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細讀理論與詩歌教學的創造性融合

2023-09-01 04:00李永佳
文學教育 2023年9期
關鍵詞:詩歌教學文本細讀中學語文

李永佳

內容摘要:詩歌教學,作為中學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價值,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當前詩歌教學狀況并不樂觀,是語文課程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其教學模式的僵化,導致詩歌在文本解讀方面有所不足,進而造成詩歌教學收效甚微,未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價值?;诖?,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建議充分重視詩歌教學,注重引入與加強運用“文本細讀”的觀點和方法,將二者創造性相融,以解決詩歌解讀“不準”、“不深”的問題,引導師生與文本深入接觸,融入文本,從而生成審美與情感體驗。

關鍵詞:中學語文 詩歌教學 文本細讀 教學方法 創造性融合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詩歌教學提出了這樣的要求:“閱讀詩歌,自覺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以及對審美情趣積累、感知和運用的能力?!盵1]詩歌以其高度凝練的語言、生動可感的意象與清晰形象的境界細膩而生動地傳達著作者豐富的精神情感,并且常常具有節奏美和韻律美。學習詩歌,既是一種審美體驗,也是一種文化熏陶,更是我國中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文本解讀領域中,各家紛紜,出現了諸多見解與不同理論,其中之一便是“文本細讀”[2]。從今天的中學語文詩歌教學來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貼近文本,沉入詞語和句子,引導學生慢慢地看和吟誦,仔細閱讀和品味,從文本的表層沉入文化的深層,欣賞詩歌的新鮮美,從而吸收和表達智慧,體悟詩歌的魅力,理解思想之光,綻放文化之花。這正是文本細讀理論與中學語文詩歌教學創造性融合的第一要義。

一.覓跡:中學詩歌教學問題概覽

近年來,隨著“文化強國”建設目標的提出與“文化自信”道路理念的倡導,“國學熱”、“詩詞熱”等應運而生。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人們對于詩歌等傳統文化、傳統文學的關注度、重視度雖然有所提高,但在實際的詩歌教學中,仍然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受到高考題型、教材編排、教學方式等因素的影響,詩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日漸趨于邊緣化。

(一)學生:偏重機械僵化式背誦,輕視詩意盎然之美讀

詩歌是我國文化的瑰寶之一,其語言、意象、格律、情感等都充滿著詩意。然而,研究發現,學生對于詩歌學習的目的、方式、觀念等都存在著一定的偏頗。一方面,在學生學習詩歌的目的與觀念上,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學習詩歌是為了提高成績、通過考試,而應試化、功利性地學習詩歌,并且極少學生會在課外主動進行詩歌知識的拓展與了解;另一方面,在學生學習詩歌的方法與方式上,采取朗讀背誦方法來學習詩歌的學生占了較大比例,而極少有學生會對詩歌進行審美性品讀與體味,這種囫圇吞棗式背誦而缺乏詩意、詩性、詩心的學習,使得詩歌喪失了其最本質的價值、最純粹的詩性。

(二)教師:固執照本宣科式傳授,弱化入情入境之體悟

眾所周知,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出現過斷檔,許多人傳統文化底蘊薄弱。但在當今復興傳統文化的時代,如果對自己的傳統無知,那么作為教師,教學就會是隔靴搔癢。[3]然而調查發現,在課堂上,教師教授詩歌往往遵循著一套“心照不宣”的固定程序:先粗略根據注釋講解詩意、復述內容,再分析手法用語、體會情感主旨,最后讓學生背誦默寫。這樣照本宣科、墨守成規的教學行為,無疑是詩歌教學的倒退,更是詩歌傳統的倒退,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的多元性、豐富性和拓展性的培養與發展。

(三)教材:強調因循守舊式灌輸,忽略綜合能力之遷移

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知識的重要工具,也是對學生思想教育、情感教育、意志品質的磨練。然而,教材的選文尤其是詩歌選文仍然存在著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而不重視學生綜合能力遷移的問題。一方面,無論是初中語文教材還是高中語文教材,詩歌選文都呈現出數量較少、類型單一等問題,其次還存在著分布不均的問題。在選文數量上,近體詩往往占主體地位,古體詩、詞、曲居于從屬地位;另一方面,教材詩歌選文的助讀系統與注釋也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存在著表達失當的問題。而學生在學習教材詩歌時,往往容易對課本注釋產生依賴性,甚至教師在進行備課時也會出現唯教材是從的問題,這樣一來,就導致了教材剝奪了詩歌的多樣化解讀,使得詩歌解讀與教學存在著僵化的問題。

二.解疑:詩歌文本解讀病癥剖析

(一)表層解讀層面:藝術美的欠缺導致解讀不準

放眼當前中學語文課程詩歌的教學方式,主要是以授課教師的講授教學為主要方式,學生自身的理解不能隨著教師的教學而加深,而是形成一種機械記憶,缺乏對詩詞的思想內涵的準確分析,教師“一言堂”現象嚴重,因此,詩歌的藝術價值和詩歌教學對學生的教育效果逐漸被削弱,詩歌表層藝術美的探尋被忽視。

新課標語文教學不斷深化改革,對學校提出了要培養學生具備高尚的審美情趣的發展目標。[4]運用于語文詩歌教學中,就是要求在一定的審美能力的基礎上學會對詩詞的賞析。因此,也就相應地對詩歌教學藝術美的解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深層解讀層面:精神美的失落造成解讀不深

詩歌對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精神層面的培養和塑造。[5]它可以滋養人心,陶冶情操,豐富美感,提升品格,使之充分發揮作用,創造自我價值。然而,中學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忽視詩歌闡釋和教學,沒有“深層”的詩歌闡釋。具體來說,部分中學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粗略地機械背誦一些古詩,相反,他們從不讀現代詩;一些語文教師缺乏詩歌修養,教學方法單一,不懂得創新;等等。這些都必須引起深刻的反省和思考。

三.尋津:基于文本細讀的中學語文詩歌教學之方法探微

“文本細讀”本質上是一種教法,實際上更是一種心態。在詩歌教學中積極引入與有效運用“文本細讀”理論方法,就是要引導學生尊重文本,沉湎于字句之中,慢慢地品讀和吟誦,包容情趣,從表層沉湎到底層,咀嚼文字,了解韻致,品味韻律,欣賞味道,感受語言文字的新鮮美,培養語感和鑒賞能力,使學生能夠吸收表達的智慧,理解詩歌的魅力,發散思想之光。

(一)詩歌語言風格細讀——細嚼字詞知景致

1.沉入詞語,潛心涵泳

詩歌在語言和詞匯上明顯不同于其他文體。它簡潔、含蓄但富有深意。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和理解詩歌的關鍵詞和重點的、有特色的句子,并嘗試解讀詩歌的意象和典故,使它們不僅停留在字面意義上,還要充分挖掘其深層意義。例如“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如果只聯系注釋意義或查字典理解關鍵詞“行走”的意義,很難充分展現詩歌的美。因此,教學中,建議教師展示“行走”這個詞的古老含義,讓學生觀察它的形狀,讓他們生動地感受到這個詞原來指的是一個揮動手臂快速向前跑的人。根據這一意義,如果再引導學生結合生活情境想象詩歌中生動的畫面,就會自然而然地體味出詩歌詞語的魅力了。

2.解讀語言,體悟風格

賈平凹的《關于語言》一書中有這樣的表述:“文本語言分為敘事語言和對話語言,語言是情感的反應?!盵8]詩歌體現了人類語言的最高境界。它通常篇幅短小,語言簡潔,風格生動,意義深刻。這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掌握詩歌標題、眼睛和文字”,介紹詩人、觀畫、講故事、讀詩等,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語言,體驗詩歌意義,理解詩歌風格,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例如:在教學“獨在異鄉為異客”這句詩句時,引領學生抓住字眼“獨”,就能體味出深情的語言,品味出細膩深婉的風格,從而理解詩人的寂寞孤單之情。

(二)詩歌情感內涵細讀——慢吟語句知情韻

1.咀嚼細節,把握內涵

如果充分地細讀文本,就會發現許多課文的生動部分都隱藏在細節中。細節是文學作品中重要的表現手段,詩歌中的細節與其它文學體裁相比又有更獨特的特點。例如“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保ɡ钋逭铡饵c絳唇》)一句,意為“她羞于離去,靠在門上,回頭看看,只聞一聞青梅”,詩人巧妙地運用“瘦”、“還”、“嗅”三個動詞,細致地刻畫了主人公的三種行為、表情和手勢,它準確地刻畫了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活動,從而清晰委婉地將少女的復雜情感表現出來,將之真實、自然、細膩、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清楚地展示了中國詩歌中細節的精彩運用。[9]詩歌中的細節實際上放大并承載著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它在非常有限的空間里表達了豐富的情感,道出了深刻的哲理,展現了細致的技巧。

2.還原場景,深化情感

“情景交融”是詩歌的顯著特點之一,因此在對詩歌進行文本細讀與教學指導的時候,致力于還原場景是非常重要的技巧與方法。詩歌中的情景教學應把握場景的意蘊與含義,抓住場景特征,發掘其教學藝術性與審美性,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將情感融入環境,用情感體認環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詩歌的能力。

文本細讀的理念與原則之一便是忠實于文本,包括尊重詩歌文本的歷史背景、文化場景等。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一句,描繪的是闊大的出獵場景,但學生頭腦里可能缺乏“千騎卷平岡”這種場景概念,這里就需要老師來還原場景,以此加深學生們對狩獵場景的理解。

(三)詩歌審美魅力細讀——玩賞特色知風味

1.尋找縫隙,開掘意蘊

施特勞斯說:“在字里行間和裂縫間閱讀?!币黄恼碌囊馑加袝r隱藏在文本的空白或縫隙處,這里的“空白與縫隙”是指文本中的差距和矛盾,但這種缺陷和矛盾并不意味著錯誤,而是指作者有意為之。在文本細讀的過程中,對詩歌中這種“有意為之”的現象加以揣摩辨析,在縫隙中傾聽細微之音,感悟深層意蘊。例如,“孤帆遠影碧空盡”一句中的“孤帆”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縫隙”。從黃鶴樓到揚州,必須走長江,長江也是一條黃金水道,這應該是千帆橫渡,詩人卻用了“孤帆”這個詞。顯然,詩人是故意為之的。當你獨自一人時,你在船上必然會感到孤獨。也許他想到的是孤帆的“荒涼”之感,而不是千帆的“荒涼”。

2.參照對比,有效整合

這里所述的“對比”,并不是為了分出詩歌的高低優劣,而是為了使詩歌各自的特點更加鮮明,以此突出詩歌各自的特性與特點。舉個教學實踐中的典型例子,在學習《題臨安邸》時,將之與《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相結合,對比起來進行學習,不難發現讀到“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一句詩,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感悟。由此知道,詩人陸游寫這首詩時,中原已被占領,北宋留下的人被遺忘和遺棄。然而對比來讀“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睍l現北宋的那些官員仍然過著紙醉金迷、奢侈淫逸的生活。這樣,通過比較,對這兩首古詩將會有一些新的獨特的理解與體會,而不是局限于一首詩中,單一機械地解讀詩歌文本。

(四)詩歌文化精神細讀——滲透靈魂知深意

1.回歸精神,穿入靈魂

針對于詩歌的精神解讀,可以借鑒孫紹振老師的還原法,從中窺見一二。還原法,就是要我們根據藝術形象提供的線索對未加工的原始形態進行想象,從而找出藝術形態與原始形態的區別。[10]如“千里鶯啼綠映紅”一句,實際上,“鶯啼之聲”在十里之外都是聽不到的,更不用說幾千里之外了。然而,如果使用還原法,就可以透過矛盾,理解詩人的意圖,進入詩歌的靈魂。顯然,作者這里是用夸張的手法來表現江南晴天壯麗的春色,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如果采用寫實手法,也許詩意就會消失,就會變得枯燥乏味。

實際上,還原法就是將生活中的真實事物與文章中的藝術形象進行比較,并將其替換,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進入詩歌的靈魂,挖掘詩歌的精神內涵,使讀者覺醒,解讀詩歌的美,悟透作者的深意。

2.還原本真,悟透深意

在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能充分體現藝術審美的效果。因此,教師應不斷提高學生對作為學習主體對詩歌的理解和體會,以提醒學生在詩歌教學中保有審美意識和個人理解。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還原真相、理解情感。在這一過程中,詩歌的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應與詩歌教學的“碧水青山”相比較,作為探索詩歌情感美的重要途徑和法寶。

評價詩歌的審美價值,必須以真、善、美為標準。在欣賞的過程中,要注意它是否能真正充分地表達詩人的主觀世界,即真。同時,還應該判斷它是否符合詩歌的本真本性,即善。此外,更應該評估它是否給人帶來一種審美享受,即美。在中學語文詩歌教學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接受詩歌中真善美的魅力。因此,讓詩歌教學圍繞著“真善美”細讀慢品、潛心涵泳,并使詩歌教學服務于培養人們尤其是培養學生的“真善美”品質,為詩歌教學找到一劑良藥。

詩歌是我國文化長河中一顆熠熠生輝的璀璨明珠,在語文課程教學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拔谋炯氉x”是詩歌教學的一條明道。語文教學,尤其是詩歌教學,最應避免一個“死”字,最有價值的是要“活”。要教會學生“活”,就應該教會其細品慢嚼、虛心涵泳,而不是照本宣科、墨守成規。對于語文教師來說,重視并學會文本細讀之法的謹嚴是語文課程的生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p7.

[2]王先霈.文學文本細讀講演錄[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p66-75.

[3]馬潔.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教學策略[J].中學語文,2017(06):27-28.

[4]賴澤華.淺談新課標下高中古詩文教學[J].中學語文,2017(06):28-29.

[5]彭捷.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的文本細讀分析[J].課外語文,2019(25):34-36.

[6]張一山.語文教學要落實高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從兩節課看高中古代詩歌教學的真正取向[J].語文知識,2016(03):5-8.

[7]譚邦和.詩歌批評:在多元解讀中尋覓真相——由黃理兵《唐詩的真相》談起[J].中州大學學報,2020,37(04):9-14.

[8]賈平凹.關于語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p136-148.

[9]杜瑞.簡論李清照詞中“花”的意象與人生際遇[J].中學語文,2015(25):46-48.

[10]孫紹振.名作細讀一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p111-130.

猜你喜歡
詩歌教學文本細讀中學語文
加強中學語文朗讀訓練的思考
小學語文文本細讀教學研究
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探索
淺談技校語文詩歌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于文本細讀的運用探討
初中英語詩歌教學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小說文本細讀的策略
中學語文略讀策略初探
如何讓現代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
對中學語文情趣化學習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