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境再現融合意境渲染:中國味語言之特色

2023-09-11 10:20張海燕
黑龍江教育·小學 2023年4期
關鍵詞:文化傳承

張海燕

摘要:語文教學的重要載體是語言,中國味語言蘊含著“理論闡釋”“人生哲理”“文化傳承”以及“文脈走向”等諸多價值與功能。在語文教學之中,以中國語言之特色為切入,將情境再現與意境渲染相融合,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領略中國語言的意境之美,可以提高其審美趣味、豐富其認知能力、強化其學習效果。中國文脈之傳承以“中國味語言”為核心,這是中國文學生命與審美潛流之內在體現,更是中國文化精神之形式表達。品味中國味語言,將會感受到中國語言的聲色韻律之美、意境情感之韻、質樸溫潤之情,因此,感悟和傳承中國味語言是語文教學之基本任務,更是文化傳播之重要使命。

關鍵詞:詩意語文;情境再現;意境渲染;情境融合;文化傳承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將學生學習、培養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作為語文教學之根本任務。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理解語言意境能使人們彼此交流產生更為深刻的共鳴,閱讀的過程中也能體會到更加深入情境的感受[1]。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把中國味語言的揣摩與學習作為教學重要的目標之一,引導學生學習并感悟中國味語言的外在形式和內在規律,進而實現學生獨立感受、品味語言之美,領悟、思考作品豐富內涵的教學目標。

一、賞中國味兒語言,感聲色韻律之美

詩詞是中國味語言的精粹,在小學階段就涉及百首以上,無不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學思想與審美經驗。有的通過文字陳述自然物象,呈現詩歌的審美意境;有的通過文字表達人生態度,書寫著作者精神氣質;有的通過文字繪制地理物象,投射主體情感態度。正是源于中國語言所固有之傳承性和穩定性特征,即便在時間上與古代詩人相隔千年,我們依舊可以自在而順暢地理解并感受古代文人之創作靈感及其文學思想。

詩教之意涵乃是在引導個體打開經典詩篇的過程中涵養價值、激發志意、調理性情、變化氣質,并以此給予兒童以開闊氣象的精神資源[2]。然而,針對小學階段的多數學生而言,古詩詞學習被曲解為簡單的背詩、背詩意,面對艱澀莫名的表達方式,如果缺乏有梯度的理解訓練,學生心中的畏難厭學情緒會持續擴大。這必將導致學生產生情緒排斥,如對小學古詩詞之重點知識視而不見,亦無法進入古詩詞學習、理解和欣賞的理想狀態。

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專注于三個層面:吟詠入趣想其境、品悟入境感其韻、共鳴入情領其神。古詩詞凝練雋永、意蘊深長,其所蘊含的精神價值,能夠給中國兒童生命精神打底,發揮著特殊之價值意涵。低年級的古典詩詞教學普遍側重于趣味誦讀,激發學生對古典詩詞所要表達之意境產生想象,而中年級則偏重于誦讀欣賞,尋找古典詩詞創作規律和韻律美,加強吟誦表達。高年級的古典詩詞課堂教學重點在于欣賞后的誦讀,乃至仿照古典詩詞的格律進行模仿創作。

正值六月,教材出現了南宋詩人楊萬里所作的七言絕句《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是描繪西湖夏季美景的經典之作,全詩色彩明快,意境開闊。

(一)吟詠入趣想其境

讀了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二)品悟入境感其韻

1.音韻之美

(1)標出古詩的平仄,找到韻腳。(可以發現詩句對仗工整,讀起來有一種對稱的韻律美。)

(2)“平長仄短韻字延”打手勢讀詩,聲調的廣泛運用,使漢語在跌宕起伏、抑揚頓挫的聲調中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精美的文章。語言符號連結的不是事物和名稱,而是概念和音響形象。中國的詩詞曲賦之所以長盛不衰,主要得益于此。葉嘉瑩老師常說聲音是詩歌生命的一部分。吟誦,正是使這一生命得以表達和釋放的途徑。

(3)學唱古詩(“依月弦心”版)。

伴隨著婉轉的古箏的樂曲,幾遍手舞足蹈地詠唱代替枯燥的背誦,學生記得輕松,樂在其中。

2.色彩之美

(1)詞句特點:詩句特別有畫面感。是什么讓這首詩有如此強烈的畫面感呢?用橫線畫出詩中最具畫面感、給你感受最深的詞語。文學,必須由“意指”走向“意味”,這與現代西方美學家所說的“有意味的形式”有點關系。

中年級學生已經逐步摸到一點詩的意境之美了。每次都強調欣賞古典詩詞的方法,學生能迅速找到學習古詩的切入點,古典詩詞不再是那么神秘,那么不可捉摸,而是離他們近了,更近了。

學生馬上找出:“無窮碧”對“別樣紅”,一“碧”一“紅”色彩對比強烈又和諧,凸顯出中國色彩絢爛之美,荷花蓮葉之美達到極致,不僅色彩相得益彰,“接天”“映日”既寫出了蓮葉荷花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就連沒有去過西湖的人,讀著這樣的句子也會心里向往。

(2)有了向往,就有了興趣,接著我結合視頻帶領學生欣賞西湖的四季風光,最后定格盛夏的西湖美景。學生嘖嘖贊嘆,感嘆于楊萬里白描寫實之筆,卻又是神來之筆,嘆“楊萬里之后再無荷花”。

用欣賞代替繁瑣的講解,揣摩體會中國味的語言,古典詩詞課堂教學正在一步步吸引著學生走進中國味語言的意韻天堂。

(三)共鳴入情領其神

我請同學們去積累寫荷的詩句,我們驚異地發現楊萬里寫荷花的詩尤其多:初生的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雨中的荷———“荷葉迎風聽,荷花過雨看”;畫中的荷———“百里青山十里溪,荷花萬頃照紅衣”。學生展開討論進行比較———描寫的角度各不相同,觀察均細致入微,得出結論:楊萬里可謂愛荷至深。

如果荷花有知,當引()為知己矣,學生皆笑答“當引楊萬里為知己矣”。話鋒一轉,我請學生寫寫自己喜歡的花,在與詩句對比中,他們體會到古詩的凝練、準確、含蓄。

小語大家王崧舟在他的《古詩教學的價值取向和實踐智慧》一文中談到:古詩教學當以“詩性”為重,以“意象”為重,以“共感”為重。輔之實現這幾個重點的教學策略則是“吟誦詠唱得其趣”“欣賞揣摩入其境”“潛心拓展悟其味”。

這樣一天天浸潤,慢慢地便一發不可收拾,在平仄韻律中,我們愛上江南的蓮葉,總幻想著乘一葉輕舟,在半人高的荷葉中穿行,讓雙手撫過帶著露珠的蓮蓬,深吸一口,讓人沉醉的清香;總向往著能在一個寧靜的月夜,獨自漫步于松林中,泉水叮咚是內心的旋律,久久徜徉在中國味兒的語言中,沉浸書香、溫潤生長。

二、品中國味兒語言,傳意境情感之韻

一部文學作品,并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更多地象(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3]。中國語言文字經過五千年的鍛造可謂是浩如煙海,魅力非凡,而現代漢語中的量詞更是獨具特色。由于祖先的思維方式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文字創作中突破了量詞僅表示數量這個作用,還賦予了量詞情感形象性。質言之,經詩詞所呈現的“物象”便是意象,而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情調、境界或氛圍則是意境,二者與作者的內心情感相互聯系,“意象營造意境,意境體現出情感,層層遞進,相輔相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4],通過中國味的古代詩詞語言,可以讓老師、學生等讀者深刻直觀地理解詩詞所表達的意境與情感之韻味。

(一)類比詞語,想象意境

無錫的惠山,樹木蔥蘢,藤蘿搖曳。山腳下有一泓清泉,人稱“天下第二泉”。

當我們第一眼看向這些文字時,學生并沒有發現表達的不同,于是我引出了《泉城》一文中的句子:“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還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從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笨墒菫槭裁床挥谩耙谎矍迦薄耙还汕迦??由于學生接觸這些詞語的機會不大,所以我又出示了另一組詞語請他們去查找這些詞語的意思:泓泓(水深的樣子)、泓洄(水深而回旋的樣子)、泓凈(水深且清)。學生在查找資料之后才真正意識到“泓”指二泉水流大而多地涌現出來,水面開闊水很深且非常清澈。接著我請學生聯系上下文展開想象:樹木蔥蘢,仿佛有風悠然而來,攀爬的藤蘿輕輕搖曳,清澈見底幽雅寧靜的二泉,泛起一層層漣漪。這里的量詞,為我們展開了畫面,營造了一片意境,讀起來特別的有味道。它把事物彼時彼刻的形象表現得栩栩如生,不但突出事物的特征,還能使之靈動鮮活,為后面阿炳創作《二泉映月》埋下伏筆。

(二)了解文化,走進情境

“莫高窟保存著兩千多尊彩塑?!?/p>

這里的“尊”是有情感色彩的量詞?!暗巧絼t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在教學中我通過播放紀錄片,讓學生了解到佛教對中國文化產生的重大影響和作用,直觀感受到佛教文化燦爛輝煌,明白彩塑也是我們的文化瑰寶、珍貴遺產,從而對古代能工巧匠產生了崇敬之情,也樹立了民族自豪感。所以說這樣的量詞有強烈的感染力、文化味。

(三)感悟審美,情意交融

這些詞語除了抓住事物特點、表達了情感色彩之外,無一例外滲透著美感,后來在學生習作時,我鼓勵大家使用這些有唯美意境的中國味語言,營造氛圍。如“一輪明月”“一彎新月”“一鉤殘月”同樣是寫月卻意韻有別,或圓滿、或希翼、或悲涼;“幾點星光”“一帶遠山”“一葉扁舟”悠遠淡然,毫無疑問中國味的語言有著玉琢般的特質,給人的印象是樸素而高雅,沉浸其中久而久之審美力就會大大提升。美學家蔣勛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因為審美不僅代表著整體思維,也代表著細節思維。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他的審美力?!?h3>三、悟中國味兒語言,共質樸溫潤之情

陳寅恪曾謂:“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內容,為一種人文主義之教育,雖有賢者,勢不能不以文學創造為旨歸。[5]”詩詞教育之核心不在于教授學生書寫詩詞之法,而在于打開其少年心靈,讓其懷揣優美唐詩所帶給內心美好體驗,并基于此逐步形成積極向上、豁達開朗和泰然處世的自我人格。閱讀詩詞是學生、教師、文本、作者之間對話的過程,需要老師在理解作者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敢于想象,正確理解古詩詞背后的情感表達和精神內涵。詩心實存于世,哀樂相聯,痛癢相切,這需要走近作家,實現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思想共鳴。

(一)感悟語言,體會弦外之音

作為執教者,首先要了解作者,執教《曇花》時,我找到汪曾祺的文字,靜心閱讀后真正的感覺到:生活的恬淡雍容又重新回歸到了散文。他的小說在語言上則強調著力運用中國味兒的語言,煙火人生,市井魅力,有一種娓娓敘來的脈脈溫情。

《曇花》一文中,作者把李小龍這個孩子的成長寫得那么純真那么美,寫出蛻變青春里的亮光和溫暖,帶著希翼,盼著曇花開放———他的心歡喜得咚咚地跳———長出嫩綠嫩綠的新葉———茁了骨朵兒了———淡得真雅———吹出醉人的香氣,啊呀,真香呀!香死了!

字里行間充斥著汪曾祺老人獨特的表達,只有鉆研好課文,讀懂了作者,了解獨特的表達方式背后的情感,才能有效地引領學生去感受。

(在教學中,我出示了以下兩個句子。)

1.曇花茁了骨朵兒了!

2.曇花長了骨朵兒了!

師:請大家比較兩個句子,看看有什么區別。

生:一個“茁了”、一個“長了”。

師:換了一個字,會不會影響句子的意思呢?請大家先讀一讀,再交流。

生: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

師:那么它們不一樣在哪兒呢?(查找字典,聯系上下文。)

生:“茁”有壯盛,壯健的意思,意指植物才生長出來的樣子。

師:請大家自己再想想,聯系上文李小龍對曇花的關注,感受作者用“茁”的用意。

生:“茁”指曇花剛長出花骨朵,李小龍就發現了。李小龍很關注曇花的變化。

生:“茁”指剛長出的花骨朵很強壯,也說明李小龍把曇花照顧得很好。

師:請大家自己再讀讀看,能體會出作者用詞的精妙了嗎?

通過上述教學,學生學會了感受字詞的表情達意的作用,以此了解作者的價值取向———語言質樸,有著童真的味道。在這個世界上,當你對許多事物懷抱著很大的深情時,一切看起來無情的東西都會變得有情。

(二)拓展共情,踏上溫潤之路

1.走進質樸,感悟語言的力量

(1)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沒有話說時,盡管長著碧葉。

(2)葡萄藤中通有小孔,水可從地面一直吮到藤頂,你簡直可以聽到它吸水的聲音。

(3)它落在一朵花上,抱住了花須,這一穗花就叫它壓得沉下來。它起翅飛去,花穗才掙回原處,還得哆嗦兩下。

能寫出這樣文字的人,該是有著一個怎樣的不老靈魂,徜徉其中,是怎樣的愜意呀。

2.品味語言,傳承語言文化

我即刻拋出了這樣的發問:這樣的表達,這樣的文字,讓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紛紛感嘆:

生:汪曾祺爺爺的文字是溫暖的。在他的筆下花兒是朋友,真誠友善,帶給人感動,我以后也要多寫這樣的文字。

生:多么像蕭紅筆下的《我和祖父的園子》,想逗弄含羞草就盡情地玩,無拘無束。

生:汪爺爺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寫,寫得真實自然。

生:我覺得汪爺爺是個可愛的人,他的語言很有意思,我也想嘗試這樣寫。

他的文字本色呈現,為我們展開了自然、純凈的畫卷,字里行間卻真情流露,讓人心懷感恩并飽含著對生命的敬畏,因為這就是意境唯美、情境質樸、脈脈深情的中國味語言。

如果說傳承中國味的語言是一種宿命與回歸,小語的課堂必將踏上尋根之旅,因為語文,就是讓人回歸歷史,尋找自己生活的根源;因為語文,就是讓人回歸心靈,讓靈魂在這片熱土上詩意棲居;因為語文,就是回歸生命,讓人認識生命的尊嚴,生命的寶貴和生命的終極意義。

總有一處遠方,讓我們心馳神往。而我們一直在去遠方的路上,總會有花香和泥濘,和一站一站滿懷的風,讓我們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帶他們去品讀精彩的中國味語言,去感悟豐富的中國味情感,去實踐更多的中國味文化。一路自信,一路前行!

參考文獻:

[1] 張新鳳.漢語言文學語言意境的研究與分析[J].大連大學學報,2017,38(5).

[2] 劉鐵芳.唐詩之教:以唐詩氣象培育中國少年[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12).

[3] [德]姚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周寧,金元浦,譯.遼寧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26.

[4] 肖慶林.古詩文中“意象、意境、情感”三者關系探微[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5(S2).

[5] 陳寅恪.吾國學術之現狀及清華之職責[Z].國立清華大學二十周年紀念特刊,1931.

編輯/趙卓然

猜你喜歡
文化傳承
淺談楚文化中漆器圖形紋樣
談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幾點啟示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