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

2023-08-30 16:28張娟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實踐

張娟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學生的生活為出發點,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堅持生活化教學。教師通過采取深入分析學情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融合課程內容創設生活情境,創新教學方式引領學生思維,拓展校外實踐促進知行合一等策略,將生活邏輯和學科邏輯相融合,如此可提升教學實效。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個體經驗;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3)20/23-0078-02

目前,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還存在學生感覺課程抽象不易理解、不能很好地運用學科知識分析解決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等情況?;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圍繞學生生活組織教材。新課程標準在凸顯學科基本知識、概念、原理的基礎上,強化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實際社會和生活的關聯性,因此要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真實生活相結合,將生活邏輯和學科邏輯相融合。知識是載體,課程重在塑造學生的價值觀,意在對學生的生活產生積極的作用和影響。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應該采取生活化的教學策略。

一、深入分析學情,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和教材的制定與編寫都從學生的生活出發,課程堅持回歸生活的理念,教材每一課內容都以引領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展開,因此教學也要堅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對此教師首先要在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上下足功夫。即全面分析初中學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認知規律、學習規律、接受特點等,并準確把握本班學生的日常生活狀況、生活經歷,以提煉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的個體生活經驗是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起點,也貫穿道德與法治學習的全過程中?;趯W生的個體生活經驗,找到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的關聯因素,才能找到生活化教學的切入點,從而進行有針對性、高效的教學。

在深入分析學生情況、了解學生生活經歷的基礎上還要深入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增強課堂的吸引力。把握學情,即遵循學生在初中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關注學生個體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點,拉近教學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只有如此才能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需求。

二、 融合課程內容,創設生活情境

在充分研讀課標和教材,理解課標要求、準確把握教材內容立意的前提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開展生活化教學應創設生活情境,即把學習內容置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歷或熟悉的、感興趣的真實生活情境中。然后根據教學需求,有目的地創設或者引入形象、具體、生動的情境,以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提升教學的趣味性,最后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經驗,獲得深層次的體驗,如此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對此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歷、生活積累出發選擇生活化素材作為課堂導入,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引入社會生活案例,使用案例教學。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走進社會,關注生活,在情境體驗中,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增強其道德理解力、判斷力,強化法治意識,建構良好認知。例如可以采用熱點分析、角色扮演、情境體驗、模擬活動等方式,營造生活場景,以增強學生的現實體會,引導學生共同參與教學。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以讓情境更直觀、更具真實感。需要注意的是,學習情境的創設,需確保素材能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避免出現情境與現實相脫節的現象。

三、創新教學方式,引領學生思維

學生知識的學習和核心素養的形成是主動學習、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并積極探索議題式、項目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和策略。圍繞教學主題,根據教師的生活經歷,基于學生的個體經驗,設置生活化議題、項目等,并形成有梯度的問題鏈,如此可鼓勵學生思辨,引發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即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地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中的問題,并不斷引發學生調動個體經驗,然后在合作交流中表達、分享、反思、擴展個體經驗,最后在思辨探究中經過師生經驗、生生經驗的互動、碰撞、共認等促進學生個體經驗的調整、豐富。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課程圍繞生活也具有綜合性。問題的思考也應該是多角度、跨學科、符合生活化的。對此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生活化思維,多角度探究、談論,以做出價值評價,然后引導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內化知識的過程,以使其體會學科思維的方法,進而涵養其必備品格、提升其關鍵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及時、恰當的提示點撥、歸納總結。

四、拓展校外實踐,促進知行合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實踐性,因此教學應該回歸到學生的生活實踐中,使學生運用所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改變生活態度、方式,以提升人格品質。即在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同時,教學還應積極拓展校外實踐,以建構道德與法治育人的“大課堂”。對此我們可以通過組織參觀訪問、現場觀摩、志愿服務、生產勞動、研學旅行、調查研究等方式使學生走向社會,擴展視野。由此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積極探究、交流、體驗、感悟,引導學生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并逐漸將學科知識內化于心,外化與行,形成社會主流價值觀,如此可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教師既可以針對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不同模塊和內容開展實踐活動,又可以開展宏觀培育學生公民意識的社會公益活動和實踐調研等,即以大思政的格局引領和帶動實踐教學。如此可使學生真正融入社會生活,在各種生活建構活動中主動承擔不同的生活角色,進而豐富個性、提升人格。

知識源于生活,也要回歸到生活中去。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開展生活化教學,將課程理論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既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又符合學科特點和學生的現實需求。因此我們要堅持生活化教學,并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才會充滿魅力和活力。

【責任編輯 韓梁彥】

猜你喜歡
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實踐
基于課程標準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教學藝術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運用
創新視角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探究
生活化教學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影響探析
數學課堂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研究
切入學生生活構筑地理生活化課堂研究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初中政治教學中強化新八德教育探討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