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十九題”與民族主義革命
——章太炎早期詩歌的政治意義

2023-09-09 14:13馬衛中
東吳學術 2023年3期
關鍵詞:章太炎

馬衛中

我們今天評價章太炎先生,多從政治和學術的角度加以考察,故稱之為革命先驅,或者國學大師。至于文學,固非其用力所在。然而,盡管是用作宣揚革命主張和闡述學術見解的載體,章太炎之文學成就,也足以確立其在近代文學史上的地位。胡適即稱“章炳麟的古文學是五十年來的第一作家,這是無可疑的”①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第127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正是實用的考慮,章太炎對文、甚至是文學的定義非常寬泛,其《國故論衡·文學總略》稱“文學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②章太炎:《國故論衡》,第55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由于詩歌也是“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所以章太炎亦將其包含在文之內。民國初年,他自己厘定的《太炎文集初編》,便是詩文合編。經過嚴格的篩選,章太炎摒棄了所有的近體之作,僅保留古體詩歌十九題。也有學者稱二十題。只是《艾如張》和《董逃歌》都為模仿漢代樂府民歌的擬題之作,又合在一篇《自序》之下,姑算一題。所以,我們可稱之為“古詩十九題”。章太炎的文學觀念,與其文學宗趣有關。漢魏六朝之時,《典論·論文》《文賦》《文心雕龍》等論文之作,甚至被披以《文選》之名的總集,均涉及詩歌。但是,文學形式的復古,并不等于思想的守舊?!肮旁娛蓬}”的內容,凡在辛亥革命以前所作,多記述章太炎投身民族主義革命的所作所為,當然還有所見所聞,以及所感所想。這也應該是《太炎文集初編》編選的重要原則。本文所論,側重于此。

百年以來,對章太炎在文學方面的評價,以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為影響最大。是文作于1922年,洋洋灑灑數萬字,共分十個部分,其中第七部分專論章太炎,這是因為胡適將“章炳麟的述學的文章”,作為五十年來古文學變化史的重要環節,而與“嚴復、林紓的翻譯的文章”“譚嗣同、梁啟超一派的議論的文章”,以及“章士釗一派的政論的文章”相提并論。胡適稱“這五十年是中國古文學的結束時期。做這個大結束的人物,很不容易得。恰好有一個章炳麟,真可算是古文學很光榮的結局了”①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第123、129-130、89-90頁。。胡適是從學術史出發,來肯定章太炎在文學史之影響的。胡適的結論不能說不合理,但僅從“述學”考量,理由并不充分。胡適所陳列的四派之代表人物,或倡導維新,或主張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但就推動中國社會變革所起的積極作用而言,章太炎無疑是影響最大、也是居功至偉者。

況且,討論到章太炎的詩歌,胡適的評價似乎也并不十分正面:

他的韻文(《文錄》二,頁八六以下)全是復古的文學。內中也有幾首可讀的,如《東夷詩》的第三四首……這種詩的剪裁力確是比黃遵憲的《番客篇》等詩高的多,又加上一種刻畫的嘲諷意味,故創造的部分還可以勉強抵銷那模仿的部分。此外如《艾如張》,如《董逃歌》,若沒有那篇長序,便真是“與杯珓讖辭相等”了……這種詩使我們聯想到《易林》,《易林》是漢朝的一種“杯珓讖辭”,其實一千幾百年前的“杯珓讖辭”未必就遠勝一千幾百年后的“杯珓讖辭”。②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第123、129-130、89-90頁。

“與杯珓讖辭相等”,出自章太炎《國故論衡·詩辨》,是對曾國藩為代表的近代宋詩派的批評。胡適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細細品味胡適的這一段話,總體的感覺,胡適是用文學革命的觀念,抹殺了章太炎詩歌之政治革命的特點。其突出的一點就是對章太炎詩歌模擬漢魏,其形式上的“杯珓讖辭”而導致內容上的艱奧晦澀多有不滿。而胡適有所肯定的,如所言《東夷詩》“的剪裁力確是比黃遵憲的《番客篇》等詩高的多,又加上一種刻畫的嘲諷意味,故創造的部分還可以勉強抵銷那模仿的部分”,也只是從詩歌的形式對于內容的理解,所起到的幫助作用入手的。其實,“古詩十九題”之中最具“杯珓讖辭”特征的作品,就是《艾如張》和《董逃歌》。當章太炎投身革命后,詩歌成為其鼓動民眾之工具的時候,就不那么艱澀了。并且,只有當章太炎他們所追求的政治革命勝利之后,才有胡適他們展開文學革命的條件。胡適站在自己所能達到的新的高度,去苛求前人,所以他說:“這四個運動,在這二十多年的文學史上,都該占一個重要的地位。他們的淵源和主張雖然很多不相同的地方,但我們從歷史上看起來,這四派都是應用的古文……這四派都可以叫做‘古文范圍以內的革新運動’,但他們都不肯從根本上做一番改革的功夫……章炳麟的古文,在四派之中自然是最古雅的了,只落得個及身而絕,沒有傳人?!雹酆m:《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第123、129-130、89-90頁。章太炎的古文,正是因為“應用”的需要,多發表在當時流行的報刊上,因此在知識界廣為傳布。其對于激勵民氣、號召革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果真如胡適所言,那么《 〈革命軍〉序》《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討滿洲檄》等,在當時也就不會激起如此巨大的反響,從而遭致滿清統治者極大的恐懼和瘋狂的剿殺。章太炎也不會有牢獄之災,并流亡海外。

胡適所言“章炳麟的古文”,是包括了他的韻文、主要是詩歌的。但章太炎從來就沒有認可自己詩人的身份,也沒有??脑娂?。而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評價章太炎詩歌的依據,也不脫離章太炎的“古詩十九題”。因《太炎文錄初編》刊入上海右文社出版的《章氏叢書》,已是1915年。這是中國歷史上言論較為自由的時期,并不需要太多忌言,特別是涉及民前革命的話題。所以,選錄作品,政治方面的避諱,已經不是主要的考量原因。當然,就人際關系而言,還是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如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即云:“章氏一方面怕人‘忿詈相訐’,而多刊落,如《秋瑾集序》即以為‘關系觀云(蔣智由)名譽’,而在‘刪除之中’”①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第295、288頁,北京:中華書局,2013。。由此可見,只要章太炎認為合適的,應該都被保留其中?!肮旁娛蓬}”也大概反映了章太炎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這一時期的思想變化。學界通常有一種做法,就是盡量網羅作者的所謂佚作,而且往往會得出佚作更有價值的結論。抬升佚作的價值,無非是要顯擺輯佚的功勞。佚作應該研究,也必須研究,但作品的價值不在于是否“佚”。因為“佚”,有著各種各樣“佚”的原因。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作者故意使之“佚”,除了因為忌言而必須避諱以外,更多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作品在思想內容或者藝術風格方面,已經不合乎作家后來的標準。當然,也有一些未經認真思考的言論會脫口而出,因此也就會出口即悔。如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所稱:“錢須彌編《太炎最近文錄》出版……《例言》謂:‘是編所搜集之文字,以辛亥返國后所作者為斷’;‘是編文字,與右文社近刊之《章氏叢書》,無一重復’;‘是編文字,散見報端者什居八九,惟書牘欄中,亦有未經刊布者,讀者當能辨別,不待注明也?!鋵嵵皇嵌奘耙恍┱率显?911年11月到1913年間,于報刊上發表的宣言、函電、演說辭……章氏對此意見很大?!雹跍锯x:《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第295、288頁,北京:中華書局,2013。盡管號稱“最近”,但卻是章太炎不想收入《太炎文錄初編》的隨性而發之棄物。

章太炎選定“古詩十九題”,也一定有著政治的標準。所以,我們研究章太炎的詩歌成就,特別是其在民族主義革命之中所發揮的宣傳作用,所記錄的思想變化,首先要從“古詩十九題”入手,是為關鍵。要以此為經,我們才能更好地把握章太炎詩歌創作的總體傾向。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古詩十九題”以外的詩歌之研究價值。也要以此為緯,全面了解章太炎在詩歌的揚棄過程中,其政治觀和詩學觀所發生的變化。

確實,“古詩十九題”多涉及政治題材。其最早的作品為寫于1898年的《艾如張》和《董逃歌》。是詩之《自序》稱“永歷既亡二百三十八年春,余初至武昌,從主者張之洞招也”③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冊,第240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鞍鐝垺笔菨h樂府《鐃歌十八曲》第三首之詩題,現在一般的解釋為:“艾”是除草,“張”是布網。而明代詩人羅頎同題詩作,有云“艾而張羅,鷹鹯罔過”,可算是比較貼切的題解。但章太炎借用詩題進行擬作,雖有詩學宗趣的因素,然回到現實,其“張”者,是否有影射張之洞之意,因“艾”,也可以引申為《離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的“艾”。解詩本來是見智見仁之事,讀者也可以自己領會。另外,他不用清代紀年,卻稱“永歷既亡”,這已表露了反清復明的心跡。是與其后來由于仰慕顧炎武、黃太沖而更名“絳”、并取號“太炎”是一致的。據此可以推測,《自序》并非作于當時,而是后補。因為當時章太炎的思想境界,并沒有達到革命的高度,尚屬于比較激進的維新派范疇。他離開武昌后,宋恕曾寫信給他們的老師俞樾,懇請其推薦章太炎給湖南巡撫陳寶箴:“同門余杭章枚叔炳麟,悱惻芬芳,正則流亞,才高叢忌,謗滿區中。新應楚督之招,未及一月,絕交回里,識者目為季漢之正平,近時之容甫。今湘撫陳公,愛士甚,師可為一言乎?”④宋恕撰,胡珠生主編:《宋恕集》,第588頁,北京:中華書局,1993。陳寶箴是著名的維新黨人,在其倡導下,新政得以實踐并卓有成效,故“湖南成為全國最富朝氣的一省”⑤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30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至于《自序》究竟補作于何時,當在庚子事變爆發以后。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即稱“章氏在義和團運動發生和自立軍失敗的影響下,思想有重大轉變”,并言“他在《訄書》手校本的《帝客》第二十九的上面寫了一條眉校:‘辛丑后二百四十年,章炳麟曰:余自戊、己違難,與尊清者游,而作《客帝》,棄本崇教,其流使人相食。終寐而颎,著之以自劾錄,當棄市?!@段眉校,標志了章太炎反清思想的發展”。①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第64、37頁。此處所言“辛丑后二百四十年”,與《自序》的紀年相合,因為“永歷既亡”就是“辛丑”。而“尊清者”,當是康、梁等?;逝?。1902年,章太炎還在日本召開“支那亡國紀念會”,并撰有《中夏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書》,今載《太炎文錄初編》。由于《自序》最早刊于1914年出版的《雅言》第一卷第十期,也有可能是編纂“文錄”時所作的說明。

然而,章太炎后補的《自序》所記詩歌創作的歷史背景,卻是真實可信的,即“是時,青島、旅順既割,天下土崩。過計者欲違難異域。寄籍為流民。計不終朝,民志益渙,駘駘似無傅麗”②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冊,第240、241、240頁。。是已有亡國之憂患。當然,循以顧炎武“亡天下”之論,即為“天下土崩”。至于張之洞延聘章太炎的原因,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是年所記有云:“春,章太炎跑到武昌,謁張之洞。據《自定年譜》,張之洞‘不熹公羊家,有以余語告者,之洞屬余為書駁難’,因而赴鄂?!幸杂嗾Z告者’,指張之洞幕僚錢恂。赴鄂后,張之洞囑他幫辦《正學報》。章太炎辦《正學報》,是想正‘迂儒之激’,而張之洞則是假裝維新騙取政治資本。斗爭的現實,使他認識了張之洞虛偽的嘴臉,從而公開駁斥張之洞胡說的‘三綱五?!恰袊詾橹袊幕闹噰艺Z?!雹蹨锯x:《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第64、37頁。倆人的分歧隨之而起?!栋鐝垺匪浴罢l令誦詩禮,發冢成奇功?今我行江漢,候騎盈山丘。借問杖節誰,云是劉荊州”④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冊,第240、241、240頁。,劉荊州當謂張之洞。其《自序》有云:

或椓之張之洞。之洞使錢恂問故,且曰:“足下言《春秋》主弒君,又稱先皇帝諱,于經云何?”應之曰:“《春秋》稱國弒君者,君惡甚?!洞呵铩?,三家所同也。清文帝名皇太極,其子孫不為隱。當復為其子孫諱耶?”之洞謝余,歸自夏口,沿于大江,而作《艾如張》一篇,以示孫寶瑄。寶瑄韙之;以示宋恕,宋恕陽為發狂,不省。其夏,康有為以工部主事筦朝政,變更法度,名為有條貫,能厭民望。海內夸者,曲跳陵厲,北向望風采,以為雪國恥、起民瘼有日!而余復為《董逃歌》一篇以示宋恕,宋恕復陽狂不省。⑤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冊,第240、241、240頁。

這里談到了張之洞與章太炎在《春秋》之理解上的差異。是時,康有為以《春秋公羊傳》為思想基礎來倡導維新的主張,而張之洞則以《春秋左氏傳》所宣揚的忠君之旨相與抗衡。在時任湖北自強學堂提調錢恂的推薦之下,便將對《左傳》深有研究、并已撰成50萬字之《春秋左傳讀》的章太炎招至幕下。其用心是顯而易見的。1896年底,章太炎應汪康年、梁啟超之邀,赴上海參與《時務報》的編輯。但隨后即與康氏門徒因《春秋》的古今之爭而鬧得不可開交。章太炎《自定年譜》1897年記:“春時在上海,梁卓如等倡言孔教,余甚非之?;蜓钥涤袨樽珠L素,自謂長于素王。其弟子或稱超回軼賜,狂悖滋甚。余擬以向栩,其徒大慍?!雹拚绿鬃?,馬勇整理:《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補編》,第754 、133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只是在維新方面,章太炎卻與康有為、梁啟超等還是有通聲息的地方,是令張之洞非常不滿。汪康年、梁啟超等創辦《時務報》,其宗旨即為宣揚變法。即使是戊戌政變以后,章太炎避居臺灣,尚在1899年3月12日出版的《清議報》第八冊發表詩作《臺北旅館書懷寄呈南海先生》,其云“一讀登樓賦,悠然吾土思?;仡^憶疇昔,搔首愈躇踟。早歲橫江漢,談經侍不其”⑦章太炎撰,馬勇整理:《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補編》,第754 、133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亦非后來革命黨與?;逝芍g的劍拔弩張?!栋鐝垺放c之同時在《清議報》發表,而詩題則是《泰風一首寄贈卓如》。因章太炎身在臺灣,故署名“臺灣旅客”。及至1901年,梁啟超在澳洲所作《廣詩中八賢歌》,尚稱“枚叔理文涵九流,五言直逼漢魏遒。蹈海歸來天地秋,西狩吾道其悠悠”①梁啟超:《廣詩中八賢歌》,《飲冰室合集》文集第五冊《詩》,第13頁,北京:中華書局,1989。,還是將章太炎引為同道。也正是其日后思想的變化而趨于革命,《臺北旅館抒懷寄呈南海先生》沒有收入《太炎文錄初編》。在章太炎明確表示不能茍同張之洞的政治主張以后,張之洞遂下達了逐客令。章太炎離開武昌,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但是,《艾如張》詩中所言“昔我行東冶,道至安溪窮。釃酒思共和,共和在海東”,馬強才《章太炎詩集(注釋本)》稱:“東冶,西漢閩越王城,今福建省福州市……安溪,有二,一今浙江永嘉,一今福建安溪。此處當指后者。案:戊戌變法失敗,清政府下‘鉤黨令’,章氏乃避地臺灣?!雹隈R強才:《章太炎詩集(注釋本)》,第12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只是此詩的寫作時間,要早于章太炎赴臺之時。章太炎《自序》稱“歸自夏口,沿于大江,而作《艾如張》一篇”?!端嗡〖酚小妒l篇——答枚叔〈幽人行〉之贈》一首,寫作時間署為“一八九八年八月末”。而其附錄章太炎《幽人行》,即《艾如張》詩,時間則記以“一八九八年六七月間”③宋恕撰,胡珠生主編:《宋恕集》,第813-814頁,北京:中華書局,1993。,是時戊戌政變尚未爆發,故與“避地臺灣”無關。而詩中所云“共和”,亦非后來同盟會倡導“建立共和”之涵義,更不是今天意義上的民選制度。而是《史記》和《竹書紀年》所記載的、上古時期較為開明的執政時期?,F實世界中的范例,則為日本的“君主立憲制”,故有“共和在海東”之語。這還是維新變法所追求的目標。章太炎收在“古詩十九題”中的詩作, 并無當時維新派詩人新名詞入詩的習氣。所以,詩中的“共和”,當有古代史志的出典。而在章太炎其他的文字中,亦曾出現過“共和”一詞。如前述湯志鈞所引之《客帝》眉校,最終定稿為《客帝匡繆》即云:“共和二千七百四十一年,章炳麟曰:余自戊、己違難,與尊清者游,而作《客帝》,飾茍且之心,棄本崇教,其違于形勢遠矣?!雹苷卤胫?,朱維錚編校:《訄書:初刻本、重訂本》,第107頁,上海:中西書局,2012。公元前841年為“共和元年”,這是中國有確切的歷史紀年的開始。故章太炎《客帝匡繆》所稱紀年轉換成公歷,就是1900年。

至于《董逃歌》,章太炎只是借用了漢末譏刺權臣董卓的民謠詩題。至于詩歌的內容和形式,兩者并無相似之處。有論者以為《董逃歌》作于庚子,因慈禧挾光緒逃往西安,當時詩人多有以“董逃”作諷者。但章太炎在《自序》中明言是為康有為變法而作??涤袨樽鳛槌甲?,似乎更貼近董卓的身份。而戊戌政變爆發,康、梁亡命海外,章太炎亦遭通緝。其《口授少年事跡》稱“戊戌,三十一歲,康、梁事敗,長江一帶通緝多人,余名亦在其內,乃避地臺灣”⑤章太炎撰,馬勇整理:《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補編》,第939頁。。其實,在庚子事變之前,他的政治理想、乃至內心情感,都和康、梁比較接近。但《董逃歌》充斥著維新失敗的悲觀情緒,先言“變風終陳夏,生民哀以涼。自昔宋南徙,垢氛流未央”,反思中國的羸弱,其溯源最早追尋到女真族侵入中原的宋代,可以窺見其民族主義思想的萌孽。而所謂“九域尊委裘,安問秦與羌?眇我一朝菌,晦朔徒菸黃。百年遭大劑,揄袂思前皇。前皇已蒿里,懷糈誰陳辭”,此處的“前皇”,應該是戊戌政變后傳言很多、生死未卜的光緒??涤袨樗奶幮麄鞯摹兑聨гt》,即言“今朕位幾不保,汝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可妥速密籌,設法相救”⑥梁啟超:《戊戌政變記》,《飲冰室合集》專集第一冊,第65頁,北京:中華書局,1989。。是還在1898年10月24日之《字林西報》登載。并且,章太炎對當時維新派人士的處境,亦深表關心和哀憐,所以他說“吾衰三百年,刑天烝舞干。狼弧又橫怒,絳氣殷成山。微命非陳寶,畀鶉良獨難。秦帝不蹈海,歸蒔千竹竿”⑦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冊,第241頁。。當時,章太炎還撰有《祭維新六賢文》,痛悼殉難的戊戌六君子。至于詩歌,不在“古詩十九題”之列的,尚有《雜感》。是詩發表在光緒1899年11月19日之《臺灣日日新報》,有自注云:“此去秋將東渡臺灣作也。今中星一帀,復自江戶西歸,書此不勝今昔之感?!痹姼杷浴岸〈藴婧Q,??嘤愌?。重華不可遌。敷衽問九天。溟涬弟堯舜,而不訾版泉。版泉竟何許,志違時亦遷”①章太炎撰,馬勇整理:《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補編》,第193、754頁。,其哀婉之志、凄切之情,與《董逃歌》是一致的。不過,是詩也依舊停留在維新的舊夢之中,并沒有明志推翻清皇朝的革命。章太炎流亡臺灣期間,在臺灣報刊發表的詩作,都沒有收入《太炎文錄初編》,如《餞歲玉山吟社席上課題分韻》《玉山吟社席上課題分韻》《正月脞日即事》《兒玉爵帥以帝國名勝圖見贈賦呈一首》《玉山吟社雅集分韻得冬》《將東歸賦以留別諸同人》等。此詩也不例外。就詩歌的數量而言,這是章太炎早期創作的高峰。

我們要特別關注一下章太炎《自序》談到的他將《艾如張》“以示孫寶瑄。寶瑄韙之;以示宋恕,宋恕陽為發狂,不省”,以及“而余復為《董逃歌》一篇以示宋恕,宋恕復陽狂不省”?!绊t之”和“陽狂不省”,關鍵在于兩人的政治態度。章太炎結識宋恕和孫寶瑄,是在他離開杭州詁經精舍、赴上海入職《時務報》以后。其《自定年譜》1897年稱:“春時在上?!瓡疥査嗡∑阶觼?,與語,甚相得?!雹谡绿鬃?,馬勇整理:《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補編》,第193、754頁。而是時孫寶瑄亦寓居上海,葉景葵《 〈忘山廬日記〉序》謂其“居滬后,獲交章太炎、貴翰香、嚴幾道、譚壯飛、梁任公、夏穗卿、蔣觀云、汪穰卿、歐陽石芝、邵二我諸君”,所舉多為當時維新派之中堅。葉景葵又云孫寶瑄“于清代大儒,服膺梨洲與習齋,故留心時事,嫉朝政之不綱,主張民權,進為君主立憲。佩太炎之文學,而反對其逐滿論,但未嘗不主革命”③葉景葵:《 〈忘山廬日記〉序》,孫寶瑄:《忘山廬日記》,第1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故“寶瑄韙之”,說明了他與章太炎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差異早已有之。須知,孫寶瑄是“官二代”,其父孫詒經曾任戶部左侍郎,而岳父李瀚章則是李鴻章的長兄,官至兩廣總督。其言行有所忌諱實屬正常。而宋恕在1892年5月30日所作《上李中堂書》,即倡言變法:“變法之說,更仆難終,請為相公先陳三始:蓋欲化文、武、滿、漢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氣,必自設議院始;欲興兵、農、禮、樂之學,必自改試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則曰:欲更官制、設議院、改試令,必自易西服始?!边@在當時是非常大膽的設想,故宋恕又言:“與人談三始,猶有然之者;談一始,則莫不掩耳而走,怒目而罵,以為背謬已極,名教罪人。夏蟲不可與語冰,井蛙不可與語天,舉國皆狂而狂不狂,若之何哉!”④宋恕撰,胡珠生主編:《宋恕集》,第502、3、844、820頁,北京:中華書局,1993。但宋恕在讀到此二首詩以后,卻屢屢陽狂不省??梢?,章太炎在詩中所表現的思想,也已經超越了宋恕之維新的底線。章太炎曾因言辭激烈,被人戲稱為“章瘋子”。這其實是真瘋與裝瘋的沖撞。因為此前,宋恕“全盤西化”的主張,在“舉國皆狂”的反對聲中,就已經有所緩和?!恶R關條約》簽署以后,他應孫寶瑄之兄寶琦之請,代擬《光緒皇帝罪己詔》。而戊戌政變以后,宋恕逐步淡出江湖,1905年,應山東巡撫楊士驤之聘,擔任山東學務處議員。他還曾代理山東編譯局坐辦,從此專事教育和著述工作。所以《宋恕集》“編者的話”稱:“戊戌以后,宋恕和章炳麟之間的分歧日益突出。早先,原曾因商鞅和張之洞問題‘大辯攻’,宋尊孔尊孟,章薄孔尊荀;宋切齒痛恨鞅斯,章極力替商鞅辯護。此后,宋仍主議會立憲,章轉向排滿革命。宋承認章是真正的愛國者,但為了章的安全,勸說一月,‘莫為稼軒詞’?!雹菟嗡∽?,胡珠生主編:《宋恕集》,第502、3、844、820頁,北京:中華書局,1993。今查《宋恕集》,贈答章太炎的詩詞之作凡七題,最早是作于1898年7月13日的《贈章枚叔》。而1901年2月3日最后所作《贈別章太炎》,序稱“太炎先生,評人論事與仆多歧;偏怒偏悲,性亦稍異,或遇使然”。又有句云“豈不知辛子,其如惜范生”,⑥宋恕撰,胡珠生主編:《宋恕集》,第502、3、844、820頁,北京:中華書局,1993。是以辛棄疾喻之。另1899年7月所作《寄余杭》二絕,其一云:“甬東一夜猿聲斷,終古《黃書》淚萬行。借問幼安無寸土,欲將何術拯姬姜?”⑦宋恕撰,胡珠生主編:《宋恕集》,第502、3、844、820頁,北京:中華書局,1993。是亦“莫為稼軒詞”之意?;蛟S,宋恕便是將《艾如張》和《董逃歌》視作“稼軒詞”,但這恰恰是章太炎民族主義思想開始萌生、甚至是其革命征途的起點。從此,章、宋二人漸行漸遠,在政治上開始分道揚鑣。而《太炎文錄初編》也沒有收錄與宋恕相關的贈答之作。

這也許就是《艾如張》和《董逃歌》能夠采入《太炎文錄初編》、并成為“古詩十九題”開篇最主要的理由。

入選“古詩十九題”的詩歌,在《艾如張》和《董逃歌》之后,時間上有一個很長的飛白,直到1907年以后創作的《鳷鵲案戶鳴》和《山陰徐君歌》?!而T鵲案戶鳴》題下有注,稱“為劉道一作也”。而山陰徐君,乃是徐錫麟。章太炎還撰有《徐錫麟陳伯平馬宗漢傳》和《劉道一傳》,可幫助讀者解讀詩作?!而T鵲案戶鳴》與《艾如張》一樣,亦為模仿漢樂府的五言古詩,但除了題目有些“杯珓讖辭”以外,詩歌本身并不艱澀?!渡疥幮炀琛穭t為四言體。正是二詩擬古的形式,才得以采入“古詩十九題”。當然,入選“古詩十九題”,內容應該是更重要的因素。

《鳷鵲案戶鳴》最早見諸于1908年4月25日出版的《民報》第二十號。同時發表的文章,還有寄生《劉道一碑文》和運甓《劉烈士道一像贊》,這是一個紀念劉道一的專欄。寄生、運甓分別是汪東和黃侃的筆名,二位都是章太炎的學生。章太炎當時是《民報》的主編,應該是他組的稿。當然,在編輯的過程中,編者如果感到余猶未盡,自己撰寫相關的稿件以充實版面,或擴大影響,這在當時也習以為常。章太炎與劉道一及其兄長劉揆一,關系都不錯。劉揆一在1903年赴日本留學,即與黃興參加拒俄義勇隊。次年春,又和黃興發起成立華興會,任副會長。1907年以后還曾代行同盟會總理職務,主持東京本部工作。就在《民報》的第十九號,章太炎還刊發了《與劉揆一書》。這不是一般的書信,而是聲討憲政的檄文。緣起是王闿運的學生楊度,在湖南鼓吹立憲,傳言王闿運為湖南憲政支部會長。在革命的大纛下,這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故而章太炎在信中稱:“意者憲政諸子,建王翁為表旗,因以矜燿,不吝余名以覆露諸夸者。八十老翁,名實偕至,亢而有悔,自墮前功,斯亦可悼惜者也!立憲者,豈足以張國威、舒民氣,突厥、波斯建置議院,無救于衰微,縱得一二成效,編戶齊民,愈益失其職姓?!庇捎趧⑥褚灰彩峭蹶]運的學生,故其最后說“足下不以此匡諫,值百年之大齊,遭神龜之盡期。世有明達,生芻一束,終已不來王翁之殯宮矣。心所謂危,亦以告也”①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冊,第186-188頁。。由此可見,章太炎和劉揆一之間,似乎也有稍許誤解。當然,他們總體的目標還是一致的。而對于并肩作戰的同志之犧牲,章太炎則充滿悲痛和景仰之情。嗣后,他又在1908年7月出版的《復報》發表《劉道一傳》。

據汪東《劉道一碑文》所記:“歲維丙午十一月二十日,畢命于瀏陽門之外,年二十有二?!雹阱X仲聯:《廣清碑傳集》,第1425頁,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9。知劉道一犧牲于1907年1月4日。而章太炎《劉道一傳》稱:“丙午……十一月十六日,獄吏呼道一,瀏陽會黨有引者,令傳至瀏陽質之。以竹轎輿道一。出長沙東南瀏陽門渡隍,遂曳以下,倉卒未反縛,魁劊舉刀斫之。四擊乃斷其頭。道一死時,年二十二矣?!雹壅绿鬃?,馬勇整理:《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補編》,第320頁。其犧牲之日則為1906年12月31日。汪、章二人所述略有出入。細細考量,后出之章太炎的“傳”當更為可靠。章太炎讀過汪東的“碑文”,并加以褒揚。汪東《題青溪舊屋儀征劉氏五世小記后》即云:“嘗作《劉道一碑》,章先生甚獎藉之?!雹芡魱|撰,薛玉坤整理:《汪東文集》,第358頁,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5。如果沒有更可征信的材料,章太炎是不會去修正汪東之記載的。只是依據汪、章二人所述,則陳旭麓主編之《中國近代史詞典》,以及馬強才校注之《章太炎詩集(注釋本)》等稱劉道一生于1864年,亦有舛謬。因為按照中國傳統的計算年齡之方法,即以農歷為準且計以虛歲,其生年當為1865年。

徐錫麟的殉難日,則為公歷1907年7月7日。所以,《太炎文錄初編》是按劉、徐兩人犧牲之時間,來排序二詩。但是,詩歌實際的創作時間,《山陰徐君歌》可能要早于《鳷鵲案戶鳴》。當時,徐錫麟領導的安慶起義,因刺殺了安徽巡撫恩銘,且革命黨人亦犧牲眾多,故其造成的社會影響,要大于劉道一參與的萍鄉、醴陵、瀏陽起義。況且,劉道一參與起義并沒有被抓現場。據章太炎《劉道一傳》,他是因“父病偏枯甚,遂趨赴家”。然“鄉里無賴疑為揆一,欲呵取金錢,不與,乃致之有司。有司亦不省,呼以揆一”①章太炎撰,馬勇整理:《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補編》,第320、319、320頁。。所以,劉道一的被捕,純屬意外。就個人感情而言,徐錫麟和章太炎都是浙江人,且原先就是光復會的同志,在革命黨內部時有矛盾的派系之中,屬于同一派別,相互之間關系比較密切。所以,徐錫麟犧牲以后,章太炎隨即撰寫了《祭徐錫麟陳伯平馬宗漢秋瑾文》,發表在1907年10月25日出版的《民報》第十七號之上。同時刊發的還有《秋瑾集序》?!肚镨颉肥钦绿鬃钤缂o念安慶起義的文字,在《民報》刊發“祭文”之前,已經先行在1907年8月10日出版的《天義報》第五冊發表,題為《秋女士遺詩序》。而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在介紹了《秋瑾集序》之刊布情況以后,稱其“旋又撰《祭徐錫麟陳伯平馬宗漢秋瑾文》,末謂:‘浙雖海濱,實興項楚。其亡其亡,系于三戶。誰云黃鵠,讖語無語?!?913年,章氏在《稽勛意見書》中,以徐錫麟‘為官吏革命之始’;秋瑾‘為女子革命之始’?!雹跍锯x:《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第143頁,北京:中華書局,2013。此后,痛定思痛,章太炎又撰《徐錫麟陳伯平馬宗漢傳》,記述英烈之生平。與此同時,創作了《山陰徐君歌》。但均未在當時的報刊登載,只是在民國以后編纂《太炎文錄初編》的時候,才予以采錄。而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之“著作系年”,其“傳”和“歌”,均系入1907年。

言《鳷鵲案戶鳴》模仿漢樂府,主要是借鑒了《孔雀東南飛》的形式。首先,《孔雀東南飛》和《鳷鵲案戶鳴》的首句均為詩題。其次,《孔雀東南飛》收入《玉臺新詠》的時候,最初詩題是“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后人將其首句改成詩題后,原題便成為題下注?!而T鵲案戶鳴》的題下注,與之相仿。另外,章太炎模擬《孔雀東南飛》,或許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劉道一死后,其妻曹莊即欲殉節,而為人所救。但二年以后還是自縊身亡。這與焦仲卿“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的結局,也有相似之處,只是男女主角顛倒了一下。詩歌開篇即云“鳷鵲案戶鳴,似聞楚聲欷。問鵲何能爾,云受杞梁妻”,章太炎是借曹莊之口,敘述了其丈夫投身革命而最終被害的經歷。劉道一聰明絕倫,且英俊瀟灑,即所謂“繚繚善方言,白皙無髯髭”。其天賦特別表現在語言方面,章太炎《劉道一傳》亦稱“道一聰聽,而有口,所至數月,輒能效其方俗語言。至湖北即為湖北語,至上海即為上海語,聲氣密合,莫審其何所人”③章太炎撰,馬勇整理:《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補編》,第320、319、320頁。。章太炎對此加以強調,這或許是從事革命之地下工作的優越條件。隨后,詩歌記載了劉道一參加的光緒末年湖南的兩次起義,且均以“不知何老公”起興,先是“屯聚湘水湄”。據章太炎所述,知其是在兄長劉揆一的引導下走上革命之路,參與了華興會在湖南策劃的“甲辰起義”:“阿兄好交游,蓬頭箸麻鞵。傳呼良家子,步入郭門西。劉矛長八尺,空弮張弩機。一朝事不就,鎩翼各分飛。阿兄走吳會,小弟逃東夷?!贝撕?,則描寫了劉道一從日本潛回,侍奉中風的父親,強調了革命者至孝的家庭情懷:“阿翁年七十,風痹不可醫。家室空無人,墻上生蒿藜。良人念當歸,歸來一何遲。上山請玉兔,搗藥丹沙衣。父病霍然已,辭去下堂階?!倍姼璧诙蔚摹安恢卫瞎?,則是“手持三尺徽”。是時的劉道一,已加入同盟會,且被黃興委任為萍瀏醴起義的負責人。據汪東《劉道一碑文》所述,在“郡中大吏命游擊熊道壽系君,下按察司獄”④錢仲聯:《廣清碑傳集》,第1425頁。以后,劉道一除了“孝”以外,還表現出了“悌”。當時劉道一是被誤作揆一而遭逮捕,這在前引章太炎《劉道一傳》中也有記載。官方隨后也知道有誤,但欲罷難休:

后知其非是,無以罪也。欲藉虛言,羅織其事,以刑具示之。道一呼曰:“士可殺,不可辱?!蹦肆T?!丢z中與人書》曰:“道一必不忍父母所受之軀為毒刑所壞。彼若刑訊,吾則自承為劉揆一,以死代兄。吾志決矣?!庇兴炯鹊玫酪皇?,視其所佩印文曰“鋤非”,遂以定獄。⑤章太炎撰,馬勇整理:《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補編》,第320、319、320頁。

“以死代兄。吾志決矣”,劉道一的操守,對于追求民族主義革命、強調傳統道德的章太炎來說,特別值得稱頌。當然,此亦可見滿清政府的草芥人命。故章太炎詩云:“系頸出門去,相將入圜扉。問我得何罪?云子字鋤非。上堂乃無語,欻已召屠魁。按條當棄市,銜冤欲愬誰?”①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冊,第242、219、242、243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文和詩在細節上的高度吻合,也說明兩者寫作時間相近。

“中國既亡,幾三百年。哀此黎民,困不得伸。胡虜滔天,政日益專?!薄渡疥幮炀琛烽_篇所述,就充滿著民族主義之情緒。這也是徐錫麟投身革命的動因。此時的章太炎,已經是職業的革命家,其編撰報刊文章,甚至創作詩歌,都是為了宣揚革命,激勵民氣,都服務于他的政治目的。既然是以宣傳為宗旨,詩歌就必須通俗易懂,故其風格與《艾如張》和《董逃歌》就有了很大的不同?,F在一般的讀者,見四言詩,就以為摹古,尚未閱讀即畏其艱澀。這在討論章太炎詩歌的文章之中,不時可見。其實,章太炎在當時還嘗試著用白話作文,陳平原即編有《章太炎的白話文》一書?!渡疥幮炀琛穼π戾a麟的表彰,也很直白:“山陰徐君,生當其辰。能執大義,以身救民。手殲虜酋,名聲遠聞?!彪S后是言徐錫麟策劃和指揮安慶起義之全過程,其中亦不乏傳奇色彩。譬如徐錫麟遇難以后,劊子手曾殘忍的剖其心肝。章太炎《徐錫麟陳平伯馬宗漢傳》只有“虜殺山陰徐錫麟于安慶市,刳其心,祭恩銘”②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冊,第242、219、242、243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這樣簡單的一句,而詩歌則通過作者充分調動的想象力而大肆渲染:“胣君心鬲,以享淫昏。心躍起,直上棟間。胡鬼告言,我腹已穿。不能啗飯,何用炮炙心肝?諸虜聞之,憂心慱慱;異域聞之,競與稱傳;我民聞之,莫不悲嘆。賢哉,賢哉!山陰徐君?!雹壅绿祝骸墩绿兹返谒膬?,第242、219、242、243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詩歌至此戛然而止,而讀者悲憤和崇敬之情,則油然而生。

其實,章太炎當時悼念犧牲之同志的詩歌,并不止《鳷鵲案戶鳴》和《山陰徐君歌》二首。但其他所作都是近體,故沒有收入《太炎文錄初編》。如《獄中聞沈禹希見殺》云:“不見沈生久,江湖知隱淪。瀟瀟悲壯士,今在易京門。螭鬽羞爭焰,文章總斷魂。中陰當待我,南北幾新墳?!雹苷绿祝骸墩绿兹返谒膬?,第242、219、242、243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據許壽裳《紀念先師章太炎先生》介紹,時任《浙江潮》編輯的許壽裳,從蔣智由處獲得此詩手跡,遂刊發于1903年9月11日出版的《浙江潮》第七期,是詩注明寫作日期為“六月十二日”,即公歷8月4日。沈禹希名藎,早年在長沙與譚嗣同、唐才常交好,戊戌政變失敗后東渡日本留學。1900年回國,與唐才常組織正氣會,參加自立軍。1903年,因在天津的英文報紙上披露《中俄密約》的賣國條款,引發國內的抗議浪潮,遂被清廷逮捕,且遭杖殺。而此時的章太炎因《蘇報》案身陷囹圄。其實,是詩最早發表在1903年8月14日之《國民日日報》,署名“西狩”,詩題為《重有感》,文字除首句“不見此君久,江湖久隱淪”略有出入以外,余皆相同。而同時發表的還有鄒容的《和西狩》,署名“庸兒”:“中原久陸沉,英雄出隱淪。舉世呼不應,抉眼懸京門。目瞑負多疚,長歌召國魂。頭顱當自撫,誰為墨新墳?”⑤鄒容:《和西狩》,《國民日日報》第八號,1903年8月14日。當是二人在獄中的唱和之作。嗣后,8月23日沈藎追悼會于上海豫園召開,章太炎為撰《祭沈藎文》,發表于1903年11月18日出版的《浙江潮》第九期?!短孜匿洺蹙帯肥杖霑r改稱《沈藎哀辭》。

被許壽裳同時收入《浙江潮》第七期的,還有章太炎的《獄中贈鄒容》和《獄中聞湘人楊度被捕有感》二首,也都是五言近體。前首注明寫作日期是“閏月廿八”,是年為閏五月。后首則是“六月十八”。章太炎在獄中和鄒容有關的詩作,還有《獄中與威丹聯句》《獄中與威丹唱和詩》,則是七言絕句。因章、鄒二人同為“蘇報案”坐牢,在獄中又相互照應,其感情至深。鄒容卒后,章太炎尚有《鄒容傳》《鄒容畫像贊》,以及后來據《鄒容傳》修改而成的《贈大將軍鄒君墓表》。及至1934年,回憶往事,章太炎《題鄒容〈革命軍〉》,對鄒容猶有極高評價:“蔚丹著《革命軍》以興漢滿之訟,而判決者則清外務部會同各國公使,由是漢滿對峙,革命之局始定?!雹拚绿鬃?,馬勇整理:《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補編》,第884、633頁。至于詩作,章太炎在辛亥革命之后回國,還有《展亡友鄒蔚丹墓因與印泉議治墓道》《重過威丹墓》等作。前首手跡今存上海圖書館,上題“乙丑”,是為1925年所作,由章氏國學講學會刊入《太炎文錄續編》。而后首作于1924年清明:“落魄江湖久不歸,故人生死總相違。只今重過威丹墓,尚伴劉三醉一圍?!雹哒绿鬃?,馬勇整理:《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補編》,第884、633頁。因為是七言絕句,故只在1936年出版的《制言》第二十五期發表。是時,章太炎剛剛去世,本期還登載了大量哀悼章太炎的詩文。劉三為劉季平,別署“江南劉三”。據章太炎《贈大將軍鄒君墓表》稱,因對鄒容死因“內外皆疑有佗故,于是上海義士劉三收其骨,葬之華涇,樹以碣,未封也”①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五冊,第229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是詩雖為鄒容所作,但亦可看作是章太炎的自哀之詩。其實,拋棄了體裁的偏見,是為章太炎與鄒容相關的詩歌中,最真摯、最感人的作品。

1906年6月29日,章太炎刑滿出獄,隨即前往日本。直到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才回到國內。其實,這是他第三次赴日。戊戌政變以后,章太炎避居臺灣,曾借道日本回到上海。其《自定年譜》1899年有記:“五月,渡日本,游覽東西兩京。時卓如在橫濱,余往候之。值清廷遣劉學詢、慶寬等攝錄康、梁,為東人笑。香山孫文逸仙時在橫濱,余于卓如坐中遇之,未相知也。七月,返至上海?!雹谡绿鬃?,馬勇整理:《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補編》,第756、757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而《自定年譜》1902年2月又記,因其“在東吳大學言論恣肆,江蘇巡撫恩銘赴學尋問”,友人吳保初“懼有變”,勸其“亟往日本避之”。于是章太炎再次東渡。當時孫中山也在橫濱,又與之見面,“逸仙導余入中和堂,奏軍樂,延義從百余人會飲,酬酢極歡,自是始定交”。而章太炎“留日本三月,復歸”③章太炎撰,馬勇整理:《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補編》,第756、757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前二次赴日的收獲分別是相遇、相知孫中山,即與之結識和定交,因此投身有組織的革命活動。但走馬觀花,對日本并沒有深度的了解。第三次在日本整整居住了5年多,章太炎對日本的認識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就詩歌而言,其看法主要反映在《東夷詩十首》之中。這是“古詩十九題”中篇幅最長、字數最多的一組五言古詩。也是在藝術方面博得最多贊語的章太炎詩作。我們前引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有關章太炎的論述,將其與黃遵憲《日本雜事詩》進行比較,特別肯定了《東夷詩十首》的創造性多于模仿性。而金東雷《章太炎先生詩辨論旨》則稱:“囊在日本,詠有《東夷詩》,以寫素懷,曾記其第一首……格調高古,不同凡響。此非弟子私言,蓋誦者靡不嘆服也?!雹苠X仲聯:《清詩紀事(廿一)》,第15018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東夷詩十首》最早發表在上海右文社1915年2月5日出版的《雅言》第一卷第十二期。是時,右文社正在選編的《太炎文錄初編》,基本殺青,而是詩已經入選。故在《雅言》刊登,只是為了讓讀者先睹為快。至于《東夷詩十首》具體的寫作時間,其在《雅言》發表時有編者按稱:“右十首詩,為太炎先生海外舊作?!雹荨堆叛浴返谝痪淼谑?,1915年2月5日。是與金東雷所論一致。馬強才稱“此組詩成于1911年前,且各首寫作時間不一?!墩绿啄曜V摭遺》對組詩作年有所推論,認為作于‘一九〇八至一九一一年間’”⑥馬強才:《章太炎詩集(注釋本)》,第34頁。。而《章太炎年譜摭遺》1909年所記,則是“暫把太炎此一詩作系在本年項下”⑦謝櫻寧:《章太炎年譜摭遺》,第54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大概是取其中間值。此組詩為章太炎第三次去日本期間的創作,其主題都是吟詠日本之風土人情和文化淵源。既追述歷史,又記敘現實。而在編纂文稿的時候,章太炎將其集在一起,遂成一題。詩歌反映了作者寫作時的心態,也體現了選錄時的標準。至于更為具體的創作時間,尚值得推敲。馬強才曾引《中國哲學》第九輯所刊章太炎寫給宋恕的信件殘頁,因其首言“仲容先生歿,既為位哭”,故馬強才以為“信中所言,恰為《東夷十首》的主旨。聯系孫怡讓逝世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五月,則此組詩大部分當作于1909年前后”⑧馬強才:《章太炎詩集(注釋本)》,第34頁。。但信中又有言“浮海一年,日處島夷中”,則此信當寫于得知孫怡讓噩耗不久。在此之前,章太炎曾致書孫怡讓,請其規勸投靠端方的劉師培能夠回頭,并致力于學術。但孫怡讓尚未收到其書信即已去世。其實,章太炎對日本印象的改變有一個過程。而新的印象一旦形成,在短時間內就很難再變。所以,此組詩的大部分可作于1908年,亦可作于1909年,甚至更晚。當然,《東夷詩十首》最早的作品,可以是1907年所作。當章太炎定居下來以后,他對日本的看法,一定不同于過去的匆匆過客。而《太炎文錄初編》將此組詩編次在《秋夜與黃侃聯句》的前面,故其最晚也應該寫在黃侃1910年秋天的歸國之前。

《東夷詩十首》的第一首,先言自己早年對日本的美好印象,甚至前二次的走馬觀花也沒有多少改變“:昔年十四五,迷不知東西。曾聞太平人,仁者在九夷。隴首余糇糧,道路無拾遺。少壯更百憂,負紲來此畿。車騎信精妍,艨艟與天齊。窮兵事北狄,三載熸其師?!庇捎诠鈴蜁某蓡T,多持拒俄的態度,他們在上海成立了對俄同志會,還創刊《俄事警聞》專事反俄宣傳。故章太炎在日俄戰爭中的態度,也是傾向日本的。日俄戰爭的正式爆發,是在1904年2月,而詩中所言“三載”,其起訖也不知于何時。但詩的后半首,則是寫作者對日本好感的改變“:將率得通侯,材官毦山雞。帑藏竟涂地,算賦及孤兒。天驕豈能久?愁苦來無沂。偷盜遂轉盛,妃匹如隨麋。家家懷美疢,骭間生瘍微。乃知信虛言,多與情實違?!雹僬绿祝骸墩绿兹返谒膬?,第243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確實,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章太炎在日本所見,使其對日本有了更真實的了解,于是詩歌也有了更客觀的反映。而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特別稱贊《東夷詩十首》的第三、第四首,則在于通曉流暢的風格,是合乎胡適“五四”前后的文學主張。二詩多反映日本的市井生活,不太牽涉宏大的政治題材。其三云:

客從海西來,上堂結羅襪。長跪著席上,對語忘時日。仰見玉衡移,握手言離別。下堂尋革鞮,革鞮忽已失?;仡^問主人,主人甫驚絕。乞君一兩靴,便向籠間掇?;\間何所有?四顧吐長舌。②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冊,第243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翱蛷暮N鱽?,上堂結羅襪”,是言剛去日本到友人家中訪問。初來乍到,作者還是有新異感。但出門之時鞋子丟失,即“下堂尋革鞮,革鞮忽已失”,主客之窘境,躍然紙間。而判斷《東夷詩十首》非一時所作,恰恰就在于其內容和風格的不統一,這也是胡適不作整體評價的原因。如第五首言日本文字之起源,以及其與漢字的淵源關系:“海隅無書契,其來自營州。后有黠桑門,小復規佉盧。下讀更上迻,文采相離婁。真草為符號,聲類乃絕殊。劉曹不可識,略曉唐人書。時作宛平語,一字一縈紆?!痹娭詈筮€談到了近代日本文字走拼音化的主張:“轉向大秦去,稗販穹錙銖。自言海西好,未若東人姝?!雹壅绿祝骸墩绿兹返谒膬?,第243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章太炎在語言文字方面的研究和造詣,其中所積累的知識和情感因素,致使其不會贊同日本文字西化的改革。正因為涉及學術,體現了學人之詩的特點,是詩生澀奧衍,與第三、第四首的平易曉暢迥然有別。故馬強才注釋《東夷詩十首》之后,補箋引錢仲聯評價語:“有阮籍詩的風格,讀來詰屈聱牙?!雹荞R強才:《章太炎詩集(注釋本)》,第50頁。這應該是注詩時的切身體會。但此組詩匯成整體,卻從方方面面記述了日本之風俗和文化。

也就是在章太炎寫作《東夷詩十首》的同時,在日本發生了一件對革命黨、特別是對章太炎本人影響很大的事情:由其擔任主編的同盟會機關報《民報》遭禁,這讓革命黨失去了重要的宣傳陣地,也使章太炎沒有了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1908年10月,清廷派唐紹儀赴美商訂中美同盟,途經日本。章太炎在《民報》第二十四號發表《清美同盟之利病》,言清政府意“欲借極東之美以掣日本”。唐紹儀遂要求日本政府封禁《民報》,并禁售第二十四號。黃侃《太炎先生行事記》言及《民報》被禁之事,更談到了章太炎在日本的生活狀況:

后革命黨稍渙散,黨之要人或他適,《民報》館事獨委諸先生。日本政府受言于清廷,假事封《民報》館,禁報不得刊鬻。先生與日本政府訟,數月,卒不得勝,遂退居。教授諸游學者以國學。睹國事愈壞,黨人無遠略,則大憤。思適印度為浮屠,資斧困絕,不能行。寓廬至數月不舉火,日以百錢市麥餅以自度,衣被三年不澣。困厄如此,而德操彌厲。其授人以國學也,以謂國不幸衰亡,學術不絕,民猶有所觀感,庶幾收碩果之效,有復陽之望。故勤勤懇懇,不憚其勞,弟子至數百人。⑤黃侃:《黃季剛詩文集》,第618頁,北京:中華書局,2016。

可見,章太炎之生活十分清苦。他在日本招收中國學生而“授人以國學”,其目的還是革命,即所謂“國不幸衰亡,學術不絕,民猶有所觀感,庶幾收碩果之效,有復陽之望”。當然,這也可以適當地解決生計問題。就學術而言,黃侃則是章太炎所收授的學生之中最重要、亦最著名的一位。黃侃也是革命黨人。所以,“古詩十九題”之中所保留的《秋夜與黃侃聯句》和《游仙與黃侃聯句》,是他們師生之間交流思想的真實寫照。古人好悲秋,所謂“自古逢秋多寂寥”,六朝之鮑照和謝朓均有《秋夜詩》。至于《游仙》作為詩歌的主題,有人追溯到屈原的創作。而魏晉最著名的《游仙詩》,乃郭璞所作。后人亦常擬議之,實質是借著神話故事來抒發自己對現實世界的看法,以及對理想境界的追求。章太炎、黃侃借用古題來進行聯句,抒發的還是今情。

《秋夜與黃侃聯句》和《游仙與黃侃聯句》的寫作時間,學術界至今也沒有確鑿的考訂。無論是湯志鈞精心磨礪的《章太炎年譜長編》,抑或馬強才新近出版的《章太炎詩集(注釋本)》,均語焉不詳。是二詩最早發表在《學林》第一號,署名“章絳”。而湯志鈞以為《學林》第一號出版于1910年,故將其系于此年。但彭春凌《另一側的潛流:清末國學變遷與章太炎的明治漢學批判》認為,《學林》第一號出版于1911年6月。其實,他們只是討論了發表時間。至于二詩的寫作時間,并沒有確定。因為是聯句,章、黃二位應該在一起時才能完成。由于黃侃于1910年秋回國,故詩歌的創作應該在此之前。而《秋夜與黃侃聯句》,黃侃首唱“中原亂無象,被發入蠻夷”,章太炎隨即稱“忍詬既三歲,裘葛從之移”。①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冊,第244、244-245頁。從章太炎1906年夏天到達日本推算,是詩當作于1909年秋天。然蘇曼殊《燕子龕隨筆》云:“余巡游南洲諸島,匆匆二歲,所聞皆非所愿聞之事,所見皆非所愿見之人。茫茫天海,渺渺余懷。太炎以素書兼其新作《秋夜》一章見寄,謂居士深于憂患”。②蘇曼殊撰,柳亞子編定:《蘇曼殊全集》,第112-113、333頁,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1。查蘇曼殊去南洋,是在1909年。柳無忌《蘇曼殊年譜》是年記:“九月,《拜倫詩選》出版。撰《英文潮音自序》。南巡星加坡諸島”。③蘇曼殊撰,柳亞子編定:《蘇曼殊全集》,第112-113、333頁,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1。既言“忽忽二歲”,又稱《秋夜》為“新作”,那寫作時間似乎又不太可能為1909年。但是,由于蘇曼殊此前沒有見過此詩,是對作為讀者的蘇曼殊而言,可能是“新作”,但不一定真是作者、即章太炎的“新作”。況且,蘇曼殊所錄《秋夜》,已經隱去了與黃侃聯句的形式,成了章太炎個人的詩歌作品。有一些詩句,亦有改動。我們是否可以假設,蕭瑟秋風又起之時,章太炎思念遠在南洋的故友,將《秋夜與黃侃聯句》略作修訂,寄給蘇曼殊以表問候?!昂龊龆辍?,如果從實算來,則為1911年的9月,那就是辛亥革命的前夕。但此時,詩歌已經發表。

武昌起義來得有些突然。其實,在此之前的幾年,革命形勢并不樂觀,誠所謂“黎明前的黑暗”。故《燕子龕隨筆》稱其“深于憂患”,還是出于對國家和民族之前途的擔憂。我們從前引《秋夜與黃侃聯句》二人一開始的唱答,便可以感受。黃侃隨后又說“登樓望舊鄉,天柱亦已頹”“夏民竟何罪,種類將無遺”,主要是抒寫晚清社會之動蕩、政治之腐敗,以及民生之凋敝。而章太炎與之回應,也反映了作者精神層面的困惑,以及物質層面的困窘:“誰言樂浪樂,四海無雞棲”“邦家既幅裂,文采復安施?”④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冊,第244、244-245頁。自1906年去國后,客居他鄉,遠離祖國和親人,其生活的艱辛,外加革命黨內部的矛盾,以致實現理想的過程也不順暢。種種因素疊加,章太炎的意志有些消沉。這在隨后所作的《游仙與黃侃聯句》中表現得更為明顯。余冠英曾云:“郭璞的《游仙詩十四首》不象一般的游仙詩專寫想象中的仙山靈域,往往自敘懷抱,辭多慷慨。其歌詠神仙實際是歌詠隱遁,而歌詠隱遁的地方往往見出憂生憤世之情?!雹萦喙谟ⅲ骸稘h魏六朝詩選》,第177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如果將此言移論《游仙與黃侃聯句》,亦十分合適。說到隱遁,章太炎在日本的時候,也有去印度出家的想法,黃侃就謂其“思適印度為浮屠,資斧困絕,不能行”。此詩章太炎先說“上國有名山,海外無瀛洲”,黃侃答以“將尋不死鄉,言至昆侖丘”,因此,就時間而言,兩人聯句,《秋夜》首作于1909年的秋天,而《游仙》首作于1910年、即黃侃回國的前夕也有可能。師生倆人隨后借用《淮南子》的故事,又雜以《楚辭》《呂氏春秋》《列子》《山海經》等古代著作上的神話記載。章太炎和黃侃都是知識淵博的國學大師,許多典故信手拈來,卻非常貼切。詩歌給人的感覺是海闊天空,逍遙游覽,其虛設的神仙世界,實質是一個逃避現實的理想王國。但章、黃二人時時放心不下的,卻還是現實世界。所以黃侃最后說“鈞天奏廣樂,萬靈不少留。誰言龜鶴壽,千歲仍浮游?!雹僬绿祝骸墩绿兹返谒膬?,第245-246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這與《秋夜與黃侃聯句》結尾處章太炎所言“及爾同沈淵,又恐罹蛟螭。愿言息塵勞,無生以為師”②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冊,第245-246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是同一種心境。入世和遁世的矛盾,是他們“游仙”的主題,也是他們內心無法排遣的痛苦。劉熙載《藝概》卷二稱“嵇叔夜、郭景純皆亮節之士,雖《秋胡行》貴玄默之致,《游仙詩》假棲遁之言,而激烈悲憤,自在言外,乃知識曲宜聽其真也”③[清]劉熙載:《藝概》卷二,第54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我們讀此詩,是否也有“激烈悲憤,自在言外”的體會呢?虛構的世界或許不盡相同,因為理想和追求也總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而現實之中經歷的曲折和磨難,如果有相似之處,在于歷史的輪回。

一般以為,《太炎文錄初編》中的《夏口行》,作于武昌起義之時。此詩并沒有表露出“初聞涕淚滿衣裳”的驚喜,或者“漫卷詩書喜欲狂”的狂歡。這應該是起義尚未成功、勝負也沒有最后分出之時所作。所以章太炎會說“朔風忽陵厲,白露轉為霜”,北方的滿清軍隊甚至還短暫的占據上風。究其原因,則是“赤松既云遠,誰能無他腸”。這里所言赤松子,即那位相傳對中華歷史之發展,曾起過關鍵作用的上古仙人,應該是暗喻起義之時尚在海外的革命領袖。但到底是孫中山,還是言其自己,詩人沒有明說,我們也不能妄自猜測。而最后所說“良言不見聽,思之淚沾裳”④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冊,第245-246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則章太炎或有什么意見并未被起義者采納。

總之,武昌起義的勝利,幫助章太炎實現了投身革命的終極目標,他終于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而以后所作的詩歌,也不再是其民族主義革命心路歷程的記錄,因此就不在本文所討論的范疇之內。但是在“古詩十九題”之中,《夏口行》之后的《廣寧謠》,是1912年冬袁世凱任命章太炎為東三省籌邊使,其赴任途中所作。此詩之主題是滿清之興起與明朝之覆亡的歷史。章太炎又是作于辛亥革命之后不久,故多有感慨。所以,我們對《廣寧謠》作一概述,以結束本文。

籌邊使署設在長春,而廣寧則為明代軍事重鎮,在錦州附近。在此賦詩,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有著特殊的象征意義?!稄V寧謠》先說“步出毉無閭,文石正累累。神叢亦時見,不知祀何誰”。其實,章太炎是知道祭祀之對象的,即天啟年間曾任遼東經略的熊廷弼。作者先是自問,接著便是自答。在他看來,東三省籌邊使的職責大概相當于遼東經略。故詩歌便圍繞著熊廷弼的故事展開:“惟昔熊飛百。楚材為之魁。臨關建牙旗,長駕安東維。置堠亙千里,兩軍無交綏?!笨梢娖湟苑朗貫橹鞯氖呏哌€是卓有成效的。但是,皇帝昏庸、奸臣當道、閹黨專權,明王朝的崩潰之勢,已經不可逆轉:“神京有左肘,故老知懷歸。誰令斗筲子,居中相殘摧。付卒不盈萬,虛位隆旌麾?!倍苯映钢庑芡㈠龅?,是遼東巡撫王化貞。其不愿韜光養晦,而好大喜功、力主冒進,結局是可想而知的:“一朝衄河西,泰山為爾頹。彼昏豈不醉,輕戰忘其危。何意千載下,棄地如遺錐?”⑤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冊,第245-246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章太炎在這個時候回顧滿清入關的前因后果,其更深層次的含義便是防止重蹈覆轍,當然也是一種自我告誡和自我激勵,畢竟俄國和日本正虎視眈眈,環伺左右。

現在評價章太炎,多強調其國學之成就,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作為章太炎的學生,魯迅哀悼和緬懷老師時卻說:“我以為先生的業績,留在革命史上的,實在比在學術史上還要大?!辈⑶宜冯S章太炎的目的,也就是革命:“我的知道中國有太炎先生,并非因為他的經學和小學,是為了他駁斥康有為和作鄒容的《革命軍》序,竟被監禁于上海的西牢?!倍绿坠膭痈锩脑姼?,也激發了魯迅他們的熱情:“那時留學日本的浙籍學生,正辦雜志《浙江潮》,其中即載有先生獄中所作詩,卻并不難懂。這使我感動,也至今并沒有忘記?!钡裂浴案锩?,先生亦漸為昭示后世計,自藏其鋒芒。浙江所刻的《章氏叢書》,是出于手定的,大約以為駁難攻訐,至于忿詈,有違古之儒風,足以貽譏多士的罷,先前的見于期刊的斗爭的文章,竟多被刊落?!雹亵斞福骸蛾P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魯迅全集》第6卷,第545-547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這自然是魯迅的看法。而章太炎刊落過去的作品,一定也有章太炎后來的標準。就詩歌言,其《太炎文錄初編》所收,特別是辛亥革命前的作品,還是突出了章太炎民族主義革命之經歷和理想的。其“多被刊落”,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其宗尚漢魏六朝的詩學觀。在章太炎看來,近體詩起于唐代,就是游戲的筆墨,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這其實也是我們今天討論章太炎“古詩十九題”的意義所在。畢竟,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少有的翻天覆地的時代。

猜你喜歡
章太炎
章太炎
章太炎詩中的憂國憂民情懷
俞樾&章太炎 名師出『狂』徒
析章太炎的革命道德說
章太炎著醫論 首推《傷寒》
章太炎:幫人不能犯糊涂
章太炎:幫人不能犯糊涂
糊涂到家章太炎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典范 章太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