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活動理論的4版信息技術教材評價設計比較研究

2023-09-06 06:57植美燁孔維宏吳鈺璇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23年5期
關鍵詞:教材分析核心素養信息技術

植美燁 孔維宏 吳鈺璇

摘 ?要 ?圍繞核心素養展開對學生的評價是當前的重要議題,而教材分析是衡量評價設計是否有效的手段。以往對于教材的分析往往關注教材的整體,本研究聚焦于信息技術教材的評價設計,以活動理論為基礎提出分析框架,選取4個版本的信息技術教材,從五個角度展開對評價設計部分的分析與比較,并根據比較的結果,從四個角度提出反思與建議。

關鍵詞 ?活動理論;信息技術;教材分析;評價設計;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67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3)05-0067-06

0 ?引言

信息技術的發展引發各領域的變革,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素養成為衡量人才的重要品質?!镀胀ǜ咧行畔⒓夹g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和信息社會責任[1]。隨后,新的高中信息技術教材陸續出版。當前信息技術學科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成為新時代的數字公民。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系統化工程,有著整體性、綜合性及連貫性三大特征,學科核心素養的確立是將其落實于教學的前提[2]。信息技術課程應充分支持學生信息素養的發展,而教材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也會影響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教材分析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要把握教材知識的廣度與課程內容的深度,因此采用的分析方法會影響分析質量的好壞。

評價在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應圍繞學科的核心素養展開。評價活動在課程開展的不同階段都能發揮出獨特的作用。評價的一個重要作用是促進學生的學習,而評價必須在課堂中持續開展才能發揮作用,無疑對教師的評價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因此,關注教材中的評價活動,對信息技術教材中的評價活動進行分析,對于教師把握課程內容,開展教學設計,進行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

1 ?活動理論及其對教材分析的啟示

1.1 ?活動理論的發展與主要思想

活動理論是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的跨學科理論框架,至今活躍在人類活動的各大領域?;顒永碚撈鹪从诳档?、黑格爾的古典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經過維果斯基、列昂節夫等人為代表的蘇聯文化歷史學派的發展而成形。20世紀70年代后期,活動理論進入西方世界,開始在各個領域發揮作用。20世紀80年代后期,芬蘭的恩格斯托姆進一步研究和發展了活動理論,將活動理論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活動理論取得了新的突破。根據恩格斯托姆的觀點,活動理論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以維果斯基的中介觀點為代表的第一代活動理論、關注到個體與集體行為不同的第二代活動理論和走向多元化應用的第三代活動理論[4]。

第一代活動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維果斯基。受到行為主義的影響,維果斯基提出了“中介”的概念,認為人類與客體環境之間存在“中介”[5]。作為連接二者的存在,“中介”可以理解為“工具”,包括物質生產工具(即實物工具)與社會文化工具(如語言符號)。但維果斯基未能形成系統的理論,而且維果斯基的分析對象更多是個體而非集體。

第二代活動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列昂節夫。列昂節夫帶領其團隊開展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活動的層級水平結構”,首次劃分了活動的水平層級,如圖1所示?;顒永碚摰慕Y構有兩條平行的脈絡:一條為動機、目標、條件,另一條為動機、目標、操作。對活動的研究,就是活動的各種內部關系,活動、動作、操作及其對應的動機、目標、條件構成了基本的活動單位[6]。最高水平層級的“活動”由一定的“動機”激發,構成活動的動作則是由對應的目標所驅使,構成動作的具體操作則是由環境條件所決定。此外,列昂節夫關注到了個體與集體行為的關鍵性的不同:勞動分工的出現。列昂節夫所取得的工作進展標志著活動理論的正式形成。20世紀70年代,維果斯基、列昂節夫等人所創立的活動理論開始進入西方的視野,活動理論開始在各個領域得到應用,第三代活動理論開始形成。恩格斯托姆結合達爾文的進化理論,重新分析了人類活動的演進過程,將人類活動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提出了不同階段的核心模型,并且把分析的對象從單個活動擴展到多個活動組成的系統[7]。

1.2 ?活動理論對于教材分析的啟示

“單位分析法”的核心思想是:通過分析局部的方式來推出整體的特點。列昂節夫提出“活動的層級水平結構”,提出分析人類活動的建議:通過先后整合最基本的“操作”和“動作”最終構成一個整體的“活動”。需要找出可以體現整體“活動”特點的最小單位,然后對最小單位進行分析,而最小單位不可再次進行分割,否則就會喪失體現整體特點的特性。研究者針對信息技術教材中的評價設計展開分析,評價是教科書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課程進行的一部分。整體評價活動以教材的章節(單元)為分析單位,分項評價活動以教材典型要素為分析單位[8]。

1.3 ?活動理論支持下的信息技術教材分析框架

活動理論是維果斯基等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上構建的理論,最初是為了解釋人類活動,后來在各個領域得到應用。在第二代活動理論中,進行一次完整的分析,可以從分析其構成要素開始,完成基本要素的分析,再通過整合各個層級實現對活動的整體分析。依據列昂節夫的理論,客體就是活動的對象,活動的終點是客體發生了變化,激發主體活動的正是動機,活動的基本單位是行為,而行為則是由不同的要素——“操作”構成。由于活動伊始有著意識的參與,早期的操作都是行為,而隨著活動的進行,其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高層次的結構最終實現向低層次的演變[9]。

研究者以活動理論為指導,以活動層級理論為框架,以單位分析法為依據,針對各個版本中信息技術教材中的評價設計開展教材分析活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展開對比分析。如圖2所示,最高水平的“活動”由不同的“動作”組成,而中間水平的“動作”則是由常規性的“操作”組成。所有教材評價設計的分析可以視作第一水平的“活動”層級,也就是將整個研究的活動視作第一層級。針對不同版本教材評價設計的分析則視作第二水平的“動作”層級,所面對是不同版本不同章節的評價部分。至于第三水平的“操作”層級,則是對應為評價部分中各個組成要素進行分析。

2 ?活動理論支持下的信息技術教材比較分析

研究者針對高中信息技術教材的評價部分進行分析,首先瀏覽所有新課標出臺以后的高中信息技術教材,在了解各個教材特點的基礎之上,展開進一步的篩選工作,最后選定了人教版高中信息技術必修2、浙教版高中信息技術必修2、滬教版高中信息技術必修2信息系統與社會和教科版高中信息技術必修2信息系統與社會開展教材分析活動,具體的分析對象為各版本教材中的評價部分,分析的實體包括教師用書、學生用書以及配套的數字化教學資源。

2.1 ?評價設計的分布情況

人教版的評價活動主要分為三種:作為項目評價部分的“項目實施”、知識綜合評價的“練習提升”以及每章節的總結評價。其中,每章的各小節分別設置一個“項目實施”,在“項目實施”之后設置了“練習提升”用以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每一章的末尾設置的是“總結評價”,學生需要依次完成三個任務檢驗與總結學習的情況。

浙教版在每一章節中都安排了五種評價活動,分別是:思考與練習、鞏固與提高、實踐體驗活動、挑戰項目和擴展項目。評價活動可以進一步歸為三類:知識綜合評價、項目綜合評價與實踐體驗得分。其中知識綜合評價包括思考與練習、鞏固與提高,項目綜合評價包括挑戰項目,實踐體驗得分指的是實踐體驗活動。此外,浙教版給出了每個章節綜合評價的計算公式,三類評價活動的得分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權重。

滬教版的一個單元由子項目、單元挑戰和單元小結構成,即三者是組成單元的基本單位。滬教版的知識評價包含“思考與討論”和“單元練習”,項目評價包含每個單元的子項目和“單元挑戰”,總結評價就是“單元小結”。

粵教版一個單元由項目范例、小節內容、本章扼要回顧和本章學業評價組成。其中,每小節內容包括知識的呈現、各項課程活動,還有項目實施的環節。項目范例作為每章節開展項目前的一個指引,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偨Y評價則是“本章扼要回顧”和“本章學業評價”,組成項目評價的是小節中的項目實施環節以及全書末尾單獨設置的項目評價表。4版教材的評價設計構成對比如表1所示。

2.2 ?知識評價的設置方式

人教版并未針對整個章節進行統一的知識評價設計,而是在每小節設置了“練習提升”,將其作為每小節知識評價,是課堂上必須完成的任務。每小節會設置數量不等的題目供學生作答,題目類型眾多,但是并未就題目的類型進行分類,而是統一設置在同一個部分。人教版設置了多樣的題目類型。人教版并不局限于知識的簡單掌握,而是更加注重與學生發生關聯,與生活發生關聯。在2.2“信息系統的開發過程”中,練習提升就包含多種題目類型,如“信息系統分析的目的是什么”“選擇常用的信息系統,如學生學業評價系統……以實現某個操作為例,描述其大體工作過程”。除此以外,也有要求學生參與體驗類的題目,2.3“信息系統的優勢與局限性”中,學生參與網絡購書完成對應任務,“從使用者角度和數據流向的角度,分析平臺的購書流程并畫出簡圖”。

浙教版中屬于知識評價類的有:思考與練習、實踐與體驗和鞏固與提高。三者出現在一個章節中不同的位置,其地位和作用稍有不同?!八伎寂c練習”部分正如其名,最終要求學生在紙面上呈現結果,如表格、概念圖、分析案例等等,實則要求學生要有思考的過程?!皩嵺`與體驗”部分要求學生通過體驗各種硬件設備、軟件工具的使用,感受信息技術對生活的影響與改變,并在“結果呈現”中將體驗結果填寫完成,同樣暗含了對學生進行思考的要求?!办柟膛c提高”則出現在每章節的末尾,其作用是對整個章節進行總結性的評價,其中出現的題目考查的范圍往往囊括幾個小節,對知識的綜合運用有較高要求。浙教版根據不同的階段,對于題目作了進一步劃分,設置了具體的場景,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運用能力。

滬教版的知識評價設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各個項目中出現的“思考與討論”,另一類則是出現在單元小結部分的“單元練習”?!八伎寂c討論”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討論?!皢卧毩暋睍峁┤舾傻烂枋鲈敱M的題目,學生需要綜合運用單元所學的知識對題目進行分析和作答。

粵教版的知識評價包括“本章扼要回顧”和“本章學業評價”?!氨菊露笠仡櫋蓖瑯右钥梢暬问匠尸F知識的脈絡,供學生總結知識點時參考,同時要求學生回顧單元學習的歷程?!氨菊聦W業評價”內含三類題目:單項選擇題、思考題和情境題。單項選擇題著重考查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思考題則更注重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使學生探討與生活關系更為密切的問題。相較于另外兩類題目,情境題會通過提供詳細的文字材料來設置一個具體的情境,學生通過閱讀材料的方式對材料進行分析或者闡述。

2.3 ?項目評價的展開方式

人教版將“項目式學習”的理念落實到每一小節,每小節的項目就是子任務,學生完成所有子任務的過程也是完成主題項目的過程。在完成每小節的“項目實施”以后,學生需要完成“練習提升”從而檢驗每小節知識掌握的情況。項目活動的評價表格設置在了全書最后的位置,學生需要依據給定的六個評價項目,回顧在項目開展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分,并需要給出理由和待改進之處。以人教版必修2信息系統與社會中第2章“信息系統概述”為例,第2章的主題項目為“訂票系統初探”,三小節的“項目實踐”分別是主題項目的基本構成單位:2.1“信息系統的組成與功能”要求學生開展項目“調研分析訂票系統中的四個關鍵要素”,2.2“信息系統的開發過程”要求學生完成項目“了解訂票系統的大體開發過程”,2.3“信息系統的優勢與局限性”要求學生開展項目“調研分析訂票系統的優勢與局限性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浙教版的“項目挑戰”部分包含項目導語、項目任務、過程與建議、評價標準和拓展項目幾個部分。其中,項目導語的作用是引出項目的背景與總體要求;項目任務和過程與建議則是包含了對項目開展的具體要求;評價標準以表格形式呈現,要求學生依據標準對項目實施過程、項目實施的效果以及成果交流的結果進行自我評價,學生在進行評分的同時,還需要給出評分依據與后續改進的措施;拓展項目則是“項目挑戰”部分的進一步深化,在原有基礎上將任務拓展到其他場景。開展項目的方式是多樣的,第一章要求學生針對“火車購票系統”展開調研,第二章要求學生設計“餐廳信息系統”,第三章要求學生針對家庭和校園中的“信息系統”展開調研,第四章則要求學生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和“可視化處理”。

滬教版的項目評價設計分為兩部分:每個單元子項目下屬的“活動”和單元末尾“單元挑戰”。每個子項目的目標是對于單元目標的分解,每個項目設置了不同的學習活動,學生通過參與活動完成項目,“活動”包含每個項目設置的具體任務,每個單元的內容與子項目結合起來,學生完成子項目的過程便是學習的過程。此外,面向真實情境的“單元挑戰”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每個單元的知識解決問題。

項目評價部分,粵教版首先給出項目范例作為學生正式開展項目前的活動指引,其后的項目實施與知識內容交替出現,針對項目的開展過程提供了多種類型的活動?;浗贪孢€設置了項目活動評價表,用以支持對學生的項目評價。評價量表可以用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還提供了總分計算公式。以項目活動的每個推進環節為時間軸,學生根據實際表現給出對應的分項評價,最后完成綜合評價。評價結果有四個等級:優秀、良好、中等和仍需努力,對應四個分數段。評價表有六個欄目:項目學習過程、學科核心素養達成、一級指標、二級指標、評價結果和支撐材料,實際上是以核心素養衡量學生在項目開展過程中的表現情況,給出評價結果和對應的依據。

4版教材項目設計的單元主題如表2所示。

2.4 ?綜合評價的設置方式

人教版的“總結評價”由固定的三個部分組成:知識總結、章節內容掌握程度評價表、回答與反思。第一部分需要學生對照知識結構圖進行單元知識總結;第二部分會提供各個章節的知識技能評價表,學生對照進行掌握程度總結;第三部分會安排若干個問題,學生需要回答問題并進行反思?!翱偨Y評價”三個部分的內容都與章節內容緊密聯系。如第1章“信息技術與社會”的知識總結部分,信息社會所屬的基本特征有:數字生活、在線政府、信息經濟、網絡社會等等;如第2章“信息安全與社會責任”的章節內容掌握程度評價表中,知識點“系統與信息系統”對應的掌握程度依次是:不了解、了解、理解。導圖總結的設置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掌握各章的主要內容,而知識技能評價表則會讓學生對自己各項內容的掌握情況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從而找出薄弱之處。第三部分的問題反思的問題設置聚焦于學生學習的過程、小組協作、項目實施等活動,或是以章節為問題的出發點,探討影響更為深遠的問題。如第1章“信息技術與社會”中“協同創新要求各個創新主體實現知識共享……在小組寫作中你做得是否讓人滿意”,又如第2章“信息系統概述”中,“在本章節學習中,你在小組合作方面有什么體會”“信息系統的發展前景,會對你將來的專業或者職業選擇產生哪些影響”。

浙教版并未在章節末尾單獨設置綜合評價,而是將章節知識類評價和項目評價作為每章的綜合評價,并給出了具體的計算方法。但浙教版只提供了項目活動的評價量表,此外,浙教版雖然提倡采用自評與他評的結合,但教材中的評價量表仍然以自評為主。

滬教版的總結評價就是“單元小結”,分為三個部分:單元的主要內容梳理、單元練習和單元評價。單元主要內容梳理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單元知識點。單元練習就是針對整個單元的知識綜合評價,形式以問答題為主。單元評價則要求學生依據每單元的評價量表作自我評價,量表中依據核心素養和知識內容總結出了對應的目標描述,學生對照每條描述填寫在“達成情況”一欄中給出相應的評價,但是量表并未對達成情況和學生對應掌握程度作進一步說明。

粵教版的總結評價就是知識評價部分,設置了“本章扼要回顧”和“本章學業評價”?!氨菊露笠仡櫋蓖瑯右钥梢暬问匠尸F知識的脈絡,供學生回顧知識點時用作參考?!氨菊聦W業評價”內含三類題目:單項選擇題、思考題和情境題。

2.5 ?對比分析小結

人教版的評價活動的特點:將單元項目分解為小項目,項目評價貫穿全章節,每小節的練習提升進一步檢驗知識掌握情況,在章節最后設置總結評價,學生分別針對章節中的知識、技能以及項目活動的表現作出評價,對學生的能力提升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浙教版的評價活動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更重視學生的實踐體驗,同時也要求進一步的思考。項目挑戰與生活息息相關,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每章的各小節都設置了知識評價類的評價活動,而項目綜合評價部分則是放在了章節末尾。

滬教版將項目式學習的理念融入每個單元的學習當中,通過完成活動來完成項目,進而完成每個單元的學習。知識評價方面以問答類題目為主,要求學生結合知識內容對現象進行分析。項目評價則是以單元挑戰的完成情況為主,是整個單元的小節部分,突出的是檢驗學習目標達成情況,未能針對項目活動給出相應的評價量表。

粵教版設置了通用的項目評價量表,支持多個主體的評價,以項目活動的開展為時間軸,評價的指標設置具體。最大特點是通用性,關注項目開展過程、學科的核心素養和學生的能力。此外,將評語中的“不合格”替換為“仍需努力”能激勵學生。

3 ?反思與建議

3.1 ?推進課堂評價方式多元化,構建更為完善的評價體系

在本研究所分析的信息技術教材中,綜合運用評價方式是一大特色,既有針對章節內容的知識類評價,也有針對項目活動的評價,但從評價量表設置的角度與對象而言,往往局限于學生的自我評價,教材未能就教師評價與同伴互評部分制定出相應的量規,此外也并未對其他方面的評價給出相應的權重。評價活動應更多關注到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課堂評價不應該僅僅覆蓋學生的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和教師評價也是重要的工作方向。為發揮學生在指向核心素養的課程評價中的作用,學校應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提高評價的能力,同時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程評價實踐,學生自身也應加強參與課程評價的自主性,提高自身課程評價意識和評價能力[10]。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不僅僅意味著實現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更是要實現多元的評價。

3.2 ?加強項目活動設計引領性,創造更為和諧的學科課堂

項目學習聚焦于真實的問題,學生在過程中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運用一系列的方式,最終達成學習目標。在處理項目活動與課程知識內容的關系上,各個版本的教材都有不同的做法,在信息技術的課堂之上,學生不僅要完成項目的任務,還要完成對課程知識技能的掌握,二者并行不悖,互為表里。在信息技術課堂上開展項目學習的過程中,要避免項目活動流于形式。將章節或者單元的項目進行分解,落實到每個小節上[11]。明確各個子項目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分析每章節的目標知識技能,處理好知識內容組織與項目設計的關系,從而更有利于核心素養的培養。

3.3 ?增強課程核心素養導向性,培養更懂創新的未來公民

新課程標準出臺以來,全國各地紛紛出版新的高中信息技術教材。在學科核心素養的導向下,教材的各項內容設計向核心素養看齊?,F行的信息技術教材中采用項目式學習的比比皆是,各類項目活動的開展體現了核心素養的要求。相較于以往,現行各版本信息技術教材的內容往往較為新穎,能夠反映社會的進步與變遷。信息技術作為一門與過去、現在和未來關系都十分密切的學科,不僅回顧過去,更要能展望未來。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對于培養學生成才有著重要的作用,而未來的社會需要創新。教師在進行評價設計時,要以核心素養為準繩,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具體而言,培養出具有“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精神的學生,對于群體和個體都是有利的[12]。

3.4 ?推進課堂倫理教育常態化,打造更現代化的倫理文化

隨著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各項新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其中的倫理問題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過去停留在設想當中的種種問題,正在慢慢地變成現實,未來的信息技術教材應該更多關注到倫理問題。

在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中,盡管“信息社會責任”中蘊含了對于信息時代社會倫理的要求,不同的教材中也設置了若干小節的內容,但是僅靠專門的一小節是不夠的,信息社會的倫理應該滲透到其他的內容和環節中去。因此,教師應肩負起在課堂上推進教育倫理常態化的任務。從發展倫理學角度看,科技倫理問題應成為人類社會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教師應結合社會關注度高的科技與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專題研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技倫理觀[13]。

4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

(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解月光,楊鑫,付海東.高中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

養的描述與分級[J].中國電化教育,2017(5):8-14.

[3] 崔允漷.促進學習:學業評價的新范式[J].教育科學研

究,2010(3):11-15,20.

[4] 葛文雙,傅鋼善.基于活動理論的網絡學習活動設計:

“現代教育技術”網絡公共課活動案例[J].電化教育研

究,2008(3):50-54,62.

[5] 呂巾嬌,劉美鳳,史力范.活動理論的發展脈絡與應用

探析[J].現代教育技術,2007(1):8-14.

[6] 張世英.關于A.H.列昂節夫活動理論的歷史形成、基本

思想和對它的評價[J].心理學報,1985(1):23-30.

[7] Sannino A, Engestr?m Y. Cultural-historical act-

ivity theory: founding insights and new challenges

[J].Cultural-Historical Psychology,2018,14(3):43-

56.

[8] 柳葉青.從實體思維到實踐思維:當前教材評價研究的

新趨勢[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12):24-30.

[9] 孫海民,劉鵬飛.以活動理論審視學習活動[J].中國電

化教育,2015(8):29-35.

[10] 徐彬,劉志軍.指向核心素養的課程評價探析[J].課

程·教材·教法,2019,39(7):21-26.

[11] 李鋒,王希,王吉慶.面向學科核心素養信息技術教科

書的設計與開發[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8):

116-122.

[12] 楊曉哲,任友群.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價值追求:數字

化學習與創新[J].中國電化教育,2017(1):21-26.

[13] 張永波.智慧教育倫理觀的建構機理研究[J].中國電

化教育,2020(3):49-55,92.

猜你喜歡
教材分析核心素養信息技術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長話短說”欄目在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作為“核心素養”的傾聽
“1+1”微群閱讀
向著“人”的方向邁進
核心素養:語文深度課改的靶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