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古斯丁自由意志的變奏

2023-09-06 08:12劉子駿
西部學刊 2023年16期
關鍵詞:自由意志恩典奧古斯丁

摘要:關于人是否擁有自由意志,哲學家們始終莫衷一是。處于中世紀之初的奧古斯丁繼承了古希臘哲學的理性精神,并在與摩尼教和佩拉糾學派論戰中,逐漸形成了有著獨特理解的自由意志學說。在早期,他從基督教絕對一元論視角出發,提出了只存在人類道德上的惡、不存在形而上的惡和人具有從罪中覺生的自由等觀點。在他看來,上帝能夠預知卻沒有預定人會犯罪,罪的行為是人自由選擇的結果。晚期的奧古斯丁對自由意志概念進行了修正,對人所具有的自由意志加以限定,但仍然沒有取消人的自由意志。奧古斯丁強調“自愿即自由”,即自由意志是人自我決斷的自由。

關鍵詞:奧古斯??;自由意志;兼容論;原罪;恩典

中圖分類號:B50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16-0161-04

Abstract: Philosophers have long debated whether or not man possesses free will. Augustine, living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Middle Ages, inherited the rational spirit of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and gradually formed the doctrine of free will in his debates with Manichaeism and Pelagi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ristian absolute monism, he proposed in the early days that there is only human moral evil, but no metaphysical evil, and that man has the freedom to be born from sin. In his view, God could foresee but did not predestine man to sin, and the act of sin was the result of mans free choice. Later, Augustine revised the concept of free will and limited mans free will, but did not abandon it. Augustine emphasized that “free will is liberty”, that is, free will is the freedom of self-determination of man.

Keywords: Augustine; free will; compatibilism; original sin; grace

古往今來,對于人類是否擁有自由意志的問題爭論不休。人是否擁有自由意志?這個問題的本質在于:自我能否依據自身的意愿進行自決,哲學家們對此問題莫衷一是。

自由意志的概念在古希臘哲學中是從知識論知識論,來源于希臘語知識(episteme)和演講(logos),它是探討知識的本質、起源和范圍的一個哲學分支學科。知識論和認識論之間的關系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它們是同一個概念,而也有人認為它們其實是存在一些密切聯系的兩個不同概念。的視域出現的。在蘇格拉底“知即德”“知即德”,蘇格拉底道德倫理的核心命題,即美德、真理與知識是統一的。因此,只有在真理的指導之下,人才有機會自由行動。背景之下,真理、美德與自由相互聯系。柏拉圖在繼承蘇格拉底“知即德”的基礎之上對自由進行定義,認為求善是人的本性,只能在獲得至善的理念之后,才能擺脫低級事物對人的靈魂的束縛,人才可以獲得真正的自由[1]。蘇格拉底—柏拉圖視角下的自由觀是以理念世界為前提的,由此也開啟了西方理智主義理智主義,理智主義(Intellectualism)與意志主義(Voluntarism)相對立,即認為理智先于意志,通過理智能夠達到確定的真理。的先河。但在“求善卻不知善”的情況下,人如何獲得至善呢?簡而言之,當善與真理完全與人隔絕時,我們沒有關于善、真理的概念時,我們如何獲得善與真理呢?羅馬帝國時期的懷疑主義懷疑主義,指哲學上對客觀世界是否存在、客觀真理能否被人們認識表示懷疑的學說和體系。希臘文該詞的原意指反思、猶疑、懷疑,亦指面對彼此沖突的陳述的一種懷疑或猶豫不決的狀態。正是抓住柏拉圖的這個生存悖論展開猛烈的攻擊,從而否定獲得知識與真理的可能性。相比之下,斯多葛學派斯多葛學派,又稱斯多葛主義,是古希臘的四大哲學學派之一,也是古希臘流行時間最長的哲學學派之一。古希臘另外三個著名學派是柏拉圖的學園派,亞里斯多德的逍遙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則顯示出一種宿命論的傾向。但斯多葛學派對于人能否擁有自由意志的問題還沒有完全喪失信心,認為人可以在神的恩崇之下獲得行善的自由??傮w來說,希臘晚期哲學已經對建立在知識論上的自由觀進行了全盤清算。

隨著中世紀的到來,基督教與理性精神的相遇在哲學史上具有重大意義。處于時代交匯點的奧古斯丁奧古斯?。?54—430),又名希波的奧古斯?。ˋugustine of hippo),天主教譯為“圣·奧斯定”,出生于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北非努米底亞王國,奧古斯丁曾是一名摩尼教徒,皈依基督教后,成為基督教早期神學家,教會博士。其思想影響了西方基督教教會和西方哲學的發展,并間接影響了整個西方基督教會。他是北非希波里吉訶(Hippo Regius,即希波Hippo)的主教,因其所著作品而被視為教父時代重要的天主教會教父。重要的作品包括:《上帝之城》《基督教要旨》和《懺悔錄》。無疑是眾多教父中最出色的那一個,他不僅為基督教披上了哲學的外衣,又沒有在希臘的傳統中丟棄自己的大公信仰即普世教會都承認的基督教信仰。,奧古斯丁不僅使得信仰逐漸理性化,同時也讓哲學逐漸神圣化。信仰需要自由,理性為自由提供方向。盡管奧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論有著深深的基督教的烙印,但奧古斯丁繼承了古希臘哲學的理性精神。在與摩尼教由摩尼(Mani)所創立,他認為整個世界始終處于善與惡兩種物質的交戰之中。與佩拉糾佩拉糾(Pelagius),極力反對奧古斯丁人完全墮落的教義,認為人既然因自己的意志而墮落也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意志再次回歸。學派論戰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有著他自己獨特理解的自由意志學說。

一、奧古斯丁自由意志理論內涵

奧古斯丁早年曾經想過加入基督教,但因他認為基督教無法回答關于“惡”的起源問題轉而加入摩尼教。摩尼教對于惡起源回答異常簡單:善與惡都是我們身體的構成部分并且緊密地混合在一起,善與惡彼此爭戰不休,所以有時我們犯錯并不由己。這種具有“二宗”色彩的教導吸引奧古斯丁長達9年。隨著對摩尼教的深入了解,奧古斯丁對于摩尼教的教導越來越不滿意,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認為摩尼教的教導使得他“專愛推卸我的罪責,而歸罪于不知道哪個和我在一起的并非我的東西?!保?]90公元386年夏末,奧古斯丁終于決定皈依基督教,他開始在基督教絕對一元論的視角下重新審視惡的來源問題。

(一)“惡”的起源

與摩尼教的解釋不同,奧古斯丁認為上帝并沒有創造惡,整個世界只有一個善的實體就是上帝。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提到“至于惡,我所追究其來源的并不是實體,因為如是實體,即是善?!保?]136這善的實體是萬物的源頭,是絕對的“一”,這個絕對的“一”不僅是全知、全能而且也是全善的,是世間一切善的來源。

上帝作為至善是不能允許惡存在的,人類始祖被造時靈魂處于一種和諧的狀態。所以,惡并不是來自上帝的創造,惡也并不先于時空而存在。因此,在奧古斯丁看來,只存在著人類道德上的惡,并不存在形而上的惡。奧古斯丁從秩序論奧古斯丁認為整個世界都處在一個完美的秩序之中,盡管世界有惡的存在,但從整體來看宇宙和諧一致。這也即是奧古斯丁的“美學神義論”。詳見奧古斯丁的《論秩序》。的角度入手,將靈魂分為記憶、理智、意志三部分。在人類沒有犯罪時記憶、理智、意志三部分處于和諧的狀態中。此時,靈魂中較低的部分是不能僭越自己的位置對處于較高部分的意志產生影響的。因此,人類惡的產生就只能是意志自己選擇的結果,即是意志本身自愿選擇屈從低級存在者。奧古斯丁的這一論斷將惡從形而上的層面放逐到了人類生活的道德實踐領域,使得人類成為惡的真正的承載者。

(二)從罪中覺生的自由

根據《圣經》中的記載,人最初的墮落是濫用自由意志人類始祖違背上帝的命令聽從蛇的誘惑,也就是說人類背棄上帝選擇順從低級存在者。既然人可以違背創造者的命令說明人有十足的自由意志。參見黃裕生.原罪與自由意志──論奧古斯丁的罪-責倫理學[J].浙江學刊,2003(2):4-14.。奧古斯丁在《論自由意志》中堅持,自由選擇的能力存在于亞當及其后代身上,這種自由選擇的能力是無前因的選擇惡與善。奧古斯丁認為雖然沒有自由意志人就不會犯錯,但同樣也認為沒有自由意志人也就沒有真正的善。自由意志的賦予意味著給予人自由選擇的權利,當有選擇的余地時道德責任才是可能的。在奧古斯丁看來,上帝的公正恰恰體現在對于“棄善從惡”的追討。正是這種借助自由意志的自決與選擇,才使得人有能力過得上值得獎賞或應該受責罰的生活。這種自由意志給予我們一種命運主人的安全感?!皳碛幸环N生活,其中你不愿意的事都不可能發生,這不是莫大的安全嗎?”[3]167奧古斯丁使得人確信,人的永恒命運取決于我們的自由選擇。

因此,可以總結“惡生于自覺”,人類選擇惡是自愿的。對于上帝來說,人類想要自覺必然是從選擇惡中開始的,否則就不會有所謂的自由,正是這種選擇才使得人與動物相區別從而成為自律的人。

(三)上帝的預定與自由意志

在《論自由意志》中,奧古斯丁承認上帝預知人會犯罪,但卻不是上帝預定了人要犯罪,罪的行為發生是人的選擇的結果。

奧古斯丁在《論自由意志》中指出,上帝是能夠預知人類一切將要發生的事情,但上帝的預知并不排除人有犯罪的自由。奧古斯丁在此提出了意愿與意志兩種概念。人們都是按著自己的自由意志來行事的,違反自己意志的事情永遠不會產生(奧古斯丁將被脅迫而違反意志的行為排除在自己行為之外)。這樣,一方面,人們的行為既是自己意愿的結果;另一方面,人們的行為也在上帝的預知中成就。奧古斯丁認為“沒有意志,就沒有選擇”[3]120。這個原則說明只有人可以做出不同選擇,也因此他才是自由的,他才可以為他的選擇承擔責任。當人類面臨善、惡兩種選擇時,當人必須進行選擇時,人類所面對的就是一種可選擇性的必然性——必然行善或者必然作惡[4]。上帝對人的預定也就是一種必然性的預定,因為上帝知道人必然作惡,但不應說上帝預知人必然作惡就將上帝當作惡行的第一因。就如同看見一個正在行竊之人,不應將看到行竊的他者同樣視為有罪。意愿的能力在人類主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意味著當人類面對善與惡的抉擇時,人類并不是被動的,當人類面對威逼利誘時,在生與死的抉擇時人們能夠舍生取義。人類所面對的不是一個封閉維度,而是可以敞開的未來。

二、晚期自由意志論

自由意志的概念在奧古斯丁的思想脈絡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奧古斯丁對于自由意志概念不斷修正,以至于不得不重新思考這個概念。但在此不變的是,奧古斯丁認為人們應該在意志的自由選擇中不斷地向善。晚期奧古斯丁在與佩拉糾學派論戰的過程中逐漸從努力求善轉向“被上帝給予善”。在與佩拉糾學派的不斷論戰中奧古斯丁逐漸完善了他的自由意志學說。

(一)原罪下的意志

在與佩拉糾學派論戰的過程中,奧古斯丁發現由于早期在《論自由意志》中對人的意志過分信任,從而弱化了上帝恩典的功效,也讓佩拉糾學派有了可乘之機。所以,奧古斯丁在晚期著作《論原罪與恩典》中,對之前自由意志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正與補充,在自由與恩典中找到二者的平衡點。

在《論自由意志》中,奧古斯丁認為原罪來源于對上帝旨意的違背。人類始祖由于順從魔鬼,偷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從而被判定為有罪。這種行為之所以受到上帝的懲罰,一方面,是因為人類聽從了低級存在者;另一方面,這是一種貪念,這種貪念的產生已經超過保存其生存本性的范圍,人類始祖企圖與上帝一樣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從對“永恒者”的沉思到轉而屈從于“可變者”,這種轉變在奧古斯丁看來就是對上帝的背叛。因此,上帝的懲罰并不是上帝對人類作惡,而恰恰體現了上帝對于惡的追討,上帝所追討的就是公正。

墮落后的人處于苦難與無知中,這種苦難被人類始祖的后裔所繼承。這種罪在奧古斯丁看來就是欲望之罪,人無時無刻不處于自己的欲望之中。長此以往,人就被罪的習慣所束縛而不能擺脫,從而陷入到必然性的罪中。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從他生存體驗的情感出發,認為自己被情欲所禁錮,“敵人掌握我的意志,把它打成一條鐵鏈緊緊地將我束縛住,因為意志敗壞,遂生情欲,順從情欲,簡稱習慣,習慣不除,便成為自然了?!保?]154在情欲與意志的爭斗中,意志漸漸對情欲產生認同,也就是對于肉體的認同,這樣罪就因為意志薄弱而產生了。作為唯意志主義者的奧古斯丁看到了人的意志的軟弱性,意志在與情欲無休止的爭執中逐漸落于下風。再者,由于習慣性選擇惡的傾向,人類單單靠著自己的意志不能轉向善。奧古斯丁在這樣的親身經歷中感到內心的撕裂,在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戰爭中,他自愿地放棄了向善的可能性而走向善的對立面,這種錯誤的選擇讓奧古斯丁不可能再次審視自己的選擇,因為這種選擇是他自愿贊成后所做出的決定。所以,在這種原罪的狀態下,人的意志始終在罪的控制之下。正是在這種條件下,奧古斯丁才提出了恩典學說,只有借助于恩典的幫助,人才有可能擺脫罪的束縛,奧古斯丁對于自由意志又有了新的思考。

(二)恩典下的自由何以可能

奧古斯丁提出墮落以后的人性徹底的敗壞,人憑借自己的意志是無力向善的,人不能依靠自己的本性來脫罪。所以,人類要想擺脫原罪的束縛就需要依靠上帝的恩典。而在佩拉糾學派看來,上帝賜予人的本性是完全的,人類既然能依靠自由意志選擇惡,當然也可以依靠自由意志來自我救贖??v然人類在現實生活中,總是濫用自己的自由意志犯錯,但這絲毫不影響人類有行善的能力。理想中只要人愿意,他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意志不犯罪。但奧古斯丁卻否認了這種可能性,奧古斯丁認為人的無罪是以上帝的恩典為前提的。人與真理隔絕,人被封閉在一個打不開未來的歷史之中。人之所以要去追求真理本因真理不在人自身,人對真理無知之時,人的追求是無方向的。此時,為了走出困境,人需要“信心的一躍”,用奧古斯丁的話來說“信仰然后尋求理解”,恩典只能在信任中、在情感的認同中得到,同樣,真理的獲得也是憑借情感上的認同,情感起著真理與人類之間的紐帶作用。正如休謨所說“理性是激情的奴隸”[5],理性是遲緩的,理性是在情感之后的。在《論原罪與恩典》中,奧古斯丁將人的自由意志的能力安排在上帝的恩典之下,罪人無法再憑借自己的善行去脫罪。佩拉糾主義的“因行稱義”即靠著自己的行為無需上帝的恩典便可獲得救贖。就被徹底地驅逐出基督教的正統,因此“因行稱義”無疑會加重人的罪惡。

三、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作為意志主義者的奧古斯丁,讓自由意志超越理智成為獨立的存在,這種獨立性使得意志沒有任何前因,也就是意志本身就是自己的原因,任何行為的產生都是意志的自決。自由意志問題從此進入人類的道德實踐領域,人的行為選擇是可以依據不同的情境與情緒給出的,即使在同樣的情況下,不同的人也會根據自己的意志判斷給出不同的選擇。將自由意志與人的道德選擇相關聯,其本質并不是給人類戴上枷鎖,而是讓人可以自律并且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奧古斯丁用相容論來解釋自由意志的問題,保證了意志的自由問題,但是對于相容論能否成立,后世對此爭議不斷,奧古斯丁也在極力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對于他的信仰來說,“恩典”的提出已然是一種最完美的解決方式了。

奧古斯丁的自由觀是“相容論”的,認為自愿即自由。即使上帝知道并且預知一切,人類依舊可以通過自己的意愿來進行選擇,當人在進行意愿活動進而自決時,只有自己的意愿在決定,并沒有被他人以及上帝所干預,上帝沒有因為預定而取消人們的意愿。換言之,在人的意愿之下不可能出現他所不愿意的,意志作為人意愿活動的中心點,從始至終都與人本身緊密相關。

參考文獻:

[1]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100,335,343.

[2]奧古斯丁.懺悔錄[M].周士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3]奧古斯丁.論自由意志:奧古斯丁對話錄兩篇(修訂譯本)[M].成官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4]黃裕生.西方哲學史:第3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195.

[5]HUME DAVID.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ed.L.A.Selby-Big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88:413.

作者簡介:劉子駿(1997—),男,漢族,遼寧遼陽人,單位為黑龍江大學,研究方向為中世紀哲學。

(責任編輯:張震)

猜你喜歡
自由意志恩典奧古斯丁
重思康德實踐哲學的起點問題
漫畫
靠近
在弘忍真身下
論奧古斯丁的“根本惡”觀念
實驗室里的“自由意志”
伊壁鳩魯眼中的快樂
探析秘書之獨立人格
奧古斯丁和尼布爾的人性論比較
棉花施用恩典牌有機肥試驗報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