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阿特伍德對尼采的變奏與共振

2023-09-01 04:00王夢瀟
文學教育 2023年9期
關鍵詞:瑪格麗特尼采

王夢瀟

內容摘要:阿特伍德描繪了監視與操控下的同質化圖景,為??碌臋嗔υ捳Z和尼采的價值論提供了對話的文學空間。隨著時間推移,三部曲分別以不同的方法和標準試圖撕破這張同質化規訓的大網,阿特伍德也依次實現了其與尼采“重估一切價值”的不同對話?!读缪蚺c秧雞》看似是用尼采的“超人哲學”重估價值的文學實踐,實則扭曲、背離了尼采的思想;《洪水之年》反叛了尼采對于“弱者”的定性,看到了被尼采否定的重估方式的價值;而《瘋癲亞當》則試圖以尼采的酒神精神打破同質化,但又走向了新的同質化。不過,在小說的結尾,藝術幫助這些秧雞人們找到了同質化的突破口,“后啟示錄三部曲”與尼采思想也在這一層面實現了共振。

關鍵詞: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后啟示錄三部曲 尼采 重估一切價值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后啟示錄三部曲”以近未來世界為背景,深入探討了科技發展、環境災難、基因改造等議題,對環境、科技和社會的發展進行了幻想性揭示。她對科技發展到極致后的同質化空間展開了想象,又以不同群體的視角,書寫了對這種同質化狀態的多形式突破。在這一維度上,阿特伍德“后啟示錄三部曲”與尼采“重估一切價值”的思想內核有著共通之處:二者都呼吁人們重新審視那些確定性的道德準則,并強調個體的自主性和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因此,以“價值重估”的為切入點比較二者,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尼采和阿特伍德的思想。

而阿特伍德的三部小說分別出版于2004年、2015年和2016年,在這個過程中,她的思想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梢哉f,阿特伍德的“三部曲”分別展現了她對價值重估的三種想象,那么,這種轉變與尼采“價值重估”的標準究竟是逐漸趨近還是走向背離呢?二者看似契合的觀念背后是否隱藏著異質的部分?在“重估價值”的標準上二者又有何種異同?

一.監視與操控下的同質化——尼采與??碌膶υ?/p>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后啟示錄三部曲”被設定在這樣的背景下:書中的世界被分隔成大院內和墻外廢市。大院內戒備森嚴,看起來生活無憂的精英們實際上卻受到“公司警”的監視和操控,失去了自由與個性。他們必須按照所謂集體的價值觀念各司其職,否則就會突然死于非命。而大院外的世界科技化程度沒有那么高,這里就像是貧民窟一般——雜亂無章、充滿了暴力。大院內的人會將科技廢品傾倒在大院外的廢市之中,在這個不平等交流的過程中,大院外也深受大院內的集體價值觀的影響。這共同影響大院內外的,其實就科學精神和理性主義被推到極致的一種價值觀。

尼采認為,科學走向極限,可能會成為目的本身,人們會因此成為獲取知識和發展科技的工具,成為技術發展大機器上的一個零件,喪失對人的本體性的關注[1],成為 “末人”的一種。他認為,科學和知識本身是不能成為最終的目的的,它只是人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種手段,如果將這種手段和目的顛倒了,那么人們則不可避免地會喪失價值感和意義感,從而墮入虛無。在“后啟示錄三部曲”的開頭,阿特伍德恰恰將尼采的這種擔心落到了文本之中,展示了尼采預想的圖景被推到極致的一種可能性。

大院內外,科學精神和理性主義被推到了極致,社會地位唯一的參考標準則是技術與理性知識掌握的多少。這個世界就像尼采所擔憂的那樣,人們把科學當作目的本身,不斷追求對物的支配,最終喪失了人生本真的意義。在這里,人體不再是情感和意義的詮釋,而是科學、技術和資本的從屬品,它為技術服務,成為了科學與技術的奴隸。人的本能和個性在這一過程中受到了壓抑,他們在精神上變得平庸而衰弱,逐漸趨于同質化。

在這種語境之下,技術和理性被看作了真理。而在尼采看來,根本不存在真理,世界的意義是需要人來置入[2]。尼采的“超人”學說和“永恒輪回”學說打碎了凝固的本質與自我,也擊破了同質的時間與空間,期待讓人類的生命恢復自身獨特的創造性,以進入到具有差異性和豐富性的狀態。巴塔耶繼承了尼采對理性的批判,并提出了“異質”的概念。同質意味著主體在社會秩序的控制下,遵循統一的規范,服務于社會機器。而異質則代表著一種對社會秩序的挑戰,代表著向不確定敞開。沿著巴塔耶的思想,??玛P注著監閉所、監獄、精神病院等空間。

大院內外兩個空間則符合??滤f的“權力空間化”[3]。??普J為,規訓是需要封閉的空間的,瑪格麗特筆下戒備森嚴、被公司警監控的大院內的世界正符合這樣一個設定。在這樣一個空間下,技術精英們在監視與操控之下按照統治者所引導他們的方式思考、生存,走向同質化的境地。如果有未被規訓成功的個例,便會被公司警關注并處死。

在《瘋癲與文明》中,??绿岢?,權力是不斷衍生的,它會一點點蔓延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的。阿特伍德和他的權力觀一致,在三部曲中,技術和權力相互勾結形成了集權,并將同質化的技術至上的思想逐漸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技術至上的思想也從大院內逐漸滲透到大院外。

于是,在這種技術與權力共謀的規訓下,科學嚴格分工,個人被編織到集體的技術成果演進之中,也被剝奪了自主潛能,喪失了自我的個性與生命力。而這種規訓帶來的同質化恰恰與尼采所提倡的酒神精神所背離。尼采高度重視的生命本能和個人獨特性也在??滤f的權力規訓之下被抹殺?!昂髥⑹句浫壳敝兴枋龅摹氨O視與操控下的同質化”在某種意義上為??屡c尼采的對話提供了一個文學空間。

在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后啟示錄三部曲”中,對這種趨于同質化的價值規訓的反叛是一條非常重要的線索。無論是秧雞、園丁會還是作者在作品中創造的世界,本質上都是想要撕破這張社會秩序的大網,對現有價值體系進行一種反叛與重估。而早在19世紀,哲學家尼采就曾大聲地向世界呼喊過“重估一切價值”的宣言,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作品中的一些反轉價值體系的方式似乎也與尼采的重估一切價值的方式有相似之處。然而,這種相似真的是趨近嗎?這也是我們后文要探討的問題。

二.《羚羊與秧雞》的價值重估——扭曲了的“超人”哲學

在第一部《羚羊與秧雞》中,秧雞首先發起了“價值重估”,他采用了極端的方式,試圖打碎現存的價值體系。在他看來,那些被技術異化的人已經淪為了一種工具性的人,自己沒有辦法改變這些人固有的價值觀。而只有清除這些“混沌”,制造出空白與虛空,再把世界交給自己創造的秧雞人,人類才有希望。為了完成自己的構想,秧雞用偽裝成延長青春的藥傳播全球性瘟疫“紅死病”,以此消除“混沌”,并在天堂制造出了全新的人類——秧雞人。

乍一看,秧雞的身上著實有許多尼采“超人”的氣質:他有著蓬勃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他想要摧毀一切舊道德,建立全新的價值觀念,他試圖主宰世界上的平庸之輩,創造全新的世界。秧雞似乎將尼采個人心靈上的價值粉碎外化于行動之中了,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在尼采的話語之中,超人最重要的本質是不斷超越自我,并利用人的未定型性,自由地發展自身。而秧雞卻否定了人的超越性,將人規定為確定性。他對他人和自身都徹底失去了重塑與改善的信心,將現存的人類凝固為現存價值體系的附屬物。他在否定這一凝固體的同時,也否定了人超越的可能性,這是和“超人”精神完全相悖的。

此外,秧雞將自身也看作技術異化的產物,并從一開始就做好了赴死的準備,讓吉米成為唯一幸存者。在他看來,為了達成目的,同樣失去希望的自己也可以被毀滅——因為肉體的隕落僅僅是作為個體的人死亡,創造出的新的版本的人才是真正的希望。殃雞的想法實際將人物化了,他把人看作達成目標的過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這就否認了人性的獨特價值。而尼采是將人看作最終價值的,二者在這一觀點上構成了背反。

可見,看似“超人”的秧雞實際上背離了尼采的超人哲學,他用科技反叛科技,用理性反叛理性,最終卻喪失了個體的意義。又或許,他并未想成為“超人”,他想成為的是制造“超人”的人。尼采提出,超人是人自身創造的高于人的種類。他認為所有的生命體都能夠發展出高于自身的生命,人也理應如此?,F存的人是介于猿猴和超人之間的,是走向超人的中間環節。從這個角度來看,秧雞人就像是秧雞想要創造出來的那種高于人的生命,是秧雞人眼中的“超人”。

尼采在《查拉圖斯如是說》中描述了超人產生的過程,即“精神的三種變形”[4]。駱駝受到傳統宗教束縛,輕蔑肉體,是禁欲的;獅子背離一切價值,摧毀舊世界,讓精神世界變得干凈。而由于獅子摧毀了一切價值,因此,孩子可以不帶任何前提和條件地開始,從而擁有一個沒有外界干涉的、完全由自己決定的開端。秧雞人看起來就像是尼采精神三段論中的“孩子”階段,他們是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長大的,因此沒有受到過外界道德觀念的影響,可以重新定義善與惡。

從蕓蕓眾生到秧雞再到秧雞人,也像是精神三段論外化的過程。這就像是把尼采精神系譜的三個階段外化到實體之上的一場實驗。秧雞認為現代人都已經被道德觀念或是現代性荼毒得太深,處于駱駝階段,且沒有改造與超越的可能性,因此想創造出全新的“孩子”??伤麤]有意識到,自己也是從盲從的“駱駝”階段走到了摧毀一切的“獅子”階段。他堅決地否定了自身的超越性,不相信自己能夠在內在精神的層面摧毀舊有價值觀念,再創造出獨立的精神世界,從而進入孩子階段。因此,他將這種對于精神世界的期待寄托到了自己所創造出來的全新的物種身上,并將這種新物種秧雞人視為“新人”。

從表面上看起來,秧雞人和尼采所說的“超人”有相似之處,是“猿人-人-超人”中比人更高級的一環。然而,尼采精神三段論中的超人經歷了摧毀和重建:在“駱駝”階段,他對現有的知識結構和價值體系都是盲從的;在獅子階段,他產生了自主意識,對先前被動接受的知識和價值都予以批駁,重新審視并摧毀自己舊有的觀念;而到了“孩子”的階段,他則擁有了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精神變遷的過程,也是超人不斷超越自身的過程。但秧雞人卻脫離了個人精神成長的語境,他們是被秧雞直接置于世間并進入第三個階段的。此外,他們與人類之間的關系也是斷裂的:對于人類而言,他們是無中生有的一種生命,是人類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而不是人在自我超越之后自然發展出的生命,這就與尼采的“超人哲學”產生了根本性的背離。

此外,在秧雞的設計下,秧雞人純真、善良、性情溫和,但與此同時他們也頭腦簡單,缺乏創造力。這是否意味著,他創造出了反創造的力量呢?秧雞將自己的價值賦予了秧雞人,卻抹殺了秧雞人這些行為主體的個性,他想反叛同質化,但卻在無意中走向了更深刻的同質化。超人是人類自我克服的崇高理想,探索人的存在中的高度和深度,是尼采創造的測試人的尺度。要成為超人,就要變得更有人性和有超越性,而殃雞人卻仿佛遠離了人性。在超人哲學語境下,這是否意味著一種回歸與倒退呢?

三.《洪水之年》的價值重估——從“弱者”到“強者”

《洪水之年》的故事圍繞著大院外的園丁會展開,創始人亞當一號看到了極端理性的惡果以及隨之而來的虛無感,于是站在了技術主導的現有價值體系的對立面,對之進行了重估與反叛,而他所建立的新的價值觀念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保觀念。然而,他卻將環保與宗教聯系在了一起,他借鑒了基督教的罪感,以約束園丁會成員的欲望。尼采認為這種罪感會壓抑人的本性,導致生命力的衰弱,他肯定人的現世生活和自然的生命本能,反感基督教禁欲主義對本能欲望的拒斥,并認為禁欲的價值判斷讓人無法意識到本性的價值究竟何在。

不過,園丁會為人們設定這種罪感,是出于對環境的保護和延續人類生存的家園的目的。在園丁會看來,人的原罪出于追求過多的知識和權力,而人的墮落則源于從食素到食肉、從本能到理性到技術、從簡單的純粹到對昨日和未來的焦慮。他們本質上是偽裝成宗教的環保組織,想要利用宗教來改變人的價值觀念。因此,他們的禁欲是是生態意義上、現實意義上的。此外,尼采認為,人類為了生存給萬物價值,萬物才有存在的價值,這包含了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這種思想也是為園丁會反對的??梢?,對于園丁會的書寫從生態學的角度反駁了尼采。

然而,園丁會雖然在現實世界中積極地翻轉價值、改造社會,但他們其實還是相信在現實的世界之外有一個所謂“真正的世界”,他們希望通過信服存在的整體性來克服過度理性帶來的虛無感。而這些相信彼岸世界的話語在尼采看來都是對現實世界的逃避與否定,暗含著無知意志。

和基督教相似,園丁會的人也對苦苦掙扎在社會底層的人民懷有同情與憐憫,并會伸出援助之手,因為他們堅信,所有的生命都有存在的理由。托比就是被園丁會救助的對象。但尼采認為,憐憫是虛無意志和反動力的聯合。在他看來,這種慈悲和憐憫讓人們遠離了蓬勃的生命力,因為當一個人同情的時候,他就會由于痛苦的蔓延而失去力量。他還認為,正是由于有這些對他人心生憐憫的人,那些接受援助的人也失去了自主創造的力量:因為這讓他們愈發渴求外部的力量,變得更加弱小。

在尼采看來,正是憐憫讓那些原本因為軟弱無力的東西繼續存在,并指出“憐憫阻礙了淘汰律,它保存行將滅亡的東西”[5],可是,尼采將這種將弱軟無力的人視為應該被淘汰的人,并將之定性為永恒的“弱者”,豈不是也犯了和“秧雞”一樣否定了人的超越性的錯誤?

園丁會的書寫則在這一層面上反駁了尼采對同情弱者的否定,并提出“弱者”在受到憐憫者的援助后,也有可能會成長為富有生命力的“強者”。在園丁會收留的人中,雖然也有依附于強者而愈發弱小的存在,但大多數受救者即便沒有從宗教中獲得力量,也在這些心懷慈悲的人身上看到了希望。這在《洪水之年》中主要表現為兩個女性的成長。她們最初都處于社會底層,是尼采所說的隨波逐流的“弱者”,但在園丁會的救助之下,她們的價值觀受到了洗禮,有了批判的能力,并一點點充盈自己的內心,從“弱者”走向了“強者”。

園丁會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教派,用以翻轉價值,但環保式的宗教非但沒有讓他們變得軟弱,反而讓他們在抵抗社會中的強勢者的同時,自身也居于了強者。而在這些“強者”的影響下,包括托比在內的“弱者”也逐漸成長為了“強者”?,敻覃愄亍ぐ⑻匚榈聦τ趫@丁會的書寫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對尼采哲學中關于宗教與憐憫內容的反叛。

四.《瘋癲亞當》的價值重估——酒神精神下新的同質化與突破

正如前文所言,在秧雞把瘟疫帶到人間之前,這個世界有兩個空間:一個是大院內的高度理性化、科技化的空間,另一個是大院外混亂卻有生命力的空間。而這大院外的空間就暗含著一種酒神精神,身處大院內的吉米對大院外世界的向往則顯示著他對強生命力的追求。

在小說中,吉米和秧雞這兩個主人公有著明顯對立的特質。秧雞邏輯性強,心智成熟,“活在概念的世界中”[6],是理性的代表;而吉米“缺乏精確的頭腦”,感情用事,理想主義,容易沉浸在感官刺激之中,是非理性的代表。他從不掩飾自己對肉體的欲望,認為肉體也有其文化形式。[7]吉米的這些特質讓他在這將理性推到極致的生活中觸到了價值的虛無感,而他唯一熱愛的東西是藝術,并認為人類的意義就是用藝術作為注腳的。因此,在這個人文極度衰弱的時空里,吉米始終堅持把被世人看作無用的藝術當作目標來追尋。

由此可見,酒神精神在第一部吉米和秧雞的對比之中已經初見端倪。把吉米和秧雞人留在一起,也就意味著將人類的希望放在了藝術和酒神精神之中。然而,狂歡、迷醉、非理性、生命力、本能的放縱等等這些酒神精神的特質在秧雞人被放出“天塘”后才得到了真正的釋放,對這些新新人類酒神精神的書寫在《瘋癲亞當》中被推到了極致。

首先,對秧雞人而言,本能的放縱對他們而言非但不是非道德的,反而是自然生命力的彰顯。在秧雞人中,性行為不再是需要私下進行的活動,反倒更像是輕松的體育游戲。即便他們對著一絲不掛的裸體,也不會感到扭害羞。尼采曾提出肉體才是生命的最真實的顯現,只是被傳統理性思維所掩蓋,因此,肉體在反抗理性上起到重要作用。秧雞人毫不掩飾地彰顯肉體便構成了對人類道德理性的反叛。

此外,秧雞人們喜歡用音樂表達自己,用唱歌的方式去消解、稀釋痛苦。在歌唱的過程中,秧雞人們將個體的生命融入到了整體的生命之中,克服了恐懼和痛苦的情緒。他們用一種狂歡化的、非理性的、熱烈迷醉的方式感受著狄俄尼索斯式的狂喜,在原始的快樂和狂喜中通向永恒。而這恰恰就是尼采的“酒神精神”最主要的特質之一。

然而,在這種酒神精神之下,身為反叛同質化產物的秧雞人卻仿佛走向了一種新的同質化——他們在用歌聲消解一切的過程中,個性好似也被消解掉了。秧雞人構成了一個平和理想的世界:他們是素食者,也是和平主義者,因此他們與自然萬物均能和諧相處??膳c此同時,秧雞為了讓他們保持在孩子的階段,也試圖抹除它們身上的想象、情感、需求、理性和創造力,而這些正是人之為人的真正特質。

不過,在故事的結尾,當秧雞人脫離了秧雞的設定時,這種同質化又發生了新的轉機。這些秧雞人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進行了自我的啟蒙,他們試圖突破這新的同質化,成為樹立全新價值的“孩子”。當秧雞人開始對幸存者告訴他們的事情產生質疑之時,也就是秧雞人展開價值重估之時。就這樣,秧雞人開始構建屬于他們自身的新的價值體系而這摧毀重建的能力與他們“聽故事”這一行為不無關系。

在秧雞的設定中,秧雞人沒有宗教觀念,也不需要讀書寫字。然而,這些秧雞人非常喜歡聽故事,在托比給“秧雞人”講故事的過程中,秧雞人甚至產生了宗教崇拜般的心態。后來,他們學會了寫字,進而學會了自己去記錄、創造故事。秧雞人黑胡子接下了托比記錄寫作的重任,開始書寫屬于秧雞人的故事。

尼采曾高度肯定虛構與創造,并指出創造性的“本能比一切價值感更強大?!盵8]因為藝術有益于人的感受力的提升,能夠張揚人的生命意志。這些秧雞人便是通過創造成為了真正的“人”。它們開啟了藝術之門,試圖將自身充沛的能量轉化創造力,以創造出永不枯竭的歌聲與故事??梢?,在小說的最后,瑪格麗特也將希望留給了雋永的藝術。她期待著秧雞人用審美與藝術重新張揚蓬勃的生命力,與同質化悲劇抗爭。

總之,實現價值的翻轉是“后啟示錄三部曲”的主線之一,也是尼采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在“重估一切價值”的問題上形成了對話與沖突?!叭壳痹跒槟岵烧軐W提供文學實踐樣本的表象之下,實則處處暗含著對尼采的反叛和挑戰;尼采與同質化抗爭的方式在瑪格麗特筆下也成為了消解個性、走向新的同質化的助推劑??此破鹾系奈膶W文本和哲學話語實際上卻走向了對立面,這構成了二者之間獨特的張力。不過,在變奏之余,于藝術的創造性上他們的確實現了同頻共振,阿特伍德和尼采共同將希望留給了那片能不斷喚起更多生命意識的藝術天地。

參考文獻

[1](德)尼采著;楊恒達譯.尼采全集(第2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458.

[2](德)尼采著;維茨巴赫編;林笳譯. 重估一切價值(上、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764

[3](法)米歇爾·???瘋癲與文明[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215.

[4](德)尼采著;孫周興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22.

[5](德)尼采(FriedrichNietzsche)著;梁錫江譯.道德的譜系[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79.

[6](加)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著;韋清琦,袁霞譯.羚羊與秧雞[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21.158.

[7]同[8],第97頁。

[8]同[2],第765頁。

猜你喜歡
瑪格麗特尼采
虛無與輪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維
“格言中的體系”——尼采的“反哲學”及其寫作
逃家小兔
瑪格麗特
瑪格麗特·米德:20世紀著名的人類學家
瑪格麗特拒絕給費雯·麗簽名贈書
不再羞于自己
一個作為音樂家的尼采——尼采音樂思想探析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
尼采對修辭學的貢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