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次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的三重邏輯

2023-08-29 15:12鄭敏輝張宥康玉鳳
關鍵詞:公平正義共同富裕

鄭敏輝 張宥 康玉鳳

摘 要:第三次分配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是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在價值邏輯上,第三次分配旨在實現人民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目標邏輯上,第三次分配以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為指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實踐邏輯上,第三次分配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根本任務,通過樹立“全面富?!钡膶嵺`理念、構建“共建共富”的實踐機制、打造“全程共富”的實踐平臺,多措并舉積極推動共同富裕穩步前行。

關鍵詞: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公平正義

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要求“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同時強調“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盵1]47這為第三次分配在中國推動共同富裕提出了根本要求。在共同富裕視域下,梳理中國特色第三次分配的價值邏輯、目標邏輯以及實踐邏輯,對于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有所裨益。

一、第三次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的價值邏輯

第三次分配與共同富裕具有價值共通性。在覆蓋群體維度,第三次分配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導向,有效銜接“先富后富”理論,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在主要內容維度,第三次分配旨在實現人們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梳理第三次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的價值邏輯,有助于厘清第三次分配與共同富裕之間的價值生成、定位與旨歸。

(一)價值生成:部分先富,最終共富

第三次分配源于中國式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意識到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全體社會成員同步、同時的富裕,而是有先有后、逐步實現富裕的漸進過程,為此,鄧小平同志提出:“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2]。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先富論”的理論成果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對第三次分配機制的需求也日漸攀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第三次分配上升到一個高度,并進入實際操作階段[3]。之后,“第三次分配”頻頻出現在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4],旨在通過社會力量,給弱勢群體以必要的照顧,以此實現社會財富相對公平受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將第三次分配與共同富裕事業關聯起來,并指出進一步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2021年8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在對共同富裕進行部署時再次提出,“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5]。第三次分配機制在共同富裕的歷程中不斷發展、成熟,與改革開放“先富論”交相輝映,是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仡櫴崂淼谌畏峙錂C制的生成脈絡,挖掘深埋在第三次分配機制的潛在能量,為部分先富,最終共富的實踐提供重要的價值引導與思路借鑒。

(二)價值定位:物質充裕,人人受益

未來社會是物質財富充裕、人人公平享有的社會形態。第三次分配具有改善分配狀況、縮小貧富差距、增強社會凝聚力等重要功能,在確認第三次分配之于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積極作用的同時,必須對第三次分配的多元價值進行精準定位。在促進“物質生活共同富?!鄙?,第三次分配發揮縮小貧富差距,化解社會矛盾的獨特優勢。在社會機制的主導下,打通財富流動的“堰塞湖”,疏通堵塞點,有序引導財富資源由高收入群體向低收入群體轉移,縮小不同群體間的貧富差距。在社會治理上,第三次分配落實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積極響應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解決好人民的急難愁盼問題。在政府的監督和引導下,將一部分社會資源重新配置,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擴大基本生活保障面、促進教育事業發展,滿足弱勢群體的需要。在分配領域上,第三次分配起到“微循環”的作用,配合、輔助前兩次分配,促進市場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在“微循環”的影響下,初次分配的“造血”更加旺盛,再次分配的“血液平衡循環”更加順暢,保證了整個“血液循環”的持續健康。第三次分配與共同富裕具有高度契合性,找準第三次分配的價值定位,為持續推進共同富裕提供充足的營養補給和強效的助推力。

(三)價值旨歸:精神富有,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面的富裕,不僅包括物質上的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富有,注重物質和精神的全面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多次指出,要“豐富人民精神世界”[1]23“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1]43,第三次分配是道德為驅動的、以信念為力量而進行的分配,對引領社會向善文化、豐富精神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一方面,第三次分配的道德驅動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儒家主張“里仁善治”“重義疏利”;墨家主張“兼相愛,交相利”;道家主張“天人合一”“積善行德”,這些思想蘊含著互信互助、舍己利人、福利民眾的理念。第三次分配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精神標識,喚醒社會成員內心深處的仁愛精神、奉獻精神、公益精神,引領社會文化向上向善。另一方面,第三次分配基于其道德特性,在涵養向善文化中豐富精神文化,滿足人民精神層面的高層次需求。在收入分配中,第三次分配倡導奉獻、互助的向善文化理念,更加注重捐贈方與受贈方情感溝通。在開展慈善事業和志愿服務活動中,第三次分配化作“溫情之手”,托舉捐贈方和受贈方之間相互溝通的橋梁和渠道,受贈方感到社會的溫情與關懷,獲得感和幸福感增強,捐贈方獲得尊重與榮譽,價值感和成就感增強,滿足了自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第三次分配的價值指引富有道德性、價值追求彰顯良善性、價值旨歸飽含人民性,為全面共富提供重要的價值支撐。

二、第三次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的目標邏輯

第三次分配與共同富裕具有方向同一性。在分配理念上,第三次分配以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為指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分配目標上,第三次分配以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協調發展為目標,促進人民全面富裕;在分配結果上,第三次分配以三種分配方式協調聯動為導向,促進共同體的穩定與繁榮。闡述第三次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的目標邏輯,有助于透視出第三次分配在分配理念、分配目標、分配結果上的價值目標追求。

(一)以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為指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在產生財富的那些關系中也產生貧困;在發展生產力的那些關系中也發展出一種產生壓迫的力量?!盵6]234在他看來,在生產過程中,工人與資本家是不平等的關系,充滿著血淋淋的壓榨和欺凌,從而導致勞動者陷入極端貧困。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分配的非正義性。在對資本主義社會分配理念分析的基礎上,馬克思提出只有徹底消滅資本主義的生產結構,才能真正地實現分配正義。共同富裕承接了馬克思分配正義的相關思想,在源頭上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實現社會關系的平等,在分配過程中,堅持按勞分配的分配形式,保證分配結果的公平正義。第三次分配作為實現分配正義的有益補充途徑,應該堅守馬克思分配正義的根本原則,在對社會財富分配的過程中,滲入人文主義情懷,使社會分配更趨公平,充分體現分配正義的價值。

(二)以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協調發展為目標,促進人民全面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盵7]共同富裕不僅要維護不同群體的物質需要,也要滿足人民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三次分配作為“帶動后富”的一種有益補充形式,在促進全民全面共富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第三次分配以“實現所有人的富?!睘槟康?,推動人民對生活的感知進入由“外”向“內”的新階段[8],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充實人民內在的生活向度。在“帶動后富”中,第三次分配鼓勵有能力的企業和個人積極參與慈善事業,幫助有需要的群體或個人,做到“富而有責、富而有義、富而有愛”。在這個過程中,第三次分配引導資源財富流動,滿足人民對物質充裕生活的向往,促進人民精神的愉悅,共享精神富裕。

(三)以三種分配方式協調聯動為導向,促進共同體的穩定與繁榮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盵9]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需要推動三種分配方式協調聯動、優勢互補。第三次分配作為前兩次分配的補充,對于促進社會經濟良性循環、實現經濟健康發展、維系共同體的穩定與繁榮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第三次分配作為收入調節的重要力量,在與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的相互促進下,可以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加快經濟循環,提供增長動力,助力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促進共同體的繁榮。另一方面,第三次分配在社會機制的主導下,以慈善捐贈、志愿服務、社會公益的方式促進社會財富流入低收入人群,填補了市場和政府調控之外的空白,形成了“市場—政府—社會”三位一體收入調節格局,緩和了財富分配引起的兩極分化,維系了共同體的穩定。

三、第三次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的實踐邏輯

第三次分配與共同富裕具有極強的內在關聯性,是新時代我國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戰略舉措[10]。以第三次分配促進共同富裕,要以共同富裕為根本任務,肩負起共建共富的責任,明確第三次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的“施工圖”和“路線圖”,推動共同富裕穩步前進。

(一)樹立“全面富?!钡膶嵺`理念

共同富裕是多維的富裕,不僅包括物質上富裕,更包括精神文化的豐裕。第三次分配作為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在彌補分配不足中縮小貧富差距,在涵養向善文化中豐富精神文化,從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協同發力推進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促進人民的全面富裕,需要普傳慈善文化、弘揚“共濟互助”的慈善理念,提升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一,塑造慈善主導的第三次分配文化,推動第三次分配“理論化”。第三次分配的發展不僅需要物質基礎的支撐,還需要精神文化的推動,慈善文化在促進第三次分配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塑造第三次分配文化,離不開慈善文化的有力配合。一方面,應加強慈善文化資源的整合。在第三次分配理論框架下,銜接與整合傳統慈善文化、現代慈善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第三次分配的主體、對象、功能和實現形式,形成第三次分配基礎性理論。另一方面,推動第三次分配從理論走向實踐。在社會實踐中,積極開展第三次分配行為活動、宣傳第三次分配理念、釋放第三次分配的活力,使其得到廣大社會成員的切實認同,夯實第三次分配的群眾基礎。在這個過程中,塑造社會成員共濟互助的社會信念,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境界和文明程度,滿足其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普傳慈善文化,使公益慈善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慈善文化是第三次分配行為的動力來源,對于慈善事業的發展、慈善教育的開展、慈善精神的弘揚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推動第三次分配常態化,需要鼓勵和促進慈善文化的普及,擴大慈善文化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引導更多的社會成員積極參與到慈善事業中。政府應以主流媒體為媒介全方位傳播慈善文化,推動慈善文化進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為慈善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鶎由鐓^應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使政府政策真正落到實處。以社區為抓手,開展公益慈善事跡人人宣講、公益慈善精神人人弘揚、公益慈善事業人人參與的活動,助力慈善文化的傳播。同時,深入挖掘慈善文化中蘊藏的奉獻、仁愛、誠信、互助精神,為社會成員慈善意識的形成提供良好的育人環境。

第三,引導慈善理性傳播,發揮第三次分配的積極作用。新技術條件下,“互聯網+公益”模式興起,改變了公益慈善傳播的格局,降低了參與慈善公益的門檻,使得公益主體更加具有開放性,慈善價值理念更趨向多元化[11]。公益慈善傳播中,應注重公益慈善的價值理性回歸,引導慈善傳播從感性到理性。在慈善捐贈和志愿服務中,將數字技術與價值理性深度融合,利用互聯網技術便捷性、高速傳播性、互動性的優點,傳播公益慈善活動中真善美,傳遞社會成員之間的溫情與關懷,激勵社會成員積極投身慈善事業,切實發揮慈善理性傳播的長尾效應。同時,注重社會成員的慈善文化教育,在全社會形成慈善共識。政府要規范社會成員的慈善行為,培育社會成員的慈善文化認知,增進社會成員對慈善的價值認同,形成理性的慈善傳播和行為規范。

(二)構建“共建共富”的實踐機制

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同參與、共同建設的富裕。推進共同富裕不能單靠政府或市場,還需要社會的共同參與,發揮三者的優勢實現協同共治。其中,第三次分配依靠社會力量,跳出了市場領域和行政領域,注重吸納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共同參與,以多元主體力量協同推進共同富裕的穩步實現。推進共同富裕,需要以第三次分配為著力點,構建“共建共富”的實踐機制。

第一,完善稅收政策體系,強化企業參與。企業是公益慈善事業的主要參與者,也是第三次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其中,稅收參與了第三次分配全過程,隨著慈善事業的發展而動態調整,在激發企業慈善行為的內生動力、強化企業參與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我國應進一步完善稅收政策體系,激勵企業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提升企業形象。一是擴大免稅的范圍和力度,取消慈善捐贈免稅的上限,將物資、無形資產、不動產納入稅收優惠的范圍,鼓勵企業以實物捐贈和股權捐贈的形式回報社會[12]。二是簡化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程序,去除不必要的審批流程,使稅收優惠申請便捷化,以提高企業的積極性。三是多措并舉,通過稅收優惠、稅收激勵、政策激勵等措施,增加慈善行業的行業吸引力,推動企業積極參加慈善捐贈和公益活動,增加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第二,營造良好慈善環境,提升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組織作為慈善活動的重要載體,在慈善活動中扮演動員社會力量、資源籌集和專業輔助的角色。應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和政策法治環境,進一步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提高社會組織的專業化水平和智慧化水平,提升社會組織參與的力度及深度。一是扶持社會公益組織,擴大第三次分配主體數量。在政府全程監管的前提下,優化慈善組織、志愿組織的登記注冊流程,擴大社會公益組織的認定范圍,暢通社會組織參與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務的渠道。二是注重社會公益組織的孵化和培育,壯大第三次分配主體規模。為符合條件的、公民認可的社會公益組織,提供一定的資金、技術和政策支持,確保這些組織順利度過瓶頸期,迅速發展起來。三是加強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增強第三次分配主體規范性。從組織內部出發,開展社會組織制度化、規范化和專業化建設,提升社會組織的公信力和社會影響力。

第三,加強第三次分配宣傳教育,激活個人參與。廣泛的個人參與是慈善事業的重心,也是助推第三次分配發展的重要力量。發展好第三次分配,應提升個人參與和從事慈善的積極性,塑造個人參與慈善的信心和決心,為第三次分配提供強大的精神驅動力量。一是要加強第三次分配認知的宣傳,提升個人參與第三次分配的主觀能動性。因地制宜地推動第三次分配的宣傳進企業、進機關、進社區,將第三次分配理念和價值送達每一位社會成員的身邊,使廣大社會成員更容易地認識它、理解它并主動參與其中。二是要擴大第三次分配的影響力,激發個人參與第三次分配的積極性。在基層社會中大規模推廣先進典型事跡,增強公眾對第三次分配的深刻理解和感受,進而激勵公眾向典型學習,自愿積極參與第三次分配[13]。三是加大第三次分配的激勵力度,激活個人參與第三次分配的活力。對社會貢獻突出的個人進行物質激勵和精神獎勵,提升個人的成就感和獲得感,滿足個人較高層次的需求,從而推動和調動更多的社會成員參與其中。

(三)打造“全程共富”的實踐平臺

共同富裕是分階段的、全過程的全程富裕。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全體人民廣泛參與、團結協作、共同努力,一起推動共同富裕實踐的發展,一起分享社會發展成果,分階段、分批次進入富裕狀態。在這一過程中,第三次分配作為縮小貧富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注重引導財富向善,加強對弱勢群體的幫扶,使全民共享經濟、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發展成果。打造“全程共富”的實踐平臺,需要發揮第三次分配的社會保障作用,將分配成果共享到各個領域。

第一,經濟增長成果共享。第三次分配是惠民生的舉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能夠在縮小居民貧富差距的同時,提高居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的水平和機會。促進第三次分配的發展,利于人民更多更公平的分享經濟繁榮成果,推進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一方面,要以第三次分配為載體,構建集蓄社會盈余財富的“蓄水池”,將盈余財富回用于真正需要的群體或個人。例如在公益慈善和網絡募捐活動中,以第三次分配為紐帶,將分散的社會盈余財富匯聚一起,幫扶、救助社會弱勢群體。另一方面,建立多維的識別指標,不再以收入維度指標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唯一指標,更加注重人民群眾的教育、健康、住房等多維識別需求。發揮第三次分配“矯正器”和“平衡器”的作用,實現物質財富的精準配置和精準使用,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與滿意度,以此達到成果共享的目標。

第二,教育發展成果共享。第三次分配的落實體現在教育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人民有更多教育的獲得感、幸福感。助推第三次分配的實施,需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公益慈善,實現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一是要加大對邊遠地區、貧困地區教育的投入,推動基礎教育全面普及。例如新湖集團成立“新湖鄉村幼兒園項目”,助力云南怒江州的學前教育,基本實現幼兒園一村一園全覆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提升到85%以上。二是要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深入實地調查貧困地區、學校、家庭的切實需求,通過合并、托管、結對幫扶等方式,為公民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逐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三是要促進教育精準扶貧,統籌推進教育的發展。關注貧困地區的“通”“教”“學”問題,引入“互聯網+教育”開展教育脫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整體提升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水平。

第三,科技進步成果共享。第三次分配引導資源流入科技領域,促進科技的發展,提升科技造福全人類的能力,推動科技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抓好科技成果在醫療領域、民生領域、新興領域的應用與轉化,是順民心、和民心、暖民心的好事,也是科技成果共享的重要環節和關鍵一步。一是在醫療領域,實現罕見病藥物、高端醫療設備、數字化醫療等尖端領域技術突破,提供普惠性科技供給,解決“看病貴”的問題。二是在民生領域,將大數據、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技術運用到第三次分配中,提高對弱勢群體的精準識別,加強對他們的幫扶,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滿足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三是在新興領域,增加制度供給,筑牢人民的安全防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技術保障、法律保障、政治保障,保障科技成果轉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力提升第三次分配的效能。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374.

[3] 韓振峰,王露.習近平共同富裕觀的理論探源、核心要義及價值意蘊[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3(6):12-18.

[4]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統籌做好重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報,2021-08-18(001).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8] 高德勝,季巖.共同富裕理念下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邏輯與實踐路徑[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9(2):24-30.

[9]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10] 徐家良,張煜婕.國家治理現代化視角下第三次分配的價值意涵、現實邏輯與優化路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4):7-15+2.

[11] 王楊,鄧國勝.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化:實現機制與建構路徑——基于制度理論視角的分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4):16-24.

[12] 范會芳,劉振奮.共同富裕視角下第三次分配機制的建構:何以必要及何以可能[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05(7):87-91.

[13] 陸海燕,周俊.新社會階層視角下的第三次分配:基本認知、動機與影響因素[J].黨政研究,2022,176(5):69-79+126.

作者簡介:鄭敏輝(1994- ),男,安徽亳州人,安徽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張宥(1975- ),男,安徽合肥人,安徽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康玉鳳(1994- ),女,安徽亳州人,安徽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公平正義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國模式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沖刺)(2022年8期)2022-11-21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審判執行不停擺 公平正義不止步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選任好人民陪審員 讓群眾感受更多公平正義
堅持公平正義 增強裁判效果
讓公平正義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