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金融如何破解“三農金融悖論”

2023-09-06 05:09林正陳淼
當代農村財經 2023年9期
關鍵詞:數字金融信息不對稱

林正 陳淼

摘要:三農主體與金融業存在天然的相悖性:高風險低收益的農業行業特點、農村金融征信體系不健全、農民缺乏優質資產等均與金融資本低風險逐利的特性沖突。因此,三農金融始終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問題,使得三農金融市場出現了三農與金融排斥困局、進而誘發優質金融資本逆向選擇。近年來,我國數字金融飛速發展,帶動了三農金融的完善,長效拉動農村地區的消費,為破解“三農金融悖論”提供了契機。

關鍵詞:數字金融 三農金融 信息不對稱 農村金融悖論 國內大循環

*基金項目:2021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生命周期視角下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影響企業投資的機制、效應與對策研究”(21BJ105);2023年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融合影響稅收遵從行為微觀機制的仿真模擬研究”(2023A1515012398);2023廣東省社科共建項目“數字經濟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參與國際數字稅競合治理的經驗研究”。

一、引言與文獻綜述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苯鹑谑乾F代經濟的核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的有效支持。因此,二十大還明確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持續創新優化金融支持農業領域的方式手段。2022中央一號文件把“加強鄉村振興金融服務”作為單獨子目。自十八大以來,黨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實現雙創新突破,農村金融建設進程因此獲得成功推進和拓展。2022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了《關于做好 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特別強調“創新金融產品,優化金融服務,進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能力和水平”。上述文件根據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特性,指出其為金融資源投入的重要領域和薄弱環節,應不斷改善金融資源投入的不均勻性,推動三農金融產品與當前我國農村發展能力相適應,引導銀行、保險機構構建地區特色化的三農金融服務體系,提高金融對三農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服務水平。但目前農村金融相關實踐落地效果還與政策目標存在較大差距,金融工具未能有效適應“三農”特殊性,且在政策制定時并未高度重視各地區所存在的差異性。

理論與實踐表明,農村金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不同發展階段的理論指導、戰略規劃與政策實踐需要動態調整,相應的服務體系供給內容、方式和側重點也存在明顯差異(溫濤、何茜,2023)。Sherryand Nicholas(2021)提出的“農村金融悖論”充分印證了我國三農金融的難點與痛點,“三農”主體的高風險性與金融的風險規避性天然相悖、“三農”主體落后的發展程度與金融天然相悖、“三農”主體的低利潤與回報期長與金融的逐利性天然相悖。2016年《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發布以來,蓬勃興起的數字普惠金融憑借“技術優勢”將金融服務成功拓展到農村地區,為解決長期以來困擾“三農”的金融服務難題帶來了新的曙光和希望(王小華等,2021),為農村金融這一世界性難題提供了一種潛在的解決方案,也有助于從理論上破解“農村金融悖論”。數字金融與農村居民生活的高度融合深度滲透,可以滿足那些以往難以享受到金融服務的低收入和弱勢群體的需求,惠及被傳統金融排斥的大量農村居民(張勛等,2019)。本文首先從信息不對稱視角看我國三農金融的痛難點,對“三農金融悖論”和三農金融各主體矛盾關系進行研究,并立足于數字金融分析“三農金融悖論”的破解之道。

二、三農金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一)逆向選擇問題——金融排斥難題

金融排斥分為地域排斥、價格排斥、條件排斥三類。地域排斥是指受農村地區經濟不發達、基礎建設落后、人口密度小和農業收益低等因素影響,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開展金融服務的交易成本高、風險大、收益率低,提供金融服務積極性低,從而導致農民等弱勢群體難以享受到金融服務;價格排斥是指弱勢群體等貸款主體難以承受較高款利率而放棄享受金融服務;條件排斥是指金融機構為了降低貸款風險,要求貸款主體提供貸款抵押擔保品等,因難以達到貸款條件而無法獲得貸款的現象。由于缺乏抵押物資產、個人征信信息缺失、農業生產經營風險大以及居住地分散等原因,農村居民獲得正規金融服務存在天然阻礙,他們生產、生活的金融服務需求往往不能很好地得到滿足(黃益平等,2018)。

1.農業行業高風險特點導致地域排斥。與一般工商企業相比,農產品供給彈性較小,且我國農業生產絕大部分仍是以戶為單位,一家一戶獨立生產,只能跟隨農產品市場價格變化而無法參與或自主定價。當市場價格出現波動時,農民生產經營就可能面臨巨大的損失,由此帶來更大的金融風險。同時,農業生產對自然條件的依賴程度較高,小規模農戶生產自身條件不夠先進,使得農業面臨的自然風險也就更大。特別是我國南方沿海地區,農作物花期果期多臺風、雨澇等災害天氣,對農作物有較大的危害性。

2.農村較為落后的征信體系等各項建設引起地域排斥。首先,征信體系落后嚴重制約了三農金融的發展。一方面,信用信息不完整,信息采集范圍相對狹窄,且真實性得不到有效驗證。農村征信相關數據統計顯示,全國已建立信用檔案的農村人口只占25%左右,而已進行信用評定的只有約 18%。農村信用社個人征信系統開發及電子化建設的滯后,制約了個人征信系統的建設。農村居民居住分散和眾多的人口帶來的巨大工作量與稀少專業技術人才產生矛盾,極大地制約了農信社業務的開展。另一方面,征信系統與金融機構的對接存在錯位。新農村金融機構如村鎮銀行,受機構級別、業務量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未能正常接入征信系統,長期游離于社會征信體系。隨著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融資和信貸資產規模的不斷壯大,征信系統信息的完整性、真實性和權威性受到質疑。但農村“三資”管理薄弱又致使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舉步維艱。所謂“三資”即集體資金、集體資產、集體資源,農村各項建設均與“三資”密不可分。目前,農村“三資”管理工作中存在較多的突出問題,例如:農村集體資金使用和財務管理極不規范,經常出現違紀違規、亂作為的現象,同時財務人才的缺失使得賬目登記混亂;三資監管機構缺位,監管流于形式,加上賬目混亂使得“三資”監管難以進行。

3.農民的弱勢地位造成價格排斥和條件排斥。農民的弱勢地位在金融方面具體體現為難以提供抵押品且借貸成本高。無論是農戶,還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都存在抵押擔保物不足的問題,使得他們難以獲取貸款。農民對自己經營的土地沒有所有權,所以不能進行抵押。而城市居民貸款廣泛用來抵押的“房產”在農村中也不能生效,在2016年以前,農房并不具備抵押的資格,而此后的試點中農房抵押也面臨一系列的難題。同時,農村金融網點少、規模小,農民獲得貸款除了支付利息的信貸成本外,還有運輸費用、通勤費用等各種其他費用,導致總借貸成本較高。

(二)道德風險問題——金融企業風險難題

1.農業信息壁壘。征信系統的缺位造成了金融機構對農業生產環節和農戶信用信息的掌握和把控能力不足,但農戶所擅長的恰恰就是農業生產環節的信息。這項道德風險在農業保險上得到明顯的表現,作為農業保險受益人的農民,其中多數對保險的認識不足,認為購買保險必須獲得賠付,否則購買保險無異于讓保險公司白賺自己的錢。這種“保險不保險”和“購險必得賠付”的心理,造成災害發生后農民隱瞞事實或無所作為,騙保的行為較為多發。農業保險相較于其他保險項目具有特殊性,農戶掌握和控制了農業的絕大多數信息,對于保險公司來說,農戶占有絕對的信息優勢,所以在金融觀念落后的農民群體中,故意隱瞞、謊報案情、夸大保險事故、置換保險標、災后不作為等欺詐騙?,F象在所難免。

2.農村管理體系落后導致資金流向難以把控。金融企業很難知道資金的流向,由于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實行“憑證發放,隨用隨貸,額度控制,周轉使用”的辦法,加上大多數農戶不會使用線上金融軟件,大多數為柜臺辦理,但是臨柜人員無法嚴格審查貸款用途的真實性,造成部分農戶亂報實際貸款用途,貸完款再貸給其他農戶,形成頂名貸款的情況,無形中風險大大提高。有的借款人并沒有將貸款使用在農業生產中,而是用于其他生活支出甚至個人非正常消費支出,致使貸款到期無法按時歸還,形成巨大的金融風險。

3.農民貸款過多導致金融企業風險增加。目前,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同質化現象嚴重,這就造成了它們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國家政策的硬性要求下,不少農村金融機構迫于業績考核壓力和同業競爭,在“逆向選擇”的影響下,過度授信優質農戶,造成“一戶多貸”現象。這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三農”主體的資金需求問題,但也使得金融機構面臨的信貸風險大幅上升。在抵押品方面,農戶并沒有優質抵押品,大多將兩權作為擔保物抵押給金融機構。由于銀行作為貸出資金的一方并沒有處置兩權的能力,即使具備也會增加大量的附加成本,例如管理和變現的成本等。因此,這類抵押物對銀行來說價值十分有限,對銀行來說更像是一種負債。農民金融知識的缺乏,加之土地和宅基地對農民來說是關乎性命、生活的必需品,導致農民在農產品銷售失敗后,兩權抵押容易出現違約情況。農民違約行為無法得到相應處理,農村社會保障系統也沒有得到有效建立,農民在兩權抵押后得不到妥善的處理,一旦做不好違約追究工作,極易造成影響社會安定的局面。

三、數字金融破解“三農金融悖論”

(一)數字金融從理論端破解“三農金融悖論”

傳統的三農金融服務由于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始終無法有效推進,導致融資難、融資貴成為“三農”金融發展的巨大痛點。這就需要依靠數字金融,以克服長期以來“三農”金融服務中面臨的缺乏標準抵押物的“痛點”與信息不對稱的“堵點”,進而突破物理網點和人工成本的束縛,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受眾范圍,解決長尾人群缺乏金融服務的困境,為鄉村發展尋找內生動力并提供發展新動能(王小華等,2022)。

1.數字金融破解地域排斥。數字金融打破了地理限制,突破了以往物理網點對金融服務的約束,僅通過手機APP、微信小程序、網頁等互聯網平臺便可完成金融業務。由于農業金融缺口和三農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極大,數字金融的迅猛發展帶動了金融服務體系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幫助更多農村居民參與到金融市場中,有效降低了三農金融排斥。

2.數字金融破解價格排斥。數字金融極大地降低了傳統金融服務的成本和風險,提高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與傳統金融模式相比,數字金融依托互聯網平臺,一是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線下網點和工作人員,突破了金融服務的成本約束?;诨ヂ摼W直接將資金需求方和供給方連接起來,大幅縮小搜尋匹配成本。

3.數字金融破解條件排斥。一方面,數字金融可以針對三農多樣化的金融需求,涉及相應的金融服務與產品,進而降低準入門檻、提高金融產品的可獲得性。減少因抵押品問題帶來的“申請難”問題,推動普惠性金融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數字金融拓寬了三農金融服務的獲取渠道,諸如螞蟻花唄、京東白條互聯網借貸的受眾越來越廣,只需申請者信用良好、無不良記錄,即可輕松獲取小額借貸,解決了農村居民“無信心申貸”的難題。

4.數字金融打破三農金融信息壁壘。數字技術可以幫助金融機構更加精準地刻畫用戶畫像并對其信貸風險進行精確評估,增強風控能力,降低潛在信用風險。同時,依托物聯網技術,金融企業能準確評估農業受災面積,遠程實時監控農產品種植相關情況。相應地,農戶也可利用大數據技術更便捷地獲得準確度和透明度更高的金融信息,了解金融行業運行原理等,減少農村消費者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

(二)數字金融從實踐端破解“三農金融悖論”

數字金融為傳統金融改革帶來了無限可能。顯而易見的便是“農業保險+科技溯源”“互聯網+信貸”等一系列單獨類型金融服務與數字技術的結合。例如,郵儲銀行惠州分行推出的“農擔貸”信貸服務。通過數字技術,龍門縣支行得以開展春耕信貸需求大摸排,并從中了解到順喜來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對于設備更新和擴建廠房等擴大生產的資金需求,立即派出工作人員上門調查收集資料。據了解,該公司集種植、生產、科研、銷售為一體,是惠州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自有優質水稻種植基地超1000畝,訂單合作基地約5000畝,每年產量約6000噸。本應可以較低難度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但由于缺乏合格的抵押物,反而很難獲得合適的貸款金額。郵儲銀行惠州市分行,依靠數字技術實現了快受理、快調查、快審查、快發放,最終以最低的擔保費率和貸款利率為該公司發放了217萬元無抵押農擔貸款。

不僅僅是龍頭企業,農戶個人也可成功申請無抵押貸款。受高溫久旱影響,2021年鎮隆荔枝相比去年減產三成,為了保住荔枝樹,農戶必須再花一筆資金去購買和安裝灌溉設備。但荔枝季節性較強,成熟期僅一個多月,保鮮期僅約5天。果農往往需要先投入資金去購買化肥、支付工人工資等,因此這個時期資金經常青黃不接。農業銀行廣東分行積極對接并主動服務荔枝產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主動提供信貸支持。通過數字金融技術,農行了解不同農戶的生產經營情況、資金需求缺口,并為其量身定制了金融服務方案。依托村委會建檔推薦和線上自動審批,在農行內部完成貸款決策流程后,農戶在掌上銀行上就能申請到無抵押貸款。

除了上述的農業保險的數字化創新外,多種金融服務聯動創新發展才是數字金融的“重頭戲”。例如,“保險+信貸”模式通過保單數據構建信貸模型、保額測算授信額度,探索推廣純信用、全線上的信貸支農惠農模式。換句話說,農業從事者可以通過低成本撬動更多金融資源。很多農業從事者對發展充滿信心,但前期的大額投資往往成了阻礙,所以開展“險貸直通車”的創新服務是農業生產經營的驅動力,有助于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其次,從金融企業角度,“三農”金融的風險也能通過此模式進行分散。農業保險通過轉移農戶面臨的損失風險,平滑農戶收入波動,保障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積極性。農村信貸通過政府優惠貸款利率政策,為農戶提供生產資金,提高了農戶進行農業生產的便利性,不斷推動改進農業生產規模和集約化水平。做好兩類金融工具的打包組合與風險管理,實現二者良性互動,對于充分發揮金融的支持作用、實現精準扶貧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葜菔兄賽餞CL智融科技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攜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于2022年7月在惠州落地首單“惠農貸”產品。通過保險公司的增信授信,對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者放出低息、免抵押的農業生產經營貸款。作為數字金融產品,該項目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務,可覆蓋種植、養殖、設施農業等多個領域,滿足農戶多樣化生產經營需求。同時,該款產品最長期限可達12個月,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戶資金占用,使農戶可將更多資金投入生產經營,實現增產促收。不僅無需抵押,且可線上申請、極速放款、用款便捷,最高可貸100萬元,降低貸款門檻,有效解決了農戶的融資難題。

無獨有偶,“保險+期貨”近年來不但為廣大農業經營者所接受,也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氨kU+期貨”主要涉及投保主體、保險公司、期貨經營機構三個主體。農業經營者或企業向保險公司購買價格保險產品,將價格風險轉移至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向期貨經營機構購買期權轉移風險,期貨經營機構在期貨市場上進行風險對沖操作,將風險轉移至期貨投機者。項目到期后,若價格對投保主體不利,投保主體向保險公司提出索賠,保險公司向投保主體賠償損失,同時執行場外期權合約,獲得期貨經營機構支付的期權結算金額,期貨經營機構平倉了結,最終實現風險分散、各方收益的閉環。因此,“保險+期貨”模式,成功分散了“三農”金融面臨的高風險,極大程度上解決了“三農”金融的金融排斥問題,使金融業能進入、敢進入、想進入“三農”金融市場。

從金融企業角度上看,金融企業能突破空間限制,第一時間發現客戶、鏈接需求,而三農主體正是巨大的需求缺口,因此地域排斥得以破解;同時,金融企業能通過數字技術、物聯網技術等迅速展開各項調查,評估金融風險,打破農業信息壁壘,降低道德風險。從三農主體的角度上看,金融企業通過數字金融的評估后,能為不同的客戶量身定制金融產品,還能與其他金融行業互動以降低三農風險,破除了條件排斥;而數字金融依靠方便快捷的操作極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力成本,加之其有效破除道德風險問題,使三農主體以較低的成本獲得一定量的資金和金融服務,破解了價格歧視;而諸如“保險+信貸”“保險+期貨”等聯動產品甚至能從源頭分散三農金融風險,從而破解“三農金融悖論”。

參考文獻:

[1]溫濤,何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邏輯轉換、難點突破與路徑選擇[J].中國農村經濟,2023,457(01):93-114.

[2]Sherry, T. K., and L. Nicholas, 2021,“Digitally Down to the Countryside: Fintech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57(10): 1739-1754

[3]王小華,馬小珂,何茜.數字金融使用促進農村消費內需動力全面釋放了嗎?[J].中國農村經濟,2022,455(11):21-39.

[4]張勛,萬廣華,吳海濤.縮小數字鴻溝:中國特色數字金融發展[J].中國社會科學,2021,308(08):35-51+204-205.

[5]黃益平,王敏,傅秋子等.以市場化、產業化和數字化策略重構中國的農村金融[J].國際經濟評論,2018,135(03):106-124+7.

[6]王小華,馬小珂,何茜.數字金融使用促進農村消費內需動力全面釋放了嗎?[J].中國農村經濟,2022,455(11):21-39.

(作者單位:廣東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

責任編輯:宗宇翔

猜你喜歡
數字金融信息不對稱
數字金融時代大學生消費行為探析
析我國數字金融的法律管理
普惠金融視角下縣域數字金融發展研究
區塊鏈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影響
中國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現狀與建議
基于P2P網絡借貸的信用風險管控研究
基于信息不對稱視角下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討
融資約束:文獻綜述與啟示
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大學生就業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