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體視域下高校網絡輿論生態風險及應對策略研究

2023-09-11 10:00柴櫻芝
新聞研究導刊 2023年14期
關鍵詞:應對策略風險高校

摘要:近年來,新媒體技術迭代更新,高校學生群體成為網絡用戶的先鋒軍,高校學生的媒介使用習慣和價值取向都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高校作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近年來面臨的網絡形勢異常嚴峻,高校領域的突發事件和熱點話題多發頻發,輿情應對挑戰加大,其中許多高校輿情案例具有較高的普適性,值得總結和反思。在新的媒體觀下分析高校網絡輿論生態風險和應對策略,是輿情應對系統的重要補充,也對教育領域的穩定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從全媒體環境下高校輿論主體、客體及傳播載體的特征變化入手,著重探討在內外因素影響下,高校網絡輿論逐步形成了多面化和碎片化相伴、理性與非理性并存、圈層化與扁平化并行的發展態勢,并從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四個方面出發,看到媒體屬性變化下高校輿情的新風險,主要表現為輿情信息觸發點增多、信息傳播態勢的不可控性增大、教育事件的泛意識形態化程度加深、輿論引導難度加大等,從而提出確立主流價值觀引領、陣地建設和網絡素養共推進、部門聯動促合力、網絡技術供保障等應對策略。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論生態;特征;風險;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7;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4-0065-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社交媒體環境中高校輿情事件傳播規律及引導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9JD710016;2020年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互聯網環境中教育輿情中消極情感的形成機制與治理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JD076

輿論格局隨著全媒體時代的發展而產生巨大變化,新的信息屬性對高校輿論生態安全提出新挑戰,高校學生群體是整個網絡群體中占比較高的群體之一,社交媒體信息平臺已然轉變為意識形態較量的主戰場。因此,對高校網絡輿論生態風險進行及時評估并建立相對完善的應對體系至關重要。

一、高校網絡輿論生態呈現的特征

高校網絡輿論生態是由高校教育輿論的主體、客體和載體共同構建、運行并對社會生活產生觀念影響的自有體系。高校網絡輿論生態屬于輿論生態體系下的子系統,其在輿論主體、客體及載體上都呈現出相對獨立的特性,了解該系統的特性,是有效應對的前提和基礎。

(一)輿論主體:理性與非理性并存

高校網絡輿論生態主體是指青年學生、高校教師、學校管理者及家長等利益構成方及相關方,該主體具有獨特的群體屬性,比如知識理念新,接受新事物意愿強,對社會發展具有較高水平的認知,掌握一定媒介技術,具有一定的信息識別能力。在網絡輿論場域中,一大批來自知名高校的專家學者作為具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他們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人格魅力和正確價值觀發揮輿論的正向功能。該群體數量龐大,教育背景復雜,思維活躍,認知多元,特別是網絡信息差出現時,群體內部對事物的態度和認知有較大差異,容易形成意識形態偏見和價值取向偏差,給輿論引導帶來挑戰。如疫情期間高校封閉式管理涉及的相關問題屢次登上微博熱搜,部分學生和教師能立足社會管理和學校立場,理性分析政策的適用性、合理性,也可以提供非常有價值的建議對策。但其中也不乏謾罵、造謠、“唯恐天下不亂”的非理性聲音,并將學校管理事件意識形態化,上升到教育制度、社會體制等層面,試圖制造混亂。理性與非理性交織在涉高校輿論中表現突出,成為常態化、規律化的生態特性。

(二)輿論客體:多面化與碎片化相伴

高校網絡輿論客體指在高校教育領域發生的與利益方相關的輿情事件或者是高校主體關注度較高的公眾話題。教育輿情和所有人休戚與共,因此事件本身的話題度和公眾吸引力均居高不下[1]。從話題類別看,高校輿論涉及的熱點話題較多,有與學生群體利益相關性極強的校園管理類信息,涉及學生實習、后勤管理、食堂衛生、請假制度、教學安排等,覆蓋學習、生活、娛樂、飲食等各個方面;也有涉及考研升博、專升本招錄等時間性、周期性輿情;還有涉及學生非正常死亡、師德師風、學術腐敗等影響惡劣的負面突發事件。另外,全媒體環境下信息擴散呈碎片化形式,各種信息通過不同媒體平臺向外傳播,打破了信息輿情的整體連續性[2]。話題裹挾事件,熱點覆蓋熱點,零碎式爆料、情緒性發泄、第三人傳播等信息形式多樣,整體場域信息呈現多面化和碎片化特征。

(三)傳播樣式:圈層化與扁平化并行

從傳統工業社會到互聯網社會,權力結構經歷了從國家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變遷[3]。全媒體傳播下的信息流動打破了傳統金字塔式自上而下的傳播模式,呈現出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的傳播特征[4]。從早期的論壇、QQ到現在的知乎、小紅書,“三微一端”在高校輿情場域下演化為“多微一端”。抖音、微信等自媒體平臺進入高校學生視域,而知乎、小紅書等平臺因其更為強勢的話題互動性、共識性、利益相關性也成為大學生網絡信息的主要信源地和發酵場。價值取向、興趣愛好相同的大學生在這些平臺聚集、聯合,實現個體間知識信息、價值理念、思想觀念的交流和融合[5]。

二、全媒體環境下高校輿情存在的風險

全媒體時代,高校的網絡輿情治理工作也正在經歷技術性重構與社群化重組,場內分化與融合、結構與解構成為常態,它不僅氤氳著錯綜復雜的話語勢力博弈過程,而且自組織性特點也愈演愈烈,日益成為社會輿情危機的淵壑[6],主要風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全程媒體聚焦,促使高校輿情觸發點增多

高校輿論場域活躍,主體的表達、參與、傳播意愿強烈,社交媒體下直播式全程報道,讓輿情事件的觸發點完成了“從一到多”的裂變。媒體全程報道實現了事件的周期性完整體現,每個環節都有新的信息符號增加,事件的發展方向難以預測。如川大女生地鐵偷拍事件中,其名校學生的身份標識成為第一輪輿情爆點,后續從當事人發聲、女學生道歉、川大發布處理結果、女生高中同學爆料其校園霸凌、北京一律所發布不錄用川大學生通告等一系列信息,伴隨事件的發展而出現,每一次爆料都引來新一輪網絡熱議。伴隨著爭議與辯駁,事件本身的真偽在輿論的喧囂中失焦,輿論從對女學生行為的聲討到對四川大學處理結果的質疑,再到中國高等教育水平的討論,輿論聲量和討論層級逐步上升。

(二)全息媒體解讀,導致信息傳播態勢不可控性增大

在網絡輿論生態中,最值得警惕的現象是其突發性和起哄性質,還有道聽途說、以訛傳訛、泄私憤等[7]。全息媒體屬于信息技術維度,強調所有信息皆可數字化[8]。智融結合的媒體解讀促使教育領域的問題更全面、直觀、快速地暴露在大眾視野中,負面事件中,造謠、炒作等多元動機下的信息噪聲、雜音迅速升溫,信息傳播態勢容易失控。視頻、錄音、文字、圖片等全方位、全角度的事件解讀提升了信息的傳播價值,也刺激了學生群體的參與熱情?!半S拍隨發,你演我說”的媒體娛樂形態,容易從偶發性、個體性事件上升為標簽化、群體化事件,并從一個區域關聯到另一個地域,形成全國性事件。如今年河北師范大學、鄭州大學、對外經貿大學等眾多高校被曝男生偷拍女生照片事件,其信息發布時間十分臨近,近一個月爆料多起類似事件,涉及北京、鄭州等多個城市。

(三)全員媒體參與,提升教育事件泛意識形態化程度

全員參與的媒體環境,使各種帶有政治、商業目的的個人、社會團體可以低門檻、有計劃、有組織地介入話題或事件炒作,以多種身份、立場進行謠言傳播和教育污名化,在常規性、周期性教育話題中制造錯誤的輿論觀點。比如假借畢業生就業話題唱衰中國經濟發展、假借個別教師的師德師風問題將高校教授標簽化,同時將享樂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等錯誤思潮滲透在教育事件中,以網絡暴力、極端化言論擴大負面影響。

(四)全效媒體環境,加劇輿論引導難度

全媒體時代,網絡信息也是一種新型文化范式,互聯網已經演變為多元思想觀點的集散地,各種信息真假難辨[9]。大學生有較強的個體意識、懷疑精神,但是缺乏對事物的辯證邏輯,別有用心的人借助社會熱點話題,用文化包裝傳遞西方機制觀念。負面輿情事件容易激發群體極化效應,將線上的輿論聲討轉化為線下的群體聚集,這大大加劇了輿論引導的難度,一旦回應不當將產生更大負面效應的次生輿情。

三、全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策略

(一)確立主流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化被動為主動

后真相時代的泛娛樂化傾向,主流意識形態較難契合用戶興趣點,算法機制選擇性地減少對主流價值觀的推送[10]。因此,如何讓主流價值觀入腦入心,讓主流價值觀占據主導地位,起到引領作用至關重要。高校要充分利用網絡輿情中的積極因素、主流思想對高校大學生思想進行有效滋養[11]。在確立主流價值觀的核心地位過程中,重視內容與形式的創新發展,整合網絡資源,將生動豐富、聯系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互動教學手段相結合,普及網絡輿論風險的常態化表現,讓廣大師生具有一定的負面輿情識別能力,用主流價值觀武裝頭腦。

(二)陣地建設和網絡素養齊推進,化防御為進攻

學校要做好自媒體領域網絡宣傳和輿論引導的陣地建設,主動搶占知乎、微博、小紅書、抖音等自媒體平臺的宣傳陣地,形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自媒體中的話語結構。其次,高校管理隊伍須轉變應對思路,提升媒介素養。在重大改革、政策發布、重要事件、重大時間節點等時機前做好輿論預熱,主動報、積極報、有計劃地報。在日常的輿論監測中發掘有價值的、建議類的理性信息,做好分類整理,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高校要樹立積極主動的應對理念,要在全面調查核實相關信息的基礎上,做到及時全面科學回應,有效穩定輿論導向[12]。

(三)部門聯動形成合力,化無序為有序

教育輿情事件復雜性、綜合性強,往往涉及多個部門,因此高校網絡輿情風險防范工作既需要學校內部上下聯動通力合作,互通有無,也需要對外聯合宣傳、網信、新聞、教育、文化、科研、公安等黨委和政府部門,協同互聯網企業、社會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積極參與,才能形成高校網絡輿論工作合力。為此,須對高校、政府和社會力量三方面的角色予以定位,明確三者關系,協同合作。同時要明確高校自身管理的地位和政府主導作用,借助社會力量的協調作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雙線推進[13]。

(四)創新信息技術安全保障,化無形為有形

網絡輿情治理是一項專業的社會治理活動,不僅涉及社會心理學、群眾關系協調,還涉及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網絡輿情信息的統計等技術手段[14]。高校應充分整合專業資源,創新技術保障體系。一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提升網絡敏感性、傾向性信息的報送和研判。二是培養出專業的網絡技術團隊。擁有一支理念先進,專業知識能力卓越,愿意投身于網絡空間建設的專業輿情技術人才隊伍。三是加強官網陣地的技術維護,建立學校輿情數據庫,將數智技術嵌入高校輿情風險治理體系,從多個數據集之中找準問題癥結,探尋信息傳播規律[15]。

四、結語

本文分析大學生面臨的信息環境特征,總結了高校網絡輿情存在的風險傾向,就現狀提出對策建議。高校網絡輿論生態系統既具有網絡輿論生態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獨特的構成要素,要素之間相互聯結并不斷變化,特別是面臨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高校網絡輿論的復雜性、綜合性和嚴峻性是超乎想象的,具有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姚燕平.教育網絡輿情的傳播特征、演化規律與對策[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128-131.

[2] 旋馨月.融媒體時代下網絡輿情的風險化解及防范對策研究[J].今傳媒,2022(12):41-44.

[3] 高光涵.邁向包容性: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風險治理圖景[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9):94-101.

[4] 趙靖,賀苗,楊郁冰.網絡輿論生態視角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引導探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2(11):1-11.

[5] 詹紅燕、楊小倩.網絡輿情“圈層化”的生成機理、治理困境及應對策略[J].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3(2):75-80.

[6] 馬靜音,曹銀忠.高校網絡輿論場主導權建設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4):78-81.

[7] 蔣原倫.從“起哄”看網絡輿論生態[J].理論學習,2010(10):56-57.

[8] 沈云.融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路徑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287-288.

[9] 朱轉云.史獻芝基于網絡輿情的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教育傳媒研究,2023(2):19-23.

[10] 郭淼,師俊艷.重構與糾偏:算法在網絡輿情中的效用[J].青年記者,2022(9):48-50.

[11] 孫東山,臺合語.“時代癥結”與“機制引導”:網絡輿情下的大學生思想動態的主體缺位與主流復歸[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129-133.

[12] 曹寧.智能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策略研究[J].傳播與版權,2023(3):51-53.

[13] 王鳳仙,王志軍,張潤.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輿論生態、傳播規律與精準管控[J].高校輔導員,2019(12):37-42.

[14] 孔建華.網絡輿情治理的縱向協同機制及行動邏輯[J].黨政干部學刊,2023(3):66-71.

[15] 姚翼源,阮一帆.數智技術嵌入高校輿情風險治理的新變化及其實現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1):140-145.

作者簡介 柴櫻芝,講師,重慶市高校網絡輿情與思想動態研究咨政中心輿情分析師,研究方向:新聞傳播理論、網絡與新媒體。

猜你喜歡
應對策略風險高校
筑牢洪災后的輿情“堤壩”
利率市場化改革對商業銀行的挑戰及應對策略研究
我國信用評級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中國經濟轉型的結構性特征、風險與效率提升路徑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分析與管理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高??蒲袆撔聢F隊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企業納稅籌劃風險及防范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