡細分群體

在災后心理應對的過程中,不同年齡群體的心理反應有不同的特點。在開展災難心理服務時,災難心理學工作者對不同年齡段群體的干預側重點應該有所不同,把心理支持的原則靈活地運用到每個群體中,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提高全人群的心理應對能力。

兒童心理較為脆弱,經歷災難后,心靈易遭受嚴重的創傷,因此我們更需要關注兒童的心理健康,及時加以保護。兒童有易被新鮮事物吸引的特點,但面對災難景象,容易遭受刺激,應激癥狀強且延宕時間久。此外兒童特別害怕孤獨、分離,依賴父母,害怕陌生人。一些兒童災后注意力不易集中,經常走神,顯得煩亂,這可能是由于其潛意識中有表達災后感受的欲望,但語言技能尚未發育成熟。在應對策略上,災難心理學工作者應該盡量使兒童體驗到安全感,使其置身于一個穩定的、充滿愛的良好的氛圍中,這樣才便于對其進行后續心理干預。對于兒童心理教育,主要以情緒保護為主,通過生動活潑的游戲或繪畫、唱歌等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兒童傳達愉悅的信息,減少兒童接觸悲慘情景和不良信息的可能。

青少年情緒不穩定,自我意識迅速發展,社會認知能力逐步提高,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冒險意識,比較缺乏安全意識。青少年心理可塑性強,遭受心理創傷傷痕會比較深,由于青少年缺乏生活經驗,面臨巨大災害時心理波動巨大,直接影響其生活和學習。青少年在災后容易對周圍環境產生緊張情緒,擔心災難再次發生,容易發怒,不能冷靜和理智地面對災后的結果,變得不易管教,行為更加叛逆等。災難心理學工作者在對青少年開展災難服務應盡量避免簡單化、說教化的教育,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活動進行引導,對其情緒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工作。

成年人一般事業有成,家庭穩固,被社會視為強者,但其社會責任和壓力最大,既要贍養老人又要照顧子女,在社會中扮演著雙重角色。由于價值觀和人生觀較穩定,成年人災后的心理反應相對平和,災難心理學工作者對成年人進行災難心理教育應注重家庭觀念、責任心與事業心的培育,積極引導其整合和豐富人生閱歷,深刻理解生命價值。

老年人由于知識閱歷豐富,社會經驗多,災后心理反應比較平緩,但受生理條件制約,視力和聽覺下降,敏感反應度減弱,行動也多有不便,屬于弱勢群體。災后老年人的應激反應常包括憂郁性的退縮、對食物感到麻木、易怒,急躁猜疑等,少數老年人受災難影響,身體機能退化加劇,甚至出現記憶紊亂或記憶喪失的現象。災難心理學工作者在對老年人進行災后服務時,應以安慰疏導為主,耐心傾聽,細心關懷,默默陪伴。

五、災難心理學本土化學科建設對策建議與未來展望

新冠疫情防控步入新階段和“健康中國”戰略穩步推進的時代背景對災難心理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既要關注重大事件后的心理援助,也不能忽視安全風險的防范化解,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與展望。

(一)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習近平指出,中國的抗疫斗爭,充分展現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災難心理學要服務全國一盤棋的大局,發揮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我們在實踐中發現,這個顯著優勢主要從兩個方面促進了災難心理教育工作的開展。一方面是相關政策的制定和相關條件的配備使災難心理教育工作有了人員、物質基礎和保障,特別是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組建成立了應急管理部,為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風險和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發揮了重大作用。另一方面,政治保障對受災者是一種極強的社會支持,具有情緒上的安定撫慰作用和動機上的激勵作用,有利于幫助災民融入災后心理重建。因此,要讓黨的領導貫穿災難心理綜合防治全過程,積極探索和構建與新時代的新特征和新要求相適應的災難心理學學科體系,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

(二)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

應急管理承擔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鶎樱ù?社區)是居民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應急管理的前沿陣地,在應急管理中具有意義重大的關口作用,因此切實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有助于加快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確保公共安全風險得到有效防范化解。

災難發生后,良好的基層環境能使居民獲得安全感?;鶎討⒛軌蚩焖俜磻膽毙睦碓犖?,成員可由具備執業資格的心理學專業人士和受過災難心理援助培訓的志愿者構成?;鶎討毙睦碓犖樵谶M行災難心理干預工作時,核心目標是穩定公眾情緒,幫助居民恢復人際支持系統,重拾應對災難的堅定信念,積極樂觀地面對災后生活,平穩度過心理危機,逐步恢復心理健康。

(三)加強常態化災難心理教育

常態化災難心理教育提倡把災難教育的經驗理論向常態化轉型,注重災前預防,強調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和災難危機意識,提升學生和社會人群的心理素質,為應對未來可能的災害做好充分心理準備,增強其應對突發和不可控自然災害的能力。常態化災難心理教育可從實施場所分為兩類:一類是學校常態化災難心理教育,另一類是社區常態化災難心理教育。

加強學校常態化災難心理教育,應注重以下方面:一是完善災難心理課程,把災難心理學作為重要教學內容納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災難心理學工作者應高度重視課堂教學這個重要陣地,創新豐富課程內容和課堂形式,讓災難心理課程生動活潑,入腦入心,提高學生的災難應對能力和心理素質。二是做好心理咨詢和危機干預工作。在學生入學時進行相應的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堅持“一生一檔”“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教師按要求完成對高風險學生的談心談話工作,動態管理學生心理檔案,精準開展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排查工作。三是培育積極的心理文化環境。通過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構建積極陽光的校園心理文化,維護校園的和諧與穩定。寧維衛教授在此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其積極推進“善愛我”大學生心理文化體系,以心理情景劇等特色心理活動為核心著力營造積極的心理健康氛圍。他主持的“陽光、堅韌、創造、感恩——西南交通大學近20載大學生心理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項目更是獲得了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果特等獎。

加強社區常態化災難心理教育,開展“兩個一”活動:一是開展一次心理健康進社區活動,根據社區的實際情況以及居民需求,每月舉辦一次社區全體居民參與的心理健康社區服務活動,為人民群眾提供專業的心理困擾調適建議,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養;二是舉辦一次講座,在社區定期舉辦專門的心理健康講座,內容可以是災難心理應對、心理健康常識、常見生活事件應對等,通過講座幫助群眾增強防災減災意識,在危機發生前筑牢民眾的心理防線,降低危機應對的社會成本,緩解危機帶來的社會恐慌〔13。

(四)發揮社會團體和志愿者各自的專業優勢

在災難面前,其他非心理專業的社會團體和志愿者也能發揮他們的專業優勢,有序投身社會服務開展志愿活動。理論研究類、醫學衛生類社團組織可以及時發布權威消息,科學普及防控知識,主動傳播健康衛生知識,引導群眾消除恐慌、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公益實踐類社團組織可以積極聯系社會資源,在相關單位的指導下,有序發起抗災募捐活動,為一線工作者和廣大群眾及時送去溫暖和關愛;志愿服務類社團組織可以根據相關單位統一安排,響應號召,積極參與到災難防治志愿服務工作中去,協助有效開展抗災工作;文化藝術類社團組織可以制作文化藝術產品,充實群眾精神生活,用生動的形式宣傳抗災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五)加強社區心理學研究,建立與完善社區心理服務體系

具有本土化色彩的社區心理研究對推進災難防治和社會治理具有重要意義。黃希庭教授提出社區是人日常生活基本場所,是產生心理問題的源頭之一,也是增進心理健康的重要平臺〔14。社區心理學是一種最具大眾化的心理建設路徑,是心理學服務社會的第三條路徑15。研究者應積極探索災難心理學與社區心理學的結合點,將社區心理學研究擴展至災難應對領域。推動災難心理學走出一條與社區緊密結合的特色化發展之路有益于提高基層災難心理工作的效率,筑牢社區防災減災的心理長城。

(六)完善人才培養體系,促進學科持續優化發展

人才培養是學科持續優化發展的核心,為此災難心理學學科需要實現人才培養體系的優化升級。第一,構建更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大投入,鼓勵高校及其他研究機構根據需要發展災難心理學學科,壯大災難心理學科人才隊伍。第二,積極探索人才聯合培養模式,通過人員互訪、平臺搭建、聯合招生等形式加強與相近領域強勢單位的合作,培養兼具扎實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實現災難心理學科人才自我更新的良性循環。

六、結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這更加堅定了我們發展培育好災難心理學學科的信心。在這關鍵的時間節點有必要總結我國本土災難心理學學科十余年發展歷程中的經驗與教訓,在習近平總書記擎畫的“健康中國”宏偉藍圖的指導下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更加重視把握災難心理學學科發展內在規律,整合融通學科建設相關資源,積極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主動融入社會心理服務體系。這要求新時代的災難心理學一方面要兼容并包、吐故納新,廣泛吸納國內外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護理學等學科的優秀成果,鞏固災難心理學的科學根基,使災難心理學逐漸枝繁葉茂。鼓勵不同學科背景的從業者介入進來,構筑人才蓄水池,依托相關平臺切實發揮智庫作用,輔助政府決策,為災難心理服務工作提供專業性參考意見。另一方面要堅持災難心理學學科的主體性,明確學科問題意識,端正學科價值導向,關切現實社會問題,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形成一套植根于我國文化土壤的災難心理學理論體系、研究方法和創新成果。災難心理學研究者和實踐者應從深沉厚重的中華文明中汲取養分,挖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促進身心和諧的成分,賦予災難心理援助獨特的文化心理元素,拉近與群眾的心理距離,消除部分受災群眾對心理學工作者的抵觸情緒,夯實基層社會治理根基,在與群眾的良性互動中筑牢社會“心防”,不斷拓寬災難心理學學科的發展空間。此外,在做大災難心理學蛋糕的同時要努力避免學科泡沫化,牢牢把握應用導向這一學科生命線,增進民眾健康福祉,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參考文獻:

〔1〕寧維衛.災難心理學:災區學校青少年心理教育與危機干預〔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20-30.

〔2〕黃 亮,齊 巍,孫時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多視角反思與整合構建策略〔J〕.心理科學,2020,43(6):1483-1489.

〔3〕陳雪峰,傅小蘭.抗擊疫情凸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刻不容緩〔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35(3):256-263.

〔4〕Reyes G, Jacobs A.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Disaster Psychology: Fundamentals and Overview〔M〕. Westport: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6:1-15.

〔5〕劉正奎,吳坎坎,王 力.我國災害心理與行為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11,19(8):1091-1098.

〔6〕寧維衛.災后心理重建指南〔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10-30.

〔7〕高 茹,吳俊林,張炳智,等.蘆山地震后5年雅安市受災居民心理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1,35(5):423-428.

〔8〕陳 麗.關于構建地震災后心理救助綜合體系的思考〔J〕.社會科學研究,2009,(4):15-17.

〔9〕寧維衛,陳 麗,徐 建,等.心理健康教育實驗教學創新模式的探索〔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3):92-96.

〔10〕寧維衛.十年蝶變,見證中國力量——西南交通大學災后心理援助與心靈重建回顧與展望〔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3):3-8.

〔11〕寧維衛.學校社區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手冊〔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3-22.

〔12〕曹鴻鳴,黃 武,姚宏文,等.建立健全經常性社會心理服務疏導和干預機制,防范化解個人極端風險〔J〕.中國發展,2022,22(1):1-7.

〔13〕鐘秉林,朱德全,李立國,等.重大疫情下的教育治理(筆談)〔J〕.重慶高教研究,2020,8(2):5-24.

〔14〕張愛蓮,黃希庭.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人員勝任特征研究綜述〔J〕.社區心理學研究,2017,4(2):171-182.

〔15〕黃希庭,畢重增.心理學服務社會的第三條路徑〔J〕.社區心理學研究,2020,10(2):8-9.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Disaster

Psycholog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China

NING Weiwei, HOU Mutian, XUE Yifei, SHEN Yu, LI Zhongyi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we seek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s for disaster psychology in the new stage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Healthy China”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of disaster psychology. By systematically sorting out the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cal disaster psychology discipline from the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in Wenchuan Earthquake rescue to the fight against the COVID-19 pandemic, we outline th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aster psychology discipline and propose a feasible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isaster psychology discipline, as well as a way to integrate into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Firstly,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work under the centralized and unified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Secondly, we should integrate disaster psychology prevention elements into grassroots emergency management to better serve the new practice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We need to strengthen normal disaster psychology education with schools as the front and do an excellent job of soci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e also need to have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ross-disciplinary properties of disaster psychology, mobilize social forces with releva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improve the disaster psychology practitioner training system,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disaster psychology discipline, and help China'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work.

Key words: disaster psycholog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責任編輯:陳艷艷)

猜你喜歡
學科建設心理健康教育
依托學科信息管理平臺,促進高校學科建設管理
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建設實踐與發展探討
武警院校應急救援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高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淺析新形勢下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大學生自殺成因及對策研究
簡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全面滲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