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革命老區研究進展、熱點及趨勢

2023-09-20 13:47羅海平張恒胡學英
老區建設 2023年8期
關鍵詞:革命老區可視化分析知識圖譜

羅海平 張恒 胡學英

[摘 要]利用知識圖譜軟件(CiteSpace6.1)對我國1992-2021年間中國知網(CNKI)收錄的215篇以“革命老區”為主題詞的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研究發現,我國革命老區研究成果數量經歷了初步探索(1992—2003)、緩慢增長(2004—2011)再到波浪式推進(2012—2021)的演進過程,總體研究成果較少;研究作者、研究機構之間合作關系松散,高產研究作者、機構集群尚未形成,鮮有跨省跨區域合作;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紅色旅游、紅色文化、革命老區脫貧扶貧、大別山以及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等五個領域;我國革命老區研究呈現出以國家政策為導向,研究不斷深入,熱點主題不斷轉化的階段性特征。未來我國革命老區研究應注重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推動不同研究作者、機構跨省跨區域合作,加強該領域基礎理論研究,推動理論分析、定量分析與實證研究等多種研究方法相結合,同時更多地關注鄉村振興、紅色文化等相關研究熱點。

[關鍵詞]革命老區;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CiteSpace

[中圖分類號]F0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7544(2023)08-0059-12

[作者簡介]羅海平,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員,博士,碩士生導師;

張恒,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生;

胡學英,深圳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人文社科學院),碩士生導師。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資助(22JJD790055);2022年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2022GXJK323);2023年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SZ2023A00)

革命老區是黨與人民軍隊的根,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近年來,國家對革命老區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與支持。例如,自2021年以來,國家發改委會同相關部門與地方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斷完善“1+N+X”政策體系,旨在為支持新時代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提供精準有效的政策保障。在此背景下,該領域研究得到國內學者更為廣泛的關注,相關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對我國革命老區研究成果進行階段性歸納,把握整體發展態勢,能夠為后續學者的創新性研究奠定基礎。然而,現有文獻卻鮮有對我國革命老區相關研究進行歸納和總結,并且面對眾多文獻,僅通過主觀的文獻分析與歸納方法難免存在疏漏,缺乏客觀定量化數據作為支撐?;诖?,本文借助可視化軟件CiteSpace(6.1),對我國革命老區研究領域相關文獻進行定量分析,全面總結與剖析當前革命老區研究進展、熱點以及未來趨勢,進而為后續學者的研究提供學術基礎與方向指引。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作為數據庫來源,為保證數據的科學性與研究結果的權威性,進一步將檢索范圍限定在北大核心期刊與CSSCI來源期刊內。以“革命老區”為主題詞,檢索起始時間不限,檢索截止時間為2021年12月31日進行高級篩選得到659篇相關文獻。針對上述篩選結果,通過人工手動剔除書評、資訊、論壇、調查報告、新聞報道、會議綜述等非學術論文以及重復和無作者文獻,得到有效文獻共215篇。最后,利用篩選出的眾多文獻形成數據集進行知識圖譜分析,全面剖析當前我國革命老區研究進展、熱點以及趨勢。

(二)研究方法

CiteSpace軟件系統是由美國德雷塞爾大學華人學者陳超美教授開發的一款主要用于計量和分析科學文獻數據的信息可視化軟件,通過繪制豐富而又美觀的知識圖譜來直觀地展現與識別某一科學領域的熱點研究與前沿方向。近年來,國內借助CiteSpace工具發表的文章數量眾多,分布在圖書館與情報學、科技管理、計算機軟件、企業經濟學等學科的近百種期刊中。本文將215篇有效文獻運用Rework從知網中導出,再將其重新轉換數據格式導入CiteSpace中,最終繪制出眾多知識圖譜,并據此對我國革命老區研究進展、熱點以及演進趨勢進行梳理。

二、國內革命老區研究進展

(一)研究文獻的時間分布

分析文獻的時間分布能夠反映出該學科領域特定時期的研究現狀。觀察圖1可知,我國革命老區研究成果數量大致經歷了初步探索(1992—2003)、緩慢增長(2004—2011)以及波浪式推進(2012-2021)三個階段。

在初步探索階段中,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逐步開啟,以深圳、珠海、上海、廣州等新興城市為代表的眾多沿海地區成為國家與學術界關注的焦點。而由于地理位置以及缺乏完善的政策體系作為支撐,我國革命老區所受關注較低。為此,在該階段中年均發文量不足兩篇,研究成果匱乏。2004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了《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了今后我國革命老區紅色旅游開發的重點。次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這一政策與以農民、農村為主體的革命老區息息相關。由此,在2004—2011年間,該領域內紅色旅游、新農村建設等相關研究出現相對增長,我國革命老區研究進入緩慢發展階段。在波浪式推進階段中,自2012年以來,中共中央先后制定一系列老區振興發展規劃,以革命老區為主體的“1258”政策體系逐步得到完善。隨后,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會同多個部門陸續出臺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的“N”項實施方案和“X”項專項政策,努力構建適應老區發展“1+N+X”政策體系。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新時代下我國革命老區研究引起眾多不同領域學者更為廣泛的關注。該階段年均發文量達到13篇,相較于前兩個階段發文總量有著較大的增長。

可以發現,近三十年來我國革命老區研究總體呈現緩慢發展的研究態勢,文獻成果總量較少,研究仍處于的起步階段。然而,隨著我國“1+N+X”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未來該領域將迎來一股新的研究熱潮。

(二)研究作者共現分析

研究作者共現分析能夠挖掘某個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者,反映眾多科研人員之間的合作關系。將數據導入CiteSpace,設置節點類型為“author”,最終生成研究作者共現圖譜(見圖2)。研究作者共現圖譜中節點與字體的大小反映研究作者發文數量,連線的數量與粗細則反映研究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及強度。圖譜中共有341個節點、239條連線,網絡密度僅為0.0041,表明整體上來看該領域研究作者之間聯系并不緊密。

從數量上來看,該領域平均發文數量不足2篇,總體發文量較少。發文量居首位的是吳曉與覃永暉(4篇),其次是李夢強與周黎鴻(3篇),其余學者均為1-2篇,研究作者之間發文數量差異較小。吳曉、覃永暉以及李夢強所屬研究方向依次為工程力學、城鄉規劃以及新農村建設與規劃,三位學者通過相互合作在該領域共同發表相關文章,其中被引最高的一篇文獻為《依托“紅色“資源,發展桑植革命老區新農村建設》,該文認為通過對桑植紅色資源的合理開發,將紅色資源與生態旅游、村鎮建設、文化教育等有機結合,從而帶動發展桑植革命老區新農村建設[1]。而學者周黎鴻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代表文獻為《江西革命老區新農村文化建設問題研究——以萬年縣為個案》,該文通過對革命老區萬年縣新農村文化建設進行調查分析,強調要從建設新型基層文化機構、大力發展村鎮文化站、拓寬融資渠道等方面下手,加快推進江西革命老區新農村文化建設[2]。從合作關系來看,圖譜中連線稀疏,零散的節點居多,表明多數研究學者處于獨自研究階段。此外,該領域也存在少量合作群體,如吳曉、李夢強與覃永暉,余威、張春螢與何鑫萍以及黃鑫、林婷、蔡沐心與玉蘭蘭等研究團體,但平均合作次數僅為1—2次,合作關系松散,研究集群勢力較弱。

(三)研究機構共現

研究機構共現分析能夠發現某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研機構,反映眾多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將數據導入CiteSpace,設置節點類型為“institution”,得到研究機構共現圖譜(見圖3)。研究機構共現圖譜中節點與字體的大小反映發文數量,連線的數量與粗細則反映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與強度。圖譜中總共有258個節點、100條連線,其網絡密度為0.003,說明整體上該領域研究機構合作關系松散,并未形成較為廣泛的合作網絡。

分析圖譜發現,我國革命老區研究以高等院校為主體,按二級機構進行統計,發文量排在前三的依次為南昌大學(4篇)、湖南文理學院建筑工程學院(4篇)以及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3篇),其余機構發文量均為1-2篇,研究機構之間發文數量差異并不明顯。從地區分布來看,高發文量的研究機構多數處于或接近革命老區紅色遺址,如南昌大學、湖南文理學院靠近井岡山、湘贛、湘鄂贛等根據地,而吉林大學則臨近革命老區長白山區。此外,僅有合作關系多數存在于省內或地理位置靠近的研究機構之間,受地緣關系影響較為明顯。

三、國內革命老區研究熱點

(一)關鍵詞共現分析

關鍵詞是文獻研究主題的高度凝練和總結,高頻關鍵詞則反映出某研究領域的熱點主題。設置節點類型為“keyword”,生成我國革命老區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圖4),其中共有388個關鍵詞節點、637條連線。圖譜中關鍵詞字體與節點的大小反映頻次,連線的數量與粗細則反映關鍵詞之間的共現強度。為了更加突出該領域內眾多關鍵詞的地位與關系,利用CiteSpace的統計分析功能,將高頻關鍵詞出現頻次及其對應中心性以表格形式呈現(見表1),其中中心性代表對應關鍵詞的重要程度。

可以發現,除檢索主題“革命老區“外,出現頻次最多的關鍵詞為紅色旅游(24次),其次是紅色文化(10次)、大別山(7次)、脫貧攻堅(7次)等,它們對應的中心性依次為0.19、0.04、0.06以及0.01。一般認為,中心性超過0.1則表明該關鍵詞較為重要。在眾多關鍵詞之中,除革命老區外,僅有紅色旅游的中心性超過0.1,表明在我國革命老區研究中,該關鍵詞是除革命老區外最為重要的關鍵詞節點。綜合圖4與表1可知,紅色旅游、紅色文化、大別山、脫貧攻堅、精準扶貧、扶貧開發等是我國革命老區研究的熱點主題。

(二)關鍵詞聚類分析

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國革命老區研究領域相關熱點主題的知識結構,在關鍵詞共現圖譜的基礎上運用CiteSpace的對數似然比算法(LLR)生成20個關鍵詞聚類。依據聚類規模的大小,進一步設置僅顯示前7個重要聚類(#0-#6),最終得到關鍵詞聚類圖譜(見圖5)。一般而言,Q值大于0.3則表示所劃分的聚類結構是顯著的,而S值大于0.7則表示聚類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3]。在本次聚類中,Q值為0.7582大于0.3,S值為0.9721大于0.7,綜合表明本次聚類結果較為合理。由圖譜可知,前7個聚類標簽依次為革命老區、紅色旅游、紅色文化、脫貧攻堅、精準扶貧、大別山以及鄉村振興?;诰垲惤Y果以及各聚類所含關鍵詞,可把我國革命老區研究熱點歸結為以下5個層面。

1.紅色旅游研究。紅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取得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游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題性旅游活動[4]。大力發展紅色旅游不僅能推動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提高革命老區人民的生活水平[5],同時作為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重要載體,還對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年一代有著思想政治教育功能[6]。2004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首個指導全國紅色旅游實踐的戰略性文件《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隨后,全國紅色旅游事業迅速發展,歷經基礎夯實(2004—2010)、深化過度(2011—2015)以及全面推進(2016—2020)三個階段[7],其內容不斷豐富,質量不斷提高,至今已取得不錯成就。近些年,為推動各地紅色旅游進一步發展,學者們對紅色旅游的發展路徑、模式以及對策措施等進行了深入研究。一方面,發展紅色旅游要充分挖掘文化內涵,推進紅色旅游與紅色文化的深度融合[8],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進紅色旅游的數字化轉型[9]。另一方面又要合理規劃和開發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資源,推進紅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10]。還應注意到,我國革命老區數量眾多,不同老區之間的具體情況有所差異,為此助推老區紅色旅游發展需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的發展戰略與規劃。

2.紅色文化研究。革命老區孕育了紅色文化,紅色文化與精神是革命老區永恒的價值。它作為中國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地區經濟發展[11]、思想政治教育[12]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同時,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對企業也有著較大影響,不僅對企業慈善行為有推動作用[13],還能夠顯著緩解企業內部的薪資差距[14]。為推動紅色文化的傳播,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發現當前紅色旅游[15]、互聯網媒體[16]以及藝術院校[17]已成為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與途徑,在紅色文化傳播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要真正實現革命老區紅色文化的廣泛傳播,絕不能單獨依托某一措施或方法,而是要多措并舉、多策并用,是多種方法手段的綜合運用,同時更需要政府、媒體、社會等多方主體形成合力,共同推進。

3.革命老區脫貧扶貧研究。革命老區受歷史條件、自然資源稟賦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較為落后,是我國脫貧攻堅戰略的重點關注區域。做好革命老區脫貧攻堅工作,讓老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我國共同富裕理念的生動體現。整理文獻發現,我國革命老區脫貧扶貧研究以理論分析為主,存在少量的實證研究。在研究內容方面,學者們更加關注革命老區脫貧、扶貧方式方法的探索,包括教育扶貧[18]、旅游扶貧[19]、產業扶貧[20]、文化扶貧[21]以及內生性扶貧[22]等多個方面。

4.革命老區的典型——大別山。大別山地區是我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更是集老區、山區以及貧困地區于一身的欠發達地區。為加快推動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設立大別山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試驗區的重要決策。作為一個綜合性試驗區,它既是推動大別山地區自身發展的現實需要,更是為全國革命老區共同發展提供先進經驗的重要示范區和載體。近年來,由于該試驗區的設立,加上大別山在眾多革命老區中具有的典型性與代表性,眾多學者針對大別山地區展開研究,研究內容涉及大別山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資源空間利用規劃[23]、精準扶貧政策執行[24]、紅色文化政治傳播賦權[25]等方面。

5.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研究。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當前已在解決目前我國農業不發達、農村不興旺、農民不富裕的“三農”問題上發揮著關鍵性作用。而中國革命從農村出發,眾多革命老區都處于農村地區??梢园l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能夠推動老區振興發展,而老區振興則可助力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整理文獻發現,該領域內有關鄉村振興的研究較少,主要包括:孫偉(2020)以大別山革命老區新縣田鋪大灣為分析樣本,深入探索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的契合機制與實踐路徑,進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推動鄉村振興[26]。劉長江(2019)以四川省內革命老區為例,從鄉村振興視角出發對當前美麗鄉村建設現存問題以及相應對策進行探討分析[27]。李文峰、姜佳將(2018)以余姚市梁弄鎮革命老區為例,對鄉村振興的文化傳承問題進行理論探討和實踐探索[28]。目前,我國鄉村振興仍處于起步階段,以農村為主體的革命老區承須學者們投入更多關注與研究,為眾多革命老區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貢獻智慧。

(三)時間線視圖分析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各個聚類內部的動態演化過程以及聚類之間的關系,本文運用CiteSpace在關鍵詞聚類圖譜的基礎上進一步生成關鍵詞時間線圖譜(見圖6)。所屬同一聚類的關鍵詞被放在同一條水平線上,文獻的發文時間則置于最上方,時間順序為從左往右。

觀察可知,我國革命老區研究熱點的演進存在諸多特征。其一,熱點主題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生轉化,在前中期重點關注紅色旅游、紅色文化等熱點主題。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調整以及研究的深入,近年來則較多地關注革命老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新興熱點主題。其中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話題貫穿于各大聚類之中,是該領域研究的根本目標與核心內容。其二,第一篇參考文獻的出現表明某聚類開始興起,#0革命老區是最早興起的聚類,首篇考文獻出現于1992年;#6鄉村振興是近年興起的聚類,首篇參考文獻出現于2018年。此外,除#0革命老區這一聚類外,其余聚類興起時間均在2004年之后。其三,依據聚類內部關鍵詞出現密度以及時間跨度來看,在#4精準扶貧與#5大別山兩大聚類中,近年來關鍵詞出現密度較低、時間跨度較大,表明這兩個聚類近年所受關注度較低,相對趨冷。而在#1紅色旅游、#3脫貧攻堅以及#6鄉村振興三大聚類中,關鍵詞出現密度較大且時間跨度也較小,說明近年這三個聚類仍是相對活躍的。

四、國內革命老區研究演進與趨勢

(一)關鍵詞時區分析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我國革命老區研究領域的演進脈絡,運用CiteSpace在關鍵詞共現圖譜的基礎上進一步生成關鍵詞時區圖譜(見圖7)。圖譜中每個圓圈節點代表一個關鍵詞,依據首次出現的時間,各個關鍵詞被放在不同的時區中,同時按照時間的變化依次向右上推移;關鍵詞出現頻次越高,圖譜中圓圈節點越大。觀察圖7可知,我國革命老區研究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92—2004)與第二階段(2005—2021)。

在第一階段中,由于缺乏相應的支持政策以及實踐經驗,該領域研究在學術界中所受關注較低,研究成果產出較少。研讀相關文獻可以發現,該階段研究內容分散,涉及稅務納稅、旅游資源、老區精神、扶貧開發等方面,研究核心主題尚未形成。同時,研究深度僅停留在對我國革命老區表象的思考,缺乏深層次的鉆研與探討。整體來看該階段研究相對粗糙,但也為我國革命老區后續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在第二階段中,研究成果增多,出現一些諸如紅色旅游、紅色文化、脫貧攻堅以及精準扶貧等小影響力節點。結合國家政策實踐進展,2004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為我國紅色旅游指明了發展方向,極大促進革命老區紅色旅游業的發展。2016年國家發改委印發《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這一政策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支持老區振興發展與脫貧攻堅的“1258”政策體系全面形成。2021年以來,國家發改委聯合相關部門與地方制定與出臺“1+N+X”政策體系,為支持新時代下革命老區的振興發展提供精準的政策保證,我國革命老區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不難發現,國家層面相關政策的出臺、制度體系的完善是該階段研究內容不斷豐富的重要動力,也為我國革命老區研究后續的發展提供方向指引。同時在發展期出現的眾多關鍵詞節點則展現出我國革命老區研究圍繞著革命老區紅色旅游、紅色文化、脫貧攻堅、精準扶貧以及鄉村振興等內容的更為具體化的研究空間。伴隨著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政策的不斷完善,我國革命老區研究可繼續結合國家政策實踐,加強對相關政策的解讀及運用,推動該領域研究不斷深入發展。

(二)關鍵詞突現分析

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我國革命老區研究領域內不同階段的前沿性研究,運用軟件CiteSpace,在其默認視圖生成界面的控制面板中選擇“Burstness”界面,進一步設置相應閾值,點擊“view”最終生成關鍵詞突現圖譜(見圖8)。圖譜中Strength代表突現強度,突現強度越高表明該關鍵詞在該階段突現頻率越大。深黑色橫線表示該關鍵詞的突現年份,橫線左邊對應關鍵詞突現的起始與結束年份。

從突現關鍵詞時間演變來看,我國革命老區研究前沿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92—2004年,該階段研究重點為扶貧攻堅;第二階段為2005—2013年,此階段研究重點為紅色旅游、區域經濟以及大別山。第三階段為2014—2021年,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紅色文化等逐漸成為該領域研究重點,其中部分熱點主題將延續下去,值得進一步關注。從突現歷時來看,脫貧攻堅這一關鍵詞突現周期最長,為5年。其次是紅色旅游、鄉村振興,突現時間分別為4年與3年??梢哉f明這幾個關鍵詞在該領域內是學者們多年持續關注的熱點。從突現強度來看,紅色文化突現強度最高,為3.37,其次是精準扶貧與紅色旅游,突現強度分別為3.4與2.71。同時,紅色文化又于2019年才開始突現,表明該主題詞目前仍具有較高的研究熱度與發展潛力。

五、結論與展望

本文基于中國知網(CNKI)1992—2021年間發表的以“革命老區”為主題詞的215條引文數據,運用CiteSpace軟件對我國革命老區研究進展、熱點以及趨勢進行圖譜可視化分析,研究發現:

1.我國革命老區研究歷程大致分為初步探索(1992—2003)、緩慢增長(2004—2011)以及波浪式推進(2012—2021)三個階段。研究作者與研究機構共現網絡圖譜密度較小,連線稀疏,兩者內部均缺乏合作。其一,我國革命老區研究熱度呈現緩慢增長的態勢,整體來看研究成果產出較少,承須學者們投入更多的關注與研究。其二,研究學者與研究機構大部分處于獨自研究階段,存在少量合作群體。此外,研究學者與研究機構平均發文量較少,研究學者、機構之間發文數量差異較小。其三,研究機構以高等院校為主體,合作關系受地緣影響明顯。

2.紅色旅游研究、紅色文化研究、革命老區脫貧扶貧研究、大別山以及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研究是我國革命老區研究領域的五大研究熱點。其一,紅色旅游側重于影響作用、發展路徑、對策措施等內容的研究。其二,對于紅色文化而言,學者們則重點關注內涵、影響作用、傳播途徑與方法等方面,在我國革命老區紅色文化傳播實踐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三,革命老區作為我國脫貧攻堅的重點對象,眾多學者對革命老區脫貧、扶貧方式方法進行探討,其中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分析與實證研究較為缺乏。其四,學者們從紅色資源、紅色旅游、精準扶貧等方面深度剖析革命老區典型代表——大別山,進而為全國革命老區的振興發展提供可行性經驗。其五,我國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相關研究缺乏,承須學者們投入更多關注,為我國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發展貢獻智慧。

3.我國革命老區研究呈現出以國家政策為導向,研究不斷深入,熱點主題不斷轉化的階段性特征。其一,結合關鍵詞時間線,關鍵詞時區以及關鍵詞突現等圖譜可知,1992—2004年我國革命老區研究內容零散,無論是突現關鍵詞還是重要的關鍵詞節點數量均較少,研究核心主題尚未形成,整體研究處于萌芽階段。其二,隨著紅色旅游,脫貧攻堅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等相關政策的實施,在2006—2021年間我國革命老區研究領域發文數量呈現波動增長態勢,研究內容不斷豐富,總體圍繞紅色旅游、紅色文化、脫貧攻堅以及鄉村振興等核心主題展開研究。其三,我國革命老區相關研究具有較強的政策導向性,生動體現理論服務于實踐這一學術準則。

針對上述結論,本文提出如下幾點展望:

1.研究機構、研究作者之間需加強跨省跨區域合作,推動我國革命老區跨學科交叉研究。當前,該領域內研究作者、機構之間缺乏合作,未形成相應的研究集群,研究核心力量薄弱。同時受地緣影響,我國革命老區紅色資源學術輻射受限。為此,該領域研究急需加強跨省跨區域合作,打破地緣壁壘,擴大紅色資源優勢,推動該領域學術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此外,我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復雜特性,由此隨著該領域研究內容的不斷豐富,未來理應出現更多的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

2.我國革命老區仍需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推動理論分析、定量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雖然我國革命老區領域研究已在紅色旅游、紅色文化、脫貧攻堅等方面取得不錯成績,但由于還處于初步階段,研究方法上多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分析與實證研究缺乏。研究內容上則側重于作用影響,對策措施等方面缺乏更加深層次的思考。因此,該領域急需大量基礎理論研究來構建完善的理論體系,同時注重不同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以此推動該研究領域的長足發展。

3.在我國革命老區發展過程中,鄉村振興、紅色文化將逐漸成為未來的研究趨勢。當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取得重大成就,現已進入決定性階段,而以農村欠發達地區為主的革命老區則成為推進我國鄉村振興發展的關鍵。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而紅色文化又是我國革命老區獨有的文化資源,紅色文化的傳播與弘揚成為推動我國革命老區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推進,在這樣的新發展階段中我國革命老區必將面臨諸如紅色文化發展、鄉村生態質量、鄉村產業振興等新形勢與挑戰,為此圍繞鄉村振興、紅色文化的相關研究必將引起新的研究熱點。

[參考文獻]

[1]蘇杰,覃永暉,吳曉,李夢強.依托“紅色”資源,發展桑植革命老區新農村建設[J].廣東農業科學,2010,(5).

[2]周黎鴻.江西革命老區新農村文化建設問題研究——以萬載縣為個案[J].農業考古,2010,(6).

[3]陳悅,陳超美,劉則淵,胡志剛,王賢文.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2).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Z].2004.

[5]李倩嵐,李資源.論開發利用文化資源在廣西老區高質量脫貧中的作用[J].廣西民族研究,2019,(6).

[6]石培新.紅色旅游教育功能提升與可持續發展機制創新[J].宏觀經濟管理,2020,(5).

[7]葉光宇,韓廣富.全國紅色旅游政策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及嬗變[J].社會科學家,2020,(8).

[8]殷啟翠,劉玉龍.黑龍江省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資源整合與文化傳播[J].學術交流,2021,(12).

[9]吳志才,黃詩卉,張凌媛.數字人文:紅色旅游發展的新路徑[J].旅游學刊,2021,(6).

[10]朱媛媛,汪紫薇,顧江,余瑞林.基于“鄉土—生態”系統韌性的紅色旅游資源利用空間格局優化研究——以大別山革命老區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21,(7).

[11]鐘利民.論紅色文化的經濟價值及其實現問題[J].求實,2010,(3).

[12]田修勝,胡樹祥.發揚紅色傳統 傳承老區精神 培育時代新人——以湖南革命老區紅色文化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9,(6).

[13]余威,翁若宇,陳秋平.民營企業慈善行為中的紅色文化因素研究[J].南方經濟,2020,(4).

[14]余威,張春瑩,何鑫萍.紅色文化與企業內部薪酬差距——基于革命老區視角的檢驗[J].當代財經,2019,(10).

[15]殷啟翠,劉玉龍.黑龍江省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資源整合與文化傳播[J].學術交流,2021,(12).

[16]張懷鵬,張晶.媒體融合背景下膠東紅色文化傳播策略探析[J].傳媒,2020,(24).

[17]宋顯彪,孫洪斌,李天昊,冷靜.藝術院校在革命老區文化發展中的作用探析——以四川音樂學院支持四川江縣文化發展為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S1).

[18]葉懷凡.革命老區教育精準扶貧的價值與優化路徑——基于川東革命老區的考察[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

[19]何筠,熊天任,胡海勝.江西革命老區旅游精準脫貧的路徑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

[20]李志萌,張宜紅.革命老區產業扶貧模式、存在問題及破解路徑——以贛南老區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2016,(7).

[21]李倩嵐,李資源.論開發利用文化資源在廣西老區高質量脫貧中的作用[J].廣西民族研究,2019,(6).

[22]柳禮泉,周盼盼.“志”“智”并扶:革命老區內生性扶貧的關鍵舉措[J].湖南社會科學,2018,(4).

[23]朱媛媛,汪紫薇,顧江,余瑞林.基于“鄉土—生態”系統韌性的紅色旅游資源利用空間格局優化研究——以大別山革命老區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21,36(07).

[24]王叢虎,李宜馨.精準扶貧政策執行中組織運行的創新與完善——基于信陽市大別山革命老區的調研[J].河南社會科學,2018,(7).

[25]張瑜燁,強月新.紅色文化政治傳播賦權對革命老區村民社會流動的影響——基于大別山紅安縣“三村”線性分布調查分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

[26]孫偉.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的契合機制與實踐路徑——以新縣田鋪大塆為分析樣本[J].河南社會科學,2020,(7).

[27]劉長江.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美麗鄉村建設對策研究——以四川革命老區D市為例[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

[28]李文峰,姜佳將.老區與新鄉: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文化傳承與反哺——以浙江余姚梁弄鎮革命老區為例[J].浙江社會科學,2018,(9).

Progress, Hot Spots and Trend of Researches on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in China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Luo Haiping Zhang Heng Hu Xueying

Abstract: Using the knowledge graph software (CiteSpace 6.1), a visu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215 literature with the theme of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collected by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from 1992 to 2021 in China.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research results o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in China experience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1992-2003), slow growth (2004-2011) and wave-like promotion (2012-2021), and the overall research results were les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research author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is loose, high-yield research authors and institution clusters have not yet formed, and there is little cross-provincial and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five areas: red tourism, red cultur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Dabie Mountain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The research o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in China shows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policy-oriented, continuous in-depth research and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of hot topics. In the future, researches on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in China should focus on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grated research, promote cross-provincial and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among different research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strengthen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this field,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related research hot spots such as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ed culture.

Key words: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Knowledge graph; Visual analysis; CiteSpace

[責任編輯:邵猷芬]

猜你喜歡
革命老區可視化分析知識圖譜
我國職業教育師資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聲波吹灰技術在SCR中的應用研究
可視化分析技術在網絡輿情研究中的應用
從陜甘寧邊區到解放前甘肅老區的扶貧工作回顧
國內外政府信息公開研究的脈絡、流派與趨勢
基于知識圖譜的產業集群創新績效可視化分析
基于知識圖譜的產業集群創新績效可視化分析
基于知識圖譜的智慧教育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
革命老區紅色旅游發展策略
從《ET&S》與《電化教育研究》對比分析中管窺教育技術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