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研究

2023-09-01 16:37唐晶琳楊丹
學理論·下 2023年4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唐晶琳 楊丹

摘 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斗爭經驗的總結,也是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本要求,關系到國家的前途與命運。馬克思主義是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必須始終堅持,不可動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和“魂”,需要大力弘揚,從中汲取力量。深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有利于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思路,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創新發展,在新時代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3)04-0023-03

馬克思主義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尋找與人民群眾的共同價值,這就需要深入研究它們的內在邏輯,及深深扎根于中國的根基。這不僅能夠更加深刻地說明為拯救民族危亡而不懈奮斗的中國人民為什么會選擇馬克思主義,同時也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內涵

(一)二者相結合的可能性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真理,只有被人們普遍認同,才能真誠持久地信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實踐的理論,只有被人民群眾掌握,才能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如果想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歷史文化、思維方式等結合起來,以人們能夠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國人民在生產生活中逐漸積累起來的世界觀和道德觀的重要體現,結合的可能性源于二者之間具有相契合之處。社會理想契合之處在于,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基礎上科學預見了未來社會的基本特征,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對未來社會的追求,有“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被玖銎鹾现幵谟?,馬克思主義堅持人民立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民本”思想、“仁愛”思想、“富民”思想。認識論與實踐論契合之處在于,馬克思闡述了人類實踐的本質與作用,創立了科學的實踐觀;中國傳統文化中,實踐被稱為“踐行”“實行”,與“知”相對應,知行合一。正是由于二者之間的契合之處,才使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更易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出精神力量,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產生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民族的文化力量。

(二)二者相結合的必然性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毛澤東同志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任務,例如在《矛盾論》《實踐論》中立足中國革命的實際,創造性地闡述理論與實踐,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在“中”與“馬”的深度對話中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并使其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系統地回答了重大的時代課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馬克思主義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中國也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在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同時,不斷用科學理論引領偉大實踐。

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維度

(一)二者相結合的歷史維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座豐富的思想理論寶庫,蘊藏著古圣先賢的智慧,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重要資源。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經歷著具有質變意義的深刻變革,迫切需要新時代的共產黨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庫中尋求智慧、尋求靈感。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具體地歷史地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軌跡,把它置于歷史視域之中,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性基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積淀,求同存異,兼收并蓄,這既需要進一步搜集歷史文獻,形成文獻數據庫,又需要深化考古探源,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觀照中華文明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脈絡,還要從歷史的視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性與歷史精神進行闡釋,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發展的動力與不斷創新的特性。

(二)二者相結合的辯證維度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是發展地、動態地審視事物與人類實踐,批判地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對待中華傳統文化,必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傳統能出新,是一條辯證法的定理,毛澤東同志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長期革命中,逐步總結出“人民群眾”的工作路線;鄧小平同志依據民本思想中富民利民的觀點,提出“小康社會”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充分繼承民本思想,“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币虼?,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充分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雜性和動態發展的規律,辯證地判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把握文化價值的肯定性與否定性,準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導力量。

(三)二者相結合的總體維度

以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的邏輯思維方法審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整體性與結構性的關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由單一元素組成的文化統一體,而是由儒釋道作為三個主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凝聚而成的文化系統。這個文化系統具有從哲學思想、文化典籍到制度文化再到實踐文化的層次結構,具有南方文化、北方文化等多樣性的文化亞系統,歷時結構與共時結構相互疊加,紛繁復雜,和而不同,其中也蘊含著矛盾性的張力,也彼此融合,相映成趣。馬克思主義總體方法論可以深刻地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雜結構,凝練中國精神,把握共識性關鍵概念,凸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四)二者相結合的創新維度

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一系列重要報告、講話,蘊含著豐富而多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充分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蘊、話語表達、核心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說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化、大眾化的重要體現。這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當代理論形態,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賡續與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了諸多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命題、話語范疇,諸如“四個自信”“人類命運共同體”“文明互鑒”“新發展理念”“脫貧攻堅”“全面從嚴治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總體國家安全觀”等。在新時期理論界還需要進一步追根溯源,加深馬克思主義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力與催化力。同時,立足于這些思想范疇,深化傳統文化的挖掘闡釋,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綻放出更為旺盛的生命力。

(五)二者相結合的實踐維度

馬克思主義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并隨實踐而不斷發展的學說。理論之所以有強大的生命力,源于理論中融入了實踐,沒有實踐性的理論有可能流行一時,但最終會因其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式微。馬克思主義不同于傳統哲學之處,在于它本身是實踐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扎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之中,是歷史性、時代性、開放性實踐的理論凝聚。這種富有實踐性的理論屬性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構建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這種結合最終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歷史實踐,成為人民的美好生活。在這種意義上,新時代的實踐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現實體現,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實踐構成了兩者相結合的本體論基礎。

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價值

(一)弘揚新時代中國精神,構筑強大精神力量

無論是推動國家發展、社會進步,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都離不開大到整個社會、小到每個個體的精神力量,而中國精神就是這些精神力量匯集到一起的宏觀體現。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精神內涵豐富、包羅萬象,其時代精華則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而新時代中國精神不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體建設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其作為社會意識所具有的相對獨立性也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文化、意識形態相互碰撞融合過程中,確保我國文化獨立性、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保障。

新時代中國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有機融合,其正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交融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愛國主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兒女在推動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情感寄托和精神凝練。從春秋戰國的屈原到西漢的張騫、蜀漢的諸葛亮,從唐朝的李白、杜甫到宋朝的辛棄疾、文天祥,再到明朝的于謙、海瑞和清朝的林則徐、譚嗣同,縱觀中國綿延五千年史冊,愛國主義已經浸潤到中華民族的骨髓之中。馬克思主義中同樣蘊含著愛國主義思想,馬克思和恩格斯始終倡導國際主義、反對“愛國主義”,這里的“愛國主義”指的是構建于資產階級專制統治之上維護資本主義政權的“愛國主義”,而他們要建立的“國際主義”正是植根于無產階級對革命政權的熱愛和擁護之上真實的愛國主義。中國共產黨人正是秉持著馬克思主義的愛國主義,從篳路藍縷走向康莊大路,從社會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建設。與愛國主義一樣,改革創新精神也是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內涵,回溯中華文明五千年文脈,我們不難發現,從老莊創立道家思想開始,就開啟對其所處時代一切學說憤世嫉俗般的激烈批判,其“絕仁棄義”“絕圣棄智”等觀點中充滿改革與創新的思想。從阮籍、鮑敬言劍指封建君權,到黃宗羲、戴震的“天下為主,君為客”“革故鼎新”,再到孫中山、陳獨秀對封建社會的激烈批判,其中無不閃耀著改革創新的情懷和追求。馬克思主義從創立伊始就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的創立是創造性地將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和黑格爾辯證法有機融合,歷史唯物主義更是扭轉了“頭足倒立”數千年的傳統歷史觀,剩余價值學說的提出更是在充分吸納前人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制度徹底地批判。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在這種改革創新精神的感召下,在神州大地上撒播星星之火,以改革創新精神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農村包圍城市”建立革命政權,從井岡山走向西柏坡,最終創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偉大革命政權;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新時期改革開放進程中,也是這種改革創新精神促使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中國人民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建設,實現“兩彈一星”等科學創舉,打破計劃經濟的束縛并開創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建設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了這一改革創新精神,從新時代黨的建設理論提出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全面展開,從新發展理念對新時代中國發展路徑的全新闡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終實現,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全面落實到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的錨定,這些理論創新的豐碩成果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迸發出的巨大精神力量,更是中華文明為世界各國文明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二)推動建設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實現復興、走向富強與其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敝腥A優秀傳統文化是基于中華民族五千年奮斗史而生成的,這是中華民族最厚重的文化底蘊、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其正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養料。

回首中國五千年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涵包括雙重維度。一方面是在物質維度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即在經濟、科技、軍事等物質維度實現對西方的全面趕超;另一方面是在精神維度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一偉大命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指引力量。由此可見,在推動建設文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都需要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奮斗的道路上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蘊含的科學方法論。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與中華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鋒、對話與融合,逐步深入地進入具有中華文化基因的中國人民的思想文化體系與社會實踐、日常生活之中,通過革命、建設與改革的歷史進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與先進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新的歷史階段與新的歷史高度凝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綿綿悠遠的中華文明,創造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的命脈?!蓖七M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結合,內化于心帶來理論突破,激活中華文化基因,從而在張力之對話中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外化于行實現由“知”到“行”的轉變,重點落實在實踐中,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7(1).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3]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李 慧)

收稿日期:2023-03-02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項目“應用型高校思政課‘金課建設標準研究”(SJGSX2022008);哈爾濱廣廈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研究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融入思政課程的改革與創新”(JY2022B018)

作者簡介:唐晶琳,教師,碩士,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中國哲學研究;楊丹,教師,碩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當代形態及其相關分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徑探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研究
關于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念淺析
評價視角下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堂語篇分析
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探析
淺談當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的創新途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