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路徑探微

2023-09-01 00:55陶敏
成才之路 2023年23期
關鍵詞:文化修養高校思政課道德修養

陶敏

摘要: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思政教學資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文化修養、道德修養、家國情懷有著積極的意義,能夠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文章立足高校思政課教學實際,分析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意義,并指出教師應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實踐教學之中,以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校思政課;教學;路徑;文化修養;道德修養;家國情懷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3-0005-04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提出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各環節。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師應當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結合思政課教學需求和大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手段,確保將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全過程,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一、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意義

1.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成要素多樣,從意識形態來看,其主要包括儒家文化、墨家文化、法家文化、兵家文化、雜家文化等多種文化意識形態,從內容來看,其主要包括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曲藝、國畫、對聯等[1]。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以極大地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

2.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意識,“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意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向善理念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形成評判是非曲直的判斷能力,養成自強不息、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

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教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認同感與歸屬感,強化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同時,教師將蘇武、文天祥等杰出人物的事跡融入思政課教學,有利于強化思政課教學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家國情懷。

二、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路徑

1.傳統文化融入教學設計,確定思政教學方向

課前明確思政課教學目標與流程,做好不同教學流程的銜接規劃,是確保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2]。要將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課教學,教師需要提前做好教學設計,預設傳統文化的融入路徑、融入方式、融入細節等。教師應綜合分析思政教學的方向、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學的意義,并從多個角度出發不斷完善教學設計,為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確定方向。

以“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應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如讓學生掌握物質、意識的定義,物質決定意識的世界觀及方法論,意識對物質反作用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等。明確教學目標后,教師應考慮傳統文化融入本課教學的路徑,并完善教學設計。首先,教師應選擇合適的傳統文化教學內容,如國畫文化、書法文化等。然后,教師應圍繞教學重難點設計教學方案,如圍繞“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設計書法文化教學方案,通過呈現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書法名作為學生展示不同物質條件下書法家的意識形態和作品風格,使學生在了解書法文化的同時對“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形成深刻的認識。

2.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內容,豐富思政教學內涵

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源遠流長,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價值[3]。思政課教師應整合傳統文化育人資源,并根據高校思政課教學實際需求、課程教學主題篩選和整合相應主題的傳統文化育人資源,以豐富思政課教學內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古典詩文融入教學內容,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古典詩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言簡意賅、意蘊豐富的特點。將古典詩文融入思政課教學,有利于開闊學生的思政學習視野,使學生在品讀古典詩文的過程中積累文學知識和歷史典故,豐富學生的人文內涵。教師可以通過用古典詩文舉例說明、引申解釋的方式強化學生對思政教學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思政學習水平。以“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融入古典詩文。比如在講解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之間的關系時,可以將《孟子·離婁下》中的“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钡日Z句引入課堂,使學生明確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是有精神追求,應學會用道德理性、精神品格對自身的欲望進行引導和控制;在講解中國古人對理想的不懈追求時,可以將孔子《論語·衛靈公》中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和張載《橫渠語錄》中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引入課堂,以此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在講解道德修養方面的內容時,可以將老子《道德經》中的“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引入課堂,以此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這樣,學生就能在了解更多古代先賢的同時,與其進行超越時空的對話,得到人文素養和思想水平的提升。將古代經典詩文融入思政課教學,可以豐富思政教學內容,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古代文化的同時提升人文素養,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思政教學內容的感悟。

(2)民俗文化融入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民俗文化是對民間民眾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泛指一個地區內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習慣[4]。將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家鄉、祖國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可以將具有民俗特色的資源應用于思政課教學,通過演繹、講解等多種方式強化學生對民俗文化的理解,進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引入課堂,通過講解傳統節日的由來、內涵、風俗等內容,強化學生對家鄉、祖國的情感,實現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比如,教師可以將春節文化引入課堂。首先,教師可以圍繞春節與學生展開對話,引導學生說出對春節的認識,如春節是合家團聚的節日,是中華民族非常隆重的傳統佳節。接著,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與春節相關的內容,如春節的傳統活動包括掃塵、貼春聯、守歲、拜年、放爆竹等,春節的節日飲食包括臘八粥、年糕、餃子、春卷等。這樣,學生就會聯想起過年時合家團聚的場景,進而厚植家國情懷。民俗文化的融入,可以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在學習思政知識、了解民俗文化的過程中形成家國情懷。

(3)工藝文化融入教學內容,提升學生文化自信。民間手工藝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的主要構成內容,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5]。我國的工藝文化博大精深,包括陶瓷文化、染織文化、剪紙文化、玉器文化等。教師將工藝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內容,可以使學生在欣賞和品鑒工藝文化的過程中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教師將剪紙工藝融入思政課教學時,可以邊介紹剪紙文化邊進行文化自信教育。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剪紙工藝的形成與發展,并使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如人們使用鏤空雕刻的技法制作工藝品,人們使用剪紙方法在金箔、皮革、絹帛上剪刻紋樣,讓學生充分感受剪紙工藝品獨特的美。教師還可以介紹民間剪紙藝術家李寶鳳在剪紙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為學生呈現《沙舟》《大觀園》等立體剪紙作品,讓學生欣賞這些作品的藝術美及其所蘊含的思想情感,使學生充分感知剪紙藝術所含有的文化之美、思想之美、情感之美,從而提升文化自信。

3.傳統文化融入教學過程,強化思政培養效果

教學過程指的是師生雙方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進行的系列活動,包括呈現新知、講解新知、習題訓練等。要使傳統文化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其育人作用,教師就要將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全過程,通過持續滲透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理解,從而強化思政育人效果。

(1)利用傳統文化進行教學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做好新知導入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積極的意義,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導入過程,通過多元化的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新知教學的順利推進奠定基礎。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新知教學的主題、目標不同,教師進行課堂導入的方式也應有所區別。教師要注意根據文化特征使用文字、圖片、音頻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導入,確保學生的思政學習興趣被真正激發。以“思想道德與法治”這一門課的教學為例,進行“正確認識人的本質”“人生觀的主要內容”“人生觀與世界觀、價值觀”“人生價值的評價與實現”等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傳統文化內容,進行課堂導入。比如,教師可以播放《孔子》這一影片的片段,讓學生了解孔子的事跡,使學生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體會孔子的偉大抱負,了解孔子為實現自身理想所付出的努力。觀影后,教師可以與學生展開討論,并順勢引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內容。另外,教師還可以使用口述、文字展示、真人演繹等方式進行傳統文化的課堂導入,使學生產生思政學習興趣。

(2)利用傳統文化講解教學重點,提升學生思政學習水平。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學生對思政教學重點、難點、疑點理解不到位的情況,這會影響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較高的育人價值[6],教師應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政育人內容,并將其作為輔助教學材料用于思政課教學,通過講解、對話探究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重點內容,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思政學習水平。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一門課的教學為例,進行“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思維方法”等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應用傳統文化解釋抽象的思政理論,幫助學生理解相關內容。比如,教師可以引入《莊子·秋水》中的濠梁之辯內容,如“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比缓笠浴叭藨鯓尤フJ識事物”為討論中心,與學生就上述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讓學生認識到事物本身的相對性、認知事物的復雜性、認知過程的變異性等,進而使學生了解認知事物的不易與準確判斷事物的困難。這樣,學生就會加深對思政課程相應知識點的理解,從而提升思政學習水平。

(3)利用傳統文化進行練習教學,培養學生應用素養。高校思政課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是非觀念、家國情懷、道德修養、法治觀念為育人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就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營造學以致用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學會從“用”的角度反思所學內容,從而強化思政教學的育人成效。教師可以結合傳統文化的經典案例進行練習教學,通過指導學生分析案例、組織學生解決案例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應用意識,逐漸培養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能力。以“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的教學為例,進行國際形勢政策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李斯《諫逐客書》中的內容設計練習題目,如“‘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你能結合戰國時期的實際情況,解釋張儀所提出的‘連橫破縱的意義嗎?如果你是張儀,基于當時的情況,你能想出哪些方法幫助秦國走向強大?”這一案例分析題有助于學生基于形勢展開分析,學會靈活應用所學知識,通過“形勢與政策”的學習進一步鍛煉客觀分析國際形勢、國際關系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素養。

4.傳統文化融入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苯處煂鹘y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實踐教學活動,能夠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悟,使學生在實踐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應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并將傳統文化育人內容融入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了解中華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從而形成較高的綜合素養。

(1)基于傳統文化組織演藝活動,升華學生思政學習情感。為學生創造勞逸結合的學習環境,是促進學生持續學習的關鍵。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挖掘思政課教學的趣味因素,融入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組織演藝活動,借助演藝活動賦予學生積極的思政學習體驗,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情感。教師可以圍繞思政課教學的主題組織演藝活動,將傳統文化內容融入演出項目,以此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升華學生的學習情感。比如,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融入歌唱演出項目,組織學生演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清平調》等,讓學生在演唱古詩詞作品的過程中體會古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再如,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品表演項目,讓學生根據《負荊請罪》《蘇武牧羊》《穿井得一人》等故事進行小品表演,使學生在演出過程中學習傳統文化中知錯就改、不畏強權、忠貞不屈、客觀分析等品質。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演藝活動過程中體會思政學習的樂趣,在潛移默化中升華思政學習情感。

(2)基于傳統文化組織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目標之一。如果教師只向學生灌輸與社會責任相關的知識點,則很難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為此,教師可以基于傳統文化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并在活動中積極滲透責任教育,使學生在活動參與過程中感悟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明確自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從而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教師可以結合傳統文化的育人要素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感悟思政教學內容、應用思政教學內容,從而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比如,教師可以組織以務農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給不同學生安排不同的任務,如挑選種子、翻土、播撒種子、澆水、施基肥、除草等。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農耕文化,如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農業生活生產方式等,增強學生對和諧、環保、低碳等現代生活理念的理解,使學生在務農活動中認識到自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從而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課教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對提升學生的文化水平、培養學生的傳統美德與家國情懷有積極的意義。在實際教學中,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基于思政課教學實情,合理規劃傳統文化的教學融入路徑,保證傳統文化很好地發揮立德樹人作用,強化思政課教學效果。教師需要注意傳統文化在課程設計、課程教學資源配置、課程教學流程、活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中的融合情況,從多個角度出發落實文化育人工作,使學生在廣泛學習、廣泛探索、廣泛參與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與政治素養,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胡珊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模式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2,43(11):120-123.

[2]田瀚麟,尹燕.高校思政教學開展紅色教育困境與路徑[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02):27-29+58.

[3]馬光焱,張心悅.高校思政教學與“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路徑探索[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6(02):26-29.

[4]鄭曼.多元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措施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03):134-136.

[5]武卓輝.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視域下的高校思政教學實踐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03):92-93.

[6]李鈴.高校思政教學創新性策略探討[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4(09):94-95.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o Min

(Xuelian Mountain Campus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rich resourc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ultural, moral, and national sentiments, and can cultivate excellent talents with both moral and talent for the country. Based on the actu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and points out that teachers should organically integrat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proces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and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eaching; path; cultural cultivation; moral cultivation; patrioticsentimen

猜你喜歡
文化修養高校思政課道德修養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價值與教學改革探索
關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改革的思考
網絡考試:高校思政課考試改革的新取向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嶺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養”課中的應用
加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文化修養之初探
音樂是文化修養中不可缺少的
加強醫院政工干部道德修養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